孙刚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丙泊酚复合东莨菪碱无痛肠镜检查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 )Ⅰ~Ⅱ级拟行肠镜检查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80例:A 组(对照组)先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 ,再静脉注射丙泊酚1.5 mg/kg ;B组(实验组)在A组基础上增加0.006 mg/kg东莨菪碱静脉注射。意识消失后开始置入肠镜。进镜中发现患者有肢体运动及睫毛反射后视情况追加丙泊酚0.5~1.0 mg/kg。结肠镜到达回盲部时停止给药。记录麻醉前(T1)、入镜后2 min (T2)、肠镜达回盲部(T3)、检查结束(T4)时两组患者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肠镜检查时间、清醒时间,统计丙泊酚用量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与T1比较,两组患者HR、SBP、DBP、SpO2在各时点均下降;给药后各时点组间比较,B组下降幅度较A组小,循环更为平稳(P<0.05)。B组术中肠腔视野暴露优于A组,肠镜检查时间、丙泊酚用量,不良反应事件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丙泊酚复合东莨菪碱用于无痛肠镜检查术中循环更为平稳,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镇痛方法。
作者:钟惠;江英强;阚明威;彭良缘 刊期: 2014年第14期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不仅影响着护理质量,同时容易引发医患纠纷[1]。风险管理是对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预先评估、识别,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尽可能减少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的管理程序。风险管理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2]。急诊剖宫产手术关系母子健康,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较高,对此类患者加强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尤为重要[3]。为了探讨风险管理在急诊剖宫产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本院近3年来对急诊剖宫产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惠梅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一期手术治疗学步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 H )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16例(16髋) DDH 患儿采用开放复位、关节囊紧缩、股骨短缩旋转截骨术加 Salter或加Dega截骨术式治疗。使用McKay′s及Severin′s分类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术后1年后出现股骨颈变宽、股骨头骨化核破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情况。结果按McKay′s标准优良率87.5%,按Severin′s优良率81.25%,3例发生股骨头坏死,坏死率18.75%。结论一期复位并截骨术治疗学步期DD H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姜华;吴璇昭;陈刚;童晓波;何坤风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microRNA‐219‐2‐3p(miR‐219‐2‐3p)与胃癌的相关性及机制。方法运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RT PCR)检测82份配对的胃癌组织和周围正常组织样本中的 miR‐219‐2‐3p的表达水平。在胃癌细胞株 MGC803中过表达miR‐219‐2‐3p后,测定细胞增殖活性,并在细胞株和胃癌组织标本中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与肿瘤增殖相关的蛋白ERK1/2表达水平。结果 miR‐219‐2‐3p在晚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癌细胞株MGC803中过表达miR‐219‐2‐3p后细胞增殖受显著抑制(P<0.05)。过表达miR‐219‐2‐3p后,MGC803细胞中的ERK磷酸化水平显著下降,总ERK表达量不变。在组织标本中,胃癌组织的ERK磷酸化(p‐ERK )水平明显高于周围癌旁组织。结论 miR‐219‐2‐3p可能通过参与调控ERK1/2信号通路而在胃癌发生和发展中起抑癌基因的作用。
作者:金锦莲;吴发明;周海燕;谢晓晶;王新宇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实施腹腔镜二级脾蒂解剖法保脾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适应证、安全性、优势及疗效。方法对该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27例行腹腔镜二级脾蒂解剖法保脾治疗的Ⅰ~Ⅲ级创伤性脾破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7例均完成保脾手术,手术时间100~180 min ,平均127 min ,出血量50~580 mL ,平均220 mL。无严重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二级脾蒂解剖法保脾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具备腹腔镜的微创优势和保脾术的功能优势,能让患者大限度获益,值得推广。
作者:冉文华;张敬;何建峰;唐勇;向德森;李东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在电凝棒鼻内镜下行腺样体切除手术的优势。方法该院近2年采用电凝棒鼻内镜下行腺样体切除手术50例,与腺样体刮除术、微波或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动力系统吸切除术等方法比较,对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复发率等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采用电凝棒鼻内镜下行腺样体切除术,手术时间缩短,术中、术后出血量减少,复发率降低等,优于腺样体刮除术、微波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动力系统吸切术等方法,术后随访6~12个月以上,以临床症状是否消失、术后鼻咽镜检查或鼻咽侧位X线片、鼻咽C T检查有无腺样体增生或残留作为满意度标准,满意率占86%。结论电凝棒鼻内镜下行腺样体切除术在节省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复发率、提高手术安全性等方面具有较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及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孙刚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青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本院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423例乳腺癌患者,比较青年组(≤35岁)与非青年组(>35岁)在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T N M分期、免疫组织化学等的指标差异。结果青年组乳腺癌浸润性癌比例较非青年组比例略高(82.2% vs .78.3%);两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MN分期、PR水平、p5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与非青年组 ER表达阳性率(40.0% vs .58.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7, P=0.017),青年组与对照组 Ki‐67蛋白表达阳性率(73.3% vs .57.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8,P=0.043),青年组与非青年组C‐erbB‐2蛋白表达阳性率(68.9% vs .4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84,P=0.001)。结论青年乳腺癌具有侵袭性更强的病理特征,提示预后差。
作者:钱立宇;钱军;马莉;陈邦领;岳喜成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采用高频超声方法探讨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高血压患者78例、正常血压者80例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 T )、粥样斑块大小、回声强度,比较三者以上指标差异,并研究血压水平与斑块指标的相关关系。比较单纯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的积分、指数、IM T 及斑块大小。结果高血压患者及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IMT、粥样斑块大小、回声强度明显高于正常血压者(P<0.05)。单纯性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相比,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的积分、指数、IMT较高(P<0.05),而斑块大小较小(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与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高于正常血压患者,而与高血压患者相比,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脑梗死的发生不但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相关,更与粥样斑块的脱落有联系。
作者:冉莉;覃和平;梁筠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6‐姜酚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病理衰老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培养的VSMCs细胞,给予血管紧张素Ⅱ(A ng Ⅱ)刺激及6‐姜酚干预,采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细胞衰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TOR蛋白表达及其底物P70‐S6K磷酸化水平。结果 Ang Ⅱ显著增加VSMCs的β‐半乳糖苷酶染色率、G0/G1期停滞、mTOR蛋白表达及P70‐S6K磷酸化,而6‐姜酚能显著干预上述 Ang Ⅱ诱导的细胞衰老表型及相关信号分子变化。结论6‐姜酚可能通过抑制mTOR/P70‐S6K降低Ang Ⅱ诱导的VSMCs衰老。
作者:周艳芳;张国辉;王好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分析、评价米卡芬净治疗儿童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儿科血液肿瘤病房诊治的小儿血液病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并发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75例,应用米卡芬净进行治疗,剂量为2.5~5.0mg·kg -1· d-1,每天1次静脉输注,2周1个疗程,治疗1~2疗程,同时高分辨率CT动态随访胸部及监测各脏器功能指标。结果痊愈5例,显效62例,进步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3%;其中,死亡2例,病死率为2.7%。本组患儿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加强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尽早对拟诊肺侵袭性真菌感染经验性治疗是成功的关键,米卡芬净在儿童肺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中显示了安全、有效的抗真菌作用。
作者:苏庸春;管贤敏;温贤浩;于洁;宪莹;肖剑文;徐红珍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该院2008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87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析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站数和总数、术后引流时间及总量和住院时间),手术切除和并发症情况;远期随访患者的术后复发情况,1、3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及中位无瘤生存期(DFS ),并回顾分析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同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全组的手术时间为(207.3±72.5)min ,术中出血量为(235.0±104.8)mL ,淋巴结清扫站数为(4.6±1.2)个,淋巴结清扫总数为(12.5±3.9)枚,术后引流时间为(7.4±3.5)d ,术后引流总量为(1887.4±432.6)m L ,住院时间为(10.3±3.7)d;87例患者中9例有轻微并发症,给予对症治疗后均改善;共随访4~52个月,中位随访23个月;至随访截止时间(2013年3月),53例患者仍存活,术后56例出现术后复发,局部复发39例,远处转移17例;1、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2.4%和66.2%,1、3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4.5%和36.8%,中位DFS为18.7个月(95% CI:9.2~28.5)。影响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预后的因素有病理分期、分化水平、辅助放化疗、纵隔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站数和淋巴结清扫总数。结论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远期疗效较好,同时影响预后的因素较多。
作者:滕洪生;张志伟;杨洋 刊期: 2014年第14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増长趋势。据资料统计,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增加了5~6倍,估计现患糖尿病患者9240万,居世界第一[1]。临床上使用胰岛素进行糖尿病治疗已有80余年历史,其可有效控制血糖,预防和延缓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2]。本研究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注射胰岛素现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并探讨存在的问题,为制订社区健康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作者:阎红;熊健;刘书文;刘丽娟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统计并分析某三级综合医院2012年1~12月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处方,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有效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使用限定日剂量(DDD)为分析单位,计算累计DDDs ,以(DDDs ×100)/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计算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值。结果2012年住院患者平均AUD值为49.84,下半年相对上半年而言呈下降趋势,抽查处方合格率91.8%,抗菌药物使用趋于规范。结论该院住院患者总体AUD值中等;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呈现平稳趋势,抗菌药物管理初见成效,抗菌药物的使用日趋合理规范。
作者:蒋立英;仇凡;熊存全;高红燕 刊期: 2014年第14期
随着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要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要求及新医改政策,只有加快医院改革步伐。而目前医院管理的现状是医院制订了很多的工作任务、工作制度和职责,但是安排的任务时常出现任务不明确,或工作安排了却效率低下,布置下去的工作经常都会被遗漏或拖拉,结果不了了之[1]。为了进一步加快院务工作,推动医院工作作风的转变,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确保信息畅通,保证医院重大决策和各项工作能有效及时的落实。本医院于2012年1月开始对全院从副院级到员工的工作安排均实行“五定”工作法则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执行1年来取得了初步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池祥波;张吉先 刊期: 2014年第14期
民营医院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产物。作为医疗卫生改革的新生事物,民营医院在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并在医疗卫生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民营医院发展时间短,并且在医疗服务市场中,公立医院近乎处于垄断的局面,使民营医院的发展逐渐陷入困境之中,不少民营医院发展步履维艰[1]。随着新医改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民营医院在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在医疗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肯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契机。然而,民营医院如何乘着新医改利好政策的强势劲头,奋力而上,成为构建和谐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满足人们不同层次医疗需求、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力量呢?民营医院在新医改政策下的发展策略又该做如何转变呢?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作者:严艳;雷寒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体在特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的特发性T T P患者28例,同时选取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对象血浆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和vWF相关指标。结果(1)28例特发性 TTP患者中有3例患者vWF抗体阳性(vWF抗体阳性组),其余患者 vWF抗体阴性(vWF抗体阴性组)。vWF抗体阳性组血浆 AD‐AM TS13抗体均为阴性。(2) vWF抗体阳性组血浆 ADAM TS13含量明显低于vWF抗体阴性组和健康对照组,3组血浆AD‐AM TS1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WF抗体阳性组血浆vWF抗体 A值明显高于vWF抗体阴性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8例特发性TTP经过血浆置换(PE)后ADAMTS13抗原含量明显升高,vWF抗体A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 vWF抗体在特发性TTP发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vWF抗体可能通过影响患者血浆ADAMTS13,促进vWF复合物形成,影响疾病发生。
作者:覃乃辉;裴正玲;周达利;秦立;黄慧嫔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以下简称四联活菌片)联合芪倍合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和ELISA法检测四联活菌片联合芪倍合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前后 T细胞亚群及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及FasL的表达水平,并与四联活菌片及芪倍合剂单一治疗进行比较。结果四联活菌片联合芪倍合剂治疗(第一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四联活菌片单独治疗(第二组)(72.50%)( P<0.01)。各组治疗前外周血 T细胞(CD3+)、辅助性T细胞(CD3+CD4+)、抑制性T细胞(CD3+CD8+)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1),CD4+/CD8+值升高( P<0.05),Fas表达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CD3+、CD3+ CD4+、CD3+ CD8+较治疗前下降(P<0.05),CD4+/CD8+值降低(P<0.05),Fas明显下降(P<0.01)。结论四联活菌片可通过逆转外周血淋巴细胞的Fas/FasL系统表达异常,诱导淋巴细胞的正常凋亡,与中药芪倍合剂合用起协同作用。
作者:郭晓鹤;张彩凤;夏永华;朱艳丽;秦咏梅;韩宇 刊期: 2014年第14期
案例教学法(CBL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1]。采用形象生动的临床事例把抽象而冰冷的知识呈现给学生[2],已在职业教育中广泛应用。从使用的情况来看,若课前提供病例给学生预习,有些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过分钻研,耗费了大量精力,顾此失彼[3];如应用案例导入、讲授新课,部分学生由于不具备基础知识而教学效率降低。如何用好案例教学已成为高职教师反复钻研的课题。作者在外科护理教学的不同环节引入典型案例,收到较好成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钟正伟;刘丹丹;唐旖旎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通过对近年885例遗传咨询患者外周血染色体异常类别及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遗传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对324例因母亲孕期唐氏综合征筛查高危或出生后体检异常等原因进行遗传咨询的新生儿和561例因不良孕产史、智力/性发育迟缓等就诊的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查。结果检出染色体异常116例,异常率13.11%。其中,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40例,占异常率的34.48%。不同疾患者群中染色体异常的类型和比例不同。结论染色体数目异常和性染色体异常是出生缺陷、智力发育迟缓、性分化异常患者中常见的病因;而不良孕产史患者中以多态性和结构异常常见。
作者:肖文珺;高振奎;李莉;李佳;张曼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肺癌术前一站式检查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6例肺癌患者术前1周内行16层螺旋C T胸部增强扫描,将扫描获得的图像行薄层重建后于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组方法包括容积在现(V R )、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及小密度投影(Min‐IP)等,重组内容包括:(1)肿瘤的位置及形态特征,重组方法以MPR为主;(2)有无肺内及淋巴结转移,重组方法以MPR、MIP为主;(3)气管、支气管整体形态及与肿瘤的关系,重组方法以 VR、MPR及Min‐IP为主;(4)肿瘤与邻近肺血管的关系,重组方法包括 VR、MPR及MIP ;(5)肿瘤的供血动脉,重组方法包括 VR、MPR及M IP。结果46例肺癌患者中,中央型肺癌28例(60.87%),周围型肺癌18例(39.13%),所有肿瘤的位置及形态特征均显示良好;发生肺内转移者14例(30.43%),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转移者18例(39.13%);3例(6.52%)支气管受压、移位,5例(10.87%)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12例(20.09%)支气管呈锥状或鼠尾状狭窄,6例(13.04%)支气管中断、闭塞;15例(32.61%)肺动、静脉管壁受侵包绕;32例(69.57%)肿块可见支气管动脉供血,其中,5例(10.87%)合并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所有供血支气管动脉的起源、内径、数目等三维形态学特征均清晰显示。结论 M SC T肺癌术前一站式检查是一种复合技术,对肺癌术前定位、分期及制订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黄兴涛;杨艺;柳彬;刘历;梁秀梅;罗亚西 刊期: 2014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