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二级脾蒂解剖法保脾术在创伤性脾破裂中的应用

冉文华;张敬;何建峰;唐勇;向德森;李东

关键词:脾破裂, 腹腔镜检查, 二级脾蒂解剖法, 保脾术
摘要:目的:探讨实施腹腔镜二级脾蒂解剖法保脾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适应证、安全性、优势及疗效。方法对该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27例行腹腔镜二级脾蒂解剖法保脾治疗的Ⅰ~Ⅲ级创伤性脾破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7例均完成保脾手术,手术时间100~180 min ,平均127 min ,出血量50~580 mL ,平均220 mL。无严重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二级脾蒂解剖法保脾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具备腹腔镜的微创优势和保脾术的功能优势,能让患者大限度获益,值得推广。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尿核基质蛋白22和细胞角蛋白20 mRNA 联合监测在膀胱肿瘤复发中的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尿核基质蛋白22(NMP22)和细胞角蛋白20(CK20) mRNA的表达,探讨联合检测NMP22和CK20 mRNA在膀胱肿瘤复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和巢式RT‐PCR法检测 NM P22和CK20 mRNA在46例膀胱肿瘤复发患者(复发组)、66例未复发患者(未复发组)及4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尿中的表达。结果健康对照组尿中NMP22和CK20 mRNA表达均为阴性,复发组尿中 NMP22和CK20 mRNA的阳性表达率[78.3%(36/46)、80.4%(37/46))]与未复发组[6.1%(4/62)、6.1%(4/62)]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未复发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肿瘤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的增高,尿NMP22阳性表达率明显上升(P<0.05)。随肿瘤数目的增多,CK20 mRNA 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检测膀胱肿瘤复发 NMP22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3%、93.9%,CK20 mRNA 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4%、93.9%,联合检测二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7%、92.4%,联合检测与单一检测相比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20 mR‐NA阳性提示复发可能为多发,尿中NMP22和CK20 mRNA联合检测明显提高了临床监测膀胱肿瘤复发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作者:朱峰;张艳;李军;贾安奎;艾芳;刘沛;张会清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128例成人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策略

    目的:探讨成人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策略,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防止过度手术和减小手术创伤。方法自2004年7月至2011年10月,该院手术治疗成人腰椎滑脱128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资料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术式。结果12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至5年,平均随访26个月。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良率为88.3%。结论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选择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是达到佳疗效并避免过度手术和减少手术创伤的关键。

    作者:刘道德;钟睿;付志彬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人工胶体HES130/0.4联合速尿治疗继发性急性肺损伤的疗效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人工胶体羟乙基淀粉(H ES )130/0.4联合速尿治疗继发性急性肺损伤的疗效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的30例体外循环术后继发急性肺损伤并发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婴幼患儿,予以人工胶体 HES 130/0.4联合速尿输液治疗,观察其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肾功能情况。结果(1)患儿初入 ICU 时PaO2和PaO2/FiO2较低,在治疗过程中均逐渐升高,并于72 h后恢复至正常值范围,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儿术后动脉PaCO2处于较高水平,经治疗后明显下降,术后72 h恢复至(38.79±5.32)mm Hg ,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24 h患者中心静脉压和平均动脉压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分别为(10.33±2.62)mm Hg 和(91.62±13.15)mm Hg。(3)患儿经治疗后TNF‐α和IL‐6水平逐渐下降,治疗4 h和24 h后水平显著低于0 h(P<0.05),分别为(40.55±17.61)pg/mL和(23.58±8.69)pg/mL ,24 h后水平低。(4)术后24 h患者的血肌酐和尿素氮均在正常值范围。结论对于体外循环术后继发急性肺损伤并发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婴幼患儿,人工胶体 H ES 130/0.4与速尿联用的疗效良好而且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患儿肺功能及微循环,减轻炎性反应,对肾脏功能无损害。

    作者:蒋斌;叶宁;黄洪;邬少君;郑晓宇;吴文绪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腹腔镜二级脾蒂解剖法保脾术在创伤性脾破裂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实施腹腔镜二级脾蒂解剖法保脾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适应证、安全性、优势及疗效。方法对该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27例行腹腔镜二级脾蒂解剖法保脾治疗的Ⅰ~Ⅲ级创伤性脾破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7例均完成保脾手术,手术时间100~180 min ,平均127 min ,出血量50~580 mL ,平均220 mL。无严重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二级脾蒂解剖法保脾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具备腹腔镜的微创优势和保脾术的功能优势,能让患者大限度获益,值得推广。

    作者:冉文华;张敬;何建峰;唐勇;向德森;李东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利多卡因胶浆引起胃肠道过敏症状1例

    局部麻醉药物(简称:局麻药)不良反应以皮肤过敏反应为主,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但以恶心、腹痛等肠道为过敏表现者临床上较少见。近期本院内镜中心发生了1例由局麻药引起的胃肠道过敏症状,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寿兰;甘晓琴;刘宿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早期对心肌和肾脏损伤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早期对心肌、肾脏的损伤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80例患者,平均分为体外循环组与非体外循环组。在手术结束后24 h内观察两组患者的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尿素氮(BUN)、肌酐(SCr)、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及肌酐清除率的水平,以及B型尿钠肽(BNP)、射血分数、左室舒末径。对比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和监护室观察时间等。结果体外循环组各项指标的水平要高于非体外循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对患者的心肌及肾脏的损伤明显要小,比体外循环更具有优势,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李廷武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S HR大鼠左室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有/无左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LVH)的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诱发室性心律失常(VA)的敏感性差异和意义。方法实验分3组,每组12只,LVH组为已出现明显高血压和LVH的16周龄SHR雄性大鼠,以出现血压升高但未发生LVH的8周龄SHR雄性大鼠作为非LVH对照组,并以16周龄的Wistar雄性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12只);应用Langendorff低钾液灌注3组大鼠离体心脏并全程记录心电图,比较各组心律失常诱发率和心律失常评分的差异;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胶原纤维三色染色法(Masson)染色观察左室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与非LVH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LVH组开始发生心律失常的时间更早;LVH组室性心动过速(VT)、短暂室颤(TVF)和持续性室颤(SVF)的发生率、心律失常评分和CVF改变均显著大于非LVH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心肌细胞明显肥大,细胞间质增多。结论伴有LVH的SHR大鼠VA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增加,提示LVH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黄颖;伍伟锋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再生基因Ⅳ联合检验对胃癌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 )与再生基因Ⅳ(RegⅣ)联合检验对胃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胃部病变患者216例,分别检测血清PGⅠ、PGⅡ、RegⅣ、CEA和CA19‐9水平。结果216例胃部病变者经活检检查发现胃癌患者18例(胃癌组),良性胃病患者198例(胃病组)。胃癌组血清PGⅠ、PGⅡ和PGⅠ/PGⅡ均显著低于良性胃病组和对照组(体检健康者100例),良性胃病组血清PGⅠ、PGⅡ和PGⅠ/PGⅡ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RegⅣ、CEA和CA19‐9均显著高于良性胃病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 PG联合RegⅣ检测胃癌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78.2%。血清CEA联合CA19‐9检测胃癌的敏感性为55.6%,特异性为59.1%。PG与RegⅣ联合检验敏感性、特异性均显著高于CEA与CA19‐9联合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G与RegⅣ联合检验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对于胃癌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作者:黄容旺;范文伟;李国斌;陈铭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microRNA-219-2-3p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初探

    目的:探讨microRNA‐219‐2‐3p(miR‐219‐2‐3p)与胃癌的相关性及机制。方法运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RT PCR)检测82份配对的胃癌组织和周围正常组织样本中的 miR‐219‐2‐3p的表达水平。在胃癌细胞株 MGC803中过表达miR‐219‐2‐3p后,测定细胞增殖活性,并在细胞株和胃癌组织标本中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与肿瘤增殖相关的蛋白ERK1/2表达水平。结果 miR‐219‐2‐3p在晚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癌细胞株MGC803中过表达miR‐219‐2‐3p后细胞增殖受显著抑制(P<0.05)。过表达miR‐219‐2‐3p后,MGC803细胞中的ERK磷酸化水平显著下降,总ERK表达量不变。在组织标本中,胃癌组织的ERK磷酸化(p‐ERK )水平明显高于周围癌旁组织。结论 miR‐219‐2‐3p可能通过参与调控ERK1/2信号通路而在胃癌发生和发展中起抑癌基因的作用。

    作者:金锦莲;吴发明;周海燕;谢晓晶;王新宇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早期干预措施对早产儿体格智力发育的影响研究

    目的:观察研究早期干预措施对早产儿体格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于该院出生的早产儿2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抚触、听、视、触觉刺激等一系列早期干预措施直至1岁,并定期进行体格和智力发育指导。比较两组早产儿6个月、1岁、18个月以及2岁时体格检测结果和智能发育检测结果。结果随着时间的进展,两组早产儿的身长、体质量均明显增加,且同一时期内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时期,对照组头围虽有所增加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围增加明显,1岁起观察组早产儿的头围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岁、2岁时的智力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1、2岁时的MDI和P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岁时,观察组早产儿在大运动行为、精细动作行为、语言行为、个人‐社交行为和适应性行为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干预措施能够有效促进早产儿体格和智力发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董海鹏;谭美珍;都萍;刘倩筠;郭乐琴;陈蓁蓁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该院2008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87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析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站数和总数、术后引流时间及总量和住院时间),手术切除和并发症情况;远期随访患者的术后复发情况,1、3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及中位无瘤生存期(DFS ),并回顾分析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同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全组的手术时间为(207.3±72.5)min ,术中出血量为(235.0±104.8)mL ,淋巴结清扫站数为(4.6±1.2)个,淋巴结清扫总数为(12.5±3.9)枚,术后引流时间为(7.4±3.5)d ,术后引流总量为(1887.4±432.6)m L ,住院时间为(10.3±3.7)d;87例患者中9例有轻微并发症,给予对症治疗后均改善;共随访4~52个月,中位随访23个月;至随访截止时间(2013年3月),53例患者仍存活,术后56例出现术后复发,局部复发39例,远处转移17例;1、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2.4%和66.2%,1、3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4.5%和36.8%,中位DFS为18.7个月(95% CI:9.2~28.5)。影响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预后的因素有病理分期、分化水平、辅助放化疗、纵隔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站数和淋巴结清扫总数。结论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远期疗效较好,同时影响预后的因素较多。

    作者:滕洪生;张志伟;杨洋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电视胸腹腔镜下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研究外科手术治疗食管癌中电视胸腹腔镜下和传统开胸手术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选取于该院胸外科治疗的中老年食管癌,根据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腔镜组和开胸组,记录病理诊断结果、手术一般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结果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更少,与开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癌安全性高,疗效肯定,值得广泛研究和推广。

    作者:金虎日;车成日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米卡芬净治疗儿童肺侵袭性真菌感染75例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评价米卡芬净治疗儿童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儿科血液肿瘤病房诊治的小儿血液病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并发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75例,应用米卡芬净进行治疗,剂量为2.5~5.0mg·kg -1· d-1,每天1次静脉输注,2周1个疗程,治疗1~2疗程,同时高分辨率CT动态随访胸部及监测各脏器功能指标。结果痊愈5例,显效62例,进步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3%;其中,死亡2例,病死率为2.7%。本组患儿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加强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尽早对拟诊肺侵袭性真菌感染经验性治疗是成功的关键,米卡芬净在儿童肺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中显示了安全、有效的抗真菌作用。

    作者:苏庸春;管贤敏;温贤浩;于洁;宪莹;肖剑文;徐红珍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健脾化湿颗粒对实验性IBS-D大鼠结肠黏膜5-HT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健脾化湿颗粒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 )大鼠结肠黏膜5‐羟色胺(5‐H T )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分为6组,每组10只。采用番泻叶灌胃配合束缚应激造模。造模成功后,健脾化湿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给药浓度分别为1.5、2.5、4.0 g/mL(生药),得舒特组给药浓度3 mg/mL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2周,另外两组为不经任何处理的正常组和造模成功的模型组。实验结束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肠标本5‐H T水平的变化。结果 IBS‐D模型大鼠结肠组织5‐HT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除健脾化湿低剂量组外,各治疗组大鼠结肠组织中5‐HT 的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其中,健脾化湿颗粒高剂量组效果明显,与得舒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健脾化湿颗粒可抑制IBS‐D模型大鼠结肠黏膜5‐H T过高表达,明显改善IB S‐D模型大鼠胃肠功能。

    作者:赵立波;王迎寒;刘玉玲;张晓峰;董岫岩;郭洪杰;赵淑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下肢动脉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SUA)水平与下肢动脉疾病(LEAD)的相关性。方法 T2DM 患者82例,采用踝肱指数(ABI)作为判断有无LEAD的诊断标准分别命名为LEAD组和无LEAD组。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脂、SUA、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餐后2 h C肽、24 h尿微量清蛋白(MAU)等,采用SPSS13.0软件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LEAD组血尿酸水平显著增高(P<0.01);(2)LEAD组高尿酸血症比例显著高于无LEAD组(P<0.01);(3)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SUA与LEAD密切相关(P<0.01)。结论 T2DM 患者SUA与下肢LEAD密切相关,是LEAD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叶颖;王晓春;陈华;李显文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居家留置尿管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行为调查

    目的:调查居家留置尿管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行为,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务人员帮助主要照顾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70名居家留置尿管患者的主要照顾者采用主要照顾者留置尿管认知问卷、留置尿管照顾行为问卷、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 ES E )进行调查,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主要照顾者留置尿管认知、一般自我效能是影响照顾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解释照顾行为总变异量的73.9%。结论居家留置尿管患者主要照顾者在尿管相关知识认知及照顾行为存在很大不足,专业人员可据此为主要照顾者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作者:赵秀娟;胡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体对特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影响

    目的:探讨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体在特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的特发性T T P患者28例,同时选取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对象血浆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和vWF相关指标。结果(1)28例特发性 TTP患者中有3例患者vWF抗体阳性(vWF抗体阳性组),其余患者 vWF抗体阴性(vWF抗体阴性组)。vWF抗体阳性组血浆 AD‐AM TS13抗体均为阴性。(2) vWF抗体阳性组血浆 ADAM TS13含量明显低于vWF抗体阴性组和健康对照组,3组血浆AD‐AM TS1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WF抗体阳性组血浆vWF抗体 A值明显高于vWF抗体阴性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8例特发性TTP经过血浆置换(PE)后ADAMTS13抗原含量明显升高,vWF抗体A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 vWF抗体在特发性TTP发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vWF抗体可能通过影响患者血浆ADAMTS13,促进vWF复合物形成,影响疾病发生。

    作者:覃乃辉;裴正玲;周达利;秦立;黄慧嫔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6-姜酚降低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衰老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6‐姜酚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病理衰老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培养的VSMCs细胞,给予血管紧张素Ⅱ(A ng Ⅱ)刺激及6‐姜酚干预,采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细胞衰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TOR蛋白表达及其底物P70‐S6K磷酸化水平。结果 Ang Ⅱ显著增加VSMCs的β‐半乳糖苷酶染色率、G0/G1期停滞、mTOR蛋白表达及P70‐S6K磷酸化,而6‐姜酚能显著干预上述 Ang Ⅱ诱导的细胞衰老表型及相关信号分子变化。结论6‐姜酚可能通过抑制mTOR/P70‐S6K降低Ang Ⅱ诱导的VSMCs衰老。

    作者:周艳芳;张国辉;王好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术前间质化疗对口腔鳞状细胞癌中 Ki-67、Caspase-3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间质化疗对高分化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 )中Ki‐67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高分化OSCC 60例分为术前未化疗组(30例)、术前静脉化疗组(15例)、术前间质化疗组(15例),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PV‐6000通用型二步法检测Ki‐67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各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 OSCC组织中Ki‐67蛋白标记指数在术前未化疗组、术前静脉化疗组、术前间质化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黏膜中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蛋白表达在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CC中术前间质化疗较静脉化疗相比更能有效抑制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作者:金彬;玄云泽;李京旭;金光泽;吴润国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学习曲线的分析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由作者完成的100例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日期的先后次序分为4组(A、B、C、D ),每组25例,对各组之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肺癌淋巴结清扫数目、中转开胸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不同阶段的手术效果。结果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变的性质、大小、类型和解剖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方面A组(202.4±50.8) min和B组(177.3±53.7)min ,均显著长于C组(147.2±40.1) min和D组(134.0±42.9)min(P<0.05);术中出血量 A组(323.6±160.4)m L和B组(283.2±106.4)m L ,均显著高于C组(198.8±116.2)m L和D组(166.8±95.2)m L ( P<0.05);C、D两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中转开胸率、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有一定开胸肺叶切除术经验的外科医师,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学习曲线大约为50例。

    作者:郑轶峰;姜建青;杨列;俞永康;李卫;郑秀山 刊期: 2014年第14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