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瑞芬;赵莲英;瞿峰;王桃霞;王银龙;李勇;赵世峰
目的:比较锥形束C T (CBC T )和根尖片诊断根尖区牙根外吸收(根尖吸收)的准确性。方法选取160颗单根前磨牙,用以模拟4种不同程度的根尖吸收:无、轻度、中度、重度。模拟完成后,对所有牙齿拍摄CBC T 和根尖片获取两组影像学资料。正畸医师通过对影像学资料的分析独立地评估所有牙齿根尖吸收程度。采用McNemar检验对比分析两种成像技术诊断不同程度根尖吸收的准确率。结果 CBC T 诊断无、轻度、中度、重度及总的根尖吸收的准确率分别为95.0%、97.5%、42.5%、87.5%和80.6%,而根尖片的准确率分别为85.0%、42.5%、70.0%、92.5%和72.5%,两种成像技术轻度、中度及总根尖吸收的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相比于根尖片,CBC T对根尖吸收具有更高的检出率,但其对中度吸收的敏感性较低。在正畸临床中,CBC T可用于对根尖吸收进行早期诊断,从而为继续或修正当前的正畸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意见。
作者:董艳玲;陈军;邓锋;郑雷蕾;任洪芋 刊期: 2014年第19期
婴幼儿衣服需穿多少,睡觉时被子是否合适,让婴幼儿的家长和儿科护士感到困惑。原因是婴幼儿自己不能表达是冷、是热的信息,只能通过护士、家长用手去触摸婴幼儿是否出汗,手足是否暖和等间接信息来为婴幼儿加减衣服、被子。由于每个人手部对温度的感觉不一样,年轻人和年长者在感觉上、经验上的差异,时常为婴幼儿是否加减衣服、被子产生分歧。儿科护士、婴幼儿家长迫切需要用科学、准确、直观的数据来指导婴幼儿加减衣、被。在深圳市宝生源电子技术开发公司技术人员协助下,作者自行设计了婴幼儿冷、热声响提示器[1-4],效果满意。该项目已经获得国家专利证书(专利号 ZL201120422189.5)。
作者:秦家龙;曹崇光;曾祥生;吴景凤;沈克 刊期: 2014年第19期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ATLI)是抗结核药物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约占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7%,常导致停药并进而引起治疗失败、病情复发和耐药发生[1-3]。及时、恰当地处置ATLI可减少其对结核病治疗的不良影响,也能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的伤害。作者就ATLI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奉凤(综述);陈耀凯(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6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的转归分为恶化组70例和非恶化组194例。通过自制的调查表格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得出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结果恶化组42.86%有高脂血症病史,70.00%有糖尿病病史,均显著高于非恶化组( P<0.05)。恶化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血清铁蛋白、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恶化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有高脂血症病史及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可根据这些因素评估患者病情,并制订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陈靖;殷宇慧;王劭恒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收治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9例,平均年龄65.3岁。按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3例,三部分骨折14例,四部分骨折2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所有患者均采用LPHP内固定治疗。结果19例随访6~19个月,平均9.5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及肱骨头坏死。二部分骨折优良率为84.2%,三、四部分骨折优良率为66.7%。结论LPHP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作者:蔡勇平;坤树;高新民;俞益火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分析并总结肺结核的不典型C 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不典型肺结核的胸部CT资料,包括发病部位、发病年龄及CT表现,所有病例均经痰检、活检或临床抗痨治疗有效证实。结果(1)发病部位不典型15例(12.7%),其中位于右肺中叶4例,左肺上叶舌段3例,双肺下叶8例;(2)发病年龄不典型(即成人原发型肺结核)18例(15.3%),发病年龄为26~68岁,主要表现为纵隔或(和)肺门淋巴结肿大;(3)C T征象不典型85例(72.0%),孤立结节或肿块型47例,肺炎实变型10例,肺不张型6例,空洞型12例,多发结节型8例,磨玻璃密度型2例,以孤立结节或肿块型为常见。结论肺结核的不典型CT表现多样,但仍有一定规律可循,充分认识和重视肺结核的不典型影像学表现,紧密结合临床,综合判断,以减少其误诊、漏诊率。
作者:李琦;黄兴涛;柳彬;吴景全;梁秀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按世界卫生组织(W H O )界定,发展中国家年满60岁即为老年人。老年患者普遍存在一人多病的现象,需长期服药,且用药的种类多。口服药物由于给药途径方便、安全,是治疗老年患者慢性疾病的主要给药方法。由于老年人认知功能明显减退,常出现漏服、误服药物的现象,以致影响治疗的效果及增加用药风险[1]。患者安全是近年来全球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而给药差错是影响患者安全突出的问题之一[2]。给药差错是指患者实际接收的药物与医嘱之间存在差异,包括给患者提供错误的药物、错误的剂型、错误的剂量和错误的给药时间等,是可以避免的事件[3]。WHO公布全球1/3死亡病例的死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的用药,其中给药差错约占医疗差错的20%[4]。它不仅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也导致医疗费用支出增加[5]。近几年来,医保、新农合的报销比例增加,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步提高,人口老龄化、多病长期生存等因素,使我国住院老年患者口服用药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显著的增长,给临床安全用药提出了挑战[6]。
作者:刘欢;邓霞;秦燕;吴咏梅;夏莘;曾颖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传统专科救治模式和一体化急救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对189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实施传统专科救治模式的患者共83例为传统模式组,一体化急救模式患者共106例为一体化模式组,比较治疗疗效及预后。结果一体化模式组急救成功率高于传统模式组,死亡率、致残率、休克发生率、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发生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低于传统模式组(P<0.05),抢救室急救时间、初步确定病情时间、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传统模式组(P<0.05)。结论一体化急救模式为严重多发伤患者赢得了更多的抢救时间,提高了患者急救成功率,减少了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更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甘晓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可吸收钉棒内固定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5例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采用Smith-Peterson入路复位,可吸收钉棒内固定进行治疗。结果15例患者获随访9个月至5年,平均25.5个月,未出现可吸收钉棒断裂及异物反应现象,无深部感染、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髋关节功能按 Thompson-Epstein评价标准:优10例,良4例,可1例。结论可吸收钉棒内固定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固定可靠,大限度地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是一种有效和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林伟文;赖茂松;熊浩;凌华军;钟萍 刊期: 2014年第19期
基础护理学课程的终目的是让护生获得照顾患者所需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其内容的重点是基础护理操作[1]。在操作教学中如何采取良好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及综合能力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2]。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提高综合能力,缩短学校与临床的距离,在成都医学院2009级护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基础护理操作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探讨其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操作技能、沟通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虹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培训与流程演练在传染病院前急救和转运中的作用。方法对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及流程演练,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纠正。通过对掌握急危重病和传染病诊疗规范考核合格率、隔离技术和急救技能考核合格率、医护人员防护依从性、急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职业暴露率、医疗废物处理合格率、救护车空气和物品表面细菌培养合格率进行分析,与前期未经系统培训和流程演练进行对比。结果经过系统培训和流程演练,明显提高了急诊科医护人员综合救治能力,减少了医院感染和职业感染发生的风险。结论系统培训和流程演练对传染病院前急救和转运工作中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院感染和职业感染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李湘;蒙江明;邓上勤;韦晓宏 刊期: 2014年第19期
Sw eet综合征,即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是以急性发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及痛性红斑、斑块或结节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其皮损也可呈假水疱样改变甚至脓疱。同时,常伴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增高。其特征的病理改变为真皮浅层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本文对该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及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甘雨舟(综述);黄文祥;甘华(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建立一种制作简单、成本低廉、性能稳定的小鼠右心室压力检测方法。方法选取一段长度约为15 cm 的PE-50导管(外径:0.9 mm ,内径:0.5 mm),将一端制成适宜弧度,另一端插入7号注射器针头连接压力换能器。选取80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用自制PE右心室导管行右侧颈外静脉插管至右心室,记录成功例数和每次操作时间。另取40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慢性低压低氧组,每组20只。慢性低压低氧组小鼠在模拟海拔5000 m低压舱内不间断喂养4周,对照组在舱外同时喂养。模型复制成功后,用自制PE右心室导管行右心室插管,记录右心室收缩压;分离左、右心室并称质量,计算Hermann-Willson指数并与右心室收缩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采用此自制PE右心室导管,右心室插管成功率为90%(72/80),从分离血管至检测出右心室波形所需时间每只3~5 min。慢性低压低氧组右心室收缩压(39.52±4.34)mm Hg和Hermann-Willson指数0.356±0.03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1.24±2.70)mm Hg、0.256±0.020,二者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采用本法检测右心室压力,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快捷,成功率高,性能稳定且成本低廉,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徐刚;高文祥;陈德伟;李晓栩;刘福玉;黄瑊;高钰琪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学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12个瘤体)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声像图特点,与病理学对照。结果 SPTP声像图分为囊性、嚢实性、实性三种,囊性表现者发病率较低。当瘤体较大时,肿瘤出现嚢实性改变较多,而当瘤体较小时,超声表现多以实性为主。囊实性表现为中低回声肿瘤的内部出现片状、裂隙状无回声为特点。结论 SPT P具有一定的声像学特点,超声检查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和结构,为临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廖欣;焦俊;詹玮;于静;阮志兵;高勤 刊期: 2014年第19期
黏液纤维肉瘤(Myxofibrosarcoma ,MFS)是一种由黏液细胞和黏液基质所形成的低度恶性肿瘤,极为罕见。现将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诊治的1例M FS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如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肖海;王蓉 刊期: 2014年第19期
教育部高教司在1998年制定的护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中将护理教学和科研的初步能力作为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之一,且国内很多院校将毕业论文作为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1]。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目前高等护理教育中较薄弱的环节[2],尽管护理本科生在学校完成了护理科研的理论学习,但护生的科研能力偏低,科研意识不强[3],导致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出现毕业论文水平偏低的现象。如何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水平,更好地让学生得到科研思维的训练,成为护理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PSB H即“解决问题,促进健康”,由美国Dreyfus健康基金会发起和组织的一个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的健康问题解决活动,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其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护理科研是相通的,PSB H对问题解决的方法、过程与护理科研的实践是相一致的。PS-BH强调利用所能获得的现有的资源去解决小型的、现实的、力所能及的健康问题,较好地引导研究者进入科研领域,较为完整地体会和实践科研的过程,在实践中循序渐进、连贯系统地培养科研能力[4-5]。为此,本研究将PSBH引入到护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的过程中,以期为探索有效的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方法提供参考。
作者:黄琼;曾兢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用成本和效果方法比较2型糖尿病(T2DM )的3种治疗方案。方法运用药物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对3种(口服药,口服药+1次胰岛素,口服药+2次胰岛素)T2DM 的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3种治疗方案的药物成本均数分别为827.30、1714.50、1087.50元( P=0.00);控制空腹血糖的有效率分别为56.51%、51.69%和57.04%( P=0.754);控制餐后2 h血糖有效率分别为50.56%、40.68%和55.63%( P=0.097);3种治疗方案的空腹血糖成本效果比(C/E )分别为14.64、33.17和19.06,餐后2 h血糖C/E分别为16.36、42.15和19.55;以口服药为参考,口服降糖药+注射1次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的增量成本比和控制餐后2 h血糖的增量成本比分别为-184.4和-89.80,口服药+注射2次胰岛素的控制空腹血糖的增量成本比和控制餐后2 h血糖的增量成本比分别为484.8和51.26。结论根据药物经济学原理,本研究分析的3种T2DM治疗方案中,效价比优的是口服药物治疗组,而疗效较好的则是口服药+2次胰岛素治疗组。
作者:刘全义;彭斌;李启富;李蓉;龚莉琳;秧茂盛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对哮喘豚鼠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释放的影响。方法用卵清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和雾化吸入激发建立哮喘豚鼠模型。将30只健康豚鼠分为对照组(A组)、哮喘组(B组)、1,25-二羟维生素D3组(C组),每组10只。A、B组予花生油灌胃;C组予1,25-二羟维生素D3融入花生油灌胃。测定哮喘豚鼠呼气相气道阻力(Re),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胞计数;肺组织HE染色和免疫组化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及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分布情况。结果C组Re较B组明显降低(P<0.05)。B组BALF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较A组增高(P<0.05),肺组织炎性病变明显;C组BALF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较B组明显降低(P<0.05),肺组织炎性病变减轻。B组Tryptase阳性细胞较A组明显增多(P<0.05),主要分布在气道黏膜下,肺泡间隔及血管周围;C组Tryptase阳性细胞较B组显著减少。结论1,25-二羟维生素D3可降低哮喘豚鼠气道阻力,减轻肺组织炎症反应,并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类胰蛋白酶。
作者:夏维;石敦义;张桂蓉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给予利多卡因预处理后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血中丙二醛(MDA)和内皮素(ET)的变化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探讨预处理的时机。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该院神经外科60例择期行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术前48 h )、B组(术前24 h )、C组(术前12 h )、D组(0 h即诱导时)、E组(对照)、F组(空白对照),每组10例。A、B、C、D组均用1%利多卡因1.5 mg/kg按预定时间静脉注射预处理后常规诱导麻醉,E组常规诱导麻醉后辅以1%利多卡因2.5 mg·kg -1·h-1静脉注射麻醉,F组术前、术中均不使用利多卡因。记录各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时间、清醒时间及气管导管拔管时间,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检测血中MDA及ET的水平。结果 C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时间、清醒时间和气管导管拔管时间较其他组稍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 d NIHSS评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 C组与E、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前各组间ET和MD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C组与其他组ET和MD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前12 h予1%利多卡因1.5 mg/kg静脉注射预处理后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的血中MDA及ET水平显著降低,这可能是该组患者术后脑神经功能恢复较快的机制之一。
作者:傅洪;周平;曲世界;唐曦;廖震;罗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延续干预方案对心血管内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 PCI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于该院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方法对PCI术后患者进行康复指导,观察组通过系统的延续干预方案对PCI术后患者进行康复指导。根据自我护理能力测定表(ESCA)和健康行为量表(HPLP)对两组患者出院后6、12个月的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改善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在出院后的6、12个月,观察组的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时间点及组间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的延续干预方案可以明显的提升 PCI术后患者的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
作者:万小英;周琼;袁芳;唐家荣 刊期: 201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