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33例脑胶质瘤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韦军葆;朱小东;陈龙;杨云利;黄江琼;刘颖新

关键词:脑胶质瘤, 术后放疗, 预后因素
摘要:目的:分析脑胶质瘤患者的存活、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该院2001~2010年收治的133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前的K PS评分、病理分级、肿瘤长径、手术是否完全切除肿瘤、是否行术后放射治疗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随访率为93%,随访满3年者73例,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3%、82%、70%,中位生存时间为62.7个月。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理分级、肿瘤长径、是否行术后放射治疗对生存率有影响。结论高病理分级、肿瘤长径大于或等于6 cm的脑胶质瘤预后不良,手术治疗联合术后放射治疗可以提高脑胶质瘤的远期生存率。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OSCE模式的社区护理课程改革研究

    随着新医改方案的推行,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于一体的社区卫生团队服务模式成功运行。社区护理人员是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重要组成,有时身兼数职,肩负多重任务。为满足新医改对社区护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必须对专门培养社区护士岗位能力的社区护理课程进行改革。

    作者:吕颖;潘红宁;郑丹;陈青燕;王群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MMP-2、MMP-3、MMP-9和 TIMP-1评价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关节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3、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 IM P-1)4种蛋白水平,并探讨其与关节损伤程度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52例患者均给予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玻璃酸钠、双醋瑞因的治疗方法,于治疗前后采用 ELISA 检测52例膝关节 OA 患者及10例症状轻、X线等影像阴性者关节液中MMP-2、MMP-3、MMP-9和TIMP-1的含量并进行相关分析,并在关节镜下对膝关节软骨损伤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膝关节OA患者关节液中MMP-2、MMP-3、MMP-9和TIMP-1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关节液中MMP-2、MMP-3、MMP-9和TIMP-1的含量与关节软骨损伤程度呈正相关,随着病情的好转,关节液中MMP-2、MMP-3、MMP-9和TIMP-1的含量也随之降低。结论检测关节液中MMP-2、MMP-3、MMP-9和TIMP-1水平对膝关节OA的早期诊断、病情程度判断、预后评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贺占坤;沈杰威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系统康复训练对50例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吞咽困难的影响

    目的:探讨系统的康复训练对鼻咽癌(N PC )患者放疗后吞咽困难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N PC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46例行常规药物处理及护理,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由功能性恢复训练,进食训练,颈部肌肉康复训练,张口、下颌关节、舌功能训练等组成的系统康复训练。结果康复训练前及训练1、2周,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后3、4周观察组SSA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康复训练后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均较训练前有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4周后,观察组VFSS、SW-AL-QOL及MB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对康复方法的满意度分别为(8.43±1.71)分、(6.02±1.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642,P<0.05)。结论系统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吞咽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衣玉丽;贾书磊;刘宇;孙哲;李湘平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肌电图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肌电图检查在诊断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中的价值。方法对26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肌强直组)进行针极肌电图和神经传导检测。检测25例非强直性神经肌肉疾病(对照组)有无肌强直放电。结果肌强直组肌电图主要特点呈典型肌强直放电,肌源性损害和正常的神经传导;肌强直放电拇短展肌的阳性率为87.5%,伸指总肌阳性率为77.8%,胫前肌的阳性率为57.1%,股四头肌和三角肌的阳性率为45.5%。对照组无肌强直放电。结论肌电图出现肌强直放电及肌源性损害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区别于其他神经肌肉疾病的主要依据。肌强直放电主要出现在手部的小肌肉,但即使在肌强直放电出现率高的拇短展肌其阳性率亦达不到100%。

    作者:郭秀明;杨军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某三级甲等医院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成效分析

    目的:探讨某三级甲等医院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成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7~11月(整治前)和2012年7~11月(整治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费用比例、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由整治前的13.73%、16.97%、59.93%和72.71 DDDs/100人天下降到整治后的7.37%、13.83%、44.88%和40.08 DDDs/100人天;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各项指标极大改善;抗菌药物用药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结论经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该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趋于合理,多项指标已符合卫生部规定,其整治经验值得借鉴。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重视。

    作者:郑双江;张成志;李佳芯;吕富荣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两种卒中风险评估系统对非瓣膜性房颤人群评估结果的比较

    目的:两种卒中风险评估系统CHADS2和CHA2 DS2-VASc对非瓣膜性房颤人群的卒中风险评估。方法对420例非瓣膜性房颤人群,用CHADS2和CHA2 DS2-VASc评估系统进行卒中风险评估,比较两种评估系统平均得分以及卒中危险分层的差异。结果 CHADS2平均得分为(1.39±1.39)分,CHA2DS2-VASc平均得分为(2.41±1.93)分,后者明显高于前者(P<0.05)。CHADS2卒中危险分层低危组为34.5%(145/420),中危组为28.8%(121/420),高危组为36.7%(154/420);CHA2DS2-VASc卒中危险分层低危组为16.2%(68/420),中危组为23.3%(98/420),高危组为60.5%(254/420),CHA2 DS2-VASc评分低危组明显低于 CHADS2,高危组比例要明显高于 CHADS2(P<0.05)。结论 CHA2DS2-VASc评估得分高于 CHADS2, CHA2 DS2-VASc评估的抗凝适应人群也更为广泛。

    作者:焦昌安;石文蕾;张煜;邱朝晖;郭新贵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CT 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癌性腹部疼痛的护理

    神经阻滞和神经毁损是癌痛药物三阶梯治疗的有效补充手段,是晚期癌性疼痛治疗的“第四阶梯”[1],其作用机制是应用乙醇使神经细胞脱水、变性,细胞凝固、凋亡和神经纤维脱髓鞘作用达到毁损神经节及纤维,阻断疼痛的传导,达到镇痛目的[2]。近10年来,C T引导下进行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腹部疼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疼痛科医生所采用,相对于阿片类镇痛药物,其镇痛效果显著、镇痛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少和无成瘾性的特点逐渐被疼痛患者接受和认可。本科2010~2011年对26例癌症中晚期疼痛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长期临床镇痛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苏琳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球蛋白抗体、过氧化物酶抗体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不同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水平变化及其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383例甲状腺疾病病例资料,分为单纯甲状腺腺瘤(T A )组30例,单纯结节性甲状腺肿(NG)组59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PTH)组3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腺瘤(NG+ TA)组196例,桥本甲状腺炎(HT)组13例,甲状腺癌(TC)组49例。分析6组患者血清中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TSH、TgAb、TpoAb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结果(1) TSH平均水平在 HT组均值高于正常值上限,与 TA组、NG组、PTH组、TA+ N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组虽较高,但在正常范围波动,与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TSH异常率、TgAb阳性率和TpoAb阳性率在 HT组和TC组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肿瘤(BT)组(P<0.05)。(3)HT 组和TC组甲状腺抗体双阳性率和 Tpo-Ab阳性率,均高于BT组(P<0.05)。结论血清 TSH、TgAb、TpoAb水平与甲状腺疾病,尤其是与 HT 和 TC有密切联系, TSH升高和TpoAb阳性在TC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黄静;张文静;吴靖芳;刘亚超;张耕;薛刚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辅助三维适形放疗对恶性肿瘤所致阻塞性黄疸的影响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辅助三维适形放疗对恶性肿瘤所致阻塞性黄疸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肝、胆、胰腺恶性肿瘤所致的阻塞性黄疸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括手术切除肿瘤,术后化疗和术后立体放疗。观察组在手术切除肿瘤,术后化疗的基础上,给予术后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后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血清胆红素水平,记录期间不良反应、随访2年的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5.56%、不良反应发生率(37.78%)与对照组(57.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较治疗前降低( P<0.01);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26.3±6.5)μmol/L]、直接胆红素[(18.9±3.3)μmol/L]与对照组[(39.3±9.5)、(26.9±6.7)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辅助三维适形放疗对恶性肿瘤所致的阻塞性黄疸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长、降低血清胆红素含量、改善黄疸症状等,对其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晓华;张战民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32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并发低钾血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上呼吸道感染并发低钾血症的原因及临床特征。方法对32例上呼吸道感染并发低钾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低钾血症性软瘫、腹胀或排尿困难,占总人数的93.8%;血清钾浓度为2.30~2.92 mmol/L ,平均2.58 mmol/L ;病毒感染、体液失钾、原发疾病、既往用药史等与该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经补钾治疗后,患者低血钾症状消失迅速,血清钾浓度均在96 h内恢复正常。结论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并发低钾血症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部分患者治疗前进行常规血钾检测是必要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作者:徐高峰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血压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压监测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80例,依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组29例和非杓型组51例,收集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杓型组接受静脉溶栓比例显著高于非杓型组( t=4.120,P=0.021),杓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与夜间平均舒张压显著低于非杓型组( t=2.032, P=0.040;t=3.175,P=0.002),非杓型组30 d累计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杓型组(t=2.626,P=0.04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昼平均收缩压小于90 mm Hg是 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98,P=0.018);杓型血压(OR=0.769,P=0.019)和静脉溶栓(OR=0.520,P=0.007)是MACE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参数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血压模式的改变是影响其短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月明;徐露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复苏液体对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心肌热休克蛋白90α表达的影响

    目的:用不同种类液体对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进行复苏后,对比大鼠心肌组织中热休克蛋白(HSP)90α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大鼠生存率,为临床治疗失血性休克选择复苏液体提供参考。方法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分别运用乳酸林格液、聚明胶肽注射液、高渗氯化钠右旋糖酐进行液体复苏,测定大鼠心肌组织中HSP90α蛋白的表达及大鼠死亡率。结果重度失血性休克后运用不同种类液体进行复苏,大鼠心肌组织HSP90α表达、大鼠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失血性休克可以诱导大鼠心肌组织中HSP90α的表达,当用不同液体进行复苏后各组HSP90α的表达不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提示HSP90α作为一个重要的调控分子参与失血性休克后心肌组织的保护机制。

    作者:杨晓鲲;徐明元;徐贵森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以单腔气管导管插管法行 Robertshaw 双腔支气管插管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探讨以单腔气管导管插管法行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插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80例ASAⅠ~Ⅱ级需行双腔支气管插管的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单腔气管导管插管法组(A组)和传统插管法组(B组),每组40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插管一次到位的成功率及插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插管一次到位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单腔气管导管插管法行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插管较传统插管法一次到位成功率高,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行。

    作者:卢增停;马钧阳;曾丽蓉;钟梅英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动态监测颅内压在颞叶胶质瘤术后的价值

    目的:动态监测颞叶胶质瘤患者术后颅内压(ICP)的变化,探讨持续ICP监测在其术后的价值。方法收集该科2011年1~11月的77例颞叶恶性胶质瘤患者(Ⅲ级37例,Ⅳ级40例)术后ICP数值,观察术后ICP变化规律,探讨ICP与术后治疗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术后6h内ICP多波动于正常范围(5.76±5.42)mmHg;6~72hICP逐渐升高(10.51±10.21)mmHg;72h后ICP达峰值并趋向稳定(12.25±10.72)mmHg。与其他时间段比较,术后6h内ICP数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P监测能够早于临床观察,及时发现颅内高压,提高了颞叶胶质瘤术后治疗的安全性。

    作者:康睿;陈刚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超声连续顺序追踪法在胎儿肢体畸形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连续顺序追踪法(SCSA)诊断胎儿肢体畸形的价值。方法运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对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期间的41460例中晚孕行SCSA检查胎儿肢体,并与出生或引产后胎儿肢体畸形的大体标本相对照。结果41460例胎儿中有肢体畸形99例,其中常规超声检查股骨异常者31例,SCSA发现胎儿肢体畸形92例。19~<27孕周SCSA共检出胎儿肢体畸形68例,占所有检出肢体畸形的73.91%。肢体畸形种类繁多,其中足内翻畸形为常见(27例),其次为四肢短小畸形(24例),之后依次为肢体复合畸形(11例)、肢体姿势异常(10例)、部分截肢(10例)、多指/趾畸形(7例)。结论SCSA是产前筛查胎儿肢体畸形的有效方法,能及早发现胎儿肢体畸形及其类型。

    作者:刘满荣;唐建华;骆峰;李鸿燕;陆惠坚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实时荧光PC R法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临床标本中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A )。方法收集40份分离鉴定含有M RSA的临床标本,应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标本中的mecA基因和nuc基因,并与vitek2-compact细菌快速培养和药敏检测系统、M RSA鉴定培养基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出36份mecA基因、nuc基因均为阳性的含有M RSA的临床标本。实时荧光PCR法与vitek2-compact细菌鉴定、M RSA鉴定培养基检测临床标本中的M RSA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MRSA检出率分别为90%、100%和95%,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62,P>0.05)。结论实时荧光PCR法检测临床标本中的mecA基因和nuc基因,可以直接、有效地筛查M RSA ,可免去培养、常规生化鉴定,为临床上M RSA的检测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作者:方莉;龙思琪;许媛;唐中;赵维皎;黄义山;廖涛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观察建立不同经皮肾通道对猪肾脏的影响

    目的:对猪建立不同大小经皮肾通道,观察其对猪肾脏的影响。方法将32只雌性荣昌小猪分为4组:对照组、16F组、24F组、30F组,每组8只。比较各组经皮肾通道建立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肾盂内压力及术后穿刺通道组织学变化。结果16F组、24F组、30F组通道建立时间分别为(95.00±8.06)、(99.60±5.55)、(103.17±7.99)min ,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F组、24F组、30F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2.40±4.56)、(25.00±5.24)、(20.50±7.87)mL ,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6F组、24F组、30F组术中肾盂内压力分别为(8.84±0.57)、(23.54±0.89)、(16.86±1.06)、(13.30±0.76)cm H2 O ,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示各组穿刺通道组织无明显炎症细胞渗出及纤维组织增生。结论建立猪经皮肾通道所需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对肾脏组织损伤与通道大小无明显关系,但通道大小明显影响肾盂内压力,其可能与肾脏损害存在关系。

    作者:邱明;龙平华;杨秀江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225例慢性感染性创面的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感染性创面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0年该院收治225例慢性感染性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慢性感染性创面以创伤性溃疡、压疮、术后溃疡、糖尿病性溃疡、血管性溃疡为主,占80.4%(181/225)。(2)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7.1%(196/225),共培养46种,342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40.6%(139/342),革兰阴性菌57.6%(197/342),真菌1.8%(6/34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52株)、大肠埃希菌(43株)、铜绿假单胞属(44株)、肺炎克雷伯(27株)等为主,对青霉素、红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等高度耐药,多重耐药率达37.1%(127/342)。从2007年后慢性创面及多重耐药菌呈迅速增加趋势。(3)201例行局部抗菌药物治疗,208例(49例行再手术)行手术封闭创面治疗,213例治愈,12例因经济等原因未愈出院。结论慢性创面感染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注重清创,合理的选择,循环、交替使用抗菌药物以及创面床准备,早期手术封闭创面,能有效控制创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陈文海;果磊;王灿;蒲晓姝;魏东山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对脂肪干细胞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影响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凝胶和脂肪干细胞(ADSCs)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取大鼠腹股沟脂肪组织,使用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ADSCs ,三系诱导分化鉴定。取6~7周龄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选取12只大鼠经心脏取动脉血7~10 mL/只,采用改良Appel法制备PRP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对留存的全血及PRP进行血小板计数。剩余18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A组为ADSCs+PRP处理组,B组为ADSCs处理组;C组为PRP处理组,所有未处理创面设定为D组(对照组);观察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创面周围炎症反应及上皮化程度。记录创伤后各时间点创面面积、创面收缩率、创面完全愈合时间;24 d后处死各组大鼠,取创面愈合组织,HE染色观察。结果大鼠PRP中血小板计数约为全血的5.21倍。创面完全愈合所需要的时间A组为(18.25±1.44)d ,B组为(19.13±1.28)d ,C组为(19.72±0.87)d ,D组为(22.31±1.65)d;术后3、7、11、15 d A、B、C组创面收缩率均高于D组(P<0.05)。结论 PRP凝胶可促进ADSCs修复创面,且较单独使用ADSCs或PRP效果好。

    作者:廖怀伟;韩超;刘丽忠;曹闽军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血液透析滤过联合小剂量骨化三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转运骨营养不良的影响

    目的:比较血液透析滤过(HDF)联合小剂量骨化三醇和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大剂量骨化三醇对肾性骨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5例患者随机分成 HDF联合小剂量骨化三醇组(HDF组)13例和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大剂量骨化三醇组(VitD组)12例,HDF组每次透析后口服骨化三醇0.5μg ,VitD组每次透析后口服骨化三醇1.0μg ,每4周根据血钙水平进行调整1次,共干预16周;观察干预前后两组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血清钙、血清磷水平,并计算钙磷乘积和临床症状评分。结果干预后HDF组和VitD组血钙均显著升高( P=0.0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1);两组血磷、iPTH、BAP均显著降低(P<0.05),HDF组血磷降低更为显著(P=0.003),VitD组iPTH、BAP降低更明显(P=0.034、0.046);钙磷乘积在 HDF组显著降低(P=0.031),VitD组明显升高(P=0.037),并显著高于 HDF组(P=0.001);两组干预后临床症状均显著好转(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2)。结论 HDF联合小剂量骨化三醇可以获得与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大剂量骨化三醇相同的疗效,并可以有效地减少骨化三醇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一种有效的高转运骨病的治疗方法。

    作者:罗成;张辉;胡尽香 刊期: 2013年第32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