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 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癌性腹部疼痛的护理

苏琳

关键词:腹腔神经丛, 阻滞治疗, 癌性, 腹部疼痛, 镇痛持续时间, 现报道如下, 脱髓鞘作用, 三阶梯治疗, 接受和认可, 作用机制, 镇痛药物, 镇痛效果, 镇痛疗效, 神经纤维, 细胞脱水, 晚期疼痛, 疼痛治疗, 神经阻滞, 神经毁损, 患者
摘要:神经阻滞和神经毁损是癌痛药物三阶梯治疗的有效补充手段,是晚期癌性疼痛治疗的“第四阶梯”[1],其作用机制是应用乙醇使神经细胞脱水、变性,细胞凝固、凋亡和神经纤维脱髓鞘作用达到毁损神经节及纤维,阻断疼痛的传导,达到镇痛目的[2]。近10年来,C T引导下进行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腹部疼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疼痛科医生所采用,相对于阿片类镇痛药物,其镇痛效果显著、镇痛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少和无成瘾性的特点逐渐被疼痛患者接受和认可。本科2010~2011年对26例癌症中晚期疼痛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长期临床镇痛疗效,现报道如下。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眉弓入路微创治疗前颅底和鞍区病变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经眉弓入路微创治疗前颅底和鞍区病变优点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行眉弓入路微创治疗前颅底和鞍区病变28例(治疗组),与经额入路治疗26例(对照组)比较两种手术入路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各自的优缺点。结果治疗组切除肿瘤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输血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眉弓入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痛苦小、操作时间短、住院时间短、花费少等优点,是目前显微手术中一项新技术,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刘振波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某三级甲等医院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成效分析

    目的:探讨某三级甲等医院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成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7~11月(整治前)和2012年7~11月(整治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费用比例、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由整治前的13.73%、16.97%、59.93%和72.71 DDDs/100人天下降到整治后的7.37%、13.83%、44.88%和40.08 DDDs/100人天;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各项指标极大改善;抗菌药物用药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结论经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该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趋于合理,多项指标已符合卫生部规定,其整治经验值得借鉴。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重视。

    作者:郑双江;张成志;李佳芯;吕富荣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MMP-2、MMP-3、MMP-9和 TIMP-1评价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关节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3、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 IM P-1)4种蛋白水平,并探讨其与关节损伤程度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52例患者均给予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玻璃酸钠、双醋瑞因的治疗方法,于治疗前后采用 ELISA 检测52例膝关节 OA 患者及10例症状轻、X线等影像阴性者关节液中MMP-2、MMP-3、MMP-9和TIMP-1的含量并进行相关分析,并在关节镜下对膝关节软骨损伤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膝关节OA患者关节液中MMP-2、MMP-3、MMP-9和TIMP-1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关节液中MMP-2、MMP-3、MMP-9和TIMP-1的含量与关节软骨损伤程度呈正相关,随着病情的好转,关节液中MMP-2、MMP-3、MMP-9和TIMP-1的含量也随之降低。结论检测关节液中MMP-2、MMP-3、MMP-9和TIMP-1水平对膝关节OA的早期诊断、病情程度判断、预后评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贺占坤;沈杰威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肌钙蛋白对8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T(cTnT)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82例ARDS患者,检测患者入院时的血浆cTnT浓度,并记录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和临床生理指标。以28 d为终点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的cTnT 水平、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和Murray肺损伤评分(LIS);分析 cTnT 水平与28 d病死率的关系。结果82例 ARDS 患者28 d内共有43例死亡,死亡组血浆 cTnT 浓度(0.048±0.030) ng/mL明显高于存活组(0.027±0.014) ng/mL。cTnT 水平与 APACHE Ⅱ评分和 LIS均呈正相关(r1=0.509、r2=0.314,P<0.01)。cTnT水平预测28 d病死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734,95%可信区间为0.627~0.841,预测28 d病死率的佳界值为0.034 ng/mL。血浆cTnT>0.034 ng/mL、APACHEⅡ评分大于17.5分和LIS大于1.65分是预测患者28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TnT水平是预测ARDS患者28 d病死率的独立指标,其预测能力与APACHEⅡ评分和LIS相近。

    作者:范雪;张宏涛;卞淼;逄利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改良低张法肠系超声造影在老年小肠疾病患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改良低张法肠系超声造影在老年小肠疾病患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A组为临床可疑28例小肠疾病患者和常规腹部超声检查可疑肠道肿瘤患者8例,行甘露醇法、低张法、改良低张法肠系超声造影对比。B组为37例经胃镜或X线钡餐造影确诊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息肉、降部憩室患者行饮水法、低张法、改良低张法肠系超声造影对比。结果 A组病灶检出从9例增加到12例,B组病灶检出率从13例提高到33例。改良低张法肠系超声造影比传统造影更加明显地消除肠道气体,更充分弛张肠腔,提高病灶检出率。结论改良低张法肠系超声造影可作为老年小肠疾病患者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

    作者:曾南萍;曾玲;张和林;易斐;肖丽敏;祝中荣;吴艳红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实时荧光PC R法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临床标本中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A )。方法收集40份分离鉴定含有M RSA的临床标本,应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标本中的mecA基因和nuc基因,并与vitek2-compact细菌快速培养和药敏检测系统、M RSA鉴定培养基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出36份mecA基因、nuc基因均为阳性的含有M RSA的临床标本。实时荧光PCR法与vitek2-compact细菌鉴定、M RSA鉴定培养基检测临床标本中的M RSA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MRSA检出率分别为90%、100%和95%,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62,P>0.05)。结论实时荧光PCR法检测临床标本中的mecA基因和nuc基因,可以直接、有效地筛查M RSA ,可免去培养、常规生化鉴定,为临床上M RSA的检测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作者:方莉;龙思琪;许媛;唐中;赵维皎;黄义山;廖涛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成体干细胞在慢性肺疾病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慢性肺部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有明显上升。世界卫生组织的 Lopez 等[1]调查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于2002年居常见死亡原因的11位,预计至2030年该病上升成为第4位。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常规治疗,但由于疾病本身特点,导致这类疾病的治疗进展缓慢。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其在肺损伤修复中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大量研究表明,诱导植入体内的成体干细胞可以向包括肺组织在内的多种非造血细胞类型分化[2-3],从而给慢性肺疾病的治疗另辟蹊径。

    作者:魏健平(综述);叶小群(审校)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对脂肪干细胞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影响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凝胶和脂肪干细胞(ADSCs)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取大鼠腹股沟脂肪组织,使用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ADSCs ,三系诱导分化鉴定。取6~7周龄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选取12只大鼠经心脏取动脉血7~10 mL/只,采用改良Appel法制备PRP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对留存的全血及PRP进行血小板计数。剩余18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A组为ADSCs+PRP处理组,B组为ADSCs处理组;C组为PRP处理组,所有未处理创面设定为D组(对照组);观察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创面周围炎症反应及上皮化程度。记录创伤后各时间点创面面积、创面收缩率、创面完全愈合时间;24 d后处死各组大鼠,取创面愈合组织,HE染色观察。结果大鼠PRP中血小板计数约为全血的5.21倍。创面完全愈合所需要的时间A组为(18.25±1.44)d ,B组为(19.13±1.28)d ,C组为(19.72±0.87)d ,D组为(22.31±1.65)d;术后3、7、11、15 d A、B、C组创面收缩率均高于D组(P<0.05)。结论 PRP凝胶可促进ADSCs修复创面,且较单独使用ADSCs或PRP效果好。

    作者:廖怀伟;韩超;刘丽忠;曹闽军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临床分析及治疗

    目的:探讨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其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该院收治的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患者21例,其中男16例,女5例。采取O′Leary-Sant评分及其尿流动力学检查的方法对水扩张治疗前后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水扩等综合治疗后,平均随访(8±4)个月,21例患者O′Leary-Sant症状和问题评分明显降低,膀胱容量增加,逼尿肌不稳定收缩频率减少。结论长期吸食氯胺酮可导致严重的下尿路症状,以尿频、尿急为主,严重者有膀胱挛缩。而麻醉状态下水扩张能显著地增加膀胱容量,配合膀胱灌注等综合治疗,可有效地治疗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

    作者:王宇雄;刘春晓;姜成龙;谢小平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M RI测量骨肉瘤髓腔内侵袭范围与确定合理截骨平面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析M RI测量骨肉瘤侵袭髓腔范围的作用和确定合理截骨平面的准确性。方法入选30例行保肢术的骨肉瘤患者,术前均行X线片及M RI检查,术后肉眼观察肿瘤标本的肿瘤髓腔内范围,术中行骨髓组织取材,于术后同肿瘤标本同行病理学检查,判断微观范围。术后评价患者肢体功能。结果患者平均功能恢复率是81%,X线片测得的侵袭范围显著小于病理检查(P<0.05),而MRI测得的侵袭范围与病理检查相近,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MRI诊断骨肉瘤的髓腔内侵袭范围准确性高,以此作为手术参考可靠性高,短期随访表明,以髓腔内边界外30 mm作为截骨平面安全有效。

    作者:张庆喜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低分子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1例

    低分子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可能发生更为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和频率更高的血栓事件。本文对1例非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钠后出现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进行分析,提示临床中应用低分子肝素时应警惕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董岸莺;马兴杰;韩国华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诊治进展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的临床表现[1],是多种慢性肝损害动态发展的严重阶段[2],属中医“鼓胀”、“肿胀”等病的范畴,以“腹大如鼓,皮色苍黄,腹部青筋显露”为特征,为中医四大危重症之一。目前西医对该病仍未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且复发率高,而中医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特色治疗出发,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将对近年来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治疗情况进行概述。

    作者:夏莉(综述);祝峻峰(审校)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225例慢性感染性创面的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感染性创面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0年该院收治225例慢性感染性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慢性感染性创面以创伤性溃疡、压疮、术后溃疡、糖尿病性溃疡、血管性溃疡为主,占80.4%(181/225)。(2)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7.1%(196/225),共培养46种,342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40.6%(139/342),革兰阴性菌57.6%(197/342),真菌1.8%(6/34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52株)、大肠埃希菌(43株)、铜绿假单胞属(44株)、肺炎克雷伯(27株)等为主,对青霉素、红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等高度耐药,多重耐药率达37.1%(127/342)。从2007年后慢性创面及多重耐药菌呈迅速增加趋势。(3)201例行局部抗菌药物治疗,208例(49例行再手术)行手术封闭创面治疗,213例治愈,12例因经济等原因未愈出院。结论慢性创面感染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注重清创,合理的选择,循环、交替使用抗菌药物以及创面床准备,早期手术封闭创面,能有效控制创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陈文海;果磊;王灿;蒲晓姝;魏东山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血液透析滤过联合小剂量骨化三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转运骨营养不良的影响

    目的:比较血液透析滤过(HDF)联合小剂量骨化三醇和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大剂量骨化三醇对肾性骨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5例患者随机分成 HDF联合小剂量骨化三醇组(HDF组)13例和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大剂量骨化三醇组(VitD组)12例,HDF组每次透析后口服骨化三醇0.5μg ,VitD组每次透析后口服骨化三醇1.0μg ,每4周根据血钙水平进行调整1次,共干预16周;观察干预前后两组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血清钙、血清磷水平,并计算钙磷乘积和临床症状评分。结果干预后HDF组和VitD组血钙均显著升高( P=0.0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1);两组血磷、iPTH、BAP均显著降低(P<0.05),HDF组血磷降低更为显著(P=0.003),VitD组iPTH、BAP降低更明显(P=0.034、0.046);钙磷乘积在 HDF组显著降低(P=0.031),VitD组明显升高(P=0.037),并显著高于 HDF组(P=0.001);两组干预后临床症状均显著好转(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2)。结论 HDF联合小剂量骨化三醇可以获得与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大剂量骨化三醇相同的疗效,并可以有效地减少骨化三醇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一种有效的高转运骨病的治疗方法。

    作者:罗成;张辉;胡尽香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以单腔气管导管插管法行 Robertshaw 双腔支气管插管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探讨以单腔气管导管插管法行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插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80例ASAⅠ~Ⅱ级需行双腔支气管插管的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单腔气管导管插管法组(A组)和传统插管法组(B组),每组40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插管一次到位的成功率及插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插管一次到位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单腔气管导管插管法行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插管较传统插管法一次到位成功率高,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行。

    作者:卢增停;马钧阳;曾丽蓉;钟梅英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133例脑胶质瘤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脑胶质瘤患者的存活、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该院2001~2010年收治的133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前的K PS评分、病理分级、肿瘤长径、手术是否完全切除肿瘤、是否行术后放射治疗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随访率为93%,随访满3年者73例,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3%、82%、70%,中位生存时间为62.7个月。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理分级、肿瘤长径、是否行术后放射治疗对生存率有影响。结论高病理分级、肿瘤长径大于或等于6 cm的脑胶质瘤预后不良,手术治疗联合术后放射治疗可以提高脑胶质瘤的远期生存率。

    作者:韦军葆;朱小东;陈龙;杨云利;黄江琼;刘颖新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32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并发低钾血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上呼吸道感染并发低钾血症的原因及临床特征。方法对32例上呼吸道感染并发低钾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低钾血症性软瘫、腹胀或排尿困难,占总人数的93.8%;血清钾浓度为2.30~2.92 mmol/L ,平均2.58 mmol/L ;病毒感染、体液失钾、原发疾病、既往用药史等与该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经补钾治疗后,患者低血钾症状消失迅速,血清钾浓度均在96 h内恢复正常。结论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并发低钾血症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部分患者治疗前进行常规血钾检测是必要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作者:徐高峰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2012年贵州省风疹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特征分析

    目的:对2012年贵州省流行的风疹病毒进行鉴定,确定其基因型,并进行基因特征分析。方法采集2012年贵州省风疹爆发和散发疑似病例咽拭子标本,使用Vero/SLAM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经RT-PCR方法鉴定为阳性的风疹病毒分离株,使用RT-PCR方法扩增风疹病毒E1基因944个核苷酸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与W HO 13个基因型的32个参考风疹病毒株的序列基于1E基因的739个核苷酸片段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结果贵州省首次成功分离到5株风疹病毒株,基因亲缘性关系树显示,该5株风疹病毒分离株均属1E基因型。5株风疹病毒分离株之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8%~100.0%和100.0%;与WHO 1E基因型参考株中国株(T14-CH-02)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7%~98.9%和100.0%;与WHO 1E基因型参考株马来西亚株(M1-MAL-01)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5%~97.6%和99.5%。结论2012年贵州省分离的风疹病毒是1E基因型,与目前我国其他省份流行的风疹病毒基因型一致。本研究为贵州省积累了风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基线数据。

    作者:唐小敏;朱贞;任刚;朱青;张丽;叶绪芳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球蛋白抗体、过氧化物酶抗体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不同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水平变化及其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383例甲状腺疾病病例资料,分为单纯甲状腺腺瘤(T A )组30例,单纯结节性甲状腺肿(NG)组59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PTH)组3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腺瘤(NG+ TA)组196例,桥本甲状腺炎(HT)组13例,甲状腺癌(TC)组49例。分析6组患者血清中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TSH、TgAb、TpoAb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结果(1) TSH平均水平在 HT组均值高于正常值上限,与 TA组、NG组、PTH组、TA+ N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组虽较高,但在正常范围波动,与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TSH异常率、TgAb阳性率和TpoAb阳性率在 HT组和TC组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肿瘤(BT)组(P<0.05)。(3)HT 组和TC组甲状腺抗体双阳性率和 Tpo-Ab阳性率,均高于BT组(P<0.05)。结论血清 TSH、TgAb、TpoAb水平与甲状腺疾病,尤其是与 HT 和 TC有密切联系, TSH升高和TpoAb阳性在TC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黄静;张文静;吴靖芳;刘亚超;张耕;薛刚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解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解剖学是医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工作都非常重要。解剖学作为形态学课程,标本的实地解剖对形态结构知识的掌握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通过亲自动手解剖尸体标本,对人体的结构层次以及神经血管的毗邻会形成清晰的立体印象,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实验考核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既往的实验考试是以实验报告的方式来评定,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报告的书写上,未能重视操作的过程和质量,造成操作不够积极认真、自觉性不强,未能达到解剖操作实验的预期效果。鉴于实地解剖操作对于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知识掌握的重要性,本教研室尝试改革解剖操作评价机制,加大对操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制订了一套较完整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包括操作质量、参与程度、科研综述、标本辨认、实验报告、平时成绩,从知识掌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层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以使全体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解剖学实验,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作者:司道文;康绍叁;张宇新;张志勇;孙红;高俊玲;张子明 刊期: 2013年第32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