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2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并发低钾血症的临床分析

徐高峰

关键词:低钾血症, 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上呼吸道感染并发低钾血症的原因及临床特征。方法对32例上呼吸道感染并发低钾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低钾血症性软瘫、腹胀或排尿困难,占总人数的93.8%;血清钾浓度为2.30~2.92 mmol/L ,平均2.58 mmol/L ;病毒感染、体液失钾、原发疾病、既往用药史等与该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经补钾治疗后,患者低血钾症状消失迅速,血清钾浓度均在96 h内恢复正常。结论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并发低钾血症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部分患者治疗前进行常规血钾检测是必要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养肝汤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乙型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养肝汤联合甘利欣(DG )治疗慢性乙型黄疸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该院收治的慢性乙型黄疸型肝炎患者13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G组、养肝汤组和DG联合养肝汤组,每组45例。DG组给予DG 30 mL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天;DG联合养肝汤组在给予DG基础上加用养肝汤;养肝汤组单独应用养肝汤;1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清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水平。结果治疗3个月后,DG组显效18例,有效17例,无效10例;DG联合养肝汤组显效28例,有效15例,无效2例;养肝汤组显效15例,有效16例,无效14例。与DG组和养肝汤组比较,DG联合养肝汤组总有效率明显增高( P<0.05);DG组、养肝汤组、DG联合养肝汤组患者血清ALT、ALB和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DG联合养肝汤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DG组和养肝汤组(P<0.05)。结论养肝汤联合DG治疗慢性乙型黄疸型肝炎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连涛;梁贤栋;周文亮;任志强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对脂肪干细胞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影响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凝胶和脂肪干细胞(ADSCs)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取大鼠腹股沟脂肪组织,使用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ADSCs ,三系诱导分化鉴定。取6~7周龄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选取12只大鼠经心脏取动脉血7~10 mL/只,采用改良Appel法制备PRP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对留存的全血及PRP进行血小板计数。剩余18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A组为ADSCs+PRP处理组,B组为ADSCs处理组;C组为PRP处理组,所有未处理创面设定为D组(对照组);观察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创面周围炎症反应及上皮化程度。记录创伤后各时间点创面面积、创面收缩率、创面完全愈合时间;24 d后处死各组大鼠,取创面愈合组织,HE染色观察。结果大鼠PRP中血小板计数约为全血的5.21倍。创面完全愈合所需要的时间A组为(18.25±1.44)d ,B组为(19.13±1.28)d ,C组为(19.72±0.87)d ,D组为(22.31±1.65)d;术后3、7、11、15 d A、B、C组创面收缩率均高于D组(P<0.05)。结论 PRP凝胶可促进ADSCs修复创面,且较单独使用ADSCs或PRP效果好。

    作者:廖怀伟;韩超;刘丽忠;曹闽军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血浆蛋白质组学分析

    目的:寻找糖尿病肾病敏感的血浆分子标志物。方法对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浆和正常血浆进行蛋白质组学荧光差异双向电泳(2-D DIGE)分析,选择表达差异大于1.5倍的蛋白斑点进行质谱分析。结果成功建立糖尿病肾病和正常血浆的胶内差异双向凝胶电泳图谱,通过分析共鉴定出13种差异蛋白质,包括C3补体、C4补体、载脂蛋白E等。结论2-D DIGE能够客观地显示糖尿病肾病与正常血浆之间的蛋白质表达差异,本研究鉴定的13种蛋白有可能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潜在的血浆分子标志物。

    作者:卢洪梅;汤水福;胡坤华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2012年贵州省风疹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特征分析

    目的:对2012年贵州省流行的风疹病毒进行鉴定,确定其基因型,并进行基因特征分析。方法采集2012年贵州省风疹爆发和散发疑似病例咽拭子标本,使用Vero/SLAM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经RT-PCR方法鉴定为阳性的风疹病毒分离株,使用RT-PCR方法扩增风疹病毒E1基因944个核苷酸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与W HO 13个基因型的32个参考风疹病毒株的序列基于1E基因的739个核苷酸片段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结果贵州省首次成功分离到5株风疹病毒株,基因亲缘性关系树显示,该5株风疹病毒分离株均属1E基因型。5株风疹病毒分离株之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8%~100.0%和100.0%;与WHO 1E基因型参考株中国株(T14-CH-02)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7%~98.9%和100.0%;与WHO 1E基因型参考株马来西亚株(M1-MAL-01)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5%~97.6%和99.5%。结论2012年贵州省分离的风疹病毒是1E基因型,与目前我国其他省份流行的风疹病毒基因型一致。本研究为贵州省积累了风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基线数据。

    作者:唐小敏;朱贞;任刚;朱青;张丽;叶绪芳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基于OSCE模式的社区护理课程改革研究

    随着新医改方案的推行,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于一体的社区卫生团队服务模式成功运行。社区护理人员是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重要组成,有时身兼数职,肩负多重任务。为满足新医改对社区护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必须对专门培养社区护士岗位能力的社区护理课程进行改革。

    作者:吕颖;潘红宁;郑丹;陈青燕;王群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CT 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癌性腹部疼痛的护理

    神经阻滞和神经毁损是癌痛药物三阶梯治疗的有效补充手段,是晚期癌性疼痛治疗的“第四阶梯”[1],其作用机制是应用乙醇使神经细胞脱水、变性,细胞凝固、凋亡和神经纤维脱髓鞘作用达到毁损神经节及纤维,阻断疼痛的传导,达到镇痛目的[2]。近10年来,C T引导下进行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腹部疼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疼痛科医生所采用,相对于阿片类镇痛药物,其镇痛效果显著、镇痛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少和无成瘾性的特点逐渐被疼痛患者接受和认可。本科2010~2011年对26例癌症中晚期疼痛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长期临床镇痛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苏琳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腰椎骨质增生MRI信号类型与CT结构特点对照研究

    目的分析腰椎骨质增生MRI信号类型和CT结构特点间的对应关系,探讨腰椎退变椎体重塑的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1月在该院同时行腰椎MRI和CT检查的45例受检者的影像学资料,CT数据行容积再现(VR)和多平面重组(MPR)观察骨质增生结构特点,记录腰椎有无骨质增生形成、骨质增生MRI信号类型和CT表现,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45例受检者的225个椎体中,38个椎体有肉眼可见骨质增生形成,其MRI信号Ⅰ型2个(5.3%)、Ⅱ型4个(10.5%)、Ⅲ型10个(26.3%)和Ⅳ型22个(57.9%);CT骨质增生结构特点A型4个(10.5%)、B型11个(28.9%)和C型23个(60.5%);A型骨质增生MRI信号全为Ⅱ型(100%),B、C型骨质增生MRI信号多为Ⅳ型(分别72.7%和65.2%)。结论腰椎骨质增生不同MRI信号类型和CT结构特点间存在对应关系,骨质增生不断塑形完成腰椎退变时椎体重塑过程。

    作者:王筱璇;吕发金;李鹏;张丹;彭聪;刘丹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150例食管鳞癌Caveolin-1和PCNA蛋白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目的:探讨Caveolin-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食管鳞癌中的蛋白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150例食管鳞癌组织和35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距离癌灶边缘5 cm以上经病理证实)中Caveolin-1和PCNA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Caveolin-1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P<0.05),且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CNA蛋白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食管鳞癌组织(P<0.05),且其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和肿瘤长度密切相关;Caveolin-1和PCNA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266,P<0.05)。结论 Caveolin-1与 PCNA蛋白过表达可能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以及浸润转移有关。

    作者:赵醒;焦春敬;李春辉;胡潺潺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基本医疗服务界定的研究和建议

    我国政府第一次提及“基本医疗”是在1993年1月15日,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敏章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及“基本医疗”,其中“基本医疗”和“特需医疗”作为一种政策方向被提出来。2008年,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全国卫生会议中明确指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这两大部分。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并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确定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作者:潘伦;吴海峰;何坪;邓宇;张维斌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县级公立医院运行效率评价

    目的:探讨运用数据包络分析评价县级公立医院的运行效率,为卫生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随机抽样选取2008~2011年重庆市16家县级公立医院的卫生资源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CCR-CRS和BCC-VRS模型对2011年16家县级公立医院的相对运行效率进行研究,通过M almquist指数对2008~2011年生产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2011年16家县级公立医院平均综合效率值0.938,总体有效7家,非总体有效9家,非总体有效的县级公立医院当中有8家规模效率递减,1家规模效率递增。2008~2011年,全要素生产率年平均增加2.5%,2008~2009年生产率减少,2009~2011年生产率连续增加。结论16家县级公立医院的总体效率不高,需要合理发展医院规模,加强医院管理水平,提高技术能力。

    作者:徐雨晨;王润华;付广建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临床分析及治疗

    目的:探讨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其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该院收治的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患者21例,其中男16例,女5例。采取O′Leary-Sant评分及其尿流动力学检查的方法对水扩张治疗前后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水扩等综合治疗后,平均随访(8±4)个月,21例患者O′Leary-Sant症状和问题评分明显降低,膀胱容量增加,逼尿肌不稳定收缩频率减少。结论长期吸食氯胺酮可导致严重的下尿路症状,以尿频、尿急为主,严重者有膀胱挛缩。而麻醉状态下水扩张能显著地增加膀胱容量,配合膀胱灌注等综合治疗,可有效地治疗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

    作者:王宇雄;刘春晓;姜成龙;谢小平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动态监测颅内压在颞叶胶质瘤术后的价值

    目的:动态监测颞叶胶质瘤患者术后颅内压(ICP)的变化,探讨持续ICP监测在其术后的价值。方法收集该科2011年1~11月的77例颞叶恶性胶质瘤患者(Ⅲ级37例,Ⅳ级40例)术后ICP数值,观察术后ICP变化规律,探讨ICP与术后治疗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术后6h内ICP多波动于正常范围(5.76±5.42)mmHg;6~72hICP逐渐升高(10.51±10.21)mmHg;72h后ICP达峰值并趋向稳定(12.25±10.72)mmHg。与其他时间段比较,术后6h内ICP数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P监测能够早于临床观察,及时发现颅内高压,提高了颞叶胶质瘤术后治疗的安全性。

    作者:康睿;陈刚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血压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压监测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80例,依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组29例和非杓型组51例,收集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杓型组接受静脉溶栓比例显著高于非杓型组( t=4.120,P=0.021),杓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与夜间平均舒张压显著低于非杓型组( t=2.032, P=0.040;t=3.175,P=0.002),非杓型组30 d累计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杓型组(t=2.626,P=0.04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昼平均收缩压小于90 mm Hg是 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98,P=0.018);杓型血压(OR=0.769,P=0.019)和静脉溶栓(OR=0.520,P=0.007)是MACE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参数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血压模式的改变是影响其短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月明;徐露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MMP-2、MMP-3、MMP-9和 TIMP-1评价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关节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3、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 IM P-1)4种蛋白水平,并探讨其与关节损伤程度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52例患者均给予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玻璃酸钠、双醋瑞因的治疗方法,于治疗前后采用 ELISA 检测52例膝关节 OA 患者及10例症状轻、X线等影像阴性者关节液中MMP-2、MMP-3、MMP-9和TIMP-1的含量并进行相关分析,并在关节镜下对膝关节软骨损伤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膝关节OA患者关节液中MMP-2、MMP-3、MMP-9和TIMP-1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关节液中MMP-2、MMP-3、MMP-9和TIMP-1的含量与关节软骨损伤程度呈正相关,随着病情的好转,关节液中MMP-2、MMP-3、MMP-9和TIMP-1的含量也随之降低。结论检测关节液中MMP-2、MMP-3、MMP-9和TIMP-1水平对膝关节OA的早期诊断、病情程度判断、预后评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贺占坤;沈杰威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腹水CD64指数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检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腹水CD64指数,探讨其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失代偿期肝硬化伴腹水患者分为非SBP组、SBP疑诊组和SBP确诊组,并设阴性和阳性对照组(非SPB组、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组);依据腹痛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将SBP疑诊组进一步分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的腹水CD64指数;并比较抗菌药物治疗后腹水CD64指数的差异。分析腹水CD64指数、腹水WBC计数及降钙素原诊断SBP的效能。结果腹水CD64指数在SBP确诊组(179.39±65.56)及SBP疑诊组(115.49±58.42)高于非SBP组(26.88±2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BP疑诊伴腹痛组与无痛组腹水CD64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P疑诊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组较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组腹水CD64指数水平明显升高( P<0.05)。治疗无效组的CD64指数水平明显高于治疗有效组( P<0.01)。腹水CD64指数曲线下面积大于降钙素原及腹水WBC计数,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论腹水CD64指数检测快捷,影响因素少,可为临床上诊断SBP提供一种新选择。

    作者:刘光亮;王娜;陈春波;陶鹏;张大志;周智;胡鹏;孙航;刘杞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Rh(D)阴性患者实施配合型输血的有关问题探讨

    由于我国Rh(D)阴性人口只占0.2%~0.3%[1],所以,Rh (D)阴性血液库存普遍不足;即使建立Rh(D)阴性稀有血型血库或将日常富余的 Rh (D )阴性血液制备成冰冻红细胞保存[2],也难以及时满足所有 Rh (D )阴性患者的抢救用血。关于Rh (D )阴性患者的科学安全输血,兰炯采等[3-4]、郭祥萍等[5]专家学者也作了一些专题指导。在医疗纠纷日趋上升的今天,用Rh(D)阳性血液抢救Rh(D)阴性患者,现行法规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即使是在面对生命垂危的R h (D )阴性患者,无法及时给予ABO同型Rh(D)阴性血液抢救时,医务人员也担心用Rh(D)阳性血液配合型输血抢救患者后会惹上医疗纠纷而不敢为之。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对R h (D )阴性患者给予Rh (D )阳性血液配合型输血抢救,同时又能避免发生医疗纠纷,也就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本文作者就紧急给予 Rh (D)阳性血液配合型输血抢救Rh(D)阴性患者,从法规与技术方面的可行性进行探讨,使医院和医务人员能够积极主动、尽职尽责地抢救更多的Rh (D )阴性患者。

    作者:李文平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成年维生素D缺乏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目的:建立维生素D缺乏大鼠模型,并进行初步评价,为研究维生素D缺乏与高血压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将成年的SD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维生素D缺乏组和维生素D对照组,分别采用普通正常饲料、维生素D缺乏饲料和维生素D对照饲料进行饲养,饲养环境采用白炽灯作为照明光源,维持12 h:12 h光暗周期;饲养6周后通过眼底取血的方式采集外周血,使用EIA法测定血清维生素D含量,之后每隔两周测定1次。结果饲养10周后维生素D缺乏组大鼠血浆维生素D平均含量降至2.07 nmol/L ;维生素D对照组为56.74 nmol/L ,正常对照组为57.61 nmol/L ,正常对照组与维生素D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两组相比,维生素D缺乏组大鼠血压显著升高。结论通过控制光照和特殊饲料饲养方法建立维生素D缺乏大鼠模型是可行的,相比对照组,维生素D缺乏动物的血压显著升高。

    作者:李清华;张丰香;邵丽军;王飞;翟强;连波;杨潍潍;王国辉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低分子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1例

    低分子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可能发生更为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和频率更高的血栓事件。本文对1例非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钠后出现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进行分析,提示临床中应用低分子肝素时应警惕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董岸莺;马兴杰;韩国华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133例脑胶质瘤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脑胶质瘤患者的存活、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该院2001~2010年收治的133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前的K PS评分、病理分级、肿瘤长径、手术是否完全切除肿瘤、是否行术后放射治疗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随访率为93%,随访满3年者73例,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3%、82%、70%,中位生存时间为62.7个月。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理分级、肿瘤长径、是否行术后放射治疗对生存率有影响。结论高病理分级、肿瘤长径大于或等于6 cm的脑胶质瘤预后不良,手术治疗联合术后放射治疗可以提高脑胶质瘤的远期生存率。

    作者:韦军葆;朱小东;陈龙;杨云利;黄江琼;刘颖新 刊期: 2013年第32期

  • 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球蛋白抗体、过氧化物酶抗体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不同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水平变化及其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383例甲状腺疾病病例资料,分为单纯甲状腺腺瘤(T A )组30例,单纯结节性甲状腺肿(NG)组59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PTH)组3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腺瘤(NG+ TA)组196例,桥本甲状腺炎(HT)组13例,甲状腺癌(TC)组49例。分析6组患者血清中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TSH、TgAb、TpoAb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结果(1) TSH平均水平在 HT组均值高于正常值上限,与 TA组、NG组、PTH组、TA+ N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组虽较高,但在正常范围波动,与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TSH异常率、TgAb阳性率和TpoAb阳性率在 HT组和TC组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肿瘤(BT)组(P<0.05)。(3)HT 组和TC组甲状腺抗体双阳性率和 Tpo-Ab阳性率,均高于BT组(P<0.05)。结论血清 TSH、TgAb、TpoAb水平与甲状腺疾病,尤其是与 HT 和 TC有密切联系, TSH升高和TpoAb阳性在TC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黄静;张文静;吴靖芳;刘亚超;张耕;薛刚 刊期: 2013年第32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