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IFU治疗肿瘤对体温影响因素的探讨

鞠进;邓健

关键词:HIFU, 护理, 体温监测, 体温变化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HIFU治疗肿瘤患者时的体温变化规律.方法 对32例肿瘤患者在接受HIFU治疗时采用迈瑞公司生产的心电监护仪上配制的体温探头,从鼻腔到咽喉对体温变化进行了治疗前、治疗中的观察及分析.结果 腹腔巨大肿块、肿瘤血供较丰富、超声治疗剂量较大及使用整体吊带的患者体温会升高,而四肢骨软组织肿瘤、特殊部位的肿瘤(如肩胛骨)患者在接受HIFU治疗时,体位固定不能用整体吊带,而用分体吊带,故会使大面积身体浸泡在治疗冷水中,容易导致体温降低.结论 肿瘤的位置、血供不同以及HIFU治疗剂量的不同,患者的体温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临床工作中,可根据肿瘤的性质、治疗剂量、吊带类型的使用、治疗时间来判断治疗中患者体温的变化,以利更好的制订完整而准确的护理计划,保证HIFU治疗安全和顺利.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伴扭转性室速12例临床分析

    扭转性室速(torsades de pointes,TdP)是一种恶性心律失常,易转为室扑、室颤而导致心源性猝死,可见于多种心脏疾患,而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伴发TdP国内目前未见报道.2003年Makai曾报道1例应用安碘酮后发生TdP[1].我院在1994~2003年间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共记录到12例甲亢伴发TdP,本文拟对其发生特点及预后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巴俊强;蒋成燕;许祥林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35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内科治疗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内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6年3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A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胸痛可为首发症状,高血压是导致AD的主要原因,螺旋CT和MRI诊断符合率达100%,有助于快速诊断和定位.镇静止痛降压治疗是内科治疗中有效的方法,目标血压降至100~110/60~70mm Hg,能明显提高AD的生存率.结论 快速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是提高AD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裴文楠;唐渝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噬菌体扩增技术在结核分枝杆菌检测中的应用体会

    作为对人类具威胁性的传染病之一,近年来结核病流行正逐步加剧.目前对结核病诊断主要依靠与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体征及胸片等其他辅助检查相结合.

    作者:张建敏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38例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的救治

    目的 探讨38例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临床救治方法.方法 回顾38例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患者资料,ISS值17~57分,平均25.7分.脊柱骨折按Denis分型:Ⅳ型12例,Ⅱ型22例,Ⅰ型4例.脊髓损伤按(ASIA分级):A级7例,B级7例,C级14例,D级10例.其中手术治疗35例,保守治疗3例.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20.3个月.36例骨折愈合,神经症状16例完全恢复,14例有一级以上恢复,8例无变化.结论 损害控制有助于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的救治,可有效减少ARDS和MOF的发生;手术时机取决于脊髓损伤和全身情况的稳定性.

    作者:王爱民;孙红振;杜全印;沈岳;郭庆山;王子明;刘思海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后路凹侧双棒法手术矫治特发性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弯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后路凹侧双棒法手术矫治特发性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对比研究,实验组行后路凹侧双棒法共18例,对照组行常规后路钉棒法共19例.对手术前、后和术后18个月随访的站立位主侧凸冠状面Cobb角、主侧凸顶椎偏距、身高、手术时间和出血量进行统计.结果 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实验组主凸Cobb角矫正率平均为47.15%,对照组为39.56%;手术后18个月比较试验组45.15%,对照组37.62%;主凸顶椎偏距矫正率平均为40.26%,对照组为35.37%;身高增长率平均为4.20%,对照组为1.89%;以上指标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凹侧双棒法是一种矫正率高、安全的方法.

    作者:贾全章;许建中;周强;谢肇;何清义;代飞;罗飞;殷翔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PVP治疗96例105个椎体病变,其中外伤压缩椎体骨折18例20椎,椎体转移肿瘤8例11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70例74椎. 胸椎38椎, 腰椎58椎,新鲜压缩性骨折(3周以内)78例87椎,陈旧性骨折(骨折3个月以上)18例18椎.90例得到了半年以上的随访.PVP采取经皮经椎弓根入路穿刺病变椎体,将针尖置于椎体前1/3处,进行椎体骨内静脉造影.后注入骨水泥2~7ml.术后观察PVP的操作成功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94例101个椎体PVP治疗成功,按病例数成功率为97.9% (94/96),按椎体数成功率为96.2% (101/105).术后疼痛81例完全缓解(CR),10例部分缓解(PR),3例轻微缓解(MR),2例无效(NR),总有效率为97.9%(94/96);无原椎体再发塌陷.未出现神经受累症状.结论 PVP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方法.

    作者:何清义;吴雪晖;许建中;谭祖键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衣原体和支原体的感染状况分析

    目的 探讨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的感染状况.方法 CT检测采用快速免疫测定法,Uu采用病原体培养法.结果 640例NGU患者CT阳性率为34.15%,Uu 40.85%,二者混合感染率23.44%.男、女性患者CT、Uu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T感染为男性高于女性,Uu为女性高于男性(P<0.01).对照组CT检出率3.75%,Uu培养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NGU患者CT和Uu的感染率较高,对NGU患者应同时检测CT和Uu,将有助于该病的及时防治.

    作者:陈德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结肠癌性梗阻56例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治疗对结肠癌性梗阻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5年12月~2005年12月行手术治疗56例结肠癌性梗阻进行回顾性分析.完全性肠梗阻50例,不全性肠梗阻6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除住院期间死亡3例外,53例肠梗阻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结论 对于癌性结肠梗阻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病变部位、梗阻近端肠管病理状况选择恰当的术式,可降低术后并发症.

    作者:朱斌;朱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两种方法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短期内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Ⅱ)两种治疗方法优劣状况.方法 对空腹血糖>11.1mmol/L33例2型糖尿病进行为期2周的强化治疗,比较二者的达标时间与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CSⅡ显示快速稳定的降糖效果,血糖达标时间较MSⅡ短[(5.21±1.53)d与(10.9±1.17)d],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MSⅡ.结论 对伴明显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CSⅡ强化治疗较MSⅡ解除高血糖毒性更快,低血糖发生率更少.

    作者:秦利亮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胸腔内异位肾1例报道

    1 临床资料患儿,男,3个月,因咳嗽5d,加重2d,于2006年4月27日入院.胸片示:右上肺及左下肺心缘旁见片状密度增高影,右上肺片状影下界清楚,双膈光整,膈角锐利.

    作者:王莉;杨亚静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153例

    目的 评价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153例,分析病例资料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46例Ⅰ期愈合,骨折延迟愈合3例,髓内钉断裂1例,远端锁钉退出1例,骨感染取出髓内钉2例.结论 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获得满意效果,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前评估、术中操作不当及患者锻炼过度有关.

    作者:朱庆和;刘小冬;卢卫忠;王明贵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

    目的 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9月~2006年9月的71例80足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根据Sander's分型:Ⅰ型18例19足,Ⅱ型25例29足,Ⅲ型20例21足,Ⅳ型8例11足.其中29例32足采用非手术治疗,随访6~36个月,平均12.6个月;另42例48足使用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0~36个月,平均16.2个月.结果 根据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评分:靴状支具固定组治疗Sander's Ⅰ型19足,Sander's Ⅱ型13足,优良率分别为94.7%和84.6%;跟骨钢板固定组治疗Sander's Ⅱ型16足、Sander's Ⅲ型21足和Sander's Ⅳ型11足,优良率分别为93.8%、85.7%和81.8%.结论 根据Sander's分型选择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

    作者:王蒙;吴雪晖;谢肇;王序全;代飞;何清义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肾动脉介入栓塞在肾癌治疗中的应用

    早在1969年,Lalli等首先进行了肾动脉栓塞的动物试验并行肾动脉栓塞治疗肾脏肿瘤.近年来有关肾癌介人栓塞治疗的文章报道较多,主要集中于晚期肾癌及并发症的治疗,但对术前栓塞的意义、栓塞对肾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目前,介入技术已越来越多的用于肾癌的临床诊治.

    作者:李金贵;胡自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HIFU治疗肿瘤对体温影响因素的探讨

    目的 探讨分析HIFU治疗肿瘤患者时的体温变化规律.方法 对32例肿瘤患者在接受HIFU治疗时采用迈瑞公司生产的心电监护仪上配制的体温探头,从鼻腔到咽喉对体温变化进行了治疗前、治疗中的观察及分析.结果 腹腔巨大肿块、肿瘤血供较丰富、超声治疗剂量较大及使用整体吊带的患者体温会升高,而四肢骨软组织肿瘤、特殊部位的肿瘤(如肩胛骨)患者在接受HIFU治疗时,体位固定不能用整体吊带,而用分体吊带,故会使大面积身体浸泡在治疗冷水中,容易导致体温降低.结论 肿瘤的位置、血供不同以及HIFU治疗剂量的不同,患者的体温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临床工作中,可根据肿瘤的性质、治疗剂量、吊带类型的使用、治疗时间来判断治疗中患者体温的变化,以利更好的制订完整而准确的护理计划,保证HIFU治疗安全和顺利.

    作者:鞠进;邓健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心肌缺血性损伤生化标志物研究进展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是一个连续的病变过程,它以危险因子出现开始,这些因子促进亚临床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终发展为CVD,并导致心功能障碍[1].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在血中的浓度发生变化.心肌生化标志物是诊断心肌损伤非常重要的工具,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这方面的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姚锡虎;邓世雄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支撑材料在重建椎体结构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支撑材料在恢复椎体结构和高度中的作用.方法 从2003年12月~2005年5月行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支撑材料移植重建脊柱前路手术后的椎体缺损共36例.应用病种:椎体爆裂骨折32例、原发椎间隙感染2例、椎体肿瘤2例.结果 随访6~21个月(平均8个月),影像学资料显示植入体3~4个月与上下相邻椎体愈合、重建的椎体高度没有降低、术前神经损伤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纳米羟基类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支撑材料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结构,并能与椎体愈合,达到有效重建椎体结构的作用,可以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蒋电明;权正学;欧云生;倪卫东;梁熙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腰椎后路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标准程序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探讨标准程序化腰椎后路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制定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及术后标准化的治疗与康复程序和后路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标准化操作程序.应用这一标准化治疗程序,我院在2003年1月~2005年1月期间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5例,男187例,女98例,平均年龄38.5岁.结果 208例获随访, 术后随访平均12个月,其中疗效为优者190例(91.4%),疗效为良者13例(6.2%),疗效为可者3例(1.4%),差2例(0.96),优良率达97.6%.结论 应用腰椎后路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标准程序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的优良率高而疗效稳定.术前、术中及术后操作、治疗和康复的标准程序化,利于治疗的标准化和技术的准确掌握及正确应用,便于临床推广应用和常规化,以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整体手术治疗水平.

    作者:蒲小兵;代飞;周强;谢肇;何清义;许建中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舒芬太尼复合耐乐品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观察

    舒芬太尼是一种新合成的强效拟吗啡类镇痛药,镇痛效价是芬太尼的5~10倍,并具有安全范围宽、起效快、镇痛作用强、持续时间久、心血管的稳定性好、呼吸抑制短而弱、无组胺释放等优点[1].本研究对剖宫产术后应用舒芬太尼复合耐乐品硬膜外镇痛与芬太尼复合耐乐品硬膜外镇痛的镇痛效果进行比较,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作者:杨小春;张清贵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截瘫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目的 针对脊髓损伤截瘫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护理开导,促进患者身心恢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个体化分析截瘫患者心理状态,用真挚的语言、丰富的情感等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去护理、指导每一位患者.结果 能够使患者认识到不良心理状态不利于身心的康复,使其自觉消除心理上的障碍,配合治疗与护理,达到大程度的恢复.结论 针对截瘫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心理护理效果,促进了患者的健康.

    作者:方青;吴新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孤立性静脉瘤164例临床分析

    孤立性静脉瘤是一种临床少见疾病,指食道孤立性黏膜下静脉扩张,呈局限性隆起,少数可呈串珠状,并排除潴留性囊肿及门静脉高压者.日本命名为孤立性静脉扩张,其检出率0.62%~1.0%.现总结我院近几年内镜检查发现的164例,结合有关文献分析如下.

    作者:方建青;戴一青;金海娟;周华英 刊期: 2007年第11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