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谢珊莉;张英;刘贵
目的 观察大鼠前列腺痛模型中L5~S2脊髓背角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诱导型NO合成酶(iNOS)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 取30只SPF雄性大鼠完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设0、6、12d 3个时相,分为5组,每组6只),通过前列腺完全弗氏佐剂(CFA)和生理盐水注射制作大鼠前列腺痛模型和对照组,分别提取L5~S2脊髓背角组织蛋白,Western印迹检测脊髓背角GFAP、TNF-α、iNOS的表达.结果 慢性前列腺痛大鼠中L5~S2脊髓背角中GFAP、TNF-α、iNOS表达在6d和12d组均明显高于各自正常对照组和0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FAP 12d组高于6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OS的表达高峰在6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慢性前列腺痛可以引起L5~S2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TNF-α分泌增多及iNOS活性增强,表明慢性前列腺痛可以导致L5~S2脊髓中枢继发性的炎性改变,可能与前列腺痛的持续和泛化有密切关系.
作者:张恒;周占松;杨忠;刘丽梅;宋波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 鼻内镜下射频治疗隐蔽性鼻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鼻内镜下射频治疗隐蔽性鼻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鼻内镜下射频治疗隐蔽性鼻出血简单,效果确切.结论 鼻内镜下射频治疗隐蔽性鼻出血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望成为治疗鼻出血的首选方法.
作者:邱建立;陈中华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在基层医院的治疗方案.方法 采用彻底清创、清洗骨折端、尽量保留骨质,复位骨折,局部旋转皮瓣覆盖外露骨质,行跟骨牵引;早期应用敏感抗生素,处理并发症;跟骨牵引5周后,改用不超膝石膏托板外固定.结果 创口均愈合,骨折复位满意且骨性愈合,无1例骨髓炎,骨折愈合后无1例功能障碍.结论 基层医院行局部旋转皮瓣覆盖外露骨质、跟骨牵引治疗开放性粉碎性胫腓骨下段骨折,效果满意,费用低廉,对经济条件差的患者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作者:邹文;王继忠 刊期: 2006年第16期
本文介绍了我院妇科腹腔镜手术开展情况,并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患者进行了归纳整理,剖析了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发生的机制,提出了较详细的预防措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蒋雪霞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激活负性共刺激信号PD1-PDL1对延长移植肾存活的效能.方法 以PDL1Ig基因重组腺病毒为载体,将PDL1Ig基因转入BN大鼠树突状细胞(DC)细胞同时输注受体,以Lewis大鼠为受体,行同种肾移植为转染组,并以未转染DC输注为对照组;观察移植肾存活时间和术后肾功能变化.结果 转染组移植肾存活(41±7.6)d,较对照组移植肾存活时间(8.6±1.2)d明显延长;移植组术后血清肌酐较同期对照组明显为低.结论 PDL1基因修饰的DC可以明显延长移植肾存活时间.
作者:冯嘉瑜;张艮甫;黄赤兵;王平贤;范明齐;肖亚;方针强 刊期: 2006年第16期
2005年9月28日,1例肝癌患者在我院肝胆外科成功接受全肝切除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于10月25日康复出院,是我院首例肝移植手术成功.现总结对患者的护理体会,并报道如下.
作者:彭名端;杨芳;彭志莲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 观察45例颅脑外伤患者发生硬膜下积液与时间和受伤部位的关系,建立非手术治疗指征,对12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进行了生理盐水排出残腔空气的治疗,选择性地给部分手术治疗患者留置导管.结果 选择非手术治疗患者,12例手术应用生理盐水排气患者,选择未留置导管患者均得到满意效果.结论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发生与受伤时间、受伤部位无关系.生理盐水排出残腔空气是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手术治疗值得应用的方法,留置导管或非手术治疗患者应合理选择.
作者:丁洪;翟建明 刊期: 2006年第16期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一种由于心脏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由于HF的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以及作为心血管疾病中惟一发病率仍在持续上升的疾病,目前已成为世界性的医疗保健问题.尽管某些治疗有一定效果(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醛固酮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1],但对心衰评估的指标仍然很少.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还有其他几种检查,包括胸片、超声心动图、心肌成像、心肺负荷实验和血流动力学测定对评估心衰有一定价值,但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较大[2,3].连续测定心力衰竭时心肌损伤的可靠标志物有助于监测其长期进展情况并评价其预后,现就目前有关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做简要介绍.
作者:黄厚刚;陈萍 刊期: 2006年第16期
我国HIV感染者主要集中在部分地区的高危人群中,一般人群的HIV感染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在这种流行模式下,高危人群仍是我国艾滋病防治及干预的重点.而高危人群基数是AIDS流行形势分析和预测的核心变量,对于估计存活的HIV感染者人数不可或缺,是制定AIDS防治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开展高危人群基数估计工作对艾滋病防治政策及计划的制定、卫生资源的分配、感染者人数的估计、干预项目的计划制定与督导评估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常用的艾滋病高危人群基数估计方法主要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类[1,2].直接法包括普查法、枚举法、人群调查法等,通过调查直接获得各类高危人群规模(数量),或通过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对高危人群规模(数量)进行统计学推断.间接法包括:乘数法、提名法和捕获-标记-再捕获等方法.各种方法均有优缺点,既可单独使用,又可联合使用,以弥补各自不足.本文主要介绍在艾滋病高危人群基数估计中常用的乘数法(multiplier methods)的基本原理、实际应用、优缺点及其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李南;吕繁 刊期: 2006年第16期
通过对一起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事件案例分析,揭示出农村宴席存在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也为卫生监督机构如何搞好农村地区卫生监督工作提出新课题.
作者:余毅 刊期: 2006年第16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90kg.于逆行胆管照影(ERCP)下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导致十二指肠穿孔、广泛皮下气肿,急诊入手术室行十二指肠修补术.见患者头、面部,颈部,胸部及腹股沟、会阴部明显肿胀,触之握雪感、捻发音.神志清楚,对答切题.HR 98次/min,BP 142/88mm Hg(1mm Hg=0.133kPa),F 20次/min,SpO291%~92%.
作者:代雪梅;徐贵森;李军;侯景利;周乐顺;刘合年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用供体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介导肾移植受体淋巴细胞反应的可行性.方法 肾移植前分别取供体骨髓和脾脏(n=13),分离单个核细胞,液氮冻存备用;术后1、3、6、9个月以冻存的骨髓细胞分离CD34+细胞培养DC并复苏脾细胞分别作为刺激细胞,观察活细胞比率,健康志愿者以及受体淋巴细胞对DC和脾细胞刺激的反应.结果 与术前相比, 随术后时间延长,脾细胞中活细胞比率呈进行性降低(94%~14.8%),各组DC活细胞比率为92.2%~95.3%;健康志愿者以及受体淋巴细胞对脾细胞刺激的反应均进行性降低,健康志愿者淋巴细胞对DC刺激的反应波动在稳定水平(13 870±1 461~14 303±1 794,P>0.05),受体淋巴细胞对DC刺激的反应波动在13 650±1 678~7 796±1 083.结论 供体骨髓源性DC具有稳定的细胞活力和刺激能力,作为术后长时间内介导肾移植受体淋巴细胞反应的刺激原,明显优于供体脾细胞.
作者:黄赤兵;张艮甫;范明齐;王平贤;冯嘉瑜;肖亚;贾维胜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以受体腹壁下动脉(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IEA)重建移植肾副肾动脉(accessory renal artery,AR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6只移植肾中16只为单支型ARA,10只为多支型整形后余留单支型ARA;ARA位于上极12支,中部4支,下极10支;开口直径1.5~3.5mm;用亚甲蓝灌注显示动脉血供范围.行ARA与受者IEA端-端吻合,其中6例上极ARA过短,将移植肾上下位置翻转后吻合.结果 26例均吻合成功,再通血流后移植肾ARA供血范围血供恢复良好.术后3d,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21例局部血流正常; 5例局部动脉阻力指数增高,至术后15~21d恢复正常.本组受者术后3d内血清肌酐和肌酐清除率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无输尿管坏死和局部动脉栓塞发生.结论 应用受体IEA可以重建移植肾ARA,血管吻合过程不影响肾功能恢复,适用于ARA与肾动脉主干或其他动脉吻合存在困难的患者.
作者:黄赤兵;范明齐;姬西宁;刘锋;王平贤;冯嘉瑜;肖亚;方针强;张艮甫 刊期: 2006年第16期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与被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的慢性全身内分泌代谢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类,病以原发性占极大多数.儿童糖尿病绝大多数为胰岛素依赖型.病情较成人重,易引起酮症酸中毒.
作者:孙岚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合成肽对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及大鼠移植肾脏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采用人工标准固相合成法新型肽,3H-TdR掺入法观察其在体外对人外周单核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建立原位大鼠异基因肾移植模型32例,设合成肽加CsA治疗组、合成肽治疗组、CsA治疗组以及对照组4组,每组8例,观察大鼠移植肾脏存活时间及移植肾功能.结果 合成肽可显著抑制淋巴细胞转化及MLR的增殖反应;围手术期应用合成肽结合小剂量CsA,能显著延长同种大鼠移植肾脏的存活时间(54d),并维持较低的血清肌酐水平[(47.40±11.2)mmol/L].结论 合成肽能显著抑制人外周单核细胞经丝裂原或同种抗原刺激引起的增殖反应,围手术期应用新型合成肽结合小剂量CsA,能显著延长异基因移植物存活时间及功能,表明合成肽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器官移植免疫调节药物.
作者:易善红 刊期: 2006年第16期
Semm式腹腔镜下标准鞘膜内子宫切除术(CISH)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泛,我院从2002年开始开展该术式.因部分手术步骤较繁杂,故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对其进行改进,形成了改进CISH术式,至今已完成28例,并将该术式与同期经腹子宫切除术的术中、术后情况进行了对比和随访,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玲;谢珊莉;张英;刘贵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作用.方法 (1)在取肾同时取供体脾脏,并制成脾细胞悬液.在术前及术后第4天分别抽取受者外周静脉血,并分离出淋巴细胞.同时跟踪调查受者术后1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2)以供者及无关者脾细胞为刺激细胞,受者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做混合淋巴细胞培养.采用MTT法测定供者及无关者脾细胞刺激受者淋巴细胞增殖的刺激指数.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测定在供体脾细胞、无关者脾细胞刺激及未刺激时,受者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1)本组研究了35例能够获取外周血淋巴细胞及供体脾细胞的患者,术后1个月内发生过急性排斥反应10例,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5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28.6%.(2)术前及术后第4天时,供体及无关者脾细胞刺激受者淋巴细胞增殖的刺激指数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正常组淋巴细胞对供体脾细胞反应的刺激指数术后较术前的下降值明显高于排斥组,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组和排斥组淋巴细胞对无关者脾细胞反应的刺激指数术后较术前的下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前及术后4d,未刺激时,受者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4d,无关者脾细胞对受者淋巴细胞刺激时,受者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4d,供者脾细胞对受者淋巴细胞刺激时,受者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受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术前、术后受者淋巴细胞对供体特异抗原及无关者抗原反应的刺激指数,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无预测作用;而术后,受者淋巴细胞对供体抗原反应的刺激指数较术前的下降值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2)术前、术后在无关者抗原刺激及无抗原刺激时,肾移植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无预测作用.(3)术前、术后在供体特异抗原刺激时,肾移植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有明显预测作用.
作者:王书龙;张艮甫;黄赤兵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减轻和消除分娩疼痛以及对产程、分娩方式、胎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无产科及麻醉科禁忌证、自愿要求无痛分娩的初产妇6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条件相似、未施行任何镇痛方法的初产妇100例为对照组,观察镇痛效果以及产程进展情况、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结果 观察组分娩时疼痛程度为Ⅰ~Ⅱ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产程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产程、第3产程、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EA分娩镇痛效果可靠,且能降低剖宫产率,而对胎儿及产妇无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田峰;陈俊芳;周晓曦 刊期: 2006年第16期
晚期肿瘤患者常因剧烈疼痛而呈被迫体位,长期卧床,消瘦衰竭,贫血,昏迷,大、小便失禁,截瘫等,这些将是褥疮发生的重要因素.晚期肿瘤患者一旦发生褥疮无疑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严重影响着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我科在2002年1月~2004年6月对71例晚期肿瘤患者应用护理程序,进行家庭式照顾,通过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反馈等对褥疮进行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使晚期肿瘤患者在其生命的后数周或数月能生活得安宁、舒适、有尊严、少痛苦,住院期间均无褥疮发生,3例院外Ⅱ度褥疮治愈.
作者:潘科 刊期: 2006年第16期
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宣告一个新的纪元--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基因组学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它不能回答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表达量、表达时间,翻译后修饰及蛋白质分子间相互作用等问题[1].以生命活动的直接执行者蛋白质为研究对象的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的产生,使人们从一个全新的领域来考虑生命活动的规律.近几年,蛋白质组学得到迅猛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2].
作者:段东;李少林 刊期: 200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