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构建“安全高效”的医院内网终端管理系统

朱伟健

关键词:构建, 安全高效, 三甲医院, 内网, 移动终端, 信息点, 信息化水平, 管理现状, 接入控制, 统一认证系统, 平台建设, 基础网络平台, 获取, 服务器, 医院资源, 业务系统, 系统稳定, 控制终端, 管理系统, 发达地区
摘要:从国外及国内发达地区医院信息化水平来看,大多数医院完成基础网络平台、业务系统平台建设,工作站建设也形成较大规模.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反而给信息化管理者与工作者带来越来越大的苦恼.如何保证整个IT系统稳定安全运行,如何管理好大量的信息点,带来了巨大挑战.1医院内网终端管理现状分析当前三甲医院信息点规模在2000个左右,大型的三甲医院信息点规模可能超过5000个,如此大规模的信息点管理耗费大量人力,部分医院开始建设终端管理系统,但仍存在几个问题:1.1内网无统一认证系统当前多数医院部署DHCP服务器,终端通过DHCP服务器动态获取IP地址,医院信息点分布较广,在医生办公室、病房、大厅都有信息点,移动终端可以随意在信息点接入并获取医院合法的IP,从而获取访问医院资源的权限.传统的接入控制会在交换上设置MAC认证,控制终端的接入,但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终端仍可以篡改为合法MAC,从而接入到医院内网.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1,25-二羟维生素D3及维生素D受体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同白蛋白尿水平下1,25-二羟维生素D3及维生素D受体(VDR)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75例,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DN0)、微量白蛋白尿组(DNI)、大量白蛋白尿组(DN2),每组2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2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N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VDR mRNA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结果 DN2组VDR mRNA的表达水平为(0.0030±0.0012),明显低于NC组(0.0094±0.0036) (P<0.01)、DN0组(0.0058±0.0017) (P<0.01)、DN1组(0.0046±0.0018)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NC组(50.38±6.49pmol/l)比较,DN0组(44.67±5.75pmol/l)、DN1组(39.75±5.09pmol/l)及DN2组(32.81±6.47pmol/l)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浓度逐渐降低(P<0.01),且三组间比较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Spearman's相关分析表明:VDR mRNA的表达和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eGFR)呈正相关;与收缩压及uACR呈负相关.VDR mRNA的表达与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VDR下降,它们在糖尿病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扈晓芳;易斌;张显明;黄婧;李维;黄莹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护理临床路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间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将120例子宫肌瘤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按照常规护理计划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入院后即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术前焦虑程度、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健康教育的知晓率.结果 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子宫肌瘤围手术期患者术后恢复,减少了住院天数,降低了住院费用;降低了患者的焦虑程度;患者及其家属满意率高;患者对疾病的健康教育知晓率明显提高;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子宫肌瘤患者术后恢复,减少了住院天数,降低了焦虑程度,患者及其家属满意率高,对健康教育知晓率高.

    作者:朱金萍;言哲英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护理人才培养与中医护理专业发展的思考

    护理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文明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和人民健康观念的转变,护理工作的范畴已由单纯疾病护理向全面的预防保健护理拓展.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护以更符合人性化护理的优势,受到医务界的肯定和广泛推崇[1].在我国中医学这一宝库中,不但有精湛的医术,还有丰富的护理精华,重视中医护理,结合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运用情志护理、饮食护理及中医护理技术等中医特色护理,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的护理模式,丰富和完善护理学体系,对培养既掌握现代护理学理论与技术又掌握中医护理学理论与中医护理技术的新型护理人才,提高现代护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有着重大意义[2].但综观中医护理的发展历程,有艰难的起步,有间断的辉煌和低谷、有不断的起伏和发展.想要抓住机遇,达到可持续性发展,尚有许多值得思考、探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张菁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对大学生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认识程度及对待艾滋病患者态度情况,并探索在大学生中开展健康教育的方法.方法 通过专题讲座对大学生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均有显著提高,但对性行为的正确认识无显著变化.结论 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是必要的,要注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性道德观念,教育方式还有待多样化、持续性.

    作者:吴琼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浅谈23例粪石性肠梗阻术后的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粪石性肠梗阻术后的护理体会.方法 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症护理,同时加强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等措施.结果 23例粪石性肠梗阻患者,通过采取以上护理措施,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显著,均未再发肠梗阻.结论 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把握手术时机,同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本病治疗疗效的关键.

    作者:冯国英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检测分析及干预措施

    目的 对手术切口感染进行目标检测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方法 利用前瞻性的方法对我院2012年4月~10月的353例外科、妇产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其手术切口进行感染情况目标检测.结果 353例患者中,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的有10例,感染率为2.83%; 10例患者中常见的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结论 对手术室的感染问题进行严格控制,规范手术中的技术操作,加强对医护人员手卫生的控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同时还要加强对术后患者切口的观察与护理干预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手术切口的感染率.

    作者:孙秋荣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特点及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特点以及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对6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和30例单纯冠心病患者进行24h动脉血压监测,随访1年,用冠脉病变支数和病变积分评定患者病情,分析高血压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单纯冠心病患者,P<0.05;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有心血管事件组的年龄、冠脉病变积分、24 h动态收缩压(SBP)、24 h动态脉压(PP)都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P<0.05结论 年龄、冠脉病变积分、24 h动态SBP、24 h动态PP是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应加以控制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任艳红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小儿急性阑尾炎的新治疗进展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儿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为:发热、腹痛、右下腹固定压痛、白细胞与中性颗粒细胞数增多.分析小儿急性阑尾炎的病理特点,研究小儿急性阑尾炎的合理治疗方式,提升小儿的生活质量.

    作者:蔡瑞强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结核病医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策略研究

    本文以结核病医院感染问题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管理性策略及技术性策略这两个方面入手,就结核病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策略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结核病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作者:郝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珠海市2008~2012年新生儿疾病筛查结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目的 对珠海市2008~2012年间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苯丙酮尿症(PKU)以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3种新生儿先天性疾病与遗传病筛查的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并找出其中的问题和提出解决对策.方法 对全部新生儿使用干滤纸片法进行测定,检测项目为全血中的促甲状腺素、G6PD活性以及苯丙氨酸.结果 在5年当中,一共筛查了新生儿血样本122479份,平均筛查覆盖率为92.65%,检查发现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73例,G-6PD缺乏症3277例,苯丙酮尿症(PKU)7例.结论 通过对新生儿疾病进行筛查,从而对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苯丙酮尿症(PKU)以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进行早期诊断与及时的预防、治疗,进而能够有效避免上述病症对新生儿的体格以及智能发育造成严重损害.珠海市的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率应该引起相关卫生管理部门的重视,从而减少残疾患儿的发生率.

    作者:赵慧贞;戚小兵;张泓;程黎;熊琴;林燕妮;杨海虹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急性心肌梗塞的抢救及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抢救及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3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抢救及护理体会,总结经验和方法.结果 30例心肌梗塞患者心功能全部有所改善,无1例有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及时的抢救、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卢咏姣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miR-181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miRN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的内源性小分子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miR-181作为一种重要的miRNA,既可以发挥抑癌基因作用,也可以表现为癌基因的作用,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miR-181家族的表达水平对消化道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作者:陈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TGFβ1表达及吡格列酮对其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肺动脉高压肺动脉TGFβ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满3w后取材测量每组大鼠的mPAP,HE染色法观察各组肺动脉重构,RT-PCR法检测肺动脉中TGFβ1mRNA的表达.结果 与肺动脉高压模型组相比,干预组大鼠mPAP显著减低(P<0.05),干预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P<0.05),干预组的TGF-β1mRNA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 吡格列酮通过下调TGFβ1mRNA表达,降低肺动脉压力和减轻肺动脉高压血管重塑.

    作者:陈鹤鸣;田红燕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探讨降低重症监护室护理记录书写缺陷的干预措施

    目的 提高重症监护室护理记录书写质量,保证护理记录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客观性.方法 通过对在架病历和出院病历的检查,查找护理记录中存在的缺陷并进行原因分析,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结果 干预措施能全面提升护士护理记录的书写能力,使护理记录的质量得到保证.结论 通过分析护理记录书写存在的缺陷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组织学习,自查与互查结合,可以提高护理记录书写的质量.

    作者:赵艳;谢正燕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临床上有重要应用,其检测技术的标准化研究和检测技术的市场化研究都受到国内外重视,由于市场前景广阔,目前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相关仪器和产品比较多,这些产品主要集中在离子交换层析技术、酶法技术和免疫学技术上,随着研究的发展,未来将出现更可靠和方便快捷的检测技术.

    作者:盛瑞鑫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D-二聚体水平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诊断效能.方法 在术后第7d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血装中DD水平及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uplex Ultrasound,CDU)检查,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 以CDU诊断为金标准,DD水平对DVT的敏感度为97.3%,特异度为93.3%,准确度为95.7%,阳性似然比为14.5,阴性似然比为0.03,经x2检验,结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3,P>0.05),二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为0.86).结论 DD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DVT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陶月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PBL和传统教学模式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比较

    目的 探索PBL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效果和作用.方法 分别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运用PBL和传统教学方法,通过闭卷考试和问卷调查进行评估.结果 闭卷考试结果显示PBL组学生得分高于传统教学组(P< 0.05).教师问卷调查显示PBL组学生自主能动性更强;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95%学生更倾向于PBL教学,认为在知识点掌握、实际应用、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方面获得明显提高.结论 PBL教学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可广泛推广.

    作者:陶忠桦;刘晓燕;龚舒;甘淋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注射培氟沙星致支气管哮喘、变态反应1例

    1例58岁男性患者,因肠道感染予以注射用甲磺酸培氟沙星400mg稀释后静脉滴注,输注约3min,患者突然出现全身瘙痒、刺激性干咳、呼吸困难、视物模糊.立即停用培氟沙星,给予吸氧、使用地塞米松、异丙嗪等抗过敏治疗,1h后症状缓解.

    作者:郭爱华;张清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手术治疗结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效果观察

    目的 主要针对结直肠癌的手术治疗进行探讨,并且结合急性肠梗阻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的方法是对以往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相应的回顾性分析,主要进行回顾分析的对象是2005年1月~2011年12月进行结直肠癌并且合并急性肠梗塞的65例患者,在总结这65例患者资料的基础上,对实际临床手术的特点和相关方式进行总结,并且针对不同情况的患者进行不同的分析,后加以汇总.将这65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是未进行灌肠治疗,为未灌肠组,另外一组为灌肠组.结果 针对2005年1月~2011年12月所收治的进行结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的65例患者中,经过手术治疗,有60例患者手术成功,并且已经出院,总效率高达92.3%,另外5例患者由于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出现死亡,其死亡率为7.7%,在已死亡的5名患者中,具体的死亡原因因患者本身的情况而定,其中主要包括肺部感染,心肌梗死等.其中灌肠组的治疗效果优于未灌肠组的治疗效果.结论 对于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的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还是运用手术治疗,在临床上,运用一期肿瘤切除术以及吻合手术治疗,在实际的临床上,安全系数较高,所以在临床上应用率也是居高不下.而且运用灌肠治疗还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

    作者:韦文田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普外科实习生临床带教的体会

    临床带教是培养新一代护士的光荣任务,在临床带教中给予护生进行素质、技能、法律知识等全面的指导与学习,培养临床需要的优秀护理人才.普外科具有病种多,护理操作多,病情变化快,工作量大等特点,容易使护生产生一种摸不清头绪的感觉,通过对护生普外科实习中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带教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胡学强;刘小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