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影响突发性耳聋疗效因素的分析

何明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 治疗效果,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突发性耳聋治疗效果的常见因素.方法通过对94例突发性耳聋病人治疗前后听力检查结果分析比较,根据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治疗时间及治疗前听力损害程度分别列项分组,观察各组间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发病至就诊时间的长短和治疗前听力损害程度对治疗效果影响大.早期治疗疗效好,听力完全恢复可能性大,治疗前听力损害越重,疗效越差、听力恢复可能性越小,其他因素对疗效影响不大,但年轻组听力完全恢复率明显高于年龄大组.结论尽早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突发性耳聋病人疗效的关键,对高年龄及听力严重损害病人的治疗有待进一步研讨.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氮能神经递质和胆碱能神经递质对大鼠胃电节律的影响

    目的探讨氮能和胆碱能神经递质对大鼠胃电节律的影响.方法 36只大鼠随机分4组:正常对照组、胃电节律失常模型组以及白芍组记录胃电后行肌间神经丛胆碱能和氮能神经染色;药物组观察不同药物对胃电节律影响.结果 (1)与正常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减少、氮能神经增加,胃电节律失常增多;经白芍治疗后,胆碱能神经和氮能神经均恢复正常,胃电节律失常明显好转.(2)硝普钠和大剂量阿托品、氯化氨甲酰胆碱(CCH)、左型精氨酸甲酯(L-NAME)可引起明显的胃电节律失常;CCH和硝普钠合用时胃电节律失常较单用硝普钠或新斯的明时好转.结论一氧化氮和乙酰胆碱在调节胃电节律时存在精细的平衡,当失平衡时,胃电节律失常明显增加.

    作者:龙庆林;王振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氯唑西林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58例报告

    随着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的变迁,其耐药性不断升高,临床处理比较棘手.我院应用氯唑西林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58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周燕萍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索胃癌组织中端粒酶可能的激活途径.方法利用Boehringer Mannhei公司Telomerase PCR-ELISA Kit测量端粒酶活性;利用RT-PCR ELISA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 mRNA表达水平.共检测了84例胃癌及其相关性的组织标本.统计分析利用STATISTICA/W5.0软件进行.结果周期蛋白D1异常高表达在胃良性疾病、胃癌前期病变和胃癌组织中均可检出.而端粒酶活性仅在胃癌前期病变和胃癌组织中检出.胃癌前期病变和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周期蛋白D1表达程度明显正相关(r=0.713,P<0.05,n=50).结论至少在胃癌组织中周期蛋白D1异常高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一个途径.

    作者:周来新;徐迪雄;汪小平;陈兵;杨仕明;房殿春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螺旋藻胶囊、复方丹参联合治疗慢性胃炎和肠易激综合征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和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为临床常见病,患者常同患此二病,治疗方法也不统一,疗效亦欠佳,其临床症状长期迁延不愈,病程常较长,部分患者因此而痛苦不堪.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应用螺旋藻胶囊、复方丹参联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扬兵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术中自体血回收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术中自体血回收的使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脊柱、脑膜瘤、腹主动脉瘤、冠脉搭桥、宫外孕破裂、外伤性大出血等手术80例进行术中自体血回收.采用美国产Cell-caver5型全自动血液回收机收集术中出血,经浓缩洗涤后再回输体内.术中监测血红蛋白(Hb)、血球压积(HCT)、电解质和血气分析.结果 80例患者平均每例回收原血2 780ml,平均回输浓缩红细胞液1 120ml,其中58例未输库血(占72.5%).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收前后比较Hb、HCT、电解质有显著差异.结论择期大出血手术及急性大失血病人术中采用自体血回收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既节约了大量血源、减少输血后并发症,又显著提高了术中大出血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作者:张幼君;张光新;闵苏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膀胱全切正位回结肠可控膀胱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有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也可有膀胱刺激症状及排尿困难.膀胱全切正位回结肠可控膀胱术是一种较为可靠的治疗方法.本手术的主要优点是:病人可获得一个比较好的人工膀胱,且具有压力低、容量大、可控程度高以及很少发生返流和电解质酸碱失衡等特点.由于不需要佩带尿袋,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1].我科自1998年以来已实施此手术30余例,现将该手术围手术期的主要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郎琅;宋波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微波治疗儿童增生性皮肤病及皮肤毛细血管病268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儿童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MTC-IV型多功能微波手术治疗仪治疗儿童皮肤病8种共计268例.结果术后随访观察1个月,1次治愈258例,治愈率占96%,2次治愈8例,3次治愈2例.365例愈后未留瘢痕,仅3例局部留有浅表性瘢痕.结论微波治疗儿童皮肤病操作简便,使用安全,一次治愈率高,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欧阳莹;刘德明;叶志云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逆行胰胆管造影前两种碘过敏试验方法的比较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pancreato-graphy,ERCP)系指使用十二指肠镜通过十二指肠乳头逆行插管至胰管或胆管,同时注射造影剂,摄片显示胰腺,胆道系统的一种方法.是诊断、治疗胰腺及胆道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1].造影剂常使用复方泛影葡胺注射液,此类药物为碘对比剂,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2].因此造影前1~2d需询问过敏史,做过敏实验,阴性者方可行ERCP检查.由于碘皮试的方法有数种,怎样既能减少病人的痛苦,又能作为可靠的参考指标呢?故我们采用两种方法的比较,测定过敏试验的可靠性及选出好的方法.

    作者:向廷秀;宋林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胃起搏前后胃瘫犬胃排空和血浆胃动素的关系

    目的探索胃起搏对胃瘫犬胃排空和血浆胃动素的影响,及起搏治疗前后胃排空与血浆胃动素浓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联合应用胰高血糖素建立胃瘫犬模型;采用放射性核素99mTc-植酸钠标记的半固体试餐,计算机断层摄影显像技术(SPECT)检测术前、术后及起搏治疗后的胃半排时间(GEt1/2),同期应用放免法(RIA)测定血浆胃动素(MTL)含量;采用适宜的起搏参数从胃体、胃窦在腹部体表的投影部位输入起搏信号,驱动胃电节律.结果模型犬术后的GEt1/2(79.42±1.91)min较术前(56.35 ± 2.99)min,P<0.001明显延迟,血浆MTL含量(242.09 ± 17.22)pg/ml显著高于术前(184.29 ± 9.81)pg/ml,P<0.01,且胃排空与MTL呈负相关;但行胃起搏治疗后,模型犬的GEt1/2(64.94±1.75)min,P<0.001和血浆MTL含量(212.55 ± 11.20)pg/ml,P<0.02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胃排空与MTL呈正相关.结论胃起搏可加速胃排空,恢复或改变胃肠功能活动;胃起搏前后,血浆MTL含量与胃排空有相关性,MTL可能参与了胃起搏的作用机制过程.

    作者:杨敏;房殿春;龙庆林;隋建峰;李前伟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乙酰胆碱对大鼠胃电节律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乙酰胆碱对大鼠胃电节律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胃电节律失常模型,计算机采集并分析正常和模型大鼠胃电信号;肌间神经丛铺片,Kamovsky-Root′s直接法显示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并经图像分析定量;放免法测定正常及模型组大鼠胃平滑肌组织中cAMP含量.结果模型组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分布面密度(15.21%±5.60%)明显低于正常组(24.88%±8.08%),P<0.01,而cAMP含量(510.49±269.68)FM/mg明显高于正常组(276.65±125.97)FM/mg, P<0.01;胃慢波异常节律指数(ARI) (18.01%±11.08%)、频率变异系数(CV) (36.01%±8.66%)明显高于正常组,分别为(4.12%±3.77%),(21.55%±3.98%),P<0.01;且胆碱能神经含量与慢波异常节律指数和频率变异系数均呈显著负相关(r=-0.909,P<0.01与r=-0.642,P<0.05),而cAMP含量与慢波异常节律指数和频率变异系数均呈显著正相关(r=0.902,P<0.01与r=0.733,P<0.05).结论模型组大鼠胃电节律失常与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减少、cAMP增多有关,乙酰胆碱可能通过减少cAMP途径减少胃电节律失常.

    作者:赵晶京;王振华;罗元辉;房殿春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早期清创缝合术后不使用抗生素的探讨

    笔者有选择地对50例皮肤软组织挫裂伤进行了急诊清创缝合,术后未给予抗生素,并连续观察伤口的变化,以便及时给予处理,所有伤口均未发生感染.说明早期清创缝合术后可以不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本文就此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文金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255例静脉麻醉辅助胃、结肠镜诊疗技术的体会

    胃镜、结肠镜诊疗术在我国已广泛开展,很多地方普及到区县医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因其过程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紧张、恐惧及肉体上的痛苦,患者只能被动忍受,少数患者不能很好配合甚至拒绝检查,以致影响诊断和治疗.静脉麻醉辅助胃、结肠镜检查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医从性问题,选择麻醉下内镜术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本文总结我院消化内镜室2002年7~12月接受静脉麻醉下胃、结肠镜检查及治疗255例,就我们的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贾山移;崔红渝;施朝品;何莉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基因对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Ⅰ receptor, IGF-ⅠR)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细胞癌、癌旁和正常肝组织IGF-ⅠR的表达.构建IGF-ⅠR正、反义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经脂质体介导转入SMMC-7721肝癌细胞株,观测IGF-ⅠR正、反义基因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 (1)在肝癌组织中IGF-ⅠR呈过度表达(90.3%),以膜、胞浆混合型表达为主,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肝癌多发结节组高于单发结节组(P<0.05).(2)IGF-ⅠR反义基因能明显下调内源性IGF-ⅠR的表达,与7721细胞、正义细胞有显著性差异(P<0.01).(3)电镜下反义细胞内可见微腺腔、灶性坏死、髓鞘样结构.(4)反义细胞G0/G1期明显增加(63.9%),S期减少(19.3%),细胞凋亡增加(5.89%),与7721细胞、正义细胞有显著性差异(P<0.01).(5)反义细胞不能在软琼脂中生长.结论 (1)IGF-ⅠR高表达与肝癌的发生及侵袭性行为有密切关系.(2)IGF-ⅠR反义基因下调7721细胞内源性IGF-ⅠR的表达,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周平;周子成;陈文生;刘为纹;房殿春;杨建民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体外正常成人肝细胞分离培养的经验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病毒性肝炎免疫发病机制、临床治疗和疫苗研制提供接近自然状态的理想细胞模型.方法体外二步灌流法分离正常成人肝细胞并用1640培养液维持培养1个月以上.结果分离较多量正常成人肝细胞可在体外存活1个月以上.结论正常成人肝细胞可在体外被分离培养以供各种肝病基础和临床研究.

    作者:马巧玉;郝飞;王宇明;宋志强;刘国栋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KAI1基因与肿瘤转移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又是恶性肿瘤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人们对肿瘤的发生基础有了明确的认识.目前已知,肿瘤转移与肿瘤发生一样,不仅有促进基因的激活,还有抑制基因的失活.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存在是在细胞融合实验中证实的.1995年,Dong等自转移到AT6.1细胞系中的人第11号染色体中分离到特异性抑制肿瘤转移的基因命名为KAI1[1].

    作者:彭志红;杨建民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早期胃癌24例临床诊治与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的方法,减少漏诊.方法对24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患者症状无特异性.钡餐检查符合率为71.4%.1次胃镜确诊者14例,2次以上胃镜检查明确者6例,镜下疑诊而手术明确者4例.结论早期胃癌临床缺乏特异表现,胃镜检查时正确取活检有助于提高检出率.

    作者:陈磊;杨建民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重庆地区人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66例胃癌和101例正常对照的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结果 MTHFR C677T呈多态性,可分为3种类型:677CC、677CT、677TT.胃癌组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77CC 45.5%、677CT 40.9% 、677TT 13.6%,等位基因频率677C为65.9%,677T为34.1%.对照组中677基因频率分别为:677CC 48.5%、677CT 42.6%、677TT 8.9%,等位基因频率677C为68.8%,677T为31.2%,胃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以677CC基因型作为参考,胃贲门癌677CT基因型OR为 0.21,95%CI(0.03~0.99),677CT+TT基因型OR为 0.26,95%CI(0.07~0.98);胃体癌677TT基因型OR为3.63,95%CI(1.02~12.72).结论重庆地区人群中,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是胃贲门癌的保护因素,是胃体癌的危险因素.

    作者:司佩任;房殿春;张浩;罗元辉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小肠肿瘤误诊卵巢肿瘤1例

    患者,女,40岁.G8P4,于2000年3月6日自愿来我站行绝育术.患者平素体健,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0年2月24日.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无异常、左下腹扪及囊性无压痛包块.妇科检查:宫颈肥大、中糜、宫体后位、正常大小,子宫前方扪及9cm×8cm×8cm形态不规则,质硬无压痛不活动包块,左附件扪及9cm×8cm×7cm表面光滑囊性、活动差、无压痛包块(三合诊).B超提示:左附件区包块、右卵巢肿瘤、以输卵管结扎、双附件肿瘤收入站.术前常规准备及灌肠于当日下午在持硬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左阔韧带囊肿10cm×8cm×7cm,内为咖啡色液体180ml,囊肿右侧与形态不规则、质硬,不活动包块粘连无法探及子宫,约9cm×8cm×8cm大小,上端与肠管粘连,后壁与盆底广泛粘连,无明显浆膜层、脆性大、分离面大量渗血、止血困难,考虑合并肠肿瘤?请外科会诊,证实为空肠肿瘤,行肠肿瘤切除,空肠一期吻合术(肿瘤未穿透肠壁).肿瘤切除后,探及子宫后位、正常大小、左卵巢及右附件正常,行阔韧带囊肿剥除及双侧输卵管结扎术,冲洗腹腔,放置腹腔引流管,清点器械纱块无误逐层关腹.术后诊断:(1)左侧阔韧带囊肿;(2)空肠肿瘤;(3)双侧输卵管结扎.术后抗炎、对症治疗,患者住院8d痊愈出院.病理诊断:空肠平滑肌瘤(细胞增生活跃),左阔韧带囊肿.随访2年无异常.

    作者:林绍贵;邓学伟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1例骨盆环重建手术前后的护理

    严重骨盆骨折手术整复困难,出血多,感染率高,以至临床上许多病人常采取保守治疗.本文报道1例严重骨盆骨折术前1d做预防性双侧髂内动脉栓塞,然后行骨盆环重建术,术中仅出血40ml,术前术后实施了特殊有效的治疗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马开兰;王晓莉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的护理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Amplatzer封堵器(美国AGA公司制造)治疗PDA已成为近年来新开展的一种介入方法.它具有安全、疗效可靠、方法简便、并发症低、康复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我院自2000年3月~2002年7月,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PDA患者20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周莲;蔡晓莲 刊期: 2003年第09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