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教学方法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

秦玉;张乾勇;朱俊东;糜漫天

关键词:教育, 医学, 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
摘要:目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实验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有限、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较低参与少等诸多问题,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等与社会需要存在差距。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验课和理论课的顺序以及改革授课方式等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参与度、实践能力和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加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该院收治的细菌性结膜炎患者140例(140眼),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随机分为加替沙星组和左氧氟沙星组,各70例。加替沙星组采用加替沙星治疗,左氧氟沙星组采用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加替沙星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替沙星组总有效率[94.29%(66/70)]、细菌清除率[94.29%(66/70)]明显高于左氧氟沙星组[82.86%(58/70)、82.86(58/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0、2.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替沙星用于细菌性结膜炎疗效显著,效果较左氧氟沙星更好,且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曰林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极差检验可比性在医院实验室2个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极差检验可比性方案验证2个检测系统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结果的可比性。方法运用极差检验可比性方案,选择2份合适浓度的标本在2个检测系统上进行测定,通过计算极差,进行比对。结果ALT浓度为40 U/L和108 U/L时,极差均小于临界差值(3.3%),2个检测系统上ALT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结论对于医院实验室来说,极差检验可比性方案可作为同一检测项目在不同检测系统上的可比性验证方法之一,操作简单,省时且实用。

    作者:陈敏;苏武锦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某院手足口病1848例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该院手足口病病原体分布情况,为其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184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咽拭子、疱疹液、粪便、肛拭子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_荧光探针体外扩增法检测肠道病毒通用型(EV)、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结果1848例标本中病毒核酸阳性率为60.71%(1122/1848),其中EV71阳性占1.43%(16/1122),CoxA16阳性占1.87%(21/1122),EV阳性占57.93%(650/1122)。男女感染比例为1.69∶1,男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小于3岁的患儿占84.94%(953/1122),4~6月为高发季节,10~12月出现1个次高峰。结论该院手足口病病原体以除EV71、CoxA16外的其他肠道病毒为主,以小于3岁的患儿为主,男性多于女性。

    作者:周成英;唐仕华;周光莉;陆红;吴世木;韦入翠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高压输变电网对周围居民神经系统影响的跟踪调查研究

    目的:研究高压输电线电磁场暴露对人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将调查对象分为对照组(居住环境距离电网大于100 m)和观察组(居住环境距离电网小于20 m)。通过现场电磁场检测、问卷调查、脑电图检查等研究电磁场对人神经系统的影响。结果2010年和2013年观察组发生头痛、头晕、易疲劳等表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2013年疲劳发生率较2010年明显升高;脑电图检查结果中,观察组2013年可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2013年可疑率较2010年明显升高。结论距离暴露电磁场可能与头痛头晕、脑电图异常等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升高有关。

    作者:朱永平;陈浪;尹欢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健康宣教对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健康宣教对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该院急诊科收治的过度换气综合征90例患者,作好登记,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宣教组(40例),对照组患者出院后未进行健康宣教,而宣教组患者出院后给予每季度1次常规宣教,包括心理干预、健康指导等,1年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宣教组患者的复发率[5%(2/40)]明显低于对照组[28%(1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宣教可减少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的复发率,促进机体康复,减少再住院。

    作者:杨番;申周斌;罗蓓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PBL教学法联合LBL教学法在心脏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结合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LBL)在心脏外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心脏外科临床实习的60名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三组,各20人,分别采用LBL联合PBL教学法(LBL联合PBL组)、单纯LBL教学法(LBL组)和单纯PBL教学法(PBL组)进行临床实习教学。实习结束后,对三组实习生的出科成绩及实习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教学结束的考核中,LBL 联合PBL 组实习生的出科考试成绩为(92.5±3.3)分,显著优于 LBL 组[(87.6±4.1)分]和 PBL 组[(88.2±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BL 组和PBL 组实习生出科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结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LBL联合PBL组(96.7%)和PBL组(93.3%)实习生的平均教学满意度[96.7%,93.3%]显著高于LBL组(5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BL联合PBL教学法在心脏外科实习带教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现实意义。

    作者:葛圣林;冯俊波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静脉滴注中药学服务的调查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对静脉滴注中药学服务的需求,进而为提升静脉滴注护理工作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对该院2012年5~7月150例静脉滴注患者药学服务的需求进行调查。结果住院患者对静脉滴注中药学服务的需求居于前5位的分别是:护士巡视静脉滴注[95.3%(143/150)],了解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64.0%(96/150)]、了解药物名称[60.0%(90/150)]、查对准确[55.3%(83/150)]和药品质量合格[54.0%(81/150)];对静脉滴注中对药学所担心的问题居前3位的是输错液体[80.7%(121/150)]、穿刺失败[58.0%(87/150)]和液体走空[52.0%(78/150)]。结论要将患者作为静脉滴注护理工作的中心,加强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使患者的知情权得到满足,对于患者的需求进行全面的关注,并不断提升护士的护理技术,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静脉滴注中药学服务。

    作者:王修文;肖仲琼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健康体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对健康体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3月在该院参加体检的3326例健康人群HCV的临床检验结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_HCV),观察抗_HCV的阳性率,并分析HCV感染情况。结果3326例健康体检人群中抗_HCV阳性14例,其中男6例,女8例,HCV感染率为0.4%(14/3326)。按职业分类,医护、美容师、牙医、警察、保安等职业易感染HCV;按传播途径分类,有献血史,接受过手术、输血、透析,有针刺、刀伤史等人群易感染HCV。结论血液传播方式是感染HCV的主要途径。

    作者:邓学洁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2013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分析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2013年病毒性肝炎流行规律,为制订有效的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相关回归分析方法对25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不同年度、地区、年龄、感染型别等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共发生病毒性肝炎118例,报告发病率35.98/10万(118/328000),无死亡病例。乙型肝炎所占比例较大,且发病较上一年有所下降,未分型肝炎略有上升,甲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略有下降。年龄分布均为18周岁以上成年人,发病率以50~59岁年龄组人群较高。职业以家务待业、离退休人员和农民为主。结论免疫接种是降低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关键,加强重点人群卫生知识宣传是降低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基础,采取病例隔离、疫点消毒是控制肝炎发病的重要手段。

    作者:马如飞;朱明友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本刊欢迎各类基金课题论文

    为了更快地传播、交流医学科学技术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本刊特别欢迎各类基金课题论文,基金课题论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各部委及各省、市、自治区的各种基金课题所产生的论文。本刊将以优惠价格,优先安排发表,鼓励基金课题作者踊跃投稿。基金项目需写明基金名称及编号,并附单位证明,否则无效。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神经发育治疗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采用神经发育治疗技术(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提供经验。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48例因脑卒中而出现偏瘫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合适的药物对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Bobath技术进行康复治疗,连续治疗4个疗程。通过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等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obath技术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通过促进功能恢复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目的,具有一定的临床借鉴意义。

    作者:万雪莉;尹清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角膜屈光手术前周边视网膜病变的预防性治疗

    目的:探讨角膜屈光手术前周边视网膜病变的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6至2012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眼科门诊收治的956例(1912眼)拟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行常规术前检查,并详细记录检查结果,对严重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结果检查发现视网膜病变349眼(18.25%),其中包括周边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57眼(8.21%),周边视网膜霜样变性46眼(2.41%),周边视网膜囊样变性23眼(1.20%),周边视网膜干性裂孔118眼(6.17%),局限性视网膜脱离3眼(0.16%),视网膜静脉周围炎1眼(0.05%),视网膜色素变性1眼(0.05%)。对出现较严重视网膜病变的179例(213眼)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局限性视网膜脱离2眼行激光光凝治疗,局限性视网膜脱离1眼行巩膜外垫压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1眼行激光光凝治疗。局限性视网膜脱离3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1眼,视网膜色素变性1眼,经与患者沟通后,拒绝行准分子激光治疗。其余患者均行准分子激光治疗。随访1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准分子激光手术前对周边部视网膜病变进行预防性光凝治疗是保证手术疗效的重要方法。

    作者:李飞;刘怡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行为护理在脑梗死患者活动恢复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行为护理在脑梗死患者活动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行为护理。通过国际上统一的体质量指数(BMI)与简化Fugl_Meyer量表(FMA)评分对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的活动恢复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对比分析。结果接受护理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FMA评分[(27.85±1.31)分,(28.13±0.72)分]和BMI指数[(25.71±4.93)、(36.52±5.21)kg/m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护理后,观察组的FMA评分[(83.21±7.13)分]和BMI(83.32±5.9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8.12±6.59)分,70.93±4.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行为护理的应用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活动程度,显著提高护理的效果,对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祁桂红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前后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结合术后早期电刺激治疗颈椎创伤伴脊髓损伤的护理

    探讨颈椎创伤伴脊髓损伤术后早期电刺激治疗的治疗效果。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该科35例颈椎骨折、脱位伤伴脊髓损伤患者行颈前/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并结合术后早期电刺激治疗。经随访3个月至4年,35例患者植骨均完全愈合,脊髓损伤症状改善满意。前/后路尽早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结合术后早期电刺激治疗颈椎创伤合并脊髓损伤,可预防或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等并发症,促进脊髓、神经及肌肉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挽救患者的残余功能及挖掘其康复潜能。

    作者:孙月红;臧光红;王海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驱动雾化吸入细辛脑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氧驱动雾化吸入细辛脑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儿科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符合支气管肺炎的患儿2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5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止咳,化痰,吸氧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细辛脑注射液0.5 mg/kg,加入生理盐水2 mL中,采用氧驱动雾化装置及面罩给药,气流速度4~6 L/min,每天2次。观察两组患儿呼吸道症状体征改善的情况,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且总有效率均超过98%。治疗组的痊愈率[61.0%(64/105)]明显高于对照组[42.9%(45/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氧驱动雾化吸入细辛脑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疗效肯定,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志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CT对眶额区先天性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价值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对眶额区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进行诊断分析,并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总结分析该院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8例眶额内皮样囊肿患者和4例表皮样囊肿患者的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2例患者CT检查均发现眶额区占位,呈圆形、椭圆形、半球形或哑铃状,囊肿边界清晰,囊内密度均匀不一,其中8例皮样囊肿以脂肪密度为主,3例表皮样囊肿以液性密度为主,1例表皮样囊肿内见脂性低密度影、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及网状分隔。仅3例表皮样囊肿局限性压迫周围眶额骨。12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所见囊肿的位置、形状以及眶额骨骨壁的改变均与CT发现一致,术后均被病理检查证实。结论眶额区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具有特征性CT表现。

    作者:程广明;庞朗;冼旺森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云龙区中小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

    目的:了解云龙区中小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为改进结核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区所有中小学生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共抽取1952名中小学生开展关于结核病预防与控制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云龙区中小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61.79%,小学生、中学生分别为60.55%、66.62%,高年级组高于低年级组。大多数学生了解肺结核是呼吸道传染病及了解其主要症状,但对“出现结核病可疑症状,应该到哪就诊”、“国家对哪些结核病人实行减免政策”知晓率不高,分别是45.64%、33.33%。总体结核病知识全部知晓率分别为21.63%、28.13%。中小学生获得结核病防治知识的途径主要通过学校健康教育,其次是报刊广播、电视及录像,墙体广告、宣传栏、标语,杂志和教科书以及其他途径。结论云龙区中小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有待提高,对结核病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大部分学生对国家相应的政策不了解,在今后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

    作者:王琳娜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oxLDL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通透性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通透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Transwell单层细胞模型系统和油红O染色,观察oxLDL对单层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以及THP_1巨噬细胞内脂质的蓄积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oxLDL对HUVECs紧密连接occludin蛋白的表达及分布改变。结果 oxLDL增加单层内皮细胞对LDL的通透性和THP_1巨噬细胞脂质的蓄积;oxLDL降低occludin蛋白的表达,同时免疫荧光染色显示,oxLDL处理后,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宽,occludin染色减少或脱失,而抑制氧化应激可以减弱oxLDL对内皮细胞的高通透性反应和occludin蛋白表达和形态学的影响。结论 oxLDL可能是通过occludin蛋白表达下降使内皮细胞构改变来介导内皮通透性增加,从而促进内皮下巨噬细胞内的脂质蓄积。

    作者:李媛彬;陈壮;刘利利;刘颖新;唐瑰琦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慢性胰腺炎与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308A/G多态性风险关联的meta分析

    目的:采用meta分析探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_α)基因308A/G多态性与慢性胰腺炎(CP)之间的关联性。方法系统检索电子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万方数据库等。对CP患病风险与TNF_α基因308A/G多态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数据处理后,使用比数比(OR)以及95%可信区间(95%CI)对其关联性进行meta分析,对发表偏倚进行检验。结果检索到可能相关的研究798项,通过阅读标题、摘要以及全文,后有8项相关研究进入后的meta分析,包括CP患者659例和对照者742例。终,把所有的研究纳入到meta分析后,并没有发现TNF_α基因308A/G多态性与CP之间的关联(A vs. G:OR=1.14,95%CI=0.93~1.40,P=0.21;AA vs. AG+GG:OR=1.63,95%CI=0.99~2.67,P=0.24;AA vs. GG:OR=1.55,95%CI=0.98~2.45,P=0.56;AA+AG vs. GG:OR=1.03,95%CI=0.81~1.32,P=0.76)。除此之外,在对种族进行亚组分析时,也得到相似的结果。结论 meta分析显示,CP与TNF_α基因308A/G多态性之间没有关联性。但是,由于样本量较小以及部分研究选择偏倚因素的存在,对结论的解释理解要慎重。

    作者:曾鹏飞;郭鹏;冯春林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介孔二氧化硅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可行性研究进展

    据调查,全球癌症患者的数量呈增长趋势,每年新发癌症患者达1000万,许多癌症晚期患者恐惧的并不是死亡,而是渐进性的、难以忍受的疼痛。有研究显示,70%~90%的癌症患者经历过疼痛,其中又以骨肿瘤和肿瘤骨转移导致的疼痛严重和难以控制[1-3]。目前广泛使用的镇痛药长期摄入疗法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剂量过度的危险、依赖性、成瘾性等。如何缓解晚期癌痛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而新的基因疗法的出现,因其靶向性高,毒性小,无成瘾、依赖等优点,为解决这个世界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作者:李沃(综述);黄东(审校)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