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月红;臧光红;王海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策略。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各科室报告的88例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ADR)患者资料,统计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分析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用药建议。结果88例患者中男性ADR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且ADR发生率高的年龄段为31~40岁(44.32%),与其他各年龄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R患者的给药方式主要以单独用药为主,而给药途径则主要以静脉注射为主;在用药后10~30 min和1~24 h这两个时间段ADR发生率相对较高;31~40岁年龄段患者的发生时间、恢复时间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患者;ADR累及系统多个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氟喹诺酮药物是常用的抗菌性药物,临床应用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尽量避免不合理联合用药,选择合理的给药方式,用药期间密切观察不良反应,从而大限度减低ADR发生率。
作者:徐华涛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胆囊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LC,对照组采用MC。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7.2±16.9)min、(35.7±13.2)mL、(4.5±1.0)d和5.5%(3/55),对照组分别为(84.3±10.8)min、(45.4±20.5)mL、(6.5±2.0)d和23.6%(13/5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有效手术方式,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符合该手术指征患者的首选手术方式。
作者:于胜永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通过极差检验可比性方案验证2个检测系统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结果的可比性。方法运用极差检验可比性方案,选择2份合适浓度的标本在2个检测系统上进行测定,通过计算极差,进行比对。结果ALT浓度为40 U/L和108 U/L时,极差均小于临界差值(3.3%),2个检测系统上ALT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结论对于医院实验室来说,极差检验可比性方案可作为同一检测项目在不同检测系统上的可比性验证方法之一,操作简单,省时且实用。
作者:陈敏;苏武锦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分析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2013年病毒性肝炎流行规律,为制订有效的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相关回归分析方法对25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不同年度、地区、年龄、感染型别等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共发生病毒性肝炎118例,报告发病率35.98/10万(118/328000),无死亡病例。乙型肝炎所占比例较大,且发病较上一年有所下降,未分型肝炎略有上升,甲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略有下降。年龄分布均为18周岁以上成年人,发病率以50~59岁年龄组人群较高。职业以家务待业、离退休人员和农民为主。结论免疫接种是降低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关键,加强重点人群卫生知识宣传是降低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基础,采取病例隔离、疫点消毒是控制肝炎发病的重要手段。
作者:马如飞;朱明友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分析子痫发作的特点,控制抽搐方法及终止妊娠时机与方式,降低母婴风险。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子痫患者2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痫患者给予硫酸镁及安定治疗效果较好,23例抽搐控制,2例再次抽搐加用冬眠合剂后控制。产前子痫20例,产时子痫2例,产后子痫3例。产前产时患者阴道分娩3例,剖宫产15例,1例治疗好转后继续待产,1例引产。双胎2例,死产2例新生儿窒息13例。结论正确处理子痫患者及抽搐控制后适时终止妊娠可改善子痫患者母婴的预后。做好孕期保健,尽早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期干预,均可减少子痫发生。
作者:刘利;石恒;娄尚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观察采用伤椎内植骨成形联合后路植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0月至2013年5月该科采用经伤椎两侧椎弓根建立工作通道,把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粉碎成颗粒状植入伤椎椎体内,伤椎椎体成形。同时联合后外侧植骨,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6例患者。伴有骨质疏松者予以骨水泥强化固定椎弓根螺钉。观察术前、术后、术后3、6个月、术后1年及后1次随访时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观察椎体内植骨及后路融合情况,测量椎管狭窄率、椎体后凸角(Cobb角)及伤椎前缘压缩率,评估腰痛程度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至5年,平均3年2个月。术后椎管狭窄率[(3.4±1.2)%]、Cobb 角[(5.2±3.1)°]及伤椎前缘压缩率[(4.4±3.1)%]较术前[(67±10.6)%、(38±4.5)°、(43.2±21.7)%]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后1次随访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及X射线检查显示术后伤椎内植入骨充填良好,无伤椎“空壳”现象,复位的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平均愈合时间3.5个月,后路植骨融合平均5.0个月,无假关节形成。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术前伴有神经损伤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重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伤椎内植骨成形联合后路植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技术解决伤椎前、中柱骨缺损、骨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又增强了伤椎与临椎后柱的融合、固定。3柱的修复与稳定,有效地避免了远期内固定失败、伤椎高度再丢失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临床疗效好,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丁建忠;罗建;胡广;徐为刚;臧峰 刊期: 2014年第24期
选择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7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经积极内科药物治疗和细致护理后好转出院3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好转出院5例,自动出院1例。通过系统、精心的护理对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志英;刘小麦 刊期: 2014年第24期
据调查,全球癌症患者的数量呈增长趋势,每年新发癌症患者达1000万,许多癌症晚期患者恐惧的并不是死亡,而是渐进性的、难以忍受的疼痛。有研究显示,70%~90%的癌症患者经历过疼痛,其中又以骨肿瘤和肿瘤骨转移导致的疼痛严重和难以控制[1-3]。目前广泛使用的镇痛药长期摄入疗法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剂量过度的危险、依赖性、成瘾性等。如何缓解晚期癌痛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而新的基因疗法的出现,因其靶向性高,毒性小,无成瘾、依赖等优点,为解决这个世界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作者:李沃(综述);黄东(审校)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讨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急性脑血栓患者的疗效,以此来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08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30急性脑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总有效率为87.69%(57/65),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73.85%(4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急性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江志琴 刊期: 2014年第24期
随着临床输血实践的广泛开展,输血对危重患者的救治起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考虑到我国仅有极少数医学院校开设医学输血专业,实习前学生对输血知识掌握欠缺,作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加强带教教师的自身理论基础及操作技能、进行岗前培训、加强学生的法律知识认知、加强输血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好地掌握输血适应证、加大职业素养的培养、定期进行师生交流、建立出科考核制度6个方面对输血科实习带教进行了探讨。
作者:吴芝兰;肖木洲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2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新生儿优质护理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新生儿脐炎发生率、新生儿家属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度以及新生儿家属对护理人员服务方式的满意度。结果经护理,观察组未发生新生儿未脐炎,而对照组发生9例新生儿脐炎,发生率为15.00%(9/1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家属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和对护理人员服务方式的满意度[98.33%(59/60)、100.00%(60/6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50/60)、85.00%(5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脐炎的发生率,提高产妇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和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方式的满意度,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杨会荣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通过对江苏省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嘱点评工作结果的分析,了解该院药物应用现状,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随机抽取的2013年7~12月该院出院病历243份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分类统计及分析。结果在点评的243份病历中,不合理用药医嘱的病历共45份,占点评总数的18.52%,其中用法用量不适宜情况出现15次,占不合理医嘱的30.61%,其次为溶媒不适宜(12.24%)、书写不规范情况(12.24%)等。结论该院用药医嘱存在部分书写欠规范,用法用量欠合理的情况,药学部通过出院病历医嘱点评工作,可发现在各病区用药存在的问题,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工作的展开。
作者:戴烨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白内障术前检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该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258例(390眼)白内障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9例(348眼)白内障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现明显异常;156例(279眼)白内障患者存在相关并发症;白内障的类型以老年性白内障居多[224例(330眼)],其次是糖尿病性白内障[12例(15眼)];患者的平均眼轴长度为(26.0±5.0)mm,平均晶体厚度为(5.6±1.5)mm,平均玻璃体腔长度在(15.9±2.5)mm,与正常成人数值对照有明显不同程度变化。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白内障术前检查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李琪 刊期: 2014年第24期
异源三聚体G蛋白在跨膜信号转导中扮演重要角色,介导信号从细胞表面传递到细胞内部[1]。哺乳动物细胞中1000多种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信号传导并将其转化为细胞应答都是G蛋白共同功能[2-3]。根据α亚基单位的不同,G蛋白可分为4个亚家族:Gs、Gi/o、Gq/11和G12/13。大多数的α亚基高表达于免疫细胞表面。Gαq属于Gq/11中的成员之一,其功能单位由Gnaq基因编码,在细胞中表达广泛,并且参与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4]。近的研究表明,Gαq基因敲除小鼠的免疫系统受到破坏,使小鼠出现炎性关节炎。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与健康个体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RA患者的Gαq表达明显较健康人低,故Gαq的低表达可能与RA疾病活动密切相关[5]。这些研究均表明,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Gαq扮演了关键角色,T淋巴细胞稳态增殖在自身免疫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6]。本文就G蛋白与T淋巴细胞稳态增殖在自身免疫中的作用及Gαq对T淋巴细胞稳态增殖的调控作一综述。
作者:蒋文捷(综述);何成松;张玉高(审校)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盐酸米诺环素治疗急性智齿冠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该院收治的急性智齿冠周炎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组(24例)和碘甘油治疗组(23例)。两组患者均首先采用盲袋冲洗,然后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组盲袋内导入盐酸盐酸米诺环素;碘甘油治疗组导入碘甘油,疗程均为5d。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组疼痛缓解时间[(2.37±0.35)d]较碘甘油治疗组[(3.51±0.61)d]显著降低,而总有效率[91.7%(22/24)]明显高于碘甘油治疗组[82.6%(19/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盐酸米诺环素治疗急性智齿冠周炎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小,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碘甘油,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鲁诚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分析门急诊静脉输液反应的可能原因,探讨其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41例门急诊静脉输液反应的患者特征、季节分布和药物因素。结果不同年龄患者输液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中药时输液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输注西药,加药组数越多、输液量越大,输液反应发生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输液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7~9月输液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结论临床护理工作中,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和输注速度控制,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把好药品和输液器具质量关,加强对重点患者的静脉滴注观察,是预防输液反应的重要环节。
作者:张玉霞;崔海丽 刊期: 2014年第24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4期
随着超声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层医院超声设备在逐渐增加,不断更新,不断升级,超声检查既快捷又准确。该文旨在探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资源,根据每位学生的就业取向,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超声诊断水平,为从事基层超声工作的学生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提高基层医院超声带教老师的超声技术诊断水平。
作者:尤雷英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行为护理在脑梗死患者活动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行为护理。通过国际上统一的体质量指数(BMI)与简化Fugl_Meyer量表(FMA)评分对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的活动恢复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对比分析。结果接受护理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FMA评分[(27.85±1.31)分,(28.13±0.72)分]和BMI指数[(25.71±4.93)、(36.52±5.21)kg/m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护理后,观察组的FMA评分[(83.21±7.13)分]和BMI(83.32±5.9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8.12±6.59)分,70.93±4.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行为护理的应用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活动程度,显著提高护理的效果,对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祁桂红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预测南京市未来数年尘肺病发病危险度,评价南京市的尘肺治理效果,为工伤保险提供数据上的支持。方法选取南京市1995~2009年15年间的尘肺病检出资料作为一个数列,根据其检出例数做出预测模型,应用灰色数列模型GM(1,1)预测南京市尘肺病发病危险度。结果南京市2010~2014年尘肺发病估计例数分别为34、29、26、23、19例。结论应用灰色预测模型来预测南京地区的尘肺发病情况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作者:史善富;魏春龙 刊期: 2014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