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门急诊静脉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张玉霞;崔海丽

关键词:门诊医疗, 输注, 静脉内, 处方, 药物, 综合预防
摘要:目的:分析门急诊静脉输液反应的可能原因,探讨其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41例门急诊静脉输液反应的患者特征、季节分布和药物因素。结果不同年龄患者输液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中药时输液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输注西药,加药组数越多、输液量越大,输液反应发生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输液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7~9月输液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结论临床护理工作中,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和输注速度控制,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把好药品和输液器具质量关,加强对重点患者的静脉滴注观察,是预防输液反应的重要环节。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白内障术前检查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白内障术前检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该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258例(390眼)白内障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9例(348眼)白内障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现明显异常;156例(279眼)白内障患者存在相关并发症;白内障的类型以老年性白内障居多[224例(330眼)],其次是糖尿病性白内障[12例(15眼)];患者的平均眼轴长度为(26.0±5.0)mm,平均晶体厚度为(5.6±1.5)mm,平均玻璃体腔长度在(15.9±2.5)mm,与正常成人数值对照有明显不同程度变化。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白内障术前检查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李琪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中药坐浴联合湿润烧伤膏或凡士林在肛周脓肿术后的应用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观察中药坐浴结合湿润烧伤膏纱条与凡士林纱条在肛周脓肿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8年10月至2014年2月该院收治的84例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8例),均行相同手术和全身治疗。术后治疗组采用中药坐浴联合湿润烧伤膏纱条外用,对照组采用中药坐浴联合凡士林纱条外用。分别统计两组术后疼痛及创面愈合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术后明显疼痛发生率[10.9%(5/46)]低于对照组[55.3%(21/38)],愈合时间[(17.36±4.52)d]短于对照组[(23.42±5.7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肛瘘数量虽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坐浴联合湿润烧伤膏纱条外用治疗肛周脓肿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秦国华;蔡杰;郝晓剑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患者切口感染率与术中感染控制措施的关系

    目的:研究普外科患者切口感染率与术中感染控制措施的关系。方法该院普外科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对653例患者采取了术中感染控制措施,以强化术中感染的控制力度,降低切口感染率,并将此阶段患者情况与2009年3月至2011年1月感染控制措施实行前602例患者情况进行对比,观察术中感染控制对普外科患者切口感染率的影响效果。结果急症手术、高龄、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疾病、营养状况差、肥胖、切口类型、手术时间长是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球菌居多,占63.64%,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占36.36%。前3位病原菌排列顺位依次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施行术中感染控制措施后总切口感染率[2.00%(13/653)]明显低于施行前[7.31%(44/6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感染控制措施通过对手术切口感染发生危险因素进行控制,起到预防作用,可以降低普外科患者切口感染率。

    作者:黄翔飞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高校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为了广大师生的健康,有效防止医院内感染的发生,通过对江苏省宿迁学院医疗中心现有医院内感染管理制度及管理措施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根据《高校医疗机构管理规范与工作规程》,结合中心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人员岗位职责、各项医疗操作流程。通过对中心工作进行规范管理,2年来取得了显著效果,有效地避免了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作者:王修娥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输入性疟疾35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分析赣榆县人民医院输入性疟疾的临床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诊治的35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结果35例患者均临床治愈,治愈时间为4~9 d,平均(5.4±2.3)d;患者体温一般在2~3 d基本恢复正常;寒战、头痛、乏力、肌肉及关节酸痛、咳嗽、黄疸等其他临床症状一般在3~7d消失。结论输入性疟疾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并发症多,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对防治输入性疟疾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青林;李卫东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泮托拉唑生长抑素和巴曲亭联合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生长抑素和巴曲亭联合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2例,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泮托拉唑、生长抑素和巴曲亭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垂体后叶素治疗,治疗2~3 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止血成功率[90.32%(28/31)]明显高于对照组[54.84%(17/31)],而平均止血时间[(13.37±1.23)h]和显效时间[(7.05±2.01)h]明显短于对照组[(24.06±3.41)、(15.32±3.89)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出现心律失常2例,但治疗组在用药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泮托拉唑、生长抑素和巴曲亭联合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可以明显缩短止血时间,值得在基层推广应用。

    作者:崔红英;王军;张春秀;吴平英;胡涛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盐酸米诺环素治疗急性智齿冠周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盐酸米诺环素治疗急性智齿冠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该院收治的急性智齿冠周炎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组(24例)和碘甘油治疗组(23例)。两组患者均首先采用盲袋冲洗,然后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组盲袋内导入盐酸盐酸米诺环素;碘甘油治疗组导入碘甘油,疗程均为5d。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组疼痛缓解时间[(2.37±0.35)d]较碘甘油治疗组[(3.51±0.61)d]显著降低,而总有效率[91.7%(22/24)]明显高于碘甘油治疗组[82.6%(19/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盐酸米诺环素治疗急性智齿冠周炎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小,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碘甘油,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鲁诚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门急诊静脉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目的:分析门急诊静脉输液反应的可能原因,探讨其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41例门急诊静脉输液反应的患者特征、季节分布和药物因素。结果不同年龄患者输液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中药时输液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输注西药,加药组数越多、输液量越大,输液反应发生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输液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7~9月输液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结论临床护理工作中,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和输注速度控制,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把好药品和输液器具质量关,加强对重点患者的静脉滴注观察,是预防输液反应的重要环节。

    作者:张玉霞;崔海丽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行为护理在脑梗死患者活动恢复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行为护理在脑梗死患者活动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行为护理。通过国际上统一的体质量指数(BMI)与简化Fugl_Meyer量表(FMA)评分对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的活动恢复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对比分析。结果接受护理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FMA评分[(27.85±1.31)分,(28.13±0.72)分]和BMI指数[(25.71±4.93)、(36.52±5.21)kg/m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护理后,观察组的FMA评分[(83.21±7.13)分]和BMI(83.32±5.9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8.12±6.59)分,70.93±4.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行为护理的应用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活动程度,显著提高护理的效果,对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祁桂红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驱动雾化吸入细辛脑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氧驱动雾化吸入细辛脑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儿科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符合支气管肺炎的患儿2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5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止咳,化痰,吸氧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细辛脑注射液0.5 mg/kg,加入生理盐水2 mL中,采用氧驱动雾化装置及面罩给药,气流速度4~6 L/min,每天2次。观察两组患儿呼吸道症状体征改善的情况,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且总有效率均超过98%。治疗组的痊愈率[61.0%(64/105)]明显高于对照组[42.9%(45/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氧驱动雾化吸入细辛脑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疗效肯定,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志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黄芪注射液辅助抗结核药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疗效

    目的:对黄芪注射液联合抗结核药治疗肺结核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186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93例。对照组使用抗结核药治疗,治疗组使用黄芪注射液辅助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痰菌阴转、空洞闭合、病变吸收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第3个月末和第6个月末时,治疗组的痰菌阴转率[96.8%、98.5%]均高于对照组[91.6%、9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个月末,通过胸部X线片检查发现,治疗组空洞闭合效果[83.9%(78/93)]及病变总吸收率[90.3%(84/93)]均明显好于对照组[48.4%(45/93),74.2%(69/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6%(8/93)]明显低于对照组[18.3%(1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药联合能降低抗结核药的不良反应,促使抗结核治疗疗程能顺利进行,从而提高肺结核的治愈率。

    作者:王树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静脉滴注中药学服务的调查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对静脉滴注中药学服务的需求,进而为提升静脉滴注护理工作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对该院2012年5~7月150例静脉滴注患者药学服务的需求进行调查。结果住院患者对静脉滴注中药学服务的需求居于前5位的分别是:护士巡视静脉滴注[95.3%(143/150)],了解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64.0%(96/150)]、了解药物名称[60.0%(90/150)]、查对准确[55.3%(83/150)]和药品质量合格[54.0%(81/150)];对静脉滴注中对药学所担心的问题居前3位的是输错液体[80.7%(121/150)]、穿刺失败[58.0%(87/150)]和液体走空[52.0%(78/150)]。结论要将患者作为静脉滴注护理工作的中心,加强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使患者的知情权得到满足,对于患者的需求进行全面的关注,并不断提升护士的护理技术,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静脉滴注中药学服务。

    作者:王修文;肖仲琼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子痫抽搐控制及终止妊娠的时机与方式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子痫发作的特点,控制抽搐方法及终止妊娠时机与方式,降低母婴风险。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子痫患者2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痫患者给予硫酸镁及安定治疗效果较好,23例抽搐控制,2例再次抽搐加用冬眠合剂后控制。产前子痫20例,产时子痫2例,产后子痫3例。产前产时患者阴道分娩3例,剖宫产15例,1例治疗好转后继续待产,1例引产。双胎2例,死产2例新生儿窒息13例。结论正确处理子痫患者及抽搐控制后适时终止妊娠可改善子痫患者母婴的预后。做好孕期保健,尽早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期干预,均可减少子痫发生。

    作者:刘利;石恒;娄尚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观察分析临床护理中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状况,探讨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有效护理方法,更好地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该院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诊治的40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行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平均出血停止时间、贫血率、反复出血率及患者对护理的青睐率等观察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出血停止时间、贫血率及反复出血率[(8.6±2.1)d、27.6%、10.0%]均明显高于观察组[(5.3±1.7)d、17.9%、0],而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青睐率(10.0%)显著低于观察组(9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比常规护理手段更利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的术后康复,是较为有效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万婷娥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3.0T磁共振成像在早中期宫颈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3.0T磁共振成像(MRI)在早中期宫颈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治疗的53例早中期宫颈癌患者,术前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并行MRI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判断。术后综合临床及病理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以FIGO分期为“金标准”,评价MRI分期可靠性;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评价MRI判断淋巴结转移的可靠性。结果术前MRI拟诊Ⅰa期5例、Ⅰb期22例、Ⅱa期22例、Ⅱb 期4例,术后FIGO分期Ⅰa期6例、Ⅰb期23例、Ⅱa期21例、Ⅱb 期3例,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MRI拟诊51枚淋巴结转移中38枚被病理证实,病理另发现MRI未发现的11枚淋巴结转移,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MRI能对宫颈癌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作出准确评估。

    作者:周红林;许林萍;王念;孙维斌;王峥超;赵天;殷瑞根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关于医学论文中的志谢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伤椎内植骨成形联合后路植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目的:观察采用伤椎内植骨成形联合后路植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0月至2013年5月该科采用经伤椎两侧椎弓根建立工作通道,把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粉碎成颗粒状植入伤椎椎体内,伤椎椎体成形。同时联合后外侧植骨,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6例患者。伴有骨质疏松者予以骨水泥强化固定椎弓根螺钉。观察术前、术后、术后3、6个月、术后1年及后1次随访时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观察椎体内植骨及后路融合情况,测量椎管狭窄率、椎体后凸角(Cobb角)及伤椎前缘压缩率,评估腰痛程度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至5年,平均3年2个月。术后椎管狭窄率[(3.4±1.2)%]、Cobb 角[(5.2±3.1)°]及伤椎前缘压缩率[(4.4±3.1)%]较术前[(67±10.6)%、(38±4.5)°、(43.2±21.7)%]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后1次随访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及X射线检查显示术后伤椎内植入骨充填良好,无伤椎“空壳”现象,复位的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平均愈合时间3.5个月,后路植骨融合平均5.0个月,无假关节形成。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术前伴有神经损伤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重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伤椎内植骨成形联合后路植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技术解决伤椎前、中柱骨缺损、骨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又增强了伤椎与临椎后柱的融合、固定。3柱的修复与稳定,有效地避免了远期内固定失败、伤椎高度再丢失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临床疗效好,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丁建忠;罗建;胡广;徐为刚;臧峰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人性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心理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心内科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人性化护理组,各36例。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人性化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入院后第2天与第7天症状自评量表(SCL_90)与焦虑自评量表(SAS)的评分结果。结果入院后第2天两组患者SAS与SCL_90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应的治疗和护理后,人性化护理组患者第7天的SAS评分[(38.3±1.70)分]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49.6±2.24)分],且其SCL_90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利于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韩洪兰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策略。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各科室报告的88例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ADR)患者资料,统计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分析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用药建议。结果88例患者中男性ADR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且ADR发生率高的年龄段为31~40岁(44.32%),与其他各年龄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R患者的给药方式主要以单独用药为主,而给药途径则主要以静脉注射为主;在用药后10~30 min和1~24 h这两个时间段ADR发生率相对较高;31~40岁年龄段患者的发生时间、恢复时间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患者;ADR累及系统多个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氟喹诺酮药物是常用的抗菌性药物,临床应用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尽量避免不合理联合用药,选择合理的给药方式,用药期间密切观察不良反应,从而大限度减低ADR发生率。

    作者:徐华涛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腹腔镜与开腹乙状结肠直肠癌根治术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乙状结肠、直肠癌根治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乙状结肠、直肠癌患者64例,按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腹腔镜组与常规开腹组,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医疗费用、术后保留导尿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腹腔感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肠梗阻)发生率以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腹腔镜组1例中转开腹手术。腹腔镜组较常规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85.6±30.4)、(140.8±75.1)mL]、切口长度短[(6.6±2.5)、(15.5±4.3)cm],且腹腔镜组的排气时间[(2.5±0.7)d]、术后尿管时间[(3.5±0.5)d]和术后住院时间[(8.2±1.3)d]均较常规开腹组[(3.6±1.4)、(5.6±1.4)、(10.3±1.1)d]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手术时间[(150.5±30.7)、(145.2±35.6)min]、淋巴结清扫数目[(11.4±4.2)、(10.3±5.1)个]、医疗费用[36365.3、34672.6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6%(5/32)、18.7%(6/32)]及术后随访生存率[78.1%、75.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乙状结肠、直肠癌根治术较常规开腹根治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是治疗乙状结肠、直肠癌安全、可行的方法,但术者需有丰富的腹腔镜手术和结直肠外科手术经验。

    作者:张勇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