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泮托拉唑生长抑素和巴曲亭联合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

崔红英;王军;张春秀;吴平英;胡涛

关键词:生长抑素, 巴曲酶, 胃肠出血, 肝硬化, 止血, 洋托拉唑
摘要:目的:探讨泮托拉唑、生长抑素和巴曲亭联合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2例,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泮托拉唑、生长抑素和巴曲亭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垂体后叶素治疗,治疗2~3 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止血成功率[90.32%(28/31)]明显高于对照组[54.84%(17/31)],而平均止血时间[(13.37±1.23)h]和显效时间[(7.05±2.01)h]明显短于对照组[(24.06±3.41)、(15.32±3.89)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出现心律失常2例,但治疗组在用药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泮托拉唑、生长抑素和巴曲亭联合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可以明显缩短止血时间,值得在基层推广应用。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治疗36例急性阑尾炎疗效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12月该院收治的7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腹腔镜手术治疗组(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治疗组(开腹组),各36例。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1.5±2.6)mL]、肛门排气时间[(16.4±2.2)h]、住院时间[(6.8±1.2)d]均明显优于开腹组[(15.2±4.3)mL、(29.5±4.8)h、(9.6±2.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48.6±6.4)、(47.2±4.8)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有2例出现并发症[5.6%(2/36)],开腹组有6例[16.7%(6/36)],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急性阑尾炎较开腹手术治疗效果更好,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加快术后恢复速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严冬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腹腔镜与开腹乙状结肠直肠癌根治术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乙状结肠、直肠癌根治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乙状结肠、直肠癌患者64例,按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腹腔镜组与常规开腹组,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医疗费用、术后保留导尿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腹腔感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肠梗阻)发生率以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腹腔镜组1例中转开腹手术。腹腔镜组较常规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85.6±30.4)、(140.8±75.1)mL]、切口长度短[(6.6±2.5)、(15.5±4.3)cm],且腹腔镜组的排气时间[(2.5±0.7)d]、术后尿管时间[(3.5±0.5)d]和术后住院时间[(8.2±1.3)d]均较常规开腹组[(3.6±1.4)、(5.6±1.4)、(10.3±1.1)d]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手术时间[(150.5±30.7)、(145.2±35.6)min]、淋巴结清扫数目[(11.4±4.2)、(10.3±5.1)个]、医疗费用[36365.3、34672.6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6%(5/32)、18.7%(6/32)]及术后随访生存率[78.1%、75.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乙状结肠、直肠癌根治术较常规开腹根治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是治疗乙状结肠、直肠癌安全、可行的方法,但术者需有丰富的腹腔镜手术和结直肠外科手术经验。

    作者:张勇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输入性疟疾35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分析赣榆县人民医院输入性疟疾的临床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诊治的35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结果35例患者均临床治愈,治愈时间为4~9 d,平均(5.4±2.3)d;患者体温一般在2~3 d基本恢复正常;寒战、头痛、乏力、肌肉及关节酸痛、咳嗽、黄疸等其他临床症状一般在3~7d消失。结论输入性疟疾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并发症多,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对防治输入性疟疾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青林;李卫东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某院手足口病1848例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该院手足口病病原体分布情况,为其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184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咽拭子、疱疹液、粪便、肛拭子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_荧光探针体外扩增法检测肠道病毒通用型(EV)、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结果1848例标本中病毒核酸阳性率为60.71%(1122/1848),其中EV71阳性占1.43%(16/1122),CoxA16阳性占1.87%(21/1122),EV阳性占57.93%(650/1122)。男女感染比例为1.69∶1,男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小于3岁的患儿占84.94%(953/1122),4~6月为高发季节,10~12月出现1个次高峰。结论该院手足口病病原体以除EV71、CoxA16外的其他肠道病毒为主,以小于3岁的患儿为主,男性多于女性。

    作者:周成英;唐仕华;周光莉;陆红;吴世木;韦入翠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健康宣教对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健康宣教对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该院急诊科收治的过度换气综合征90例患者,作好登记,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宣教组(40例),对照组患者出院后未进行健康宣教,而宣教组患者出院后给予每季度1次常规宣教,包括心理干预、健康指导等,1年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宣教组患者的复发率[5%(2/40)]明显低于对照组[28%(1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宣教可减少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的复发率,促进机体康复,减少再住院。

    作者:杨番;申周斌;罗蓓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黄芪注射液辅助抗结核药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疗效

    目的:对黄芪注射液联合抗结核药治疗肺结核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186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93例。对照组使用抗结核药治疗,治疗组使用黄芪注射液辅助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痰菌阴转、空洞闭合、病变吸收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第3个月末和第6个月末时,治疗组的痰菌阴转率[96.8%、98.5%]均高于对照组[91.6%、9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个月末,通过胸部X线片检查发现,治疗组空洞闭合效果[83.9%(78/93)]及病变总吸收率[90.3%(84/93)]均明显好于对照组[48.4%(45/93),74.2%(69/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6%(8/93)]明显低于对照组[18.3%(1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药联合能降低抗结核药的不良反应,促使抗结核治疗疗程能顺利进行,从而提高肺结核的治愈率。

    作者:王树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慢性胰腺炎与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308A/G多态性风险关联的meta分析

    目的:采用meta分析探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_α)基因308A/G多态性与慢性胰腺炎(CP)之间的关联性。方法系统检索电子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万方数据库等。对CP患病风险与TNF_α基因308A/G多态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数据处理后,使用比数比(OR)以及95%可信区间(95%CI)对其关联性进行meta分析,对发表偏倚进行检验。结果检索到可能相关的研究798项,通过阅读标题、摘要以及全文,后有8项相关研究进入后的meta分析,包括CP患者659例和对照者742例。终,把所有的研究纳入到meta分析后,并没有发现TNF_α基因308A/G多态性与CP之间的关联(A vs. G:OR=1.14,95%CI=0.93~1.40,P=0.21;AA vs. AG+GG:OR=1.63,95%CI=0.99~2.67,P=0.24;AA vs. GG:OR=1.55,95%CI=0.98~2.45,P=0.56;AA+AG vs. GG:OR=1.03,95%CI=0.81~1.32,P=0.76)。除此之外,在对种族进行亚组分析时,也得到相似的结果。结论 meta分析显示,CP与TNF_α基因308A/G多态性之间没有关联性。但是,由于样本量较小以及部分研究选择偏倚因素的存在,对结论的解释理解要慎重。

    作者:曾鹏飞;郭鹏;冯春林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论文前言的撰写方法

    论文前言(亦称引言)是论文的开场白,要求开门见山,简明扼要,介绍论文的写作目的、范围和相关领域研究概况,说明目前研究的热点及存在的问题,引出本文主题,给读者以引导。可简述本研究内容、结果、意义及前景,但切忌写成讨论、综述和回顾,一般要求在200个汉字以内。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超声联合钼靶X线片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筛查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钼靶X线片对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筛查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6年内辖内社区8000例35~69岁妇女乳腺癌普查的资料,所有妇女均接受超声与钼靶X线片检查,可疑阳性者经病理诊断,共确诊DCIS患者48例。结果超声初筛DCIS患者34例,占确诊DCIS患者的70.83%;钼靶X线片初筛DCIS患者35例,占确诊DCIS患者的72.92%;超声联合钼靶X线初筛DCIS患者40例(83.33%),超声联合钼靶X线片对DCIS诊断的正确率较高,与超声和钼靶X线片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钼靶X线片对钼靶X线片的筛查与诊断是辩证互补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明显提高对DCIS筛查正确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细斌;程志坚;危成波;周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FD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莫沙必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奥美拉唑。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反酸[(0.36±0.74)分]、饱胀[(2.13±0.65)分]、腹痛/不适[(1.59±1.71)分]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34±1.01)、(2.69±0.52)、(2.30±1.96)分],且观察组总有效率[94.55%(52/55)]显著高于对照组[74.55%(41/5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27%(4/55)、5.45%(3/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FD较单独使用莫沙必利,能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症状评分,提高临床疗效,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安全可行,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朱洪斌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健康体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对健康体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3月在该院参加体检的3326例健康人群HCV的临床检验结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_HCV),观察抗_HCV的阳性率,并分析HCV感染情况。结果3326例健康体检人群中抗_HCV阳性14例,其中男6例,女8例,HCV感染率为0.4%(14/3326)。按职业分类,医护、美容师、牙医、警察、保安等职业易感染HCV;按传播途径分类,有献血史,接受过手术、输血、透析,有针刺、刀伤史等人群易感染HCV。结论血液传播方式是感染HCV的主要途径。

    作者:邓学洁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恶性血液病患者313例染色体核型分析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疾病中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等恶性血液病的染色体核型变化特点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该院门诊和住院的313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核型及临床特征,分析染色体核型异常情况、核型特点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所有患者均在无菌条件下抽取骨髓标本2~5 mL,肝素抗凝,按细胞数(1~2)×106 mL-1加入到培养基RPMI 1640组合培养液中,同时采用直接法和/或短期培养法制片,平均每例分析20~30个中期分裂细胞,以R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本组31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139例,总体检出率44.41%。139例患者中,异常克隆包括结构异常和数目异常。其中结构异常以特异性染色体重排t(8;21),t(15;17),t(9;22)多见,数目异常以+8为常见,其次有+21、_X、_Y常见,_7/7q_,17p_,11号染色体异常也易见。与FAB亚型的关系中,88%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有t(15;17)易位,50%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AML_M2)有t(8;21)易位,38%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有t(9;22)易位,9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有t(9;22)易位。1例MDS 发现del(20)(q11;q13),8例为单纯+8异常,3例为单纯的_Y异常。结论大约50%的急性白血病(AL)存在克隆性染色体异常,一些特异性染色体改变是AL的细胞遗传学特征,与AL的FAB分型有明显相关性。染色体核型分析在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分型、预后判断和随访监测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毛建平;赵利东;汪海清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伤椎内植骨成形联合后路植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目的:观察采用伤椎内植骨成形联合后路植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0月至2013年5月该科采用经伤椎两侧椎弓根建立工作通道,把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粉碎成颗粒状植入伤椎椎体内,伤椎椎体成形。同时联合后外侧植骨,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6例患者。伴有骨质疏松者予以骨水泥强化固定椎弓根螺钉。观察术前、术后、术后3、6个月、术后1年及后1次随访时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观察椎体内植骨及后路融合情况,测量椎管狭窄率、椎体后凸角(Cobb角)及伤椎前缘压缩率,评估腰痛程度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至5年,平均3年2个月。术后椎管狭窄率[(3.4±1.2)%]、Cobb 角[(5.2±3.1)°]及伤椎前缘压缩率[(4.4±3.1)%]较术前[(67±10.6)%、(38±4.5)°、(43.2±21.7)%]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后1次随访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及X射线检查显示术后伤椎内植入骨充填良好,无伤椎“空壳”现象,复位的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平均愈合时间3.5个月,后路植骨融合平均5.0个月,无假关节形成。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术前伴有神经损伤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重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伤椎内植骨成形联合后路植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技术解决伤椎前、中柱骨缺损、骨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又增强了伤椎与临椎后柱的融合、固定。3柱的修复与稳定,有效地避免了远期内固定失败、伤椎高度再丢失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临床疗效好,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丁建忠;罗建;胡广;徐为刚;臧峰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策略。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各科室报告的88例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ADR)患者资料,统计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分析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用药建议。结果88例患者中男性ADR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且ADR发生率高的年龄段为31~40岁(44.32%),与其他各年龄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R患者的给药方式主要以单独用药为主,而给药途径则主要以静脉注射为主;在用药后10~30 min和1~24 h这两个时间段ADR发生率相对较高;31~40岁年龄段患者的发生时间、恢复时间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患者;ADR累及系统多个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氟喹诺酮药物是常用的抗菌性药物,临床应用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尽量避免不合理联合用药,选择合理的给药方式,用药期间密切观察不良反应,从而大限度减低ADR发生率。

    作者:徐华涛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门急诊静脉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目的:分析门急诊静脉输液反应的可能原因,探讨其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41例门急诊静脉输液反应的患者特征、季节分布和药物因素。结果不同年龄患者输液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中药时输液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输注西药,加药组数越多、输液量越大,输液反应发生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输液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7~9月输液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结论临床护理工作中,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和输注速度控制,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把好药品和输液器具质量关,加强对重点患者的静脉滴注观察,是预防输液反应的重要环节。

    作者:张玉霞;崔海丽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2013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分析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2013年病毒性肝炎流行规律,为制订有效的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相关回归分析方法对25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不同年度、地区、年龄、感染型别等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共发生病毒性肝炎118例,报告发病率35.98/10万(118/328000),无死亡病例。乙型肝炎所占比例较大,且发病较上一年有所下降,未分型肝炎略有上升,甲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略有下降。年龄分布均为18周岁以上成年人,发病率以50~59岁年龄组人群较高。职业以家务待业、离退休人员和农民为主。结论免疫接种是降低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关键,加强重点人群卫生知识宣传是降低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基础,采取病例隔离、疫点消毒是控制肝炎发病的重要手段。

    作者:马如飞;朱明友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PBL教学法联合LBL教学法在心脏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结合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LBL)在心脏外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心脏外科临床实习的60名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三组,各20人,分别采用LBL联合PBL教学法(LBL联合PBL组)、单纯LBL教学法(LBL组)和单纯PBL教学法(PBL组)进行临床实习教学。实习结束后,对三组实习生的出科成绩及实习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教学结束的考核中,LBL 联合PBL 组实习生的出科考试成绩为(92.5±3.3)分,显著优于 LBL 组[(87.6±4.1)分]和 PBL 组[(88.2±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BL 组和PBL 组实习生出科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结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LBL联合PBL组(96.7%)和PBL组(93.3%)实习生的平均教学满意度[96.7%,93.3%]显著高于LBL组(5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BL联合PBL教学法在心脏外科实习带教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现实意义。

    作者:葛圣林;冯俊波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高压输变电网对周围居民神经系统影响的跟踪调查研究

    目的:研究高压输电线电磁场暴露对人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将调查对象分为对照组(居住环境距离电网大于100 m)和观察组(居住环境距离电网小于20 m)。通过现场电磁场检测、问卷调查、脑电图检查等研究电磁场对人神经系统的影响。结果2010年和2013年观察组发生头痛、头晕、易疲劳等表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2013年疲劳发生率较2010年明显升高;脑电图检查结果中,观察组2013年可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2013年可疑率较2010年明显升高。结论距离暴露电磁场可能与头痛头晕、脑电图异常等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升高有关。

    作者:朱永平;陈浪;尹欢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变异及其检测研究进展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主要依靠核苷(酸)类似物(NA)。虽然NA 能有效地抑制HBV 复制,但短期抗病毒治疗并不能完全清除HBV,通常需要延长疗程。先期进入临床应用的NA,如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克拉夫定、阿德福韦酯等的耐药发生率越来越高;虽然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在初治患者中发生耐药的风险很低,但一旦出现与先前耐药患者的交叉耐药则很难处理[1]。而且,随着低耐药屏障NA的序贯应用,多药耐药已成为严峻的挑战。为防治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中耐药的发生,弄清楚其耐药机制及诊断十分必要。

    作者:王洁(综述);金生(审校)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关于论文“讨论”的基本要求

    现就有关论文中讨论的基本要求介绍如下:(1)讨论应围绕论文的主题及中心内容,阐明本论文研究的原理和概念;(2)分析结果中各种数据或现象的理论根据;(3)对结果的理论或实践意义进行科学评价,但应与主题和结果紧密联系;(4)客观、恰当地评价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指出结果的可能误差;(5)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或展望,给读者以启迪;(6)用语应精炼,避免对前文内容、方法与结果的过多重复;(7)应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