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_proBNP)水平在陈旧性心肌梗死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来该院诊治的8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入院资料进行分析,采用胶体金法试剂盒48 h内对患者NT_proBNP 水平进行测定,根据患者血浆NT_proBNP 水平进行分组,≥300 pg/mL 为观察组,<300 pg/mL 为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检查,比较两组患者NT_proBNP平均水平、住院时间、预后等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血浆NT_proBNP平均水平[(698.20±384.50)pg/mL]高于对照组(48.45±25.26)pg/mL,住院时间[(18.27±6.73)d]长于对照组[(15.52±5.8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0%(15/40),高于对照组的17.50%(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_proBNP平均水平小于1500 ng/mL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为10.87%(5/46),NT_proBNP平均水平为1500~3000 ng/mL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为47.37%(9/19),NT_proBNP平均水平大于3000 ng/mL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为73.33%(11/13)。结论 NT_proBNP的血浆水平是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重要因子,可作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判断因素。
作者:韦信锋;陆爱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分析临床护理中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状况,探讨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有效护理方法,更好地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该院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诊治的40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行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平均出血停止时间、贫血率、反复出血率及患者对护理的青睐率等观察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出血停止时间、贫血率及反复出血率[(8.6±2.1)d、27.6%、10.0%]均明显高于观察组[(5.3±1.7)d、17.9%、0],而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青睐率(10.0%)显著低于观察组(9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比常规护理手段更利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的术后康复,是较为有效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万婷娥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的影响。方法选择该科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12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后发现和处理的及时性进行探讨。结果通过实施优质护理,LC患者术前心理状态平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术后黄疸、胆漏发现及处理更及时,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护理效果。结论 LC患者的围术期实施优质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围术期生理、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术后出现黄疸、胆漏并发症能够及时发现,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提高了疗效和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何景华;楼敏;江文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临床实习是护生完成学业走向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儿科由于其专科特点,在护理操作、病情观察和沟通对象上与成人科室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儿科护生实习的带教过程存在一定难度。本文通过分析儿科护生带教的难点,采取加强沟通能力和法律意识的培训、分层次带教、创造护生实际操作机会、提高带教教师带教水平等对策,带教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作者:唐晓燕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讨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急性脑血栓患者的疗效,以此来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08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30急性脑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总有效率为87.69%(57/65),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73.85%(4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急性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江志琴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研究普外科患者切口感染率与术中感染控制措施的关系。方法该院普外科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对653例患者采取了术中感染控制措施,以强化术中感染的控制力度,降低切口感染率,并将此阶段患者情况与2009年3月至2011年1月感染控制措施实行前602例患者情况进行对比,观察术中感染控制对普外科患者切口感染率的影响效果。结果急症手术、高龄、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疾病、营养状况差、肥胖、切口类型、手术时间长是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球菌居多,占63.64%,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占36.36%。前3位病原菌排列顺位依次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施行术中感染控制措施后总切口感染率[2.00%(13/653)]明显低于施行前[7.31%(44/6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感染控制措施通过对手术切口感染发生危险因素进行控制,起到预防作用,可以降低普外科患者切口感染率。
作者:黄翔飞 刊期: 2014年第24期
随着超声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层医院超声设备在逐渐增加,不断更新,不断升级,超声检查既快捷又准确。该文旨在探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资源,根据每位学生的就业取向,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超声诊断水平,为从事基层超声工作的学生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提高基层医院超声带教老师的超声技术诊断水平。
作者:尤雷英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白内障术前检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该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258例(390眼)白内障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9例(348眼)白内障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现明显异常;156例(279眼)白内障患者存在相关并发症;白内障的类型以老年性白内障居多[224例(330眼)],其次是糖尿病性白内障[12例(15眼)];患者的平均眼轴长度为(26.0±5.0)mm,平均晶体厚度为(5.6±1.5)mm,平均玻璃体腔长度在(15.9±2.5)mm,与正常成人数值对照有明显不同程度变化。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白内障术前检查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李琪 刊期: 2014年第24期
为了广大师生的健康,有效防止医院内感染的发生,通过对江苏省宿迁学院医疗中心现有医院内感染管理制度及管理措施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根据《高校医疗机构管理规范与工作规程》,结合中心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人员岗位职责、各项医疗操作流程。通过对中心工作进行规范管理,2年来取得了显著效果,有效地避免了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作者:王修娥 刊期: 2014年第24期
为了更快地传播、交流医学科学技术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本刊特别欢迎各类基金课题论文,基金课题论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各部委及各省、市、自治区的各种基金课题所产生的论文。本刊将以优惠价格,优先安排发表,鼓励基金课题作者踊跃投稿。基金项目需写明基金名称及编号,并附单位证明,否则无效。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分析子痫发作的特点,控制抽搐方法及终止妊娠时机与方式,降低母婴风险。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子痫患者2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痫患者给予硫酸镁及安定治疗效果较好,23例抽搐控制,2例再次抽搐加用冬眠合剂后控制。产前子痫20例,产时子痫2例,产后子痫3例。产前产时患者阴道分娩3例,剖宫产15例,1例治疗好转后继续待产,1例引产。双胎2例,死产2例新生儿窒息13例。结论正确处理子痫患者及抽搐控制后适时终止妊娠可改善子痫患者母婴的预后。做好孕期保健,尽早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期干预,均可减少子痫发生。
作者:刘利;石恒;娄尚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预测南京市未来数年尘肺病发病危险度,评价南京市的尘肺治理效果,为工伤保险提供数据上的支持。方法选取南京市1995~2009年15年间的尘肺病检出资料作为一个数列,根据其检出例数做出预测模型,应用灰色数列模型GM(1,1)预测南京市尘肺病发病危险度。结果南京市2010~2014年尘肺发病估计例数分别为34、29、26、23、19例。结论应用灰色预测模型来预测南京地区的尘肺发病情况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作者:史善富;魏春龙 刊期: 2014年第24期
异源三聚体G蛋白在跨膜信号转导中扮演重要角色,介导信号从细胞表面传递到细胞内部[1]。哺乳动物细胞中1000多种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信号传导并将其转化为细胞应答都是G蛋白共同功能[2-3]。根据α亚基单位的不同,G蛋白可分为4个亚家族:Gs、Gi/o、Gq/11和G12/13。大多数的α亚基高表达于免疫细胞表面。Gαq属于Gq/11中的成员之一,其功能单位由Gnaq基因编码,在细胞中表达广泛,并且参与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4]。近的研究表明,Gαq基因敲除小鼠的免疫系统受到破坏,使小鼠出现炎性关节炎。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与健康个体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RA患者的Gαq表达明显较健康人低,故Gαq的低表达可能与RA疾病活动密切相关[5]。这些研究均表明,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Gαq扮演了关键角色,T淋巴细胞稳态增殖在自身免疫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6]。本文就G蛋白与T淋巴细胞稳态增殖在自身免疫中的作用及Gαq对T淋巴细胞稳态增殖的调控作一综述。
作者:蒋文捷(综述);何成松;张玉高(审校)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研究高压输电线电磁场暴露对人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将调查对象分为对照组(居住环境距离电网大于100 m)和观察组(居住环境距离电网小于20 m)。通过现场电磁场检测、问卷调查、脑电图检查等研究电磁场对人神经系统的影响。结果2010年和2013年观察组发生头痛、头晕、易疲劳等表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2013年疲劳发生率较2010年明显升高;脑电图检查结果中,观察组2013年可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2013年可疑率较2010年明显升高。结论距离暴露电磁场可能与头痛头晕、脑电图异常等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升高有关。
作者:朱永平;陈浪;尹欢 刊期: 2014年第24期
西南地区是蛇咬伤的高发区。近年来,随着儿童蛇咬伤发病率增高,且由于儿童心理、生理等特点,被咬伤后更容易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儿童已成为蛇咬伤中特别需要重视的人群。该文回顾性分析了该科2013年1~10月收治的15例蛇咬伤患儿的治疗及护理过程,包括受伤早期伤口消毒、患肢制动、清创排毒、及早使用蛇毒血清及对症支持治疗、并发症的观察、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及防护知识宣教等,总结蛇咬伤患儿的救治方法与护理经验。同时也得出及时、正确、规范的治疗及护理是蛇咬伤患儿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胡茂玲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策略。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各科室报告的88例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ADR)患者资料,统计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分析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用药建议。结果88例患者中男性ADR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且ADR发生率高的年龄段为31~40岁(44.32%),与其他各年龄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R患者的给药方式主要以单独用药为主,而给药途径则主要以静脉注射为主;在用药后10~30 min和1~24 h这两个时间段ADR发生率相对较高;31~40岁年龄段患者的发生时间、恢复时间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患者;ADR累及系统多个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氟喹诺酮药物是常用的抗菌性药物,临床应用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尽量避免不合理联合用药,选择合理的给药方式,用药期间密切观察不良反应,从而大限度减低ADR发生率。
作者:徐华涛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接收的老年脑梗死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性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记录两组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并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好转率[33.33%(13/39)]和护理总满意度[43.59%(17/39)]均明显低于观察组[66.67%(26/39)、89.74%(35/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应用于老年脑梗死的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疾病的好转率以及患者的总满意度,对整体护理工作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涂小林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该院收治的细菌性结膜炎患者140例(140眼),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随机分为加替沙星组和左氧氟沙星组,各70例。加替沙星组采用加替沙星治疗,左氧氟沙星组采用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加替沙星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替沙星组总有效率[94.29%(66/70)]、细菌清除率[94.29%(66/70)]明显高于左氧氟沙星组[82.86%(58/70)、82.86(58/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0、2.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替沙星用于细菌性结膜炎疗效显著,效果较左氧氟沙星更好,且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曰林 刊期: 2014年第24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评价临床路径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3年6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00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临床路径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模式,临床路径组采用临床路径治疗模式。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满意度、临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临床路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6.1±1.5)d]、平均住院费用(5623±2.1元)、脑梗死发生率(12%)较对照组[(10.2±5.4)d、(6541±2.6)元、32%]明显下降,而满意度(98%)较对照组(92%)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对TIA患者的治疗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在标准化的诊疗过程中对TIA患者临床治疗实行持续监测和定期评价,可提高诊疗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陈科春 刊期: 2014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