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疗效比较

于胜永

关键词:胆囊炎, 急性病,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外科手术, 小, 出血, 治疗结果, 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胆囊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LC,对照组采用MC。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7.2±16.9)min、(35.7±13.2)mL、(4.5±1.0)d和5.5%(3/55),对照组分别为(84.3±10.8)min、(45.4±20.5)mL、(6.5±2.0)d和23.6%(13/5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有效手术方式,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符合该手术指征患者的首选手术方式。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护理实用人体学教学的研究与探讨

    现行的传统基础课程从内容设置、学时安排、评价形式等方面并没有真正体现综合性、整合性以及实用性的护理教育改革宗旨。这一难题已成为各卫生高职类院校教师备受重视的问题。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性护理人才,突出护理专业特色,为后续医学课程奠定坚实基础,该校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对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块进行改革,重新构建课程标准、整合内容、创设情境、精心设计模块、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将传统护理学教育模式中系统人体解剖学等高职护理专业主要专业基础课整合为一门课程———护理实用人体学,使课程突出高职特色、贴近护理专业,满足实用型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的需求。

    作者:吴隽松;凌存保;滕飞翔;成秀梅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介孔二氧化硅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可行性研究进展

    据调查,全球癌症患者的数量呈增长趋势,每年新发癌症患者达1000万,许多癌症晚期患者恐惧的并不是死亡,而是渐进性的、难以忍受的疼痛。有研究显示,70%~90%的癌症患者经历过疼痛,其中又以骨肿瘤和肿瘤骨转移导致的疼痛严重和难以控制[1-3]。目前广泛使用的镇痛药长期摄入疗法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剂量过度的危险、依赖性、成瘾性等。如何缓解晚期癌痛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而新的基因疗法的出现,因其靶向性高,毒性小,无成瘾、依赖等优点,为解决这个世界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作者:李沃(综述);黄东(审校)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加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该院收治的细菌性结膜炎患者140例(140眼),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随机分为加替沙星组和左氧氟沙星组,各70例。加替沙星组采用加替沙星治疗,左氧氟沙星组采用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加替沙星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替沙星组总有效率[94.29%(66/70)]、细菌清除率[94.29%(66/70)]明显高于左氧氟沙星组[82.86%(58/70)、82.86(58/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0、2.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替沙星用于细菌性结膜炎疗效显著,效果较左氧氟沙星更好,且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曰林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优质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接收的老年脑梗死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性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记录两组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并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好转率[33.33%(13/39)]和护理总满意度[43.59%(17/39)]均明显低于观察组[66.67%(26/39)、89.74%(35/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应用于老年脑梗死的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疾病的好转率以及患者的总满意度,对整体护理工作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涂小林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伤椎内植骨成形联合后路植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目的:观察采用伤椎内植骨成形联合后路植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0月至2013年5月该科采用经伤椎两侧椎弓根建立工作通道,把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粉碎成颗粒状植入伤椎椎体内,伤椎椎体成形。同时联合后外侧植骨,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6例患者。伴有骨质疏松者予以骨水泥强化固定椎弓根螺钉。观察术前、术后、术后3、6个月、术后1年及后1次随访时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观察椎体内植骨及后路融合情况,测量椎管狭窄率、椎体后凸角(Cobb角)及伤椎前缘压缩率,评估腰痛程度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至5年,平均3年2个月。术后椎管狭窄率[(3.4±1.2)%]、Cobb 角[(5.2±3.1)°]及伤椎前缘压缩率[(4.4±3.1)%]较术前[(67±10.6)%、(38±4.5)°、(43.2±21.7)%]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后1次随访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及X射线检查显示术后伤椎内植入骨充填良好,无伤椎“空壳”现象,复位的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平均愈合时间3.5个月,后路植骨融合平均5.0个月,无假关节形成。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术前伴有神经损伤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重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伤椎内植骨成形联合后路植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技术解决伤椎前、中柱骨缺损、骨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又增强了伤椎与临椎后柱的融合、固定。3柱的修复与稳定,有效地避免了远期内固定失败、伤椎高度再丢失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临床疗效好,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丁建忠;罗建;胡广;徐为刚;臧峰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某院2013年7~12月出院病历用药医嘱点评情况分析

    目的:通过对江苏省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嘱点评工作结果的分析,了解该院药物应用现状,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随机抽取的2013年7~12月该院出院病历243份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分类统计及分析。结果在点评的243份病历中,不合理用药医嘱的病历共45份,占点评总数的18.52%,其中用法用量不适宜情况出现15次,占不合理医嘱的30.61%,其次为溶媒不适宜(12.24%)、书写不规范情况(12.24%)等。结论该院用药医嘱存在部分书写欠规范,用法用量欠合理的情况,药学部通过出院病历医嘱点评工作,可发现在各病区用药存在的问题,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工作的展开。

    作者:戴烨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优质护理应用于心内科护理服务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应用于心内科护理服务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该科收治的80例心内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优质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护理效果测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结果经护理,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均有所变化,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虽然也有所改善和提高,但是对照组效果不如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内科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获得了非常满意的护理效果,优质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对改善医院整体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懿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优质护理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2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新生儿优质护理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新生儿脐炎发生率、新生儿家属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度以及新生儿家属对护理人员服务方式的满意度。结果经护理,观察组未发生新生儿未脐炎,而对照组发生9例新生儿脐炎,发生率为15.00%(9/1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家属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和对护理人员服务方式的满意度[98.33%(59/60)、100.00%(60/6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50/60)、85.00%(5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脐炎的发生率,提高产妇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和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方式的满意度,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杨会荣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依达拉奉治疗颅脑损伤43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和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5月至2013年4月住院部的颅脑损伤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治疗,按就诊先后顺序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而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第3、5、7天的血清胃泌素水平,连续治疗1个月后,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和Barth_el指数(BI)结果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第5、7天血清胃泌素水平[77、48 ng/L]明显低于对照组[94、68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患者中有37例患者的血清胃泌素水平降至正常,治疗有效率为86.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12%(2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NDS[(14.0±2.9)分]和BI[(59.0±2.5)分]结果也要优于对照组[(23.0±2.8)、(41.0±2.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治疗组有3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及和1例出现皮疹,但也未经任何处理停药后即得到了恢复。结论依达拉奉可有效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新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2013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分析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2013年病毒性肝炎流行规律,为制订有效的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相关回归分析方法对25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不同年度、地区、年龄、感染型别等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共发生病毒性肝炎118例,报告发病率35.98/10万(118/328000),无死亡病例。乙型肝炎所占比例较大,且发病较上一年有所下降,未分型肝炎略有上升,甲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略有下降。年龄分布均为18周岁以上成年人,发病率以50~59岁年龄组人群较高。职业以家务待业、离退休人员和农民为主。结论免疫接种是降低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关键,加强重点人群卫生知识宣传是降低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基础,采取病例隔离、疫点消毒是控制肝炎发病的重要手段。

    作者:马如飞;朱明友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腹腔镜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胆囊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LC,对照组采用MC。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7.2±16.9)min、(35.7±13.2)mL、(4.5±1.0)d和5.5%(3/55),对照组分别为(84.3±10.8)min、(45.4±20.5)mL、(6.5±2.0)d和23.6%(13/5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有效手术方式,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符合该手术指征患者的首选手术方式。

    作者:于胜永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恶性血液病患者313例染色体核型分析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疾病中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等恶性血液病的染色体核型变化特点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该院门诊和住院的313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核型及临床特征,分析染色体核型异常情况、核型特点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所有患者均在无菌条件下抽取骨髓标本2~5 mL,肝素抗凝,按细胞数(1~2)×106 mL-1加入到培养基RPMI 1640组合培养液中,同时采用直接法和/或短期培养法制片,平均每例分析20~30个中期分裂细胞,以R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本组31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139例,总体检出率44.41%。139例患者中,异常克隆包括结构异常和数目异常。其中结构异常以特异性染色体重排t(8;21),t(15;17),t(9;22)多见,数目异常以+8为常见,其次有+21、_X、_Y常见,_7/7q_,17p_,11号染色体异常也易见。与FAB亚型的关系中,88%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有t(15;17)易位,50%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AML_M2)有t(8;21)易位,38%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有t(9;22)易位,9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有t(9;22)易位。1例MDS 发现del(20)(q11;q13),8例为单纯+8异常,3例为单纯的_Y异常。结论大约50%的急性白血病(AL)存在克隆性染色体异常,一些特异性染色体改变是AL的细胞遗传学特征,与AL的FAB分型有明显相关性。染色体核型分析在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分型、预后判断和随访监测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毛建平;赵利东;汪海清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关于论文“讨论”的基本要求

    现就有关论文中讨论的基本要求介绍如下:(1)讨论应围绕论文的主题及中心内容,阐明本论文研究的原理和概念;(2)分析结果中各种数据或现象的理论根据;(3)对结果的理论或实践意义进行科学评价,但应与主题和结果紧密联系;(4)客观、恰当地评价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指出结果的可能误差;(5)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或展望,给读者以启迪;(6)用语应精炼,避免对前文内容、方法与结果的过多重复;(7)应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健康宣教对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健康宣教对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该院急诊科收治的过度换气综合征90例患者,作好登记,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宣教组(40例),对照组患者出院后未进行健康宣教,而宣教组患者出院后给予每季度1次常规宣教,包括心理干预、健康指导等,1年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宣教组患者的复发率[5%(2/40)]明显低于对照组[28%(1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宣教可减少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的复发率,促进机体康复,减少再住院。

    作者:杨番;申周斌;罗蓓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江阴地区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与体质量指数的关系

    目的:调查江阴地区自愿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方法对该站2010~2013年采集的58756份血液样本进行血液学检测,通过筛选,终纳入58289份。按照我国对世界卫生组织肥胖判断标准的修订标准,以28 kg/m2为界,将所选血液样本分为肥胖组(BMI≥28 kg/m2,n=584)和正常组(BMI<28 kg/m2,n=57705),分析比较两组的ALT异常率。结果肥胖组ALT异常111人(19.3%),正常组ALT异常2112人(3.66%),两组ALT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江阴地区肥胖献血者ALT异常率远高于正常献血者,应加强献血前ALT筛查,以降低血液报废率。

    作者:鞠晓青;顾亚军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在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在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4~6月采用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分娩的100例初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择该院2014年1~3月采用常规接生技术分娩的100例初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会阴切开率、会阴裂伤程度、产程时间、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率、产后会阴疼痛、对分娩技术的满意度、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会阴Ⅰ度裂伤率[50.0%(50/100)]高于对照组[24.0%(24/100)],会阴切开率[30.0%(30/100)]低于对照组[65.0%(65/100)],产后出血率[1.0%(1/100)]明显低于对照组[5.0%(5/100)],产后第1、3天会阴疼痛评分[(4.78±1.56)、(2.68±1.58)分]、住院时间[(3.29±1.21)d]以及住院费用[(1711.20±135.5)元]均低于对照组[(7.52±2.13)分、(6.35±1.59)分、(4.31±1.54)d、(1892.93±185.6)元],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5.0%(95/100)]高于对照组[80.0%(80/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产妇的会阴完整率、会阴Ⅱ度裂伤率、各产程时间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能够减少分娩时的会阴侧切率和裂伤程度,减少产后会阴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黄爱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静脉滴注中药学服务的调查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对静脉滴注中药学服务的需求,进而为提升静脉滴注护理工作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对该院2012年5~7月150例静脉滴注患者药学服务的需求进行调查。结果住院患者对静脉滴注中药学服务的需求居于前5位的分别是:护士巡视静脉滴注[95.3%(143/150)],了解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64.0%(96/150)]、了解药物名称[60.0%(90/150)]、查对准确[55.3%(83/150)]和药品质量合格[54.0%(81/150)];对静脉滴注中对药学所担心的问题居前3位的是输错液体[80.7%(121/150)]、穿刺失败[58.0%(87/150)]和液体走空[52.0%(78/150)]。结论要将患者作为静脉滴注护理工作的中心,加强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使患者的知情权得到满足,对于患者的需求进行全面的关注,并不断提升护士的护理技术,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静脉滴注中药学服务。

    作者:王修文;肖仲琼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泮托拉唑生长抑素和巴曲亭联合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生长抑素和巴曲亭联合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2例,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泮托拉唑、生长抑素和巴曲亭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垂体后叶素治疗,治疗2~3 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止血成功率[90.32%(28/31)]明显高于对照组[54.84%(17/31)],而平均止血时间[(13.37±1.23)h]和显效时间[(7.05±2.01)h]明显短于对照组[(24.06±3.41)、(15.32±3.89)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出现心律失常2例,但治疗组在用药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泮托拉唑、生长抑素和巴曲亭联合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可以明显缩短止血时间,值得在基层推广应用。

    作者:崔红英;王军;张春秀;吴平英;胡涛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血浆NT_proBNP检测在陈旧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_proBNP)水平在陈旧性心肌梗死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来该院诊治的8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入院资料进行分析,采用胶体金法试剂盒48 h内对患者NT_proBNP 水平进行测定,根据患者血浆NT_proBNP 水平进行分组,≥300 pg/mL 为观察组,<300 pg/mL 为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检查,比较两组患者NT_proBNP平均水平、住院时间、预后等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血浆NT_proBNP平均水平[(698.20±384.50)pg/mL]高于对照组(48.45±25.26)pg/mL,住院时间[(18.27±6.73)d]长于对照组[(15.52±5.8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0%(15/40),高于对照组的17.50%(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_proBNP平均水平小于1500 ng/mL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为10.87%(5/46),NT_proBNP平均水平为1500~3000 ng/mL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为47.37%(9/19),NT_proBNP平均水平大于3000 ng/mL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为73.33%(11/13)。结论 NT_proBNP的血浆水平是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重要因子,可作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判断因素。

    作者:韦信锋;陆爱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中西医结合诊治舒张性心力衰竭--结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探析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简称《指南》)指出应当重视和加强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深入探索,该文结合《指南》从(1)病征结合,双重诊断;(2)未病先防,既病防变;(3)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此3方面探讨中西医结合诊治舒张性心力衰竭疗效,提出创新性的中医病机、治法,提出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病机主要是心气亏虚,肺气郁滞为本,多无阳虚表现;主要以补气活血,宣肺利水为主。并通过附加2例案例,对益气舒心颗粒进行验证。

    作者:王石;唐蜀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