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优质护理应用于心内科护理服务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陈懿

关键词:护理工作, 护理质量审核, 护士, 内科学, 卫生服务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应用于心内科护理服务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该科收治的80例心内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优质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护理效果测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结果经护理,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均有所变化,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虽然也有所改善和提高,但是对照组效果不如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内科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获得了非常满意的护理效果,优质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对改善医院整体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认知护理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灵理论缺损的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认知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灵理论能力缺损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住院的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训练组(30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给予不加引导的常规工娱疗及护理;训练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认知纠正技能训练。采用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CST)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 量表)比较训练组和对照组的差异。结果训练组的 WCST 持续性错误数和随机错误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ANSS总分改善,特别是阴性症状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心灵理论缺损有一定效果。

    作者:程云;沈念红;林晓芳;李婴慧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提问式教学在细胞病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提问式教学强调通过提问、启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所学课程有较高的兴趣,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答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习效果,是比较适合细胞病理学教学的一种方法。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提问式教学以“提出问题-讨论解疑-重点讲授-总结归纳”为主体,是比较适合细胞病理学教学的一种方法。该文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介绍提问式教学的具体实施,在细胞病理学教学中的作用及优点,探讨提问式教学在细胞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朱玉秋;许晶晶;朱立强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37例临床护理体会

    选择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7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经积极内科药物治疗和细致护理后好转出院3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好转出院5例,自动出院1例。通过系统、精心的护理对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志英;刘小麦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腹腔镜与开腹乙状结肠直肠癌根治术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乙状结肠、直肠癌根治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乙状结肠、直肠癌患者64例,按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腹腔镜组与常规开腹组,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医疗费用、术后保留导尿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腹腔感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肠梗阻)发生率以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腹腔镜组1例中转开腹手术。腹腔镜组较常规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85.6±30.4)、(140.8±75.1)mL]、切口长度短[(6.6±2.5)、(15.5±4.3)cm],且腹腔镜组的排气时间[(2.5±0.7)d]、术后尿管时间[(3.5±0.5)d]和术后住院时间[(8.2±1.3)d]均较常规开腹组[(3.6±1.4)、(5.6±1.4)、(10.3±1.1)d]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手术时间[(150.5±30.7)、(145.2±35.6)min]、淋巴结清扫数目[(11.4±4.2)、(10.3±5.1)个]、医疗费用[36365.3、34672.6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6%(5/32)、18.7%(6/32)]及术后随访生存率[78.1%、75.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乙状结肠、直肠癌根治术较常规开腹根治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是治疗乙状结肠、直肠癌安全、可行的方法,但术者需有丰富的腹腔镜手术和结直肠外科手术经验。

    作者:张勇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优质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接收的老年脑梗死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性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记录两组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并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好转率[33.33%(13/39)]和护理总满意度[43.59%(17/39)]均明显低于观察组[66.67%(26/39)、89.74%(35/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应用于老年脑梗死的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疾病的好转率以及患者的总满意度,对整体护理工作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涂小林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观察分析临床护理中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状况,探讨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有效护理方法,更好地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该院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诊治的40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行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平均出血停止时间、贫血率、反复出血率及患者对护理的青睐率等观察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出血停止时间、贫血率及反复出血率[(8.6±2.1)d、27.6%、10.0%]均明显高于观察组[(5.3±1.7)d、17.9%、0],而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青睐率(10.0%)显著低于观察组(9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比常规护理手段更利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的术后康复,是较为有效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万婷娥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输入性疟疾35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分析赣榆县人民医院输入性疟疾的临床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诊治的35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结果35例患者均临床治愈,治愈时间为4~9 d,平均(5.4±2.3)d;患者体温一般在2~3 d基本恢复正常;寒战、头痛、乏力、肌肉及关节酸痛、咳嗽、黄疸等其他临床症状一般在3~7d消失。结论输入性疟疾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并发症多,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对防治输入性疟疾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青林;李卫东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血浆NT_proBNP检测在陈旧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_proBNP)水平在陈旧性心肌梗死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来该院诊治的8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入院资料进行分析,采用胶体金法试剂盒48 h内对患者NT_proBNP 水平进行测定,根据患者血浆NT_proBNP 水平进行分组,≥300 pg/mL 为观察组,<300 pg/mL 为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检查,比较两组患者NT_proBNP平均水平、住院时间、预后等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血浆NT_proBNP平均水平[(698.20±384.50)pg/mL]高于对照组(48.45±25.26)pg/mL,住院时间[(18.27±6.73)d]长于对照组[(15.52±5.8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0%(15/40),高于对照组的17.50%(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_proBNP平均水平小于1500 ng/mL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为10.87%(5/46),NT_proBNP平均水平为1500~3000 ng/mL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为47.37%(9/19),NT_proBNP平均水平大于3000 ng/mL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为73.33%(11/13)。结论 NT_proBNP的血浆水平是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重要因子,可作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判断因素。

    作者:韦信锋;陆爱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教学方法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

    目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实验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有限、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较低参与少等诸多问题,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等与社会需要存在差距。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验课和理论课的顺序以及改革授课方式等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参与度、实践能力和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

    作者:秦玉;张乾勇;朱俊东;糜漫天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加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该院收治的细菌性结膜炎患者140例(140眼),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随机分为加替沙星组和左氧氟沙星组,各70例。加替沙星组采用加替沙星治疗,左氧氟沙星组采用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加替沙星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替沙星组总有效率[94.29%(66/70)]、细菌清除率[94.29%(66/70)]明显高于左氧氟沙星组[82.86%(58/70)、82.86(58/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0、2.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替沙星用于细菌性结膜炎疗效显著,效果较左氧氟沙星更好,且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曰林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应用灰色数列模型预测南京市尘肺病发病危险度

    目的:预测南京市未来数年尘肺病发病危险度,评价南京市的尘肺治理效果,为工伤保险提供数据上的支持。方法选取南京市1995~2009年15年间的尘肺病检出资料作为一个数列,根据其检出例数做出预测模型,应用灰色数列模型GM(1,1)预测南京市尘肺病发病危险度。结果南京市2010~2014年尘肺发病估计例数分别为34、29、26、23、19例。结论应用灰色预测模型来预测南京地区的尘肺发病情况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作者:史善富;魏春龙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FD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莫沙必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奥美拉唑。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反酸[(0.36±0.74)分]、饱胀[(2.13±0.65)分]、腹痛/不适[(1.59±1.71)分]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34±1.01)、(2.69±0.52)、(2.30±1.96)分],且观察组总有效率[94.55%(52/55)]显著高于对照组[74.55%(41/5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27%(4/55)、5.45%(3/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FD较单独使用莫沙必利,能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症状评分,提高临床疗效,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安全可行,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朱洪斌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或格列美脲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糖尿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10月在该院门诊就诊的1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格列美脲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观测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及餐后2小时C肽(2hCP)等糖尿病检测指标值,并检测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肝、肾功能等各项生化指标。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PG、2hPG、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FCP、2hCP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FPG、2hPG、HbA1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FCP、2hC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达标时间[(8.12±1.55)d]明显短于对照组[(13.56±2.84)d],低血糖发生率[8%(4/50)]明显低于对照组[18%(9/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比较,各项指标均正常且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用阿卡波糖治疗老年糖尿病,能够有效控制血糖,增强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且治疗过程安全、操作方便,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的理想选择方案。

    作者:鞠长年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黄芪注射液辅助抗结核药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疗效

    目的:对黄芪注射液联合抗结核药治疗肺结核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186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93例。对照组使用抗结核药治疗,治疗组使用黄芪注射液辅助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痰菌阴转、空洞闭合、病变吸收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第3个月末和第6个月末时,治疗组的痰菌阴转率[96.8%、98.5%]均高于对照组[91.6%、9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个月末,通过胸部X线片检查发现,治疗组空洞闭合效果[83.9%(78/93)]及病变总吸收率[90.3%(84/93)]均明显好于对照组[48.4%(45/93),74.2%(69/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6%(8/93)]明显低于对照组[18.3%(1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药联合能降低抗结核药的不良反应,促使抗结核治疗疗程能顺利进行,从而提高肺结核的治愈率。

    作者:王树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恶性血液病患者313例染色体核型分析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疾病中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等恶性血液病的染色体核型变化特点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该院门诊和住院的313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核型及临床特征,分析染色体核型异常情况、核型特点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所有患者均在无菌条件下抽取骨髓标本2~5 mL,肝素抗凝,按细胞数(1~2)×106 mL-1加入到培养基RPMI 1640组合培养液中,同时采用直接法和/或短期培养法制片,平均每例分析20~30个中期分裂细胞,以R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本组31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139例,总体检出率44.41%。139例患者中,异常克隆包括结构异常和数目异常。其中结构异常以特异性染色体重排t(8;21),t(15;17),t(9;22)多见,数目异常以+8为常见,其次有+21、_X、_Y常见,_7/7q_,17p_,11号染色体异常也易见。与FAB亚型的关系中,88%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有t(15;17)易位,50%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AML_M2)有t(8;21)易位,38%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有t(9;22)易位,9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有t(9;22)易位。1例MDS 发现del(20)(q11;q13),8例为单纯+8异常,3例为单纯的_Y异常。结论大约50%的急性白血病(AL)存在克隆性染色体异常,一些特异性染色体改变是AL的细胞遗传学特征,与AL的FAB分型有明显相关性。染色体核型分析在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分型、预后判断和随访监测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毛建平;赵利东;汪海清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优质护理应用于心内科护理服务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应用于心内科护理服务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该科收治的80例心内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优质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护理效果测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结果经护理,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均有所变化,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虽然也有所改善和提高,但是对照组效果不如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内科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获得了非常满意的护理效果,优质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对改善医院整体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懿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急性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讨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急性脑血栓患者的疗效,以此来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08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30急性脑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总有效率为87.69%(57/65),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73.85%(4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急性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江志琴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所致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所致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自2011年4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所致心律失常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美托洛尔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进行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及动态心电图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1.1%(41/45)]明显高于对照组[64.4%(29/45)],且动态心电图总有效率[88.9%(40/45)]也明显优于对照组[60.0%(27/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所致心律失常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作者:韩鑫强;王雯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前后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结合术后早期电刺激治疗颈椎创伤伴脊髓损伤的护理

    探讨颈椎创伤伴脊髓损伤术后早期电刺激治疗的治疗效果。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该科35例颈椎骨折、脱位伤伴脊髓损伤患者行颈前/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并结合术后早期电刺激治疗。经随访3个月至4年,35例患者植骨均完全愈合,脊髓损伤症状改善满意。前/后路尽早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结合术后早期电刺激治疗颈椎创伤合并脊髓损伤,可预防或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等并发症,促进脊髓、神经及肌肉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挽救患者的残余功能及挖掘其康复潜能。

    作者:孙月红;臧光红;王海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脑功能障碍治疗仪辅助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脑功能障碍治疗仪辅助治疗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40例(年龄1~5岁)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儿采取运动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水疗法、药物疗法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功能障碍治疗仪,疗程均为21 d。分别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定患儿运动功能,婴幼儿发育量表智能发育指数(MDI)评定患儿智能水平。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评分[(71.27±10.58)、(65.18±6.83)分]和MDI评分[(58.74±9.13)、(51.98±6.35)分]均较治疗前[(56.09±6.86)、(54.27±10.58)分,(42.53±6.27)、(40.38±5.16)分]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2.72,P<0.05)。结论脑功能障碍治疗仪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智能水平。

    作者:宣虹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