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唐玉蓉

关键词:胆汁酸类和盐类/血液, 脑梗塞/诊断, 脑出血/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法检测脑梗塞患者29例,脑出血患者26例及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30例中血清TBA及血脂水平.结果脑梗塞组TB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脑出血组(t=6.78,3.40,P<0.01),脑出血组TBA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t=3.87,P<0.01).结论脑梗塞和脑出血与血清TBA水平呈正相关,TBA测定有助于脑梗塞和脑出血的鉴别诊断.
中国误诊学杂志相关文献
  • 成人原发性小肠肿瘤误诊31例分析

    对我们1993~2001年以小肠梗阻或小肠出血为主要诊断的小肠肿瘤31例,分析如下.

    作者:屈明;赵建玲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漏误诊28例分析

    我院急诊科近2 a收治急性CO中毒247例,其中28例在院内外首诊时误诊,占11.3%,分析如下.

    作者:于红俊;姜红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小儿先天性肺囊肿误诊10例分析

    先天性肺囊肿是较为常见的肺发育异常疾病,但目前在儿科仍为少见病,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易造成误诊、漏诊.现将我院1980-01~2001-12收治的14例中误诊10例分析如下.

    作者:杨淑荣;刘桂荣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颅内占位病变误诊为老年性痴呆28例分析

    近年收治老年性痴呆1000例中,有28例以痴呆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占位病变误诊为老年性痴呆,分析如下.

    作者:刘明;刘莹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

    厄贝沙坦是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是一种新型抗高血压药,本文研究厄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周红漫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高龄人急性心肌梗塞的静脉溶栓疗效观察

    目前静脉溶栓疗法对AMI效果显著、安全,并早已定论.在临床上掌握好适应症,可以大限度地使AMI患者受益.本文旨在对70岁以上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血管开通情况、脑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方面进行观察,探讨其安全性、有效性.

    作者:赵阳;杜如跃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法检测脑梗塞患者29例,脑出血患者26例及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30例中血清TBA及血脂水平.结果脑梗塞组TB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脑出血组(t=6.78,3.40,P<0.01),脑出血组TBA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t=3.87,P<0.01).结论脑梗塞和脑出血与血清TBA水平呈正相关,TBA测定有助于脑梗塞和脑出血的鉴别诊断.

    作者:唐玉蓉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脑膜脓毒金黄杆菌肺炎1例

    1 病例报告男,37岁.因发热、咳嗽5 d入院.5 d前劳累后出现全身不适、畏寒、发热.4 d前出现咽部发痒、咳嗽,有少量白色泡沫痰,痰中带血.按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静脉滴注青霉素、氧氟沙星治疗5 d无效.畏寒、发热加重、全身酸痛,t39.1℃,血常规WBC15.8×109/L,RBC4.07×1012/L,Hb135 g/L,PLT225×109/L,N0.88,L0.12.胸片提示:肺部感染.遂收住院.查体:t39.1℃,P80次/min,R20次/min,BP120/80 mmHg.消瘦,全身皮肤无黄染,淤斑、淤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胸廓扁平,双肺呼吸动度一致,左侧语颤稍增强,扣诊清音,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少量细湿罗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实验室检查:冷凝集试验1∶4.ESR26 mm/h.结核抗体:TB-IgG(+).痰培养:甲链、四连球菌、奈瑟氏菌,药敏:菌必治20 mm,头孢噻肟20 mm,庆大15 mm,优力欣10 mm.痰涂片找抗酸杆菌(-).肝、肾功能正常,血培养(-).胸片:双侧肺炎、右下斜裂积液.B超:右胸腔第4肋区见液性暗区2.9 cm,示右胸包裹性积液.CT:双肺多发炎性病灶.经使用头孢三秦、复达欣、替硝唑、阿奇霉素等治疗均无效.20 d后行纤维支气管镜:涂片未找到癌细胞;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脑膜脓毒金黄杆菌.药敏仅对哌拉西林、培氟沙星敏感.给予培氟沙星0.2 g,每日静滴2次,1周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复查胸片正常,住院41 d,痊愈出院.

    作者:鲁远彪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咳嗽变异性鼻炎误诊28例分析

    现将我院2001-01~2002-08曾被误诊的咳嗽变异性鼻炎患儿28例分析如下.

    作者:冯亚男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凯思立D与活力钙片加D3治疗佝偻病的对照观察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已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骺病变为其特征.维生素D不足促使成熟骨骺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ostemalacia)[1].婴幼儿特别是小婴儿生长快,户外活动少,容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目前维生素D与骨发育关系较明确,但钙与骨发育关系存在不少误解.本文就高钙-D3与低钙-D3治疗初期佝偻病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雪梅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围产新生儿低体温的临床观察

    围产新生儿指出生起至生后1周.此期新生儿易受感染、生活方式及环境温度的改变引起低体温而发病,且病死率较高.本文就围产新生儿不同体重、胎龄、日龄、疾病与低体温相关因素进行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冯佩君;邱玲琴;葛文传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急诊溶栓抗凝治疗急性脑梗塞38例临床分析

    在急性脑梗塞(ICVD)发病6h内进行积极的溶栓治疗,使阻塞的血管再通,从而挽救缺血的脑组织是多年来ICVD治疗领域一直探讨的方法之一.现将我院在1999-01~2001-12的38例溶栓治疗报道如下.

    作者:魏广宽;石春林;段延吉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创伤性膈疝延误诊断原因及对策

    创伤性膈疝延误诊断率高达50%[1],临床诊治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常可导致严重后果[2].自1990-01~2001-12我们共收治延误诊断的创伤性膈疝67例,占同期创伤性膈疝的48.2%(67/139),与文献报道[1]相似,现总结如下.

    作者:何海生;董新伟;银瑞;田永京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老年多发伤治疗及误诊对策

    目的探讨老年多发伤的治疗及误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1年收治35例老年多发伤的临床资料及误诊原因.结果痊愈25例,好转3例;死亡7例,死亡率20%,死亡原因MODS3例,肺部感染3例,脑干伤致中枢呼吸循环衰竭1例.并发肺部感染4例,切口裂开1例,胸腔感染1例,肠道菌群失调1例,肠道霉菌感染1例,褥疮感染1例,右臀部脓肿1例.结论通过仔细了解受伤情况,详细采集病史,重视伤前慢性病及亚临床表现疾病的存在,B超、CT、反复多部位多次腹穿及留院观察等措施,可避免误诊的发生.

    作者:蒋忠宁;胡卫建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颈椎病治疗及影响因素

    目的分析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颈椎病的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对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①合并脊髓型者脊髓功能恢复停滞早于神经根者,而且差.但是后期二者脊髓功能均出现恶化.②手术效果明显优于保守疗法.③无论合并何型颈椎病,远期疗效与手术时机均呈负相关(P<0.05).④远期疗效与合并脊髓型的病程呈负相关(P<0.05).结论早期手术是此类损伤首选疗法.合并脊髓型者更应尽早手术.

    作者:孙宇;蔡钦林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误诊5例分析

    十二指肠憩室一般无症状,即使出现亦缺乏特征,诊断较困难.乳头旁憩室因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常引起乳头旁综合征(lemmel综合征),易误诊为胆胰疾病.我院自1989-10~2001-11误诊5例,分析如下.

    作者:庞广新;杨宁伟;平海江;王海军;郑成德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缩窄性心包炎48例手术的麻醉处理

    缩窄性心包炎的治疗主要手段是施行心包剥脱术,但由于缩窄性心包炎病期长,心功能差,麻醉处理时具有特殊性.我院从1988~2001实施缩窄性心包炎部分剥脱术48例,现就其麻醉手术中的处理报告如下.

    作者:高元兴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检验工作人员医疗纠纷预防

    从事临床实验室检验,在医疗纠纷中有其特殊性,就检验人员的医疗纠纷预防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赵炳辉;任庆远;王朝民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宫颈癌血管生成与癌细胞增殖及浸润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血管生成与癌细胞增殖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5例早期宫颈癌、1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15例癌旁正常宫颈上皮中微血管密度(MVD,CD34标记)及Ki-67抗原的表达情况,探讨宫颈癌血管生成与癌细胞增殖及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 CD34主要表达于宫颈癌巢间质血管内皮细胞,而Ki-67主要表达于宫颈癌细胞核.从正常宫颈上皮→CIN→宫颈浸润癌,MVD和Ki-67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宫颈癌MVD与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间质浸润和Ki-67表达有关(P<0.05);而与年龄、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和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深层间质浸润及Ki-67呈高度表达者,其MVD分别显著高于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无脉管浸润、<深层间质浸润及Ki-67<高度表达者(P<0.05).结论肿瘤血管生成可能在宫颈癌发生发展、癌细胞增殖和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宫颈癌伴MVD显著升高者,其癌细胞增殖活跃,易发生浸润转移,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检测宫颈癌MVD对进一步了解宫颈癌生物学行为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林岷;江忠清;游彩玲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肝豆状核变性误诊为小儿慢性肝炎14例分析

    现将我科于1997~1999年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初诊误诊为小儿慢性病毒性肝炎14例分析如下.

    作者:张光文;王昕红 刊期: 2002年第12期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漯河市中心医院 重庆第九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