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梦
本文主要目的就是探讨如何提高基层院前急救有效性,文中对于此做出简要说明,即通过医护人员实施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将院前接警工作高效安全的运转,同时做好全院各科医生和护士培训工作,并对急救设备及物品定时更新和完备,同时发现基层院前急救有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因此得出应将急救网络建设规范,将市民急救技能和知识普及工作落实,同时有效展开全院各科医生和护士以及急救人员的专业急救技能培训,就能将基层院前急救有效率明显提高。
作者:姜寿科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方法和效果。方法收集我院心血管内科6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氯吡格雷组(30例)与消心痛组(30例),消心痛组患者采用口服消心痛治疗,氯吡格雷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改善情况。结果氯吡格雷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消心痛组(<0.05),且氯吡格雷组血脂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消心痛组(<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叶堂;甘旭军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了解HBV病毒基因型、变异位点1762/1764和1896、p53基因突变与肝细胞癌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肝癌的发病机理,为肝癌的防治及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核酸扩增荧光定量及测序法检测慢性HBV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和乙肝合并肝癌患者共78例血清标本的HBV基因型及变异位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上述4组肝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用半定量积分法进行结果判断。结果①在78例慢性HBV感染者中基因型B型为31例,占39.7%(31/78),基因型C型为47例,占60.3%(47/78),基因C型在ASC、CHB、LC、HCC四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2.9%(6/14),50.0%(15/30),64.3%(9/14),85.0%(1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6,p=0.038)。②在ASC、CHB、LC、HCC四组中,在ASC、CHB、LC、HCC四组中,基因C型HBV感染者发生BCP变异的病例数所占比例分别为57.1%(8/14),53.3%(16/30),57.1%(8/14),60.0%(12/20),发生PC变异的病例数所占比例分别为50.0%(7/14),43.3%(13/30),57.1%(8/14),55.0%(11/20),两种变异均多于基因B型感染者,且除ASC组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③p53蛋白的表达,以LC组高(阳性率100%),其次是HCC组(70.0%)、CHB组(70.0%)、ASC组(6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将LC、HCC组相加(82.4%)与ASC、CHB组相加(68.2%)后比较发现,p53蛋白在二者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且p53蛋白在LC组、HCC组病例中强阳性表达多于CHB组和ASC组。4、ASC组、CHB组和HCC组基因C型HBV感染者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8/14),56.7%(17/30),60.0%(12/20),大于基因B型感染组,即7.1%(1/14),13.3%(4/30),10%(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ASC、CHB、LC和HCC组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的HBV感染者BCP变异阳性的比例分别为66.7%,71.4%,71.4%,85.7%,PC变异阳性的比例分别为66.7%,52.4%,64.3%,57.1%,均高于BCP、PC变异阴性感染组。结论 P53基因突变可能与HBV金银C型、BCP、PC变异有相关性,与肝细胞癌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作者:张禄;杨春霞;徐丽;杨微波;张艳梅;范晶华 刊期: 2015年第41期
慢性盆腔疼痛是妇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隐匿,病因涉及妇科、泌尿、消化、神经、外科等多门学科,表现形式多样,诊断困难,且易受心理因素的干扰,临床上以药物、手术及盆底康复治疗为主,但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案,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随着慢性盆腔疼痛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它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因此,明确慢性盆腔疼痛诊断、有效地进行治疗已成为广大患者的迫切需要,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吕剑萍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分析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患者目标性监测与干预效果。方法抽选2014年1月~6月,我院接收尿管留置患者100例(对照组),并将2014年7月~12月接收100例作为实验组,比对其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临床结果显示,对照组例患者中尿路感染患者7例,感染率为7.0%;目标性监测干预措施实施后(实验组)尿路感染患者1例,感染率为1.0%,干预前后差异性鲜明(<0.05)。结论通过所开展的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目标性监测及针对性干预措施的调整,可有效降低尿管感染发生率。
作者:黄华敏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在治疗开放性掌指(趾)骨折骨缺损时,通常采用的是早期骨移植方法,通过对该治疗方法进行研究,深度分析其疗效成果。方法选取50例患有骨折骨缺损的患者,对其中30例进行早期的自体骨移植方法[1]。保持比例在总人数中占60%,对剩余的患者采取骨移植后,再加入邻位皮瓣移植。在一期手术治疗过后,对前30例进行清创并植骨。后20例等待10d左右再闭合伤口并植骨。并且,对接受治疗的患者发放满意表,分析其对疗效的满意程度。结果6个月之后,通过随访发现参与研究的50例患者中,只有1例出现伤口感染情况,通过及时治疗,也得到治愈。其余49例都处于治愈状态。治愈治愈时长在14~30w,平均时长为25w。患者对治疗结果的满意度为96%。结论治疗开放性掌指(趾)骨折骨缺损,采取早期骨移植的治疗方式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且在患者群体当中易被接受。
作者:谢小云;陈航娇;李晓军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对新生儿脓疱疮感染进行早期干预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产科出生的新生儿,产妇有胎膜早破或生殖道感染的为A组,无胎膜早破或生殖道感染因素的为B组,按照随机原则分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新生儿护理常规进护理,实验组予尽早进行新生儿沐浴,给予油浴、游泳和抚触。结果 A组感染率明显高于B组;A组中,通过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新生儿脓疱疹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均<0.05)。 A、B两组通过采取早期护理干预,实验组在体质量、身高、头围、摄奶量及满意度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通过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合并胎膜早破或生殖道感染新生儿的皮肤疱疹感染发生率,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提高家属满意度,提升了新生儿护理质量,应在临床加以推广。
作者:徐峰;陈祖云;高春新;张群英;吕晓平;周芬;朱霖竑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探讨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在输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方法通过输血申请单核对、床边采血身份核对、临床输血、护理记录规范性追踪对2014年1月~12月我科366例次输血进行信息化管理。结果通过安全输血的信息化管理,在输血申请单退率,采血、输血身份核对,临床输血过程、通过对护理记录追踪,规范安全输血明显提高。结论运用信息技术在规范安全输血中的管理,保证了身份核对的准确性,使患者能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与护理。但也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从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发挥更大效能。
作者:吴玉梅;吉承玲;胥红梅;张渝静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武汉市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疾病谱情况,了解当地院前急救各病种的分布现状及大致规律。方法利用武汉市急救中心病案软件系统,对该市2013年1月~2014年12月院前急救疾病谱进行前瞻性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2年间武汉市院前急救患者总人数为146528人次,其疾病谱前五位分别是交通意外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结论武汉市急救中心应根据本中心的疾病谱特点,针对性的建设急救体系,配置急救资源,提高院前急救系统的工作效率[1]。
作者:汪辉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5年4月来乡镇卫生院就诊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00例,按是否合并前列腺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患者为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前列腺炎,40例对照组患者为单纯良性前列腺增生,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年龄、前列腺体积、QOL (生活质量评分)、PSA及PSAD(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及抗原密度)、IPS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等)。结果对照组患者年龄、前列腺体积、QOL(生活质量评分)、PSA及PSAD(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及抗原密度)、IPS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等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炎关系密切,互为因果,了解两者之间关系可帮助医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前列腺炎患者。
作者:吴岳光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通过调查研究益母草的药理作用以及在妇科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0例妇科疾病患者,对其使用益母草治疗的效果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益母草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需要较长时间的辅助治疗。结论益母草的药理作用可以有效的维持子宫的收缩时间,对功能性子宫出血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娜娜 刊期: 2015年第41期
三七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主要活性成分为三七总皂苷(PNS),三七素,三七多糖。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压,增加血流量,预防和治疗心脑组织缺血缺氧症;止血;抗肿瘤。临床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骨科疾病,妇科肿瘤以及眼科等。
作者:吕丽华 刊期: 2015年第41期
PICCO血液动力学监测是一项全新的脉波连续心排出量与经肺温度稀释心排出量联合应用技术,其创伤与危险性小,仅用一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就能简单、精确、连续监测心排量、外周血管阻力、心搏量等变化,使危重患者血液动力学监测与处理得到进一步提高[1]。我科2012年5月开展了该项技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施云兰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进行磁共振检查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6月到我院进行头部核磁共振检查的70例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干预进行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两组患者检查完成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及不良心理反应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检查时间为(15.7±5.4)mnin,一次性成功率为91.4%;对照组患者检查时间为(18.9±6.1)mnin,一次性成功率为68.6%。干预组的检查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一次性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干预组患者产生恐惧、紧张9例,平静、安稳26例,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14.3%;对照组患者产生恐惧、紧张18例,平静、安稳17例,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51.4%。干预组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在磁共振检查过程中实施系统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检查时间,提高一次性检查成功率,减少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
作者:刘湘琳;殷文娟;王秀梅;董红梅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研究并分析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两种不同内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的10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我院2012~2014年确诊收治。随机分成两组,均采用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试验组采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结果经过不同的内固定法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24/25,98%)显著高于对照组(20/25,80%)(<0.05);通过对比患者的手术治愈情况,试验组的变化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0.05)。结论在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法疗效显著,应广泛推广。
作者:代卫平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居民中青年胃癌患者与老年患者胃癌好发部位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胃癌资料635例,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了解不同年龄组与胃癌发病部位的关系。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青年组(≤60岁)胃癌269例,老年组(>60岁)胃癌366例,比较两组患者癌变部位的差别。结果在两组患者中,贲门胃底部及胃体部胃癌的发病率存在差异(<0.05)。结论新疆地区不同年龄段,胃癌发病部位存在差异;老年胃癌好发于贲门胃底部,中青年胃癌多发于胃体部。且中青年胃癌和老年胃癌各有其特点。
作者:郭沁;高峰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通过对老年干部科长期住院需留置胃管的160例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观察,对比分析针对老年患者胃管意外拔管的护理干预措施是否有效。方法干部科长期住院需留置胃管的患者160例,前3个月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的安置、固定及鼻饲方法,后3个月从更换胃管即加强护理干预,包括安置胃管前的心理护理,改进固定胃管方法,做好<束护理,加强健康教育,增强患者的舒适度。观察干预前后胃管意外拔管的例数。结果护理干预前患者的胃管意外拔管率为15%,进行护理干预后意外拔管率为0.63%,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对长期安置胃管的老年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意外拔管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刘丹菊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对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不同类型肠梗阻疗效进行相关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接收的100例不同类型的肠梗阻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胃鼻管方式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经鼻型肠管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要远远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不同类型肠梗阻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徐晓梅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观察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穿刺在老年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2年开始对一些住院时间在15d以上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技术留置PICC管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深静脉穿刺术留置深静脉管的老年患者。结果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技术留置PICC管使用时间、不良反应等低于对照组(均<0.01)。结论 PICC置管在老年重症患者中使用时间长,不良反应少,是一条确保抢救通畅的静脉通路。
作者:秦静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运用针刺结合运动疗法对中风患者进行治疗和观察,得出此种疗法对治疗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其终目的是提高中风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治愈率,并帮助其更好的康复,并为医疗水平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方法随机选取100例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对其进行观察和实验,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实验组成员使用针刺结合运动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成员采用一般治疗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和观察,然后将两组成员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并对针刺结合运动疗法的治疗效果进行测量,后得出相关结论。结论据调查表明,针刺结合运动疗法对于改善中风患者治疗后上肢功能障碍具有显著功效,同时改善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带来的生活不便,并提高其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泓;张昭;王思明 刊期: 2015年第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