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妇科急症治疗探讨

杨清良

关键词:中医, 妇科, 急症, 治疗
摘要:中医妇科急症是妇科病症中危险性极大的病症,常见的急症主要是厥脱症、高热症、血崩症。这些病症都具有病发速度快,病情变化快和症状转化快的特点。因为中医妇科急症的这些特点的存在造成中医诊治需要具有很好地应急措施和合理的处理方式,这对于患者的健康和恢复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对中医妇科常见急症的一些处理方式进行的论述,主要是为了提升诊治的效果,提高对于这些急症的防患意识。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根治老年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方案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对两种不同方案用于老年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方案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将在我院诊治的82例老年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根治方法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7.80%),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用于老年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治疗中具有更为显著的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江韶辉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011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对比患者护理前后的心力衰竭控制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与复发率。结果护理后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护理前,<0.05,具有统计学意义;15例患者在经过综合护理之后,治愈6例,有效8例,死亡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3%。随访3个月后,复发患者2例,复发率为13.3%。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心力衰竭控制时间与住院时间,并且减少了死亡病例,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作者:高红喜;杨小琴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腹部手术患者全麻术后的呼吸道护理

    目的:探讨对腹部手术患者全麻术后的呼吸道护理措施,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8月~2010年4月接受的全身麻醉上腹部手术和下腹部手术患者各3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行全麻腹部手术,术后均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比较分析患者全麻术后呼吸指标和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结论比较分析后发现术前及术后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作者:邹萍;李小英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急诊外伤清创患者的护理

    目的:探讨急诊外伤清创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急诊创伤清创患者30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心理护理组,两组均进行常规护理,心理护理组以心理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比较的心理情绪评分及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的错误率,投诉率。心理护理组与抑郁,焦虑,紧张,恐惧,怀疑。结果心理情绪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0.05)。心理护理组,患者满意度,护理差错率,对护理人员的投诉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0.05)。结论心理护理能明显改善急诊创伤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的患者,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涂仁娜;谭论;薛小琴;陈玮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两组随访比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管理影响

    目的:探讨上门随访服务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进行常规电话随访;干预组进行上门随访。对两组个案进行症状管理、情绪管理、副作用管理、危险行为管理等,利用BPRS、CGI-SI、PSP量表对干预前后不同阶段进行评定。结果上门随防组在上门随访1年、1年3个月、1年6个月,干预组BPRS、CGI-SI、PSP量表评定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上门随防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管理可行有效。

    作者:丁寒琴;何夏君;崔虹;欧婉齐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2012年某市机关人群体检超重人群的疾病相关性调查

    目的:2012年对某市机关人群进行体检,调查超重人群与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人群超重的原因及其危害。方法采取整体调查的方法,对某市机关679人进行全身体检,体检内容包括一般检查(内科、外科,眼科,口腔,五官科等),采血化验、彩超,心电图,动脉功能等检测,以评定超重人群与各种疾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对679人进行检查后得知,超重人群为224人,占总数的33.1%,超重人群中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占27.2%,泌尿疾病占8.4%,神经类疾病占9.7%,骨科类疾病占12.8%,男性患病人数多余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超重人群患病的几率也随着上升,体内代谢也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结论超重人群患有相关性疾病的概率高于健康人群,随着年龄的增加,体重超重对人体构成较大的危害,导致体内代谢紊乱,从而增加了疾病的发病率,因此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身体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黄萍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食管癌根治术后再次气管插管的对策与护理体会

    目的:分析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再次气管插管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470例施行食管癌根治手术患者中,14例术后再次气管插管患者临床资料与护理过程。结果再次气管插管14例,占全组2.98%;术后气管插管拔除至再次气管插管时间间隔为0.5~360h,中位时间50h;再次气管插管后救治成功9例,成功率64.28%(9/14)。结论呼吸功能衰竭是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再次气管插管的主要病因,预防及处理再次气管插管以及避免其次生风险的关键在于术后加强综合性有效措施,监护护理是其重要一环。

    作者:金永梅;凌咏;王露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临床路径在慢性鼻窦炎功能性内窥镜手术中的护理作用

    目的:观察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在慢性鼻窦炎功能性内窥镜手术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在我院行功能性内窥镜手术治疗的7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分成临床路径组和普通组,采用临床路径模式对临床路径组患者实施护理,采用一般护理模式对普通组患者实施护理。结果普通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临床路径组患者(<0.05),护理满意度低于临床路径组患者(<0.05),实施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0.05),实施护理后临床路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普通组患者(<0.05)。结论将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应用于慢性鼻窦炎功能性内窥镜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欧海珍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54例临床分析

    目的:讨论研究接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方法随机选取54例于2013年4月~2014年10月来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这54例患者的实际临床资料,整理讨论后得出接受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并根据原因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及护理措施,从而得出对于发生动静脉内瘘闭塞的血液透析患者的一般经验。结果在这54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20.4%)通过接受瘘口的按压调节以及溶栓措施的应用其闭塞状况有所缓解,有15例患者(27.8%)因为其血管条件不良而导致的动静脉内瘘闭塞,故改为永久性的动脉置管,有13例患者(24.1%)接受了在原内漏闭塞处的内漏修补术,还有15例患者(27.8%)重新建立了动静脉内漏。结论原动静脉内瘘在发生闭塞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而恢复畅通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大多需要手术措施予以补救或是重建动静脉内瘘,因此医务人员应着眼于有效提高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性的提高,因此要探究其闭塞原因并总结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

    作者:段书众;胡桂才;赵亚娟;郭风玲;张宝红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基层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实践

    近年来,随着医改的推进,深入持续推进优质护理、改善护理服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对我们护理同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护理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彦梅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ICU预防CRRT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作为一种连续性血液净化新技术,近年来成为危重症领域脏器功能支持治疗的一项重大突破。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1],是危重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生,多发生于下肢。ICU患者通常存在多种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如长期卧床、创伤、手术、高龄、脱水,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等。而对于CRRT患者,血透临时置管一般选择股静脉。在血透治疗期间,为维持血透管路通畅,通常会制动约束患者治疗的单侧下肢甚至双下肢,更加大了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高危人群如果没有预防措施,患小腿深静脉血栓的几率为40%~80%,患下肢近侧深静脉血栓的几率为10%~20%,患者致命性的肺栓塞的机会为1%~5%[2]。针对CRRT患者预防DVT,实施早期积极护理干预,现综述如下。

    作者:许丽平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莫西沙星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9月在我院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2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给予莫西沙星治疗,对照组给予头孢曲松钠注射液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1.4%、92.1%、2.1%,对照组治疗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82.1%、8.5%,两组治疗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莫西沙星是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黄良;余伟;敖红丽;戴华龙;高洁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颅脑手术并发感染性休克麻醉处理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年龄55岁,ASA分级V级,诊断为颅内感染,拟在全麻下急诊行头皮下、硬膜外脓肿清除术。一月前因急性脑血栓形成入院,入院后两次在全麻下行开颅术史。本次术前双侧瞳孔不等大,言语不清,呼之能应,肢体活动不良,四肢苍白湿冷,脉搏细速。实验室检查:Hb126g/L,痰及引流液细菌培养MRSA+++。ECG示:窦性心动过速,HR123bpm。麻醉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g和阿托品0.5mg。入室后BP125/70mmHg (1mmHg=0.133kPa),HR119bpm,RR26次/min,SPO296豫,双肺布满痰鸣音。已有左锁骨下中心静脉输液通路一条,入室后行右桡动脉穿刺、测压。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2mg,丙泊酚60mg,舒芬太尼20μg,顺式阿曲库铵12mg。口腔吸痰后行气管插管术,过程顺利。插管后BP110/60mmHg,HR122bpm。固定气管导管后再次吸痰,气管内吸出多量脓性分泌物。行间歇正压通气:I:E=1:2,VT500ml,RR15次/min,左侧卧位后给予舒芬太尼10μg开始手术。此时左锁骨下静脉通路滴速减慢,另行开放外周静脉通路一条。麻醉维持:术中静脉泵注丙泊酚5~6mg/(kg·h)、瑞芬太尼12μg/(kg·h),间断静脉推注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中血压维持在100/55mmHg左右,HR110bpm~120bpm,SpO2100豫,PETCO233mmHg左右,气道压16cmH2O(1cmH2O=0.098 kPa)左右,手术持续2h,术中出血约600ml,头皮下、硬膜下清除出大量脓液,术中输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1000ml、乳酸钠林格2500ml,尿量200ml。手术结束前停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给予咪达唑仑1mg、顺式阿曲库铵2mg,准备带管送ICU。因ICU同时交接另一手术患者,暂在手术室等待。此时血压突然下降至85/40mmHg,迅速给予多巴胺2mg,血压继续下降至50/23mmHg,HR143bpm,SpO2测不出。间断给予多巴胺5mg、10mg后无明显好转,初步判断为感染性休克。迅速翻身为平卧位,加压输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1000ml,间断给予去甲肾上腺素4μg、6μg后血压上升,高达150/70mmHg,后逐渐平稳在130/70mmHg左右。HR降至110bpm左右, SpO2100豫。此时将动脉测压装置连接锁骨下静脉通路,调零后测得中心静脉压8cmH2O。生命体征平稳后15min,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有抵抗,给予咪达唑仑1mg、顺式阿曲库铵5mg后带气管导送ICU。转运过程顺利,至ICU后生命体征平稳,2h后顺利拔管。

    作者:冷翠波;林冠军;王寿世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200例健康孕妇血脂4项结果报道分析

    目的:探究健康孕妇在妊娠不同时期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不同孕期的正常妊娠期妇女68例为孕妇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未孕健康育龄期妇女68例为未孕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采取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对血液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孕妇妊娠早期的血脂4项与同年龄段未孕健康妇女的血脂4项比较后,>0.05,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妊娠中、晚期的TC、TG分别为(5.04±1.25)mmol/L、(1.86±0.64)mmol/L和(7.04±1.81)mmol/L、(2.45±1.23)mmol/L,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后,<0.0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孕妇的血脂4项在怀孕期间会随着孕期的增加而提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对孕妇的饮食习惯给予积极的引导,以达到围生期的保健和优生优育的目的。

    作者:鲍胜兰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和护理。方法收集30例急性脑梗塞使用阿替普酶溶栓患者的资料,从护理角度对溶栓前、中、后各阶段护理工作进行讨论。结果溶栓前快速评估病情、建立静脉通路,溶栓中观察药物反应及生命体征,溶栓后强调综合护理。结论急性脑梗塞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期间,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护理,注意溶栓药物在1h内的药效和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减少各种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的机会,有助于降低脑梗塞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

    作者:李大伟;王弋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舒适护理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应用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77例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舒适护理,依据患者情况实施舒适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结果两组在患者满意度、睡眠质量遵医行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舒适护理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睡眠质量,提高遵医行为,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巫晓莉;蒋春燕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ICU综合征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ICU综合征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ICU综合征患者62例,给予患者优质护理服务,并对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2例患者中,死亡4例,占6.5%;剩余58例患者生命体征逐渐稳定,恢复正常。结论对老年ICU综合征患者行优质护理服务临床意义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朱飞燕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BIS监测在二次心脏瓣膜替换手术脑梗死全麻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BIS监测在二次心脏瓣膜替换手术脑梗死全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二次心脏手术替换瓣膜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n=30),比较患者全麻诱导、维持、苏醒时的BIS值,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及苏醒时间差异。结果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BIS有利于二次心脏瓣膜替换手术脑梗死患者监测应用,有利于术后苏醒及脑梗死状况的监测。

    作者:罗纲;王誉霖;黄维勤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4年1月~2015年5月共5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案例。结果手术成功,术后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患者年龄小,体重低,护理难度大,规范有效的护理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恢复。

    作者:曾珍;郭文馨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探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经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LC-DCP和LCP两种植入物内固定方式治疗四肢创伤后骨不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中抽取4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与内固定的不同植入物分为对照组(LC-DCP)和观察组(LCP),每组2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X线骨痂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34.91±12.73)min和(3.83±0.94)月,观察组患者分别为(129.87±14.54)min和(3.69±0.71)月,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对照组的X线骨痂为(2.51±0.73)分,和观察组的(2.49±0.86)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LC-DCP和LCP两种钢板植入植骨的内固定方式对于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都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意愿来选择。

    作者:史继红;邢跃刚;姚士祥 刊期: 2015年第41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