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利迈先与羟氨苄青霉素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疗效对比

韩洪芳;崔瑛

关键词:利迈先/治疗, 羟氨苄青霉素/治疗, 呼吸道感染/诊断
摘要: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小儿多发病,传统常用抗生素治疗.然而,随着耐药性的产生,往往疗效欠佳.我院门诊1998-05~2000-01应用利迈先片剂与阿莫灵(羟氨苄青霉素)治疗小儿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105例作一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中国误诊学杂志相关文献
  • 第三代喹诺酮类诺氟沙星用于儿童的不良反应

    1962年,美国Sterling-wintkvp研究所Tesher等发现第1个喹诺酮抗菌剂-萘啶酸(Nalidixicacid)的抗菌活性,于1963年应用于临床,至今长达37a,发挥了强大的抗菌作用,同时不良反应也陆续被报道.世界卫生组织1963年成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我国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试点工作.第3代喹诺酮类即氟喹诺酮类(Fluox-quinolones FQNLS),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广谱杀菌药,其中诺氟沙星(Norfloxacin NFLX),即氟哌酸,在泌尿系统和胃肠道感染方面发挥了广泛作用.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良反应.NFLX在FQNLS中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占第2位[1].尤其在儿童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

    作者:刘文萍;邓秋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无症状性脑梗塞与抑郁状态的研究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塞(ACI)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抑郁状态与脑梗塞的关系.方法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定42例经CT或MRI证实的ACI患者的情绪状态,并与对照组比较;根据脑梗塞灶的数量对ACI组患者情绪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①ACI组抑郁状态发生率为35.7%.②ACI组抑郁状态的发生率与脑梗塞灶数量及基底节区脑梗塞关系密切.结论抑郁状态为ACI患者较常见的症状,多灶性脑梗塞抑郁状态的发生率高于单灶性脑梗塞,基底节区梗塞易发生抑郁,ACI抑郁状态的发生有其生物学基础.

    作者:于宗明;于宗富;王宗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肠旋转不良的治疗及教训分析

    目的报告我院手术治疗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经验及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7~2000年诊断及治疗17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经过.结果男10例,女7例,年龄从生后第1天~7岁(平均年龄10个月),均作Ladd′s手术.其中新生儿10例,同时并有肠闭锁、膈疝、胃大弯破裂、胃穿孔、肠扭转各1例,环形胰腺2例,其中1例胃大弯破裂并环形胰腺及肠旋转不良.本组5例需再次手术,原因为忽略性环胰、十二指肠索带松解不充分等.无1例死亡.15例获得远期随访,时间为3~13a,平均7a.结论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以及可能并发的畸形有充分认识和了解,避免误诊,以及手术中作出妥善处理,是避免再次手术的关键.

    作者:吴文华;谭建中;丘禹洪;王恩礼;林启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恙虫病误诊28例分析

    本地区2000-10~2000-12首次流行恙虫病,我院先后收治79例,误诊28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12~65岁,平均38岁,学生2例,居民1例,农民25例,均有野外作业或效游史.均有发热,T38.6~42℃,呈驰张热或稽留热.本组皮肤焦痂或溃疡13例,部位脐周6例,颈部3例,腹股沟2例,腋窝2例.皮疹15例,躯干部皮疹13例,全身皮疹2例,皮疹密集者5例,散在者10例,皮疹形态、大小不规则,多为暗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出疹时间多在发热2~5d.淋巴结肿大14例,多与焦痂部位有关,大者如花生米大小,小者如黄豆粒般.其他:肝大6例,右肋下1~2 cm,质软,脾大5例,左肋下0.5~1.5 cm,23例有结膜充血,咽部充血,伴头痛15例,全身痛20例,头晕6例,咳嗽5例,胸闷3例,食欲不振25例,乏力26例,腹胀7例,腹痛、腹泻2例.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6例,正常20例,减低2例,尿蛋白(+)11例,()3例,()1例,RBC(+)5例,()3例,管型1~2个/HP2例,肝功能ALT升高者13例,60~190U/L,平均110U/L,心电图ST段压低,T波倒置2例,胸部X线检查,片状阴影3例,肺纹理粗重8例.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6例,斑疹伤寒6例,药物疹4例,败血症3例,肺炎2例,肾炎2例,心肌炎2例,肠炎2例,肾综合征出血热1例.

    作者:孙希平;冯爱芳;董晓燕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以副癌综合征为主要症状的肺癌误诊12例分析

    本组12例均以副癌综合证为主要症状且缺乏典型肺癌的X线表现,初诊时均被误诊,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5例,女7例.年龄48~72岁.农民4例,工人6例,干部3例,误诊时间短2wk,长达8个月.临床表现:①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证7例,均表现为恶心、呕吐、厌食、乏力、精神差,生化检查示:血Na+96~118 mmol/L,Cl-71~84 mmol/L,且补充氯化钠后低钠血症不易纠正.②持续发热3例.神经肌肉综合征2例,其中1例头晕、呕吐、走路不稳,1例表现为双下肢疼痛无力,而骨髓X检查无异常.X线胸片:未见异常3例,片状阴影6例,空洞3例.胸部CT检查11例,肿块影7例,空洞3例.病理细胞学检查12例均为肺癌,支气管镜检查10例,经皮肺活检2例.

    作者:唐石铜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利迈先与羟氨苄青霉素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疗效对比

    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小儿多发病,传统常用抗生素治疗.然而,随着耐药性的产生,往往疗效欠佳.我院门诊1998-05~2000-01应用利迈先片剂与阿莫灵(羟氨苄青霉素)治疗小儿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105例作一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韩洪芳;崔瑛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内抑素的研究进展

    新生血管的生成是实体瘤生长和转移所必需的,肿瘤能够分泌一系列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和bF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以刺激血管的生成.而有的研究表明恶性肿瘤也能产生抑制血管生成因子而抑制其转移灶的生长.内抑素(endostatin)正是基于这种假设从小鼠内皮瘤细胞株的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内抑素是一种内皮细胞增殖的特异性抑制剂,具有很强的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因而内抑素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另有研究表明内抑素能够阻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作者:张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BECKMAN CX9 ALX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美国产BECKMAN CX9 ALX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具有性能稳定、工作效率高等优点,我们使用该机3a来总结了一定的经验,现介绍一下供同道参考.

    作者:孟凡科;陈静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一氧化氮和钙离子含量变化和意义

    目的为了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浆和脑脊液(CSF)中的一氧化氮(NO)含量和钙离子(Ca2+)变化及其HIE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HIE患儿第3天的CSF和入院时、第1天、第3天、恢复期的血浆和轻、中、重度HIE患儿血浆中的NO和Ca2+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NO、Ca2+在它们当中变化原因和意义.结果 HIE患儿第1天的NO含量高,而入院时的Ca2+的含量低.入院时,第1、3天的NO、Ca2+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升高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恢复期中的NO、Ca2+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HIE第3天的CSF中NO与血浆中的NO浓度呈正相关,与CSF中的Ca2+呈负相关,病情越重NO浓度越高.结论 NO、Ca2+参与HIE的整个发病过程,NO、Ca2+在新生儿HIE中起着重要作用.检测血浆和CSF中NO含量,Ca2+水平有助于判断HIE患儿病变程度.

    作者:徐辉;李敏遐;李伟明;李介华;候燕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小儿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误诊8例分析

    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小儿时期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病,其临床特点及体征无明显特异性,所以临床上极易误诊.我院1994~2000年治疗该病13例中,误诊8例,误诊率高达61%,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李运璧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十二指肠腺癌误诊1例

    1 病例报告男,46岁.于2000-03-12因上腹胀痛不适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球后壁有约2 cm×1 cm溃疡,给予洛赛克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缓解.停药1个月后症状加重.在同一医院行毕罗Ⅱ氏胃大部切除术(结肠前输入段对大弯、输入输出空肠段作侧侧吻合)因溃疡较深,与胰腺等周围组织粘连紧密,而将溃疡旷置.术后9d上腹出现包块,且疼痛明显,部分切口裂开,流出黄色肠内容物,诊断:十二指肠残端瘘.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抗炎、局部引流等治疗,包块消失,瘘口闭合出院.术后2个月,因再次出现上腹包块,持续顽固性疼痛于2000-08-05来我院,查体:患者消瘦明显,上腹正中见长15 cm手术切口疤痕,局部可触及质硬包块,无明显压痛.拟诊:十二指肠球溃疡术后、上腹炎性包块.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经原切口入腹,见腹膜上有多个粟粒大小白色结节,局部组织粘连成团,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原吻合口通畅.切取原溃疡旷置处及淋巴结组织行冰冻切片检查,诊断:十二指肠腺癌、腹膜及腹腔淋巴结转移,关腹.于术后2个月死亡.

    作者:李海志;李光哲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甲状腺手术并发气管塌陷3例分析

    气管软化塌陷是甲状腺手术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救治不当死亡率较高.国内资料显示其发生率约为0.1%[1].我科自1996~2000年共完成甲状腺手术840例,术中及术后发生气管塌陷3例,发生率0.35%.

    作者:魏温涛;刘勤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下腔静脉瓣血栓性赘生物1例

    1 病例报告女,24岁.因劳累后心悸、气短1个月入院,无咯血、胸痛史.查体:双肺无阳性体征,叩诊心界正常,HR9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颈静脉无怒张,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肢导联低电压.UCG示右心房内近下腔处可见1.5 cm×3.0 cm强回声光团,随心脏舒缩摆动.X线片示双肺血无改变,心胸比例正常.术前诊断:心腔占位病变,心脏粘液瘤?1999-01-17在全麻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行手术,取胸前正中切片,纵劈胸骨,见心包无积液,常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行右房斜切口,见赘生物位于下腔静脉瓣,大小1.5 cm×3.0 cm,与周围无粘连,完整切除赘生物及所附之下腔静脉瓣,残端以4~0涤纶线闭合,探查三尖瓣及右房内无赘生物,排气,缝合心脏切口,体外循环23min,阻断升主动脉14min,手术及术后恢复顺利.病理:大体所见灰白、灰褐色组织4块,大者1.4 cm×0.8 cm×0.8 cm,小者0.5 cm×0.4 cm×0.3 cm,切片观:①送检瓣膜样组织纤维增生、钙盐沉着;②赘生物呈血栓性.

    作者:周骐;肖颖彬;陈林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肺栓塞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因诊断5例分析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见的病因,约占80%~90%,其他较少见的病因是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甚少见的病因是肺血管疾病.慢性反复性肺血栓栓塞;发病隐匿、缓慢、发现较晚,主要表现为重症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不全,是临床进行性的一种类型,近年研究发现临床并不少见.临床对COPD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治非常熟悉,但是对反复发生的肺栓塞引起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缺乏足够的重视.肺栓塞(PE)发病率较高,临床诊断率不高,特别是在基层医院诊断率还不高,误诊率可达40.6%~79.1%.现将我院近3a内诊断的由肺栓塞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5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献成;李献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原发性肝肉瘤误诊13例分析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3例,年龄27~63岁,平均46.2岁.临床上均有上腹部隐痛及腹胀病史,上腹肿块6例,上腹胀满纳差10例,发热5例,肝肿大11例,肝功能异常1例,白球比例1∶1,全组无肝硬化、黄疸,1例少量腹水.B超提示肝内巨大囊性变9例,实质性变4例.误诊时间0.5~9个月.1.2 误诊疾病术前6例误诊为肝囊肿,误诊1个月;4例误诊为肝癌,误诊9个月;2例误诊为肝脓肿,误诊2个月;1例误诊为肝包虫症,误诊1个月.

    作者:赵红;刘永锋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回盲部结核误诊11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结核病发病率的回升,回盲部结核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常因解剖原因、患者检查痛苦及医源性因素不能作出明确诊断而误诊.近10a来,我院共误诊回盲部结核11例,均手术治疗并由病理确诊.

    作者:王敬文;陈立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是指在冠心病患者,通过适当的预防治疗措施,降低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吸烟、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危险因子的干预,以及阿司匹林、ACEI、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也是我们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关键所在.

    作者:孙立勤;于春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后循环脑梗死早期误诊32例分析

    后循环脑梗死临床上并不少见,但由于各种原因,早期易于误诊,或诊断时间延长,以至延误溶栓治疗时机.本文就我院1995年至今收治的32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早期误诊原因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潘志信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新生儿胃穿孔术后胃瘘治愈1例

    1 病例报告女,4日龄.呕吐、腹胀1d,呼吸急促5h,于2000-05-21入院.因羊膜早破、羊水污染,宫内窘迫而分娩.孕36wk,生后一般情况好,进食母乳,生后第4天突然呕吐,吐出咖啡色液体,腹泻、恶心、腹胀,呈进行性加重.无大便排出,拒乳,呼吸困难,反应低下,手足凉,面色发灰.查体:T37.2℃,P148次/min,R84次/min,W2.5kg.意识清楚,精神差,烦躁,阵发性哭闹,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痰鸣音.心律齐,心音强,无病理性杂音.腹部呈球形膨隆,腹壁静脉怒张,腹部及阴阜水肿.肝浊音消失,腹壁紧张,皮肤发红发光,压痛明显,有移动性浊音,原始反射减弱.X线腹部立位平片示:有大量气体和液体,横贯全腹大液面,胃泡消失,膈肌升高,肝脾阴影移行于中腹部背柱两旁.诊断:新生儿胃穿孔,弥漫性腹膜炎.入院后吸氧,腹腔穿刺见大量高张气体,对症处理,立即手术清除坏死胃壁,全层修补缺损,网膜加固,胃后壁置一橡皮管引流,术后胃肠减压96h,腹腔引流管引出大量桔褐色液体,行胃肠造影示:吻合口有约1.0 cm×0.5 cm大小瘘口,诊断术后胃瘘.手术困难大,保守治疗,行周围静脉营养,白蛋白2 g,血浆50 ml联合治疗20d,腹腔引流减少到无渗出液,胃瘘愈合.同时防止电解质紊乱,纠正脱水和休克,有效抗生素治疗,每天液体量300 ml,保证足够热卡供给,特别重视喂养,由糖水到糖奶比例液体,过渡到完全母乳喂养,胃肠正常运动,一般情况好,出院母乳喂养.

    作者:张俊臻;王廷卿;苟三堂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结肠系膜内胆囊并饶-阿氏窦病1例

    1 病例报告女,40岁.因反复右上腹剧烈绞痛2个月于1997-04-21入院.发病时无发热、寒战、黄疸,疼痛不向它处放射;近10d来疼痛每天发作2~3次,每次1~2h.既往有右上腹部不适20a余病史.查体:体温正常.巩膜皮肤无黄染.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Murphy′s 征阴性.B超:胆囊充盈差,壁增厚,于胆囊底部见41 mm×32 mm×26 mm低回声区,边界不清,胆囊内见数个乳头状、向囊内突出的中等回声区,胆总管正常.化验:WBC6.7×109/L,N0.746;TBIL 8μmol/L,DBIL 2μmol/L,ALT16U/L,尿胆原阴性,肝功正常.手术探查,肝脏脏面未见胆囊,于横结肠右侧系膜内扪及一肿物,解剖发现为异位胆囊,胆囊管细长开口于胆管前面,胆囊张力增大,排空不佳;大小约150 mm×70 mm×35 mm.底部约45 mm×35 mm囊壁明显增厚,厚处约20 mm,界限欠清,质韧,浆膜层无浸润.胆囊、肝外胆管内无结石,胆总管下端通畅.将胆囊周围20 mm的横结肠系膜连同胆囊整块切除.病理报告:异位胆囊并胆囊饶-阿氏窦病(局限型).术后恢复良好,随访4a工作,生活无异常.

    作者:杨文益;于世美;于有德;于刚;赵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漯河市中心医院 重庆第九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