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初发性寻常型银屑病误诊128例分析

李合群

关键词:银屑病, 寻常型/诊断, 误诊
摘要:现将我院皮肤科1996~1999年门诊所接诊的初发性寻常型银屑病的误诊误治病例128例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73例,女55例,年龄6~52岁,16~38岁102例,约占80%,病程3~50d,平均26d.多次重复误诊为过敏者86例,误诊为湿疹15例,玫瑰糠疹12例,荨麻疹6例,体癣5例,不明诊断4例.
中国误诊学杂志相关文献
  • 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

    随着医学影像的不断发展,螺旋CT机已广泛应用.与常规CT机相比,其扫描速度快,数据的采集和图像处理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三维重建是将螺旋CT扫描中采集的部分容积信息转入工作站,在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准确的显示病变立体形态,从而了解其周围解剖结构,表现结构及空间关系,称为非创伤性的立体解剖,它适用于螺旋CT扫描的各个部位.

    作者:古润英;刘万怀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甲亢性周围性麻痹误诊11例分析

    甲亢性周期性麻痹,属甲亢性肌病.有甲亢病史的患者发生周期性麻痹,较易诊断,但若无甲亢病史,则易误诊.现将我院1993-03~1999-12确诊的11例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张守兰;邵泽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以首发躁狂为突出表现的脑梗塞误诊13例分析

    脑梗塞常表现为各种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而以首发躁狂等精神症状为突出表现的脑梗塞临床少见或未受到重视,容易造成误诊.现对我院1996-06~2000-06收治的以首发躁狂精神症状的脑梗塞13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万淑英;吕杰民;程进前;麻景豫;田秋月;伊献丽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特殊表现糖尿病误诊与诊断

    典型发病的糖尿病(DM)诊断并不困难,然而临床上典型三多一少仅见于少数病例,大多数患者发病不典型,得不到及时诊断,造成误诊误治.笔者收集国内有关文献发表的以特殊表现发病的糖尿病353例,其中误诊257例,误诊率为72.8%.本文分析误诊原因并提出防止误诊对策.

    作者:金景澍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下腔静脉瓣血栓性赘生物1例

    1 病例报告女,24岁.因劳累后心悸、气短1个月入院,无咯血、胸痛史.查体:双肺无阳性体征,叩诊心界正常,HR9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颈静脉无怒张,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肢导联低电压.UCG示右心房内近下腔处可见1.5 cm×3.0 cm强回声光团,随心脏舒缩摆动.X线片示双肺血无改变,心胸比例正常.术前诊断:心腔占位病变,心脏粘液瘤?1999-01-17在全麻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行手术,取胸前正中切片,纵劈胸骨,见心包无积液,常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行右房斜切口,见赘生物位于下腔静脉瓣,大小1.5 cm×3.0 cm,与周围无粘连,完整切除赘生物及所附之下腔静脉瓣,残端以4~0涤纶线闭合,探查三尖瓣及右房内无赘生物,排气,缝合心脏切口,体外循环23min,阻断升主动脉14min,手术及术后恢复顺利.病理:大体所见灰白、灰褐色组织4块,大者1.4 cm×0.8 cm×0.8 cm,小者0.5 cm×0.4 cm×0.3 cm,切片观:①送检瓣膜样组织纤维增生、钙盐沉着;②赘生物呈血栓性.

    作者:周骐;肖颖彬;陈林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胸外伤致急性心梗误诊1例

    1 病例报告男,31岁.2000-11-21因左前胸部外伤伴胸痛、胸闷、呼吸困难1d,加重5h入院.患者1d前被砖头击伤左前胸部,伤后自觉胸痛、胸闷,曾于我院就诊,行胸片检查未见异常,诊为胸壁软组织挫伤,予以对症治疗.5h前患者自觉上述症状加重,伴心悸、气短、出冷汗,来我院复诊.既往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病史.查体:P92次/min,R21次/min,BP130/85 mmHg,神志清,左前胸第4肋水平可及3 cm×3 cm瘀斑,局部肿胀、触痛.未及骨擦音及骨擦感,双肺呼吸音清,心音钝,心率92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胸部正位片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示V1~3导联呈QS型波群,ST段向上抬高且与直立的T波形成单相曲线,V4导联呈Qrs型,ST段向上抬高0.3mV,V5导联呈qRs型,q波深度>1/4R波,ST段向上抬高0.2mv.急查心肌酶谱: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31U/L,乳酸脱氢酶L(LDH-L)249U/L,肌酸激酶(CK)368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20U/L.诊断:①左前胸臂软组织挫伤;②外伤性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给予止痛、吸氧、心肌营养、对症及支持等治疗,症状逐渐好转.此后2次复查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均符合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动态变化过程,2wk后行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扫描:各房室大小及活动度均正常,6wk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各支未见狭窄及病变.随诊3个月患者无不适.

    作者:周传江;崔金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基层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当前,在基层医院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过程中,至今仍存在认识模糊,甚至治疗混乱的情况.有的属于对问题理解片面,强调了一方面,忽视了另一方面,而致PNS复发者较多.根据我们的经验,复习有关文献,进一步探讨如下.

    作者:潘承锋;芮凤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45例分析

    本文收集了新华医院1995-04~2000-06 45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资料,并就患者的选择和手术技术方面进行了探讨.

    作者:凌奋;张萍;项晓东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胸段脊髓压迫症漏诊误诊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胸段脊髓压迫症漏诊、误诊的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漏诊、误诊的胸段脊髓压迫症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椎管内髓外肿瘤中,神经纤维瘤5例,神经鞘瘤4例,脊膜瘤2例,误诊为尿路结石2例,不典型冠心病2例,漏诊为胆囊结石1例,胆囊炎1例,行胆囊切除无效;慢性浅表性胃炎2例,药物治疗无效;原因不明的胸腹部疼痛3例,其中1例于剖腹探查手术前要求放弃.结论上述原因可导致胸段脊髓压迫症的漏诊、误诊,应避免发生.

    作者:徐学君;刘之一;游潮;屈遂林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总胆管末段异位胰腺误诊2例分析

    异位胰腺临床少见,发生于总胆管末段更为罕见,我们近10a收治2例,术前均误诊为胆道恶性肿瘤.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临床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作者:刘金炎;许国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腭裂患者术后语音治疗中的健康教育

    腭裂儿童的主要症状之一是语言障碍,其极大地影响腭裂儿童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因此,正常语言功能恢复在腭裂儿童的序列治疗中居于重要地位.针对腭裂儿童独具特征性的腭裂音质进行语音治疗,其目的是祛除或减少不正确的发音、错误发音及因腭咽闭合不全造成的代偿性音,大限度的恢复其正常的语言功能.在语言训练中,医护、家长和孩子是相互紧密联系的有机体,这种联系构成了共同的治疗模式.因此对腭裂儿童及家长在语音训练过程中进行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腭裂的基本知识,掌握语言训练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会分析不正确的发音方式给孩子以帮助和辅导,家长的协助在语音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李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长期输液质控措施初探

    笔者所在的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多,危重患者比例大,需长期大量输液的患者多,静脉输液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笔者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现有的输液卡满足不了长期大量输液的要求,需每日抄写且不便观察.笔者于1999年春自行设计并试用长期输液卡,在实践中多次修改,现已批量印刷在医院推广使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护患三方反映俱佳.以下将设计使用此卡的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孙杰敏;张景莉;杜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恶性肿瘤患者无瘤生存期或带瘤生存期发生胸腔积液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无瘤生存期或带瘤生存期发生胸腔积液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62例恶性肿瘤患者出现胸腔积液进行影像学、病理学检查,以及血清和胸水的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判断积液性质并指导治疗.结果 62例患者中,54例为原发恶性肿瘤所致的恶性胸腔积液,8例为非恶性胸腔积液,其中2例结核,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3例肝硬化,1例胸膜间皮瘤.结论已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在无瘤生存期或带瘤生存期出现胸腔积液时,部分不是恶性肿瘤胸膜转移引起,诊断及治疗需要区别对待.

    作者:陈碧君;黄振倩;戴建武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无症状性脑梗塞与抑郁状态的研究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塞(ACI)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抑郁状态与脑梗塞的关系.方法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定42例经CT或MRI证实的ACI患者的情绪状态,并与对照组比较;根据脑梗塞灶的数量对ACI组患者情绪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①ACI组抑郁状态发生率为35.7%.②ACI组抑郁状态的发生率与脑梗塞灶数量及基底节区脑梗塞关系密切.结论抑郁状态为ACI患者较常见的症状,多灶性脑梗塞抑郁状态的发生率高于单灶性脑梗塞,基底节区梗塞易发生抑郁,ACI抑郁状态的发生有其生物学基础.

    作者:于宗明;于宗富;王宗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1例

    1 病例报告女,36岁.因反复头痛2a,再发1d于2001-01-06入院.2a前无诱因出现持续性头部胀痛伴发热,T39.1℃,呕吐.于当地医院查脑脊液(CSF)压力190 mmH2O,细胞数126×106/L,单核0.64,多核0.36,蛋白质0.39 g/L,糖2.5 mmol/L.予抗感染治疗6d后头痛缓解出院.出院后可参加日常活动.1a前再发头痛、发热,于当地医院以病毒性脑膜炎治疗5d后缓解.1d前再发头痛、发热入院.2a来反复生殖器疱疹未愈.查体:T37.4℃,P88次/min,R20次/min,BP100/60 mmHg,神志清,双瞳孔等圆等大,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心肺无异常,肝脾肋下未及,左侧小阴唇内侧、阴道口下极各见一0.5 cm×0.5 cm、1.5 cm×1.5 cm红色丘疹.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感觉共济检查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颈抵抗,克氏征阳性.化验:WBC7.0×109/L,N0.62,Hb132 g/L,PLT203×109/L,ESR10 mm/h.抗核抗体、抗HIV抗体、抗单纯疱疹Ⅱ病毒IgM均阴性.头颅CT、胸片、心电图无异常.起病后48hCSF压力208 mmH2O,细胞数140×106/L,单核0.96,多核0.04,蛋白质0.35 g/L,糖4.5 mmol/L,未检出结核杆菌及隐球菌,培养无病原菌生长.诊断为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予糖皮质激素及阿昔洛韦等治疗7d后症状体征缓解,20d后复查脑脊液正常出院.

    作者:何韶铮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试论经间期出血和排卵期出血之区别

    经间期出血和排卵期出血,在中西医权威性专著中的概念尚各司其说.如说:2次月经之间发生的阴道流血称经间期出血[1],凡在2次月经之间,即纟因蕴之时周期性阴道出血,称为经间期出血[2].经间期出血,若发生在下一次月经来潮前14~15d,历时3~4d.且血量极少时,多为排卵期出血[3].若月经周期延长,不在排卵期的经间期出血定为何名?不在经间期的排卵期出血为何名?均未提及.笔者认为讨论之,区别之,对生理、病理和临床诊断很有必要.

    作者:田炳照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内抑素的研究进展

    新生血管的生成是实体瘤生长和转移所必需的,肿瘤能够分泌一系列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和bF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以刺激血管的生成.而有的研究表明恶性肿瘤也能产生抑制血管生成因子而抑制其转移灶的生长.内抑素(endostatin)正是基于这种假设从小鼠内皮瘤细胞株的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内抑素是一种内皮细胞增殖的特异性抑制剂,具有很强的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因而内抑素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另有研究表明内抑素能够阻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作者:张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术中快速冰冻切片误诊肿瘤33例分析

    快速冰冻切片(FS,Frozen sections)对临床手术中肿瘤的定性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因各种原因,FS仍存在较高的误诊率,给临床手术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现总结我院1995~2000年FS误诊的33例肿瘤资料,探讨其发生原因,以期提高FS的诊断准确性.

    作者:王天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初发性寻常型银屑病误诊128例分析

    现将我院皮肤科1996~1999年门诊所接诊的初发性寻常型银屑病的误诊误治病例128例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73例,女55例,年龄6~52岁,16~38岁102例,约占80%,病程3~50d,平均26d.多次重复误诊为过敏者86例,误诊为湿疹15例,玫瑰糠疹12例,荨麻疹6例,体癣5例,不明诊断4例.

    作者:李合群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无疹性带状疱疹1例

    1 病例报告男,38岁.无诱因出现右胸刺痛和烧灼样痛,并逐步加剧4d,衣服对疼痛区皮肤的轻微摩擦及触膜时疼痛难以忍受.胸痛与呼吸无关,无发热、咳嗽.查体:T37.5℃,全身淋巴结不大,全身未见红晕,皮疹和水疱等,右胸触痛明显,局部皮温略高,余未见异常.心电图、胸部X线片、B超肝、胆、脾、胰均未见异常.根据患者皮肤疼痛的区域及疼痛的性质,拟诊无疹性带状疱疹.给予维生素B1、B12肌注,口服左旋咪唑,静点清开灵等治疗8d,症状完全消失.

    作者:段明友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漯河市中心医院 重庆第九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