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熏蒸治疗腰痹症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黄艳红

关键词:中医治疗, 中药熏蒸, 腰痹症
摘要:目的探究中药熏蒸治疗腰痹症的临床疗效与护理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100例腰痹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临床常规治疗,实验组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药熏蒸治疗。结果经比较得知,采用临床中药熏蒸治疗的实验组在治疗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存在显著差异(<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熏蒸治疗腰痹症,遵循中医学基础理论,按照患者各自症状扶正治疗,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及应用。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偏头痛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经颅彩色多谱勒的变化观察

    目的研究偏头痛患者经颅彩色多谱勒(TCD)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偏头痛患者350例,年龄17岁~49岁,病程5个月~12年。典型偏头痛185例,普遍偏头痛165例。对照选择健康体检者135例,年龄20~48岁。全部患者在偏头痛发作期间同时进行TCD和TBAEP检查。结果在350例偏头痛患者中脑血流增快224例(64.0%),血流减慢110例(31.4%),血流正常16例(4.6%),总异常率95.43%。典型偏头痛患者MCA(cm/s,大脑中动脉)和PCA(cm/s,大脑后动脉)均高于对照[(70±7) vs (62±8),P<0.05;(48±9) vs (37±8),P<0.05]和普通偏头痛(61±6,P<0.05;40±9,P<0.05)。偏头痛患者发作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异常率为52.9%(185/350),表现为Ⅰ、Ⅲ、Ⅴ波潜伏期及Ⅲ~Ⅴ峰间期延长,偏头痛发作间期BAEP正常。偏头痛病程越长BAEP异常率越高,听神经损害的可能性越大。结论偏头痛发作期间有部分脑血流改变,同时有BAEP改变,病程越长BAEP异常率越高,听神经损害的可能性越大。提示TCD和BAEP对偏头痛有一定诊断价值。

    作者:修乃冲;黄舒怡;严玲红;叶飒飒;王莎妮;李海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NSTEMI)的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选取62例UA和N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取相关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病情分级,及时给予药物、介入治疗,观察患者心绞痛改善情况。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标记物明显升高,规范治疗后心绞痛分级明显改善。结论心肌损伤标记物检测可作为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积极合理的治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海尔尼沙·肉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急诊护理干预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应用急诊护理干预所得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曾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将这些患者根据随机方式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将这两组患者分别以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表示,对照组中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对其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中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对其行急诊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在经过护理抢救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急诊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与住院时间以及患者的疾病复发率,观察组中患者的急诊时间与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存在较显著差异;观察两组患者的疾病复发率,观察组中患者的复发率为12.0%,对照组中患者的复发率为32.0%,两组患者之间差异较明显。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应用急诊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抢救效果,在临床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黄芹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探究非培养法检测阴道微生态的研究

    阴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较为复杂的系统,它受年龄、月经、雌性激素、抗菌药物等许多方面影响,无论内在因素或是外在因素的变化,都可影响其微生态变化。临床上常见的许多妇女阴道是否感染以及感染后的发展结局不仅取决于病原微生物,也取决于阴道微生态系统平衡关系。本文将主要探讨非培养法检测阴道微生态的进展。

    作者:黄林;苏志芳;韦艳桃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脑出血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健康教育方法和效果观察

    目的对脑出血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健康教育方法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100例2013年5月~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以随机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院对照组与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等综合性护理,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50.0%,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性比较明显,<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表明,对脑出血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预防患者发生颅内再出血、肺部感染及脑疝等并发症,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生命质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王丽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280例发热伴有肝损害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发热伴有肝损害患者的病因构成,为诊断发热伴肝损害提供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0例发热伴有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病因。结果280例发热伴有肝损害患者中257例明确诊断,确诊率为94.5%,包括:感染性疾病177例(65.1%),风湿免疫性疾病47例(17.3%),肿瘤性疾病20例(7.1%)。随着热程延长,感染性疾病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而风湿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所占比例逐渐升高。结论发热伴有肝损害患者以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高,而风湿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分别位居第二、三位。若热程较长,应首先考虑非感染性疾病。

    作者:孙桂英;钮志林;徐密琴;叶扬;金文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肿痛安胶囊局部应用治疗小儿溃疡性口腔炎疗效观察及护理

    目的观察肿痛安胶囊局部使用治疗小儿溃疡性口腔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溃疡性口腔炎患儿42例,按完全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其中22例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即静点抗生素、补液、纠正酸碱失衡、口腔护理等)基础上,予肿痛安胶囊调敷局部应用治疗;2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体温降至正常、疼痛减轻能进食时间、疼痛流涎症状消失时间及溃疡痊愈出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5.45%,对照组总有效率7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予肿痛安胶囊局部应用治疗小儿溃疡性口腔炎疗效确切,配合精心护理,能达到高效快速的理想治疗效果。

    作者:周春红;张晓蕊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骨质疏松症中医药治疗的健康管理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中老年患者是该疾病的高发性人群,容易增加其出现骨折的几率。临床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状与患者的肝肾功能受损、气血淤滞等存在一定的关系。患者入院后,可行中医药辨证治疗,该方式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疾病的发展。

    作者:过惟珺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心理护理干预在肝硬化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并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在肝硬化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2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为98.4%,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70.3%,其中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差距较为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肝硬化的采用心理护理的护理效果较好,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值得我们在临床上大力推荐。

    作者:赵妮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浅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

    本文从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药物不良反应两方面来全面阐述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避免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

    作者:黄士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健康教育联合降压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联合降压药在高血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6月收治的3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在降压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选取我院2013年1月~6月的收治的3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仅给予降压药治疗。比较两组的血压控制水平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纳入研究时无统计学意义(>0.05)。3个月后,观察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的健康感觉、躯体感觉、睡眠状态等方面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健康教育联合降压药能够提高高血压的血压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二苯乙烯苷对脂肪变性HEPG2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油酸诱导脂肪肝离体细胞模型,考察二苯乙烯苷对其干预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以离体人肝癌HepG2细胞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对照方式进行研究。实验一院用0.7mM、1.4mM、2.8mM三种不同浓度油酸和10%(V/V)胎牛血清的RPMI-1640完全培养基孵育HepG2细胞24h,制备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油红O染色观察每组细胞形态和细胞内脂滴的形成情况,分别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的含量,确定油酸造模的佳作用浓度。实验二院实验分为6组院第1组为空白组,即正常肝细胞组;第2组为模型组,即脂变肝细胞组;第3组至第6组在脂变细胞中分别加入不等量二苯乙烯苷,使二苯乙烯苷终浓度分别为2uM、4uM、8uM和16uM。每组加药后继续孵育24h。油红O染色观察每组细胞形态和细胞内脂滴的形成情况,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总蛋白的含量,培养基中ALT、AST含量。实验三院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每组肝细胞乙酰CoA羧化酶mRNA水平的表达。实验数据以表示,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说明有统计学差异。结果①1.4mM油酸孵育人胚肝癌HepG2细胞24h后,油红O染色后倒置显微镜下可观察到HepG2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内充满大量被油红O红染的脂滴,且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明显增加(与空白组比较P<0.01),说明1.4mM油酸为制造脂肪变性HepG2细胞模型的适浓度。②加入不同浓度的二苯乙烯苷(2uM、4uM、8uM、16uM)继续孵育24h后,油红O染色见细胞内脂滴较处理前减少,细胞脂化程度减轻,胞内甘油三酯随二苯乙烯苷浓度的增加而减少,与二苯乙烯苷呈剂量依赖性关系。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AST有显著升高。加入不同浓度二苯乙烯苷后,上清内AST含量随药物浓度增加而逐步递减,呈剂量依赖性关系,其结果有统计学差异(<0.05)。各组间ALT无显著差异(>0.05)。③RT-PCR显示肝细胞脂肪变性后ACC mRNA表达增强,加入二苯乙烯苷处理后ACC mRNA表达明显减弱。结论①1.4mM油酸为制造脂肪变性HepG2细胞模型的适浓度。②二苯乙烯苷能减少肝细胞内甘油三酯沉积,且与二苯乙烯苷浓度呈剂量依赖性关系。③二苯乙烯苷能改善肝脏病理形态,改善肝功能指标。榆二苯乙烯苷能抑制HepG2细胞中ACCmRNA的表达。

    作者:远颖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冠心病护理应用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对冠心病患者应用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95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8例,对照组4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优质护理,分析优质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和负性情绪的影响,并统计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和负性情绪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护理满意度的各项评分值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郭慧玲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住院患儿家属对静脉输液安全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患儿家属对于静脉输液中的安全需求,分析原因并提出科学有效的改进方法,确保患儿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的安全,从而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提高护理安全,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方法随机选择住院静脉输液在2d以上的患儿家属200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就关于患儿家属基本信息及患儿静脉输液安全需求进行调查,调查前对每一位来静脉输液的患儿家长讲明调查目的、意义和方法,问卷设有统一的指导语,由研究者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问卷共17项安全影响因素,以1~5分评分,得分的高低则代表家属对该项因素的顾虑程度及其安全需求。结果由量表得出的分数高低可得出排在前4位家长关注的安全因素有院不能一针见血(3.66±0.82);交叉感染(3.57±0.87);输液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3.50±0.96);患儿不配合导致液体外渗或断针(3.50±0.86)。家属的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及职业对静脉输液的安全需求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患儿家属对静脉输液的安全需求较高。故应加强护士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增强护士的责任心,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重视对患儿家属的培训指导,给患者创造一个安全的输液环境。

    作者:宋杨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从而为高血压病的有效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方法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随机选取某社区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同时接受社区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上述两组间患者在接受不同措施后的效果情况。进一步对相关指标如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遵医率以及血压的控制情况等进行两组间比较,其中计数资料进行字2检验统计学比较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统计学比较分析。如果值小于0.05,则说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可靠。结果在对于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方面,实验组患者对于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其百分比值分别为94%与82%,经过统计学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遵医行为方面,实验组患者的遵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其遵医人数占各自组总人数百分比分别为88%和70%,经过统计学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压的控制水平上,实验组患者在干预后舒张压和收缩压分别为(128.5±2.1)mmHg和(81.2±1.5)mmHg,而对照组两组血压值分别为(143.8±2.9)mmHg和(90.3±2.6)mmHg。实验组控制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经过统计学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对于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而且也可以提高患者遵医行为比重的提高,同时对于血压的控制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作者:蒲明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针刺疗法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肠钙吸收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肠钙吸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湘南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钙尔奇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刺疗法,治疗四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血尿水平、血钙水平、VAS评分、血清1,25(OH)2D3水平以及血浆VD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尿水平、血钙水平、VAS评分以及血浆VDR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以上各指标之间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1,25(OH)2D3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对照组1,25(OH)2D3水平与治疗前无差异(>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1,25(OH)2D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0.05)。结论服用钙尔奇与补肾健脾针刺疗法均能够有效促进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对钙离子的吸收,且两种治疗方式具有相似的疗效,补肾健脾针刺疗法增加机体钙吸收的机制可能与增强肾α-羟基酶活性以及增加VDR蛋白表达水平相关。

    作者:尹林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对医学院校临床实践教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对医学院校临床实践教学的影响。方法总结性分析了参加湖南省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选拔赛对我校临床实践教学工作带来的变化。结果通过参赛提高了我校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快了临床实践技能中心的建设,完善了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提升了临床实践教学水平。结论竞赛对临床实践教学质量、临床教师自身素质、医学生临床技能及人文素养等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将进一步推动临床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郑玲;鞠晓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舒适护理在胃镜检查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分析舒适护理在胃镜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1日~2014年1月30日我院的60例胃镜检查患者,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胃镜检查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试验组患者舒适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结果,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满意度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患者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70.00%),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高于对照组(33.33%),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舒适护理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可考虑于胃镜检查护理中推广应用。

    作者:余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癌超声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结节性甲状腺肿(NG)合并甲状腺微小癌(TMC)的超声征象,探讨超声对TM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体检或门诊检查并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36例NG合并TMC患者的超声表现,观察TMC结节形态、边界和内部回声,有无钙化、囊变、声晕等,并与同病例直径≤10mmNG结节做对照;同时对TMC与NG结节进行超声半定量评分。结果 TMC与NG结节在形态、边界、回声、声晕、钙化、囊变、血流等方面明显不同,具有不同的声像特征。结论 TMC声像图表现为不规则、低回声、无声晕、有微钙化、无囊性变、内部血流丰富,及早发现和诊断TMC,对临床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意义重大。

    作者:李宗宽;张彤;邓津津;郑红梅;鲍静;刘军;叶剑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甲亢性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引起的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24例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功能有无损害,将患者分为甲亢性肝功能损害组(A组)和甲亢无肝功能损害组(B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肝功能指标,从临床症状、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肝功能指标等进行分析,探讨甲亢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结果①甲亢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为52.7%;②甲亢性肝损害与甲亢病程密切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③甲亢性肝损害患者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明显高于甲亢无肝功能损害组,而促甲状腺素(TSH)两组则相差不大(P>0.05);榆甲亢性肝损害常见的异常肝功能指标是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结论甲亢较易引起肝损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ALP、ALT、AST是肝功能常见的异常指标,甲亢性肝损害与甲亢患者的病程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相关,而与年龄、性别无关。

    作者:刘燚;袁辉;杜媛媛;高惠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