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艳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92例作为实验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6例)和观察组(n=46例),两组均给予患者血管内栓塞,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对比分析不同护理方案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SCL-90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05)。结论将人性化护理用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围手术期患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情况,护理效果显著,具有一定临床运用价值。
作者:彭超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将优质护理工作程序贯穿于整个护理教学查房中的效果。方法通过指导年轻护士和实习护士参加护理教学查房时,将优质护理工作程序应用在采集病史、护理体格检查、护理措施的实施及健康宣教中。结果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实习护士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明显提高,更能准确掌握病人情况找出问题,制定可行护理计划并实施,同时明白护理查房不只是单一与患者问与答的关系,而是护士对患者真正的关怀与了解。结论优质护理应用于护理教学查房可以提高实习护士学习能力,能更好的把握病情,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毛红梅;何绍勤;张远春;谭月英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并总结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资料完整的心源性休克病人32例。结果32例心源性休克存活20例,死亡12例,抢救成功率62.5%。死于泵衰竭8例、脑血管意外2例、肾衰1例、消化道大出血1例。结论要提高心源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必须尽早明确诊断,鉴别病因,采取措施稳定血流动力学,应用血管活性药、迅速恢复组织的血液灌注,还要强调严密观察,动态分析,包括意识和表情、心跳、脉搏和血压、呼吸和尿量及末梢循环。
作者:高红 刊期: 2016年第24期
本文主要通过对所在医院总值班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总值班工作在医院管理和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完善制度,提升质量,文章对总值班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作者:孔海霞;王昊宇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分析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对60例PICC置管患者进行实验观察,总结常见的并发症类型并分析有效的护理应对措施。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针对并发症的护理应对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并发症明显比对照组少,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PICC置管后容易出现局部皮肤感染、导管堵塞、静脉炎、穿刺部位出血、静脉血栓、导管脱落等并发症,针对常见并发症采取预防和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保证治疗安全有效的进行。
作者:杜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躁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与护理方法。方法从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选取100例躁狂症患者,医护人员要在精神病患者入院后的1~3 d内,对于产生攻击行为的患者采用MOAS作为评论记录,并根据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次数进行计分,总分在≥4分的为攻击组,分数<4分的为无攻击组。对躁狂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同时对躁狂症患者的躁狂症患者进行相应的处理。在护理时,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等。结果在对躁狂症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后,患者攻击行为有所减少,躁狂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症状得到了较好的治疗。结论及早的对躁狂症的攻击行为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及健康指导,可以将攻击行为减少到低的限度。
作者:雍小敏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研究双人核对管理模式在产科置管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产科2012年2月~2013年2月注射患者280例,以数字法随机分成双人核对观察组(140例)和单人核对对照组(140例)。结果观察组疗效为显效占比82.14%(115/140),总有效为99.29(139/14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98/140),95.00%(133/140)。结论通过在产科置管感染防控中施以双人核对管理模式大大地降低了置管的差错,减少了感染的次数,提高了护理的质量,缓解了医患紧张的关系,在源头上遏制了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芬 刊期: 2016年第24期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脏病,主要原因是小儿在出生时心血管的发育出现异常。目前临床医学对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主要是采取手术的方式,而心脏病介入手术是一种应用广泛效果良好的手术方式。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的具体过程中,加强患儿的护理十分重要。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的护理体现在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以及健康指导等方面,本文进行分析。
作者:王春燕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观察不同LEEP术式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宫颈糜烂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14年11月~2015年10月,医院妇科门诊共以Leep治疗CIN84例,宫颈糜烂402例,A式40例、B式224例、C式175例、D式47例。结果 A式治愈97.5%(39/40),B式98.21%(220/224)例,C式96.57%(169/175),D式97.87%(46/47);C式治疗CINⅠ治愈率、残留率、复发率与D式CIN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B式、C式治疗Ⅱ°宫颈糜烂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A式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高于B式,B式高于C式,C式高于D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A式月经紊乱发生率高于其他组,C式粘膜外翻高于B式、A式,B式、A式高于D式,B式颈管狭窄率高于D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不同LEEP术式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宫颈糜烂的疗效均较高,痊愈率可得到保证,在同时适应两种术式适应时,应选择创伤相对更小的术式,尽管不能增进疗效,但有助于减少出血、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作者:谢聪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对哺乳期早期急性乳腺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哺乳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78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化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予以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所取得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76.9%,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时间、临床护理满意评分以及乳腺脓肿发生率的时候,观察组患者均显示明显的优越性,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0.05)。结论针对哺乳期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在其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予以护理干预模式,对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同时还可降低乳腺脓肿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满意评分,有助于患者康复,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阎梅玲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蓝光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62例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患儿,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等两个组别,各组患儿均为31例,其中对照组单纯行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于此基础上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0.05),且患儿胆红素日均下降值较对照组多(<0.05),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短(<0.05),多项数据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6.5%,与对照组患儿的22.6%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蓝光治疗,可有效控制溶血,缩短患儿黄疸消退时间、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并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谭春兰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总结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7月~2015年3月,我科收治198例四肢创伤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皮肤软组织缺损,其中四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79例,慢性溃疡并感染53例,开放性骨折并感染5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15例。采用VSD技术代替传统换药,联合外固定支架,植骨,皮瓣转移或植皮等处理,患者均获随访3~36个月。结果118例患者接受治疗后5~7 d拆除VSD,见创面不同程度缩小,大部分肉芽组织新鲜,(慢性溃疡需要反复多次)。视创面情况行植皮或直接缝合,软组织缺损较多伴骨外露行皮瓣转移,本组病例经随访创面均愈合,无感染复发或其他并发症。结论VSD技术在四肢创面治疗上较传统换药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蔡霖;陈廷玉;黎金梅;杨木;周跃;王宇;赵友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效果,为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模式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心绞痛等临床症状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不吸烟、不饮酒、低盐低脂肪饮食、按时服药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效果显著,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了临床症状的发作频率,提高了护理满意度,临床护理过程中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高能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究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式。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无痛胃镜检查的4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不良反应提出相关的护理措施。结果在40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在经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后均得到了有效的缓解。结论关注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情况,才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并发症,提高无痛胃镜检查的质量,起到更好的检查效果。
作者:苏丽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观察薄型泡沫敷料对于经外周经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期间,本病房留置PICC导管患者2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爱立敷薄型泡沫敷料。结果观察组4例(4.00%)静脉炎,其中,3例Ⅰ级,1例Ⅱ级,0例Ⅲ级,0例Ⅳ级;对照组13例(13.00%)静脉炎,其中,8例Ⅰ级,5例Ⅱ级,0例Ⅲ级,0例Ⅳ级。观察组的静脉炎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结论爱立敷薄型泡沫敷料能够有效预防PICC导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
作者:王莉;郭欣;王宇楠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液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300例无痛人工流产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纯丙泊酚组,丙泊酚+阿托品组,丙泊酚+阿托品+利多卡因组。观察患者的诱导时间、诱导量、苏醒时间、离院时间、效果分析、注射部位疼痛分级。结果丙泊酚+阿托品+利多卡因组患者各项指标都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结论丙泊酚复合利多卡因、阿托品用于门诊无痛人工流产手术,可增强丙泊酚的镇痛效果、消除注射部位的疼痛,明显减少丙泊酚的用量。
作者:拉错;李占福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质量改进工具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笔者在科室成立质量持续改进小组,运用质量持续工具改进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功能锻炼的情况,分别从术后疼痛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通过运用质量持续改进工具,发现并改进护理中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低主要因素:功能锻炼指导未标准化,路径化由改进前75%降至12.3%;护士未一对一督导由56.2%降至15.4%;护士责任心不强由34.6%降至13.8%。采用质量持续改进工具后患者术后康复取得良好的成效: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疼痛时间明显缩小,下床时间明显提前,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结论质量持续改进活动可通过改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护理不足,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功能锻炼恢复,减少患者住院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者:万毅超;胡静;黄春霞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观察腹部八卦推拿配合穴位贴敷对脊髓损伤康复期便秘的疗效。方法将43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综合护理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腹部八卦推拿配合穴位贴敷。观察两组患者大便的性状、排便情况、1w排便次数以及1 w内使用缓泻药次数等便秘指标。结果两组大便排便相关指标明显改善(<0.05),观察组改善更明显(<0.01)。结论腹部八卦推拿配合穴位贴敷能较好地改善脊髓损伤康复期便秘,有助于脊髓损伤后排便功能的重建。
作者:陈晓红 刊期: 2016年第24期
恶性肿瘤因各种因素导致高黏血症从而导致静脉血栓形成(VTE)和肺栓塞(PTE或PE),发生率可高达20%,约是普通人群的7倍,又以肺癌特别是腺癌为常见。手术、化疗以及使用靶向治疗药物、静脉留置导管、合并有基础疾病、吸烟、病人卧床等均为增加肺栓塞发生率的危险因素。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导致静脉炎后综合症,而肺栓塞确诊后4年内继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超过50%,导致慢性肺动脉高压甚至心源性猝死,因此合并肺栓塞的肺癌患者其生存时间明显低于无肺栓塞的肺癌患者,预后不良,是肺癌患者住院期间第二位死因,且一旦发生势必影响到患者的抗肿瘤治疗,而抗凝治疗又可导致严重的出血事件。因此针对存在肺栓塞的高危因素的肺癌患者或合并肺栓塞的患者,及时有效的防治肺栓塞对于肺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高超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对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00例,按照抽签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观察组的50例患儿予以阿奇霉素静脉滴注的方法进行治疗,并且治疗周期为5 d。对对照组的50例患儿予以乳糖酸红霉素静脉滴注方法进行治疗,并且治疗周期为5d。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4%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0%相比,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8%,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阿奇霉素静脉滴注的方法对于小儿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吴淑珍 刊期: 2016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