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玉波;潘旭东
[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对91例右肺中叶不张患者采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并将其支气管内分泌物作病原学和病理学检查,同时支气管内局部使用抗生素和激素治疗,观察其疗效. [结果] 91例右肺中叶不张患者,84例肺不张复张,明确了病因,临床疗效好;7例病程超过3个月,不张肺未复张.均未发生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具有有效、安全、简便等优点,可适用于支气管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吴立旭;刘力兴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乌司他汀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选择62例确诊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抗炎、抑制胰酶分泌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乌司他汀、生长抑素,对照组仅单用生长抑素,14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的疗效以及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治疗组腹痛消失时间、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75,P<0.01). [结论]乌司他汀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彦宏;朴熙绪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急性主动脉壁间血肿在发病机制、解剖改变、临床表现等方面与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有一定差异.目前,国内对壁间血肿研究较少,且未见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其诊断价值的相关报道.[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近4年来所有诊断急性主动脉综合症的患者,根据CT血管成像结果将其分为两组:经典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组(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组)与急性主动脉壁间血肿组(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AIH组),比较两组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浓度及其他临床资料. [结果]共纳入患者51例,AAD组与AIH组分别为38例(74.5%)和13例(25.5%).入院时AAD组D-二聚体浓度为(3.50±1.72) μg/ml,AIH组则为1.54±1.50 μg/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 0.50 μg/ml为周值,D-二聚体敏感性在AAD组为100% (38/38),而AIH组则为84.6% (11/13),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脑卒中、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截瘫发生率方面,AAD组为39.5% (15/38),AIH组为30.8% (4/1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死亡率,AAD组为18.4% (7/38),AIH组为15.4% (2/1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H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低于AAD患者.以0.5μ/ml为阈值,D-二聚体对AIH和AAD的预测敏感性类似.但部分AIH患者可能呈阴性反应,导致漏诊.AIH患者死亡率和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与AAD患者相似,故临床上应予以高度重视.
作者:杨沙宁;王玉璟;金立军;余兆新;彭水先;邓清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了解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其流行趋势,为中国第四轮全球基金-中英防治艾滋病项目2005年7月在该州实施以来的工作开展情况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全州1997~2005年6月和2005年7月~2009年艾滋病项目启动前后的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 [结果]自1997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至2009年12月31日止,累计报告发现HIV感染者/病人1000例,其中诊断艾滋病病人148例,死亡179例,男:女约为2.14∶1,青壮年(20~40岁)约占84.1% (841/1000),感染途径仍以静注毒品为主,占43.7% (437/1 000).[结论]该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继续上升,但增速放缓,说明加大了对传染源的监测和发现报告力度,艾滋病的防治措施正在发挥作用,但防治工作在许多方面仍有待加强.
作者:田应娟;陈祖府;李翼斌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通过对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分析,探索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加强消毒管理,提高消毒工作质量,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方法]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的技术要求,依据“四川省幼托机构消毒隔离工作常规”等,子2002-2010年对6所省直托幼机构的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等进行连续9年监测.[结果]9年监测结果的总合格率为96.31%,各年合格率星上升趋势.各监测项目中除使用中消毒液的合格率达100%外,其余各监测项目各年度均未完全达到相关标准要求,表明托幼机构消毒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结论]影响消毒质量的因素很多,但管理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应加强消毒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各项消毒制度,开展消毒技术知识培训,提高消毒质量,加强对托幼机构消毒工作的监督监测和技术指导,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作者:胡顺铁;郁文;陈剑宇;吴庆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方式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 [方法]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 者按病人的住院号分为A、B两个观察组,每组各60例,A组应用容量泵间歇性输注肠内营养,B组用容量泵24h持续均匀输注肠内营养.对照两组营养状况指标(血红蛋白、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氮平衡、血淋巴细胞值、TSF、AMC、血糖等)以及呕吐返流、腹泻腹胀、胃肠道出血、肝功损害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营养指标观察显示两组营养效果接近,两组临床检查数据比较氮平衡、血红蛋白、白蛋白、电解质、淋巴细胞总数、TSF、AM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糖血糖控制、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呕吐返流发生率、肝功能异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胃潴留、腹泻、反复消化道出血、二重感染的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输注与连续输注营养效果接近,间歇输注比连续输注有更多活动时间,类似于正常膳食的间隔,其胃潴留、腹泻、反复消化道出血、二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作者:吴孟航;刘帆;刁丽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胃镜结合病理分析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对70例CAG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进行相关性分析,分别计算胃镜下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CAG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70例患者胃镜直视下诊断为CAG者70例,病理诊断为CAG者58例,其中伴肠上皮化生26例,异型增生1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 12例,总体而言,CAG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2.86%.胃镜下CAG的表现特征主要有3点:A黏膜变薄、皱襞变平;B:血管显露,红白相间以白为主;C:黏膜粗糙不平,呈颗粒状或结节样改变,对于黏膜萎缩而言,其阳性预测值:A+B≥70%,A+B+C=96.77%,差异显著(P<0.05);对肠上皮化生而言,A+B的阳性预测值仅为16.00%,异型增生中诊断中,C的阳性率在28.57%.Hp检查结果其中阳性者43例,占61.42%,阴性者27例,占38.58%,其中Hp感染阳性患者与胃黏胰的3种病理改变有关,三者比较,黏膜萎缩与肠化、异型增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和病理诊断有一定相关性,胃镜和病理检查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正确诊断.
作者:谭华斌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探讨PCT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某院收治的70例疑似新生儿感染患儿进行降钙素源(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并以血培养结果为诊断感染的金标准,分析P(T、hs-CRP的灵敏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 [结果]重症组、局部组和对照组的PCT阳性率分别为87.5%、63.2%和14.0%,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菌组、非细菌组的PCT阳性率分别为95.6%、28.0%,与对照组3组间两两比较,仅非细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重症组、局部组和对照组的hs-CRP阳性事分别为56.3%、39.5%和22.0%,3组间两两比较仅重症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菌组、非细菌组阳性率分别为57.8%、4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以≥0.5 ng/ml为标准,PCT敏感度为87.8%,特异度为66.7%;以≥2 ng/ml为标准,PCT敏感度为71.4%,特异度为90.5%.hs-CRP敏感度为61.2%,特异度为76.2%. [结论] PCT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相比hs-CRP优势明显,对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尤其是重症感染具有重要的早期诊断价值,也是评估疗效和预后的可靠指标.
作者:陈美华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DSA预测TIA发作后7d卒中风险的价值. [方法]采用ABCD2评分对90例TIA患者评分,观察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根据DSA结果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结果] ABCD2-评分0~3分TIA 1周内脑梗死发生率为1.9%,ABCD2-评分4~5分脑梗死发生率为7.2%,ABCD2-评分5~6分者为12%,ABCD2-评分6~7分者为20%.血管狭窄≥50%组2d内脑梗死发生率14%,7d内血管狭窄≥50%组与血管<50%组脑梗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ABCD2-评分是预测TIA7d内发展为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但需要扩大例数进一步观察.研究提示脑血管检查在TIA患者的重要性,DSA是探讨TIA发病机制的重要检查.
作者:邢玉波;潘旭东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相关因素. [方法] 173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合并大血管病变83例,未合并大血管病变90例,健康体检人群8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清叶酸、VB12、全血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空腹血糖、血脂及肾功水平.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为因变量,进行Pearsan相关分析. [结果]合并大血管病变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高于未合并组(P<0.01);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病程、叶酸、全血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载脂蛋白A、肌酐存在相关关系;病程、低密度脂蛋白为2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危险因素,而VB12、核黄素、高密度脂蛋白为保护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且与叶酸、核黄素、载脂蛋白A、肌酐、病程存在相关关系.
作者:周瑞华;白素芬;李占山;何晶伟;魏剑芬;喇万英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观察拉莫三嗪单药或添加治疗儿童及成人癫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自2009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100例门诊或住院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12个月以上的拉莫三嗪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拉莫三嗪对癫痫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00例随访观察对象接受拉莫三嗪治疗≥12个月后,达到完全控制的为42例,占42%;治疗有效的34例,占34%; 24例患者对拉莫三嗪治疗效果差或无效,占24%,即总应答率为76%.100例患者中难治性癫痫患者34例,26例(76.0%)对拉莫三嗪治疗有应答;拉莫三嗪治疗后脑电图有改善的患者占54%,总体上拉莫三嗪单药或添加治疗各类型癫痫效果肯定,患者年龄、病程、是否为症状性癫痫对其疗效影响不大.100例患者中17例(17%)出现不良反应,其中皮疹常见.[结论]拉莫三嗪作为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单药治疗或添加治疗成人及儿童各种类型癫痫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尤其对难治性癫痫有一定效果.使用该药需关注患者皮疹等不良事件.
作者:罗榕;刘凌;司洋;方嘉佳;徐鸿儒;赵丽莉;安冬梅;慕洁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研究白介素-8(IL-8)、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干扰素(TNF-α)水平在急性左心室功能衰竭患者血清中含量的变化并探讨与左心室功能和左心室重构的相关性.[方法]测定40例正常人、80例左心室功能衰竭患者治疗前后的IL-8、Hs-CRP和TNF-α水平含量,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重量指数. [结果]治疗前左心室功能衰竭患者IL-8、Hs-CRP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L-8、HsCRP和TNF-α水平与NYHA心功分级正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负相关,与左心室重量指数正相关. [结论]血清IL-8、Hs-CRP和TNF-α水平可能作为评价心室重构及心功能衰竭严重程度的指标,可作为左心室功能衰竭的诊断辅助指标.
作者:胡红平;刘应超;肖斌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分析江西省南昌市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2009年网络直报死亡病例的死因,为制定疾病防治策略、完善和调整相应的卫生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死因资料进行编码,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指标分析. [结果]2009年南昌市共网络报告死亡病例3 934例,其中男性2 616例,女性1 318例,男女性别比例为1.98∶1;60岁以上年龄组是死亡的主要人群,占总死因构成的64.6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该市医疗机构报告死亡病例的主要病种,占全部死因的77.61%,其中的肿瘤和心脑血管病分别以1 205和1 114例占全死因构成的30.63%和28.32%,伤害是次要原因;肿瘤的首位死因是肺癌,其次是肝癌和结直肠癌,各年龄段的死亡例教男性均多于女性,心脑血管病的首位死因是脑血管疾病,其次是缺血性心脏病和高血压病,自15~19岁年龄段始,肿瘤和心脑血管病的死亡数均依次递增,至70~79岁年龄段达高峰;交通事故为伤害的主要死因,其次是意外跌落和溺水,30~59岁年龄段为主要的因伤害致死人群.[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南昌市医疗机构报告死亡病例的主要病种,其次是伤害,因此加强慢性病防制,减少死亡和伤残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作者:付仁龙;范义兵;熊文艳;赵萍萍;杨树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0年5月期间某院收治的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92例,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盐酸贝那普利,而研究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并对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患者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提高,分别高达56.52%和95.65%;而无效率则明显降低,仅为4.3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其患者的SBP(收缩压)和PP(脉压)均明显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其疗效确切效果显著,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较为理想的联合用药方案.
作者:梅少平;姜爱卿;刘芝军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心律震荡(HRT)与梗死面积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65例早期AMI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并对TO、TS进行分析.所有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心源性死亡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规定12导心电图中病理性Q波导联数≥4者为大面积梗死,≤3者为小面积梗死.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死亡组TO≥0且TS≤2.5 ms/RR间期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生存组(P<0.01).大面积AMI组TO≥0且TS≤2.5 ms/RR间期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小面积AMI组(P<0.01).[结论]TO,TS值的变化与AMI患者早期的心源性死亡及梗死面积密切相关.HRT的减弱或消失可作为预测AMI患者早期发生恶性心脏事件的敏感指标之一.
作者:黄学成;陈青萍;袁智萍;尚晓斌;王琦武;梁艺;邓梓谦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PCI的患者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AMI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大剂量组66例及一般剂量60例,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80、10 mg/d,在PCI 前(0 h)、术后12 h、24h、72 h及4周时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术后30 min及24h记录心电图,观察ST段抬高显著导联ST段回落的情况,同时比较术后1周、2周及4周后的白细胞介素(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 [结果]大剂量阿托伐汀组与常规剂量阿托伐汀组相比较hs-CRP水平术后72 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4周时两组hs-CRP水平较降低,两组比较P<0.05.术后30 min及24hST段降落≥50%者,两组比较P< 0.05.IL-6及TNF-α水平治疗1周及2周后,两组水平比较P< 0.01,在4周后两组水平比较P< 0.05. [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心梗PCI术后患者C-反应蛋白、血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有显著影响,高剂量组显著高于常规剂量组,在ST段水平,在术后30 min及24 h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均好于常规剂量组.
作者:张巍;赵明;王小凤;贾国伟;孙萍;李晓红;张红斌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了解石河子地区改水降氟效果及工程运转情况.[方法]运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对改水病区的水氟、病情进行动态监测.[结果] 8~15岁学生氟斑牙患病率阵到30%以下,与改水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3.15,P<0.01),群体尿氟值稳定控制在2.0以下,与改水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P<0.01);氟骨症病人临床症状减轻,X线出现不同程度的逆转.[结论]经过20多年的改饮低氟水,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作者:师茂林;姚明琴;崔玉新;苏黎;吴建明;胡佳;夏小伟;马艳;魏春辉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分析心理状态及对相关健康知识的了解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对改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 [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8年3月在某院住院治疗的126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全程中,在按照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予以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时的焦虑、抑郁、生活质量评分、对自身疾病的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经研究显示,患者焦虑、抑郁、恐惧评分越高,其生活质量评分越低,对自身疾病健康教育内容了解程度越低,生活质量评分越低;经住院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改善较对照组具有明显优势,P值均<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治疗的效果.
作者:刘淼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分析厄贝沙坦敏感组与不敏感组高血压患者的代谢差异,探索厄贝沙坦产生不同降压作用的代谢组学物质基础. [方法]遴选单独服用厄贝沙坦敏感的和不敏感的高血压患者各30例,应用GC-TOF/MS测定厄贝沙坦敏感组、不敏感组高血压病人、以及健康志愿者血清内小分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法分析高血压病人与健康志愿者、厄贝沙坦敏感组与不敏感组的之间的代谢差异并鉴定差异化合物.[结果]与健康志愿者相比,高血压病人血清中大部分脂类(除单硬脂酸甘油酯)、游离脂肪酸较高;氨基酸中除苯丙氨酸、丙氨酸较高外,丝氨酸、色氨酸、苏氨酸水平较低.厄贝沙坦敏感组血清中缬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核糖醇、尿素、哌啶酸较高;面胆固醇、丙酮酸较低.[结论]高血压人群存在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的异常,而厄贝沙坦敏感组与不敏感组的代谢差异提示与厄贝沙坦降压敏感性有关.
作者:陈晓虎;方祝元;王广基;阿基业;郝海平;范群丽;黄丹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维持对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某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择期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麻醉诱导相同,对照组吸入异氟醚,静脉注射芬太尼维持麻醉;观察组以注射泵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血耱、皮质醇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插管前后血压、心率及无明显变化,P> 0.05;对照组患者气管插管后血压升高、心率增快,P<0.05.对照组在插管后,血糖、皮质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 [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维持术中应激反应小,血液动力学稳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作者:陈为国 刊期: 2011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