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福尔利复合罗库溴铵在高龄患者全麻诱导中的应用

檀文好;黎必万;陆彬堂

关键词:福尔利, 罗库溴铵, 高龄患者, 全麻诱导
摘要:[目的]探讨福尔利复合罗库溴铵用于高龄患者全麻诱导的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高龄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诱导用药:A组静注异丙酚、芬太尼、罗库溴铵,B组静注福尔利、芬太尼、罗库溴铵,C组先预注小剂量罗库溴胺后依次注入福尔利、芬太尼、罗库溴铵.记录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前、插管即刻和插管后3min时患者血压、心率和末梢血氧饱和度值,观察和记录发生肌阵挛等不良反应.[结果]A组气管插管前收缩压明显低于诱导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无改变;插管即刻各组心率均较诱导前明显增快(P<0.05);B、C组分别有8例和l例出现肌阵挛,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福尔利联合罗库溴铵作为全麻诱导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适合高龄患者手术全麻的诱导.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10所医院403例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调查

    [目的]调查成都市10所医院清洁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合理使用手术预防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成都市10所二甲及以上医院所有清洁切口术后住院病人进行调查,术后抗菌药物未停用者1周后追踪完成调查,分析其中清洁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共调查453例清洁切口术后患者,403例预防使用了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术前使用率59.55%(单联用药79.14%)、术中使用率11.41%(单联用药80.43%)、术后使用率99.50%(双联用药41.40%、三联及以上用药11.72%);只有26.13%的手术持续时间>3h患者术中接受了抗菌药物;42.50%的术前用药时间超过24h,92.51%的术后用药时间超过48 h.[结论]本次调查揭示了本地区清洁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抗菌药物使用率高,用药指征不严,用药时机不当,用药疗程长,联合用药不合理,应采取措施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作者:邓小华;张玲;马林;刘竹;窦丰满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新医改方案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公立医院的资金来源渠道和运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围绕新医改政策背景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就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作者:刘芳;石晓云;黄元强;韩俗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实验性迷走神经损伤后大鼠胸腺细胞NO表达的变化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损伤对胸腺细胞发育及迁移的影响及NO参与调控的可能机制.[方法]采取颈部右侧迷走神经切断术,对大鼠胸腺组织进行酶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观察NADPH阳性细胞CD4、CD8的表达;不同时间点的大鼠胸腺左、右叶中NADPH阳性细胞分布的特点及数量的变化.[结果]NADPH、CD4或NADPH、CD8双标细胞分布于髓质及小血管周围.右侧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胸腺右叶NADPH阳性细胞先增多后减少;在左叶有代偿现象.[结论]NO阳性细胞中包括不周发育阶段的胸腺细胞;建走神经损伤影响胸腺细胞发育及输出,其机制可能有NO参与.

    作者:赵毓芳;董科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成都市城区鼠种群密度与褐家鼠汉坦病毒带毒率调查

    [目的]通过对成都市褐家鼠汉坦病毒带毒率调查,发现成都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鼠传播特征,为科学指导HFRS防制提供依据.[方法]鼠密度调查采用粉迹法,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汉坦病毒抗原.[结果]成都市鼠密度灭前为8.18%,灭后为2.40%;褐家鼠带病毒率为4.42%.[结论]成都市市区褐家鼠种群携带汉坦病毒,在防制成都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时应以控制褐家鼠种群密度为主.

    作者:邓良利;田汶佳;肖霖;何建邯;廖骏;蒋峥;刘竹;马林;时炜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吉非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吉非替尼治疗50例晚期肺腺癌的疗效、中位生存期、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及对相关症状的控制.[方法]50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的ⅢB期或Ⅳ期肺腺癌患者,口服吉非替尼250 mg/d,直至患者死亡或肿瘤进展或发生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服药前或服药后每月复查CT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客观缓解率为24%,疾病控制率为76%,症状改善率为70%,性别及吸烟两亚组之间疗效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分期、PS评分及既往治疗等各亚组之间疗效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7.5个月,中位生存期16.8个月,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和腹泻.[结论]吉非替尼是晚期肺腺癌治疗较好的选择.

    作者:江波;赵金奇;何文杰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天津市滨海新区两年院内感染流行菌株及耐药情况

    [目的]了解天津滨海新区院内感染的流行菌株及菌株酎药情况,为临床防治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天津滨海新区2008年和2009年所有院内感染的致病菌356株及其药敏结果.从科室分布、标本、菌种、及酎药性4个方面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致病菌菌株主要分布在呼吸科、肾内科、血液肿瘤和脑内科.革兰阴性菌占分离菌的49.7%,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前3位.鲍曼不动杆菌两年内增加明显.革兰阳性菌总数占分离菌的22.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标本痰、尿、血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分泌物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两年的菌群分布相似,2009年整体耐药率增加.MRSA阳性率分别为25%,31.3%,MRCNS阳性率分别为66.7%,85.0%,大肠埃希菌ESBLs阳性率分别为31.7%,55.9%,肺炎克雷伯菌ESBLa阳性率分别为19.4%,22.2%.[结论]医院应加强对重点科室和常见菌种的监测管理,加强对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抗生素药物的教育、培训和监督工作,严格抗生素的使用适应证和规范化,建立抗生素使用的分级管理制度,预防和阻止不合理抗生素的使用.

    作者:冯贺强;张贺平;王静;刘兰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儿童Graves病临床特征与HLA-DQA1基因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A1基因型频率与儿童Graves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及DNA测序法,对四川地区汉族GD儿童83例和正常对照50例的外周血白细胞DNA的HLA-DQA1基因进行分型,分析家族史、性别及眼病与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DQA1*0102的频率在男女GD病儿中均显著增高(P=0.001;P< 0.001),女性病儿的相关性高于男性,在家族史阳性和家族史阴性(P=0.004;P=0.001,)及伴和不伴眼病的GD病儿中均显著增高(P=0.031; P< 0.001).DQAl*0302/0501在女性病儿中显著增高(P=0.012),在家族史阴性(P=0.017)和伴眼病的GD病儿中显著增高(P=0.003).DQA1*0101/0301仅在女性病儿中显著减少(P< 0.001),在家族史阳性和家族史阴性(P=0.003;P<0.001)及伴和不伴眼病的GD病儿中均显著减少(P< 0.001;P<0.001).[结论]HLA-DQAl基因与GD儿童家族史的相关性不大,但与性别、是否伴发GD眼病相关.

    作者:鄢力;程昕然;魏艳;王晓鸥;何卫兰;向蓉;卜冬梅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五华县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五华县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今后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五华县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9年五华县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803例,发病率为80.96/10万,无重症、死亡病例;发病年龄小30 d,大16岁;男性发病549例,占68.37%,女性发病254例,占31.63%;病例主要集中在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占90.78%;散居儿童占83.94%;发病季节呈现两个发病高蜂,第1个高峰是在春夏交替的4~5月,占30.39%,第2个高峰是在夏秋交替的9~10月,占27.77%.[结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卫生意识,加强重点人群防控措施的落实,是控制手足口病有效的措施.

    作者:陈青山;周荣群;彭就扬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EV71所致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分析及其预防控制措施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ms71,EV71)所致重症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34例手足口病患儿严格消毒隔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皮肤黏膜、用药及机械通气护理,密切监护,注意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男孩手足口病的发病率略高于女孩.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手足口病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可发生,以5岁及5岁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高.本组68例患儿均有发热,热峰高达39.8℃;手足及肛周见少许散在疱疹24例;嗜睡、意识模糊,肌力下降、反应差36例;惊跳、四肢抖动、抽搐28例;气促、心动过速54例;心动过缓8例;高血压30例;低血压16例;尿储留46例;肺水肿、肺出血22例.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危重症患儿的WBC、血糖、血乳酸明显高于重症患儿(P<0.05);CK-MB在危重症与重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进行治疗,本组68例患儿中治愈好转58例,自动出院6例,死亡2例.1例在入院24h之内死亡,1例在院外自服药物治疗,入院时已出现MODS,神经原性肺水肿,抢救72 h无效死亡.[结论]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是控制EV71所致手足口病扩散有效措施.

    作者:蔡榕;郭岚峰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21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错构瘤,AML)的CT表现,提高对常见及少见类型AML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1例AML病例的CT表现特征.[结果]肿瘤以单发多见,大小不等,大多数为边界清楚或较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病灶,密度不均,CT值为-119~40 hu,瘤内出血3例.未见钙化,增强扫描呈多样性强化.5个部分突向肾轮廓之外的病灶中3例(60%)周围肾组织呈杯口征.所有病例均无局部侵犯和远处转移者.[结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较有特征,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作者:李健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全程环节质量监控在病案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全程环节质量监控在病案质量控制中的作用.[方法]对2009年以来我院提交的所有病案予以质量监控,对比2009年与2010年的病案质量.[结果]随机抽取2009年病案2 769份,缺陷病案115份,缺陷率4.15%; 2010年病案3 125份,缺陷病案29份,缺陷率0.93%; 2010年病案缺陷率显著低于2009年病案缺陷率,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案环节质量监控对于确保病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借鉴应用.

    作者:马艳玲;孙涛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42例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胶囊,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纽显效率(61.90%)明显高于对照组(3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个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1.03±9.95)显著低于对照组(16.62±10.21)(P< 0.05).[结论]丁苯酞胶囊可提高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

    作者:古联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广西男男性行为人群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广西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性病感染状况和影响因素,为广西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预先设计的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指导调查对象填写问卷调查表,利用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用SPSS13.0软件做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955人,HIV阳性率为0.9%,梅毒阳性率为6.3%.在单因素分析中,民族,男性性伴数、近1次使用安全套情况、近6个月安全套使用频率、男男商业性行为、近6个月与女性发生过性关系、性病史、HIV检测结果同梅毒检测结果有关联.在多因素分析中,民族和与女性发生性关系是梅毒感染的保护因素,男男性伴数、近6个月安全套使用频率、男男商业性行为、性病史是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男男性行为人群梅毒流行和扩散的影响因素复杂,增强自我防范是预防梅毒感染的关键.

    作者:蓝光华;刘伟;朱秋映;陈怡;梁富雄;黄玉满;粱浩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医务人员乙肝疫苗复种知识及意愿的调查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乙肝疫苗复种意识与认知现状.[方法]以调查问卷形式,对承德市5所医院不同科室615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615份问卷调查,有效答卷610份.感染性疾病科人员对乙肝疫苗复种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率高,其次是内科、外科人员,管理人员回答正确率低;内科、外科、医技、管理科室人员乙肝疫苗愿意复种率与感染性疾病科人员愿意复种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措施对医务人员进行乙肝疫苗复种加强免疫注射预防乙型肝炎相关知识的培训,促使他们不断了解和认识乙肝疫苗复种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加入到宣传乙肝疫苗复种预防乙型肝炎的队伍中来,推动承德市乙型肝炎预防工作的开展,降低人群中乙型肝炎发病率,提高群众的身体健康水平.

    作者:崔凤梅;范美惠;何凤翔;孙亚娟;关安利;马海英;张国民;李俊颖;邓志鸿;谢延香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116例神经症临床分析及整体调整与综合治疗

    [目的]应用神经症诊断标准和方法,探索各类神经症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规范方法.利用整体调整,综合治疗手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临床医学及综合医院各临床科对神经症的认识和了解.[方法]应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CCMD-3,结合精神科检查,心理测量方法,在综合医院精神科日常门诊中对116例神经症进行诊断,同时应用整体调整方法对116例各类神经症实施支持和营养脑细胞、抗焦虑剂、抗抑郁剂、联合低剂量镇静催眠剂、中医镇静催眠药物,心理疏导进行综合治疗.[结果]在116例各类神经症中神经衰弱伴发焦虑的61例,抑郁性神经症29例、癔症13例,强迫及其他神经症13例.应用整体调整方法进行综合治疗的99例,对症处理的17例.治疗结果,临床治愈66例,显效30例,差13例.无效7例.[结论]应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是各类神经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规范方法.本研究发现:各类神经症好发年龄36~45多见.脑力劳动者多发.各类神经症中焦虑、抑郁性神经症明显高于癔症,强迫性及其他神经症.大部分有着明显的社会、心理诱发因素.应用整体调整方法对116例各类神经症进行综合治疗,治疗效果肯定,有效率83%.用整体调整方法,综合治疗各类神经症值得借鉴和推广.

    作者:李书平;李娟;杨菲;沈朝晖;于国庆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倾向性评分方法及其在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本课题采用传统多因素分析和基于倾向性评分的3种方法比较伽玛刀分次和单次治疗垂体腺瘤患者的疗效,证实倾向性评分可以用来平衡两个组的协变量,从而降低偏倚.[方法]采用t检验和简单线性回归方法逐个分析每一因素的作用,利用多因素回归平衡混杂因素来探讨处理方法的效果;倾向性评分方法均衡数据后采用1:1配对、分层及分层后回归调整比较处理方法的效果.[结果]①多因素分析平衡了其他因素后处理方法仍然为术后疗效的显著影响因素.(②经配对、分层后,伽玛刀分次治疗组垂体肿瘤的体积差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分层后回归调整处理方法后,分次伽玛刀治疗的体积增大风险是单次伽玛刀治疗的22.1%,分次伽玛刀治疗的效果要优于单次伽玛刀.③两方法结果一致,平衡了其他因素后处理方法不同术后疗效不同,分次伽玛刀治疗的效果要优于单次伽玛刀.[结论]倾向评分法能够有效地均衡各对比组间特征变量的分布和构成,并在组间均衡的基础上评价干预措施或危险因素与结果变量同的联系或作用.

    作者:韩竞;王彤;郭军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上海市静安区儿童腹泻中分离的宋内志贺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

    [目的]研究上海市静安区2006~2008年儿童腹泻标本中分离的20株宋内志贺菌的耐药性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特征.[方法]采用K-B法检测对1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并用WHONET 5.3软件对菌株的酎药性进行分析.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通过同源性分析以确定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20株宋内志贺菌对利福平和奈啶酸100%耐药,对四环素、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85%.主要分为6种复合耐药型.19株宋内志贺菌被分成16个带型,聚类分析显示属于来源高度相似的克隆系.[结论]建立了本区的宋内志贺菌脉冲常凝胶电泳分析方法和初步带型数据库.宋内志贺菌存在多重酎药现象,抗生素型与基因型间无明确关系.

    作者:李颐;崔生辉;罗蓓;胡雪明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唐山市社区常态老年人记忆障碍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人记忆障碍及其影响因素,为实施社区老年人记忆康复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唐山市社区老年人,应用行为记忆测验第2版(RBMTⅡ)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别进行记忆功能和睡眠质量的测评.[结果]647名老年人记忆障碍发生率78.5%,老年人记忆障碍的发生与年龄、性别、学历、职业性质、居住环境、身体状况、睡眠、参加社区活动等相关,高龄、女性、低学历、体力劳动者、居住环境差、身体状况差、睡眠障碍、不参加社区活动的老年人记忆功能的标准分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老年人记忆障碍发生宰较高,影响因素复杂.

    作者:陈长香;李建民;赵雅宁;吴黎明;刘小平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CT三维重建辅助经皮肾镜取石术穿刺定位63例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辅助经皮肾镜取石术穿刺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自2008年8月~2010年11月对63例肾结石患者行多层螺旋CT尿路增强多期扫描,将肾盂相期的原始数据经薄层重建后传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以此确定佳穿刺路径.[结果]63例患者通过CT三维重建,获得了肾盂肾盏的清晰形态,确定了结石的准确位置,提供了佳的穿刺路径,且所有患者均穿刺成功.[结论]CT三维重建能够明确结石的数量,大小及位置,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

    作者:李建勇;鲁栋梁;黄小华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胎儿宫内缺氧的液体疗法86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液体疗法在胎儿官内缺氧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86例发生胎儿官内缺氧的孕产妇在常规吸氧、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治疗基础上,进行液体疗法;分别观察和监测所有患者胎心率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42例(48.84%)胎儿官内缺氧获得明显改善,胎心率不正常发生率32.56%较治疗前81.40%明显减少,两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液体疗法对于治疗胎儿宫内缺氧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母体及胎儿机体的微循环,从而改善临床缺氧缺血的不良症状.

    作者:雷慧琼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