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尿中4种多环芳烃代谢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研究

李永新;黎源倩;张彩云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 固相萃取, 多环芳烃代谢产物, 尿样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尿样中4种多环芳烃代谢产物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方法]样品经酶解,用C18固相萃取柱净化、氮吹浓缩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柱分离、荧光检测器检测,以外标法定量.[结果]4种多环芳烃代谢产物标准曲线的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15~0.086 μg/L;尿样低、中、高3个水平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5.23%~127.5%,相对标准偏差为4.43%~9.87%.用所建立的方法成功测定了正常人群20份尿样中的4种多环芳烃代谢产物.[结论]本方法具有准确、灵敏、重现性好的特点,适合于尿样中4种多环芳烃代谢产物的同时测定.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兰州市保教人员儿童急救知识掌握情况调查

    [目的]评估兰州市保教人员对儿童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及学习态度,为开展对保教人员实施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级抽样的方法从兰州市3个区抽取316名托幼机构保教人员进行儿童急救知识及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结果]89.33%的保教人员认为儿童时期就应该学习急救知识;对于常见的急救知识如急救电话,骨折,地震,保教人员的知晓率普遍偏低,其中对于烫烧伤问题,不同性质机构的保教人员掌握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4,P<0.01),而不同工作年限的保教人员对此问题的掌握情况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教人员缺乏常见的儿童急教知识,对其开展及普及儿童常见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刻不容缓.

    作者:安娟;许瑞;师君娟;姜雪;解佩仪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急诊救治突发性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突发性脑出血患者急诊救治方法,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评价患者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急诊收治的282例突发性脑出血患者的急救措施,对不同入院时间的患者进行分组,并采用改良早期预警(MEWS)系统评分对突发性脑出血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及预后比较,比较两组急诊教治后的死亡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出血量(t=2.683,P<0.05)、MEWS评分分值(t=4.611,P< 0.05),死亡率(x2=5.02,P< 0.05),并发症发生率比较(x2=5.56,P< 0.05),不同MEWS评分分值患者死亡率(x2=63.94,P< 0.01),与并发症发生率(x2=123.88,P< 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改良早期预警(MEWS)系统对突发性脑出血急诊急救进行评估,可以节省时间,预测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龙勇;曾俊锋;江乾;饶淑萍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启发互动式教学法在消化内科见习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目的]探讨在消化内科见习教学中使用启发互动式教学的效果.[方法]选择40名来我院消化内科见习的学生,将他们按学号单双分为两组,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轮流进行消化内科临床见习.对照组按传统消化内科见习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组采用启发互动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结果]两组见习生通过为期3个月的见习后,比较临床技能及理论知识考核结果,实验组见习生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见习生,P值均<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启发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摒弃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卓有成效,适合消化内科教学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海莉;关晓辉;苏建坤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型的表达

    [目的]以健康人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通过流式细胞术及细胞因子染色方法阐述不同分期的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表型特点.[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表型(CD16,CD80及HLADR).[结果]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及其亚型(CD14+CD16+单核细胞)频率均增加,HLA-DR表达水平降低.[结论]肝硬化患者病情越重,则单核细胞及CD14+CD16+单核细胞频率越高,活化程度越低.

    作者:张国民;王鑫;康富标;王桂平;宋英华;张弘;赵新辉;周青云;金翠红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硼替佐米(万珂)为主的化疗方案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了解以硼替佐米(万珂)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近期我院治疗的54例MM病人,观察组采用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对照组23例接受沙利度胺为主的化疗方案,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特征.[结果]31例观察组病人,缓解率为90.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2%.观察组病人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如下:血小板下降者2例,白细胞下降者1例,血红蛋白下降者1例,其余的不良反应分别为乏力、嗜睡、便秘、末梢神经炎、恶心呕吐及皮疹等,程度均较轻,大部分为1~2级反应.[结论]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效果较好,但应加大样本量,更加准确地评估临床效果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

    作者:沈立云;杨华;马鸿雁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二氧化氯对细菌DNA作用的观察

    [目的]观察二氧化氯(ClO2)对细菌DNA损伤与致死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联合运用凝胶电泳谱带分析、圆二色光谱和质粒转化率法.[结果]10 mg/L和100 mg/L ClO2作用的总DNA电泳条带没有明显改变,1 000mg/L ClO2使DNA条带变窄但无弥散现象;100 mg/L ClO2作用后,DNA圆二色光谱两个负峰的振幅均有明显下降;分别以1、3和5倍于小致死浓度的ClO2作用于含质粒的大肠杆菌,所提取的相应质粒对大肠杆菌DH5a的转化率分别降至对照组的(40.3±12.71)%、(31.261±5.57)%、(11±8.2)%.[结论]ClO.作用可导致DNA二级结构改变和菌内质粒转化率下降,但DNA可能不是二氧化氯杀菌作用的致死靶点.

    作者:韦明肯;李长秀;赖洁玲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EV71所致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分析及其预防控制措施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ms71,EV71)所致重症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34例手足口病患儿严格消毒隔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皮肤黏膜、用药及机械通气护理,密切监护,注意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男孩手足口病的发病率略高于女孩.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手足口病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可发生,以5岁及5岁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高.本组68例患儿均有发热,热峰高达39.8℃;手足及肛周见少许散在疱疹24例;嗜睡、意识模糊,肌力下降、反应差36例;惊跳、四肢抖动、抽搐28例;气促、心动过速54例;心动过缓8例;高血压30例;低血压16例;尿储留46例;肺水肿、肺出血22例.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危重症患儿的WBC、血糖、血乳酸明显高于重症患儿(P<0.05);CK-MB在危重症与重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进行治疗,本组68例患儿中治愈好转58例,自动出院6例,死亡2例.1例在入院24h之内死亡,1例在院外自服药物治疗,入院时已出现MODS,神经原性肺水肿,抢救72 h无效死亡.[结论]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是控制EV71所致手足口病扩散有效措施.

    作者:蔡榕;郭岚峰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区域协同医疗在四川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中的用探索

    结合区域医疗现况及区域协同发展基础,本文从建立区域远程教育平台、加强远程诊断、会诊、咨询、信息交流等医疗协作、实地强化培训等方面探讨区域协同医疗在四川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中的应用,建立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

    作者:李慧;黄勇;饶莉;孙荣国;曾智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水样中病毒浓缩和回收

    近年来,由于水污染的加剧,病毒污染引起的水源性疾病正在增多,已经引起人民的广泛关注.即使很少量的病毒颗粒亦可致病.目前各种水样微生物学质量控制主要是通过常规监测粪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菌这样的细菌指示物来实现的,然而大多数观点表明环境水样中细菌和病毒污染水平并不相关,因而建立饮用水中病毒学监测指标十分必要.由于水样中只有少量病毒颗粒存在,进行水样检测前必须浓缩水样中的病毒.水中病毒的检测除了要有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外,水中病毒的浓缩与回收的效率亦是决定病毒检测成败的关键.目前水样中病毒浓缩的方法很多,本文对常用的浓缩回收方法作一综述,并对各个浓缩回收方法的优缺点作一评价.

    作者:杨振兴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尿中4种多环芳烃代谢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研究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尿样中4种多环芳烃代谢产物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方法]样品经酶解,用C18固相萃取柱净化、氮吹浓缩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柱分离、荧光检测器检测,以外标法定量.[结果]4种多环芳烃代谢产物标准曲线的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15~0.086 μg/L;尿样低、中、高3个水平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5.23%~127.5%,相对标准偏差为4.43%~9.87%.用所建立的方法成功测定了正常人群20份尿样中的4种多环芳烃代谢产物.[结论]本方法具有准确、灵敏、重现性好的特点,适合于尿样中4种多环芳烃代谢产物的同时测定.

    作者:李永新;黎源倩;张彩云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广西男男性行为人群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广西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性病感染状况和影响因素,为广西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预先设计的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指导调查对象填写问卷调查表,利用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用SPSS13.0软件做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955人,HIV阳性率为0.9%,梅毒阳性率为6.3%.在单因素分析中,民族,男性性伴数、近1次使用安全套情况、近6个月安全套使用频率、男男商业性行为、近6个月与女性发生过性关系、性病史、HIV检测结果同梅毒检测结果有关联.在多因素分析中,民族和与女性发生性关系是梅毒感染的保护因素,男男性伴数、近6个月安全套使用频率、男男商业性行为、性病史是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男男性行为人群梅毒流行和扩散的影响因素复杂,增强自我防范是预防梅毒感染的关键.

    作者:蓝光华;刘伟;朱秋映;陈怡;梁富雄;黄玉满;粱浩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实习护生的应对方式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的]探讨实习护生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实习护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SCL-90心理健康量表对187名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结果]实习护生使用多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其次是求助,少采用的是自责.在本、专科护生间、城镇组与农村组护生间应对方式无统计学差异.应对方式对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其中自责、解决问题对实习护生心理影响为显著.[结论]应重视对实习护生应对方式的教育,以提高护生的心理健康.

    作者:刘寒;赵必华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DNA核酶对乙肝病毒X基因在肝癌细胞中表达的抑制作用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在全球广泛流行,是引起乙型肝炎(Viral Hepatitis)和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C)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采用根据HBV-X基因的序列设计针对起始密码的脱氧核酶来阻断HBV-X基因的表达,探寻X基因与肝细胞癌发生的机制,研究防治肝细胞癌的方法,对临床上进行肝癌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Western blot、流式细胞仪以及RT-PCR等检测脱氧核酶对X基因的抑制作用.[结果]根据HBV-X基因的序列设计针对起始密码的脱氧核酶,导入能表达HBV-X基因的细胞系,通过流式细胞仪、Western blot以及RT-PCR等检测脱氧核酶在细胞系中对HBV-X基因的作用情况,发现DNA核酶对HBV-X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利用脱氧核酶来阻断乙肝病毒X基因表达从而防治肝细胞癌的发生,降低肝细胞癌的死亡率,提高慢性HBV感染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作者:沈雁冰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42例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胶囊,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纽显效率(61.90%)明显高于对照组(3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个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1.03±9.95)显著低于对照组(16.62±10.21)(P< 0.05).[结论]丁苯酞胶囊可提高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

    作者:古联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当归多糖对小鼠化学性肝损伤抗氧化酶及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当归多糖(angelica sinensis polysaccharide ASP)对CCL肝损伤小鼠抗氧化酶、自由基和一氯化氮(nitric oxide,NO)的含量的影响.[方法]以4月龄昆明种小鼠为研究对象,分对照组、模型组和高、中、低当归多糖干预组,各组均给予常规饲料,自由饮水;干预组每天按体重用不同浓度的当归多糖灌胃,饲养7d,末次灌胃2h,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调和油溶液,其余各组腹腔注射0.15%CCL调和油溶液,24h眼球取血,分离血清测ALT、AST.处死小鼠取出肝脏计算肝体指数,制备肝匀浆测定SOD、NOS活性和MDA及NO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当归多糖能减轻化学性肝损伤小鼠炎性反应,降低MDA的含量(P<0.01)、增加SOD的活性(P< 0.05~0.01),抑制NOS的活性和NO的含量(P< 0.05~0.01).[结论]当归多糖对CCL4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钟萍;李萍;张昕蕾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某医院787例健康体检者健康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对健康体检者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的分析,了解健康体检人群中患病风险的分布情况和不同年龄、性别组同的差异性,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常见慢性病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方法]对某医院787例体检人群采用中国国民健康风险评估系统进行慢性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Ⅱ型糖尿病和肺癌)风险预测,并将风险评估结果按性别、年龄进行分类比较.[结果]男性高血压和肺癌的“较高风险”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高血压、Ⅱ型糖尿病的“较高风险”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且不同疾病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较高风险”发生率随年龄呈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结论]健康风险评估能够对特定的慢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预测和评估,可以补充完善健康体检的内容,并为健康体检者的疾病防治或健康管理提供相应的依据和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作者:窦晶晶;韩海军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心电图对应导联出现ST段压低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应导联出现ST段压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66例心电图对应导联出现ST段压低患者,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但心电图对应导联未出现ST段压低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出现其他冠脉病变、临床心功能分级、左心射血分数、严重心律失常、死亡发生率,总结心电图对应导联出现ST段压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治疗中的临床意义.[结果]经研究显示,两组患者中,观察组患者的冠脉病变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值均<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功能分级、左心射血分数均较对照组差,P值均<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电图对应导联出现ST段压低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其他冠脉病变的重要信号,临床应及早采取干预治疗措施,以降低死亡率.

    作者:黄炜;燕宪亮;吴建东;夏勇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新型双链季铵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损伤作用的电镜观察

    [目的]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对象,研究双链季铵盐N,N,N’,N’-四甲基-N,N’-双十二烷基-2-丁烯-1,4-二铵(简称1,4-DBeQA)的杀菌机制.[方法]采用载体定量杀菌和扫描电镜观察的方法进行实验观察.[结果]用含量100 mg/L的(1,4-DBeQA)消毒液作用10 m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率达到100%.通过扫描电镜的观察发现,25 mg/L的(1,4-DBeQA)消毒液作用20 min,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仍保有较完好的外部形态,但菌体表面粗糙,有少数菌体胞壁出现皱褶.100 mg/L的(1,4-DBeQA)消毒液作用20 min,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璧有显著皱褶和破裂,已观察到细菌表面有许多颗粒状物出现,并有小泡和小球形成.[结论]从双链季铵盐(1,4-DBeQA)杀菌机制的角度看来,细菌的致死与细胞质的凝集和胞内物质的渗漏有关.

    作者:张凤云;王忠海;赵进沛;吕雨虹;王丽;张文勤;徐书显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南通大学学生BMI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南通大学学生BMI分布情况,并从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精神和遗传等方面初步分析BMI的影响因素.[方法]自行设计《BMI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量表》,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抽取南通大学文理医科,大一到大四在校学生共402人.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BMI分布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体重过轻及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402名调查对象中,体重过轻51人,占12.69%;正常306人,占76.12%;超重38人,占9.45%;肥胖7人,占1.74%.BMI在男女生之间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各影响因素中,“进食速度” “是否偏食或挑食”“是否有家族性慢性病”对BMI的分布有影响(P<0.05).[结论]本次调查发现,南通大学学生BMI分布基本正常,但体重过轻和超重肥胖的人群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今后高校应进一步普及BMI的概念及测算,加强对同学们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指导,让更多的人保持一个健康理想的体重.

    作者:朱奇;范从娟;郑方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老年性糖尿病遗传度的研究

    [目的]研究老年性糖尿病遗传程度,探讨其遗传方式.[方法]对糖尿病患者及对照逐个进行家系调查,将其一级亲属(包括双亲同胞和子女)的人数及患病情况记录于调查表中,报据Palconer公式分别计算老年性和非老年性糖尿病的遗传度.[结果]老年性糖尿病人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2.4%)远高于非老年性(0.42%).老年性糖尿病的遗传度为44.0%,非老年性糖尿病遗传度为67.1%.[结论]老年性糖尿病与遗传有关,符合多基因遗传.

    作者:季洪斌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