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斌;徐国兴
目的:研究双眼视功能各参数中与视疲劳的发生有关系的参数,以发现在视疲劳中起重要作用的指标,为进一步通过视功能训练改善视疲劳症状提供基础.方法:通过问卷调查选取门诊患者50例,年龄11~37岁.其中,有视疲劳症状患者25例,无症状者25例.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以及双眼视功能各项参数(隐斜视,AC/A,融合范围等)测定,并分析结果.结果:有视疲劳症状组与无症状组之间,视远及视近隐斜无统计学差异;AC/A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融合范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视疲劳的发生与双眼视功能的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调节性辐辏与调节的比值(AC/A)异常是视疲劳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作者:张立华;贾丁;贾亚丁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眼表状态的改变.方法:107例(107眼)2型糖尿病患者(DM组)及100例100只正常眼(对照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主观感觉,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tearbreaking up time,BUT)测定角膜荧光素染色及结膜印迹细胞学状态改变.结果:DM组患者发生干眼的几率(54.2%)较对照组(17.0%)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M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8.48±4.34mm)较对照组(13.73±4.79mm)降低,BUT(6.78±4.08s)较对照组(14.31±4.78s)明显缩短,角膜荧光素着色点(19.6%)较对照组(6.0%)明显增多,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DM组结膜杯状细胞密度平均值(80.03±40.38/mm2)较对照组(132.14±33.01/mm2)明显降低,结膜鳞状化生级别较对照组增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可引起角膜、结膜状态的改变.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在各种手术时要充分考虑眼表的改变,给予恰当的治疗.
作者:胡岚君;赵金荣;张金英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确定马来西亚一个三级保健医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及发病趋势.方法:回顾分析在2003-2005年之间出生并进行ROP筛查的婴儿,记录每个患儿ROP的严重分期.结果:我们对188名婴儿进行了筛查,平均出生体重1 105.3±300.6g,平均妊娠期为29.2±2.6wk.这些婴儿整体的ROP发病率为29.18%(55/188).出生体重在750g及以下的婴儿发病率为76.2%.3a以来,低体重儿的数量及重型ROP病例数量呈现一个增长的趋势(P<0.05).出生体重与婴儿受检数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0.000).结论:随着低体重和小月分婴儿比例的增加,患ROP的患儿比例随之增加.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分析A-V型斜视发病率、病因,探讨A-V型斜视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第一眼位斜视度数设计水平方向的手术量,对合并轻度上、下斜肌功能亢进(A-V征15△~20△)及仅有水平肌功能异常者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上、下斜肌功能亢进明显者(+2~+3),行上、下斜肌减弱术.结果:62例A-V综合征中合并上、下斜肌功能异常者35例,仅有水平肌功能异常者27例.行上、下斜肌减弱术21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41例,两种手术效果无显著差异.结论:产生A-V综合征的因素较多,多数A-V型斜视都有斜肌功能异常,对上、下斜肌功能亢进明显者,行上、下斜肌减弱术,对合并上、下斜肌功能亢进较轻及仅有水平肌功能异常者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手术效果良好,两种术式效果无显著差异.
作者:王志斌;张勇;郑大凤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上睑下垂矫正手术的根本目的:提高下垂的上睑,恢复正常的睑裂高度,露出瞳孔,扩大视野,防止弱视,矫正异常形态,改善面容.既要达到功能上的恢复,又要达到美容目的.上睑下垂的手术治疗方法较多,每种方法都不是尽善尽美.本文根据手术原理对手术方式进行综述.
作者:范瑞;马利波;张建东;张志;闻矩;卢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视神经炎发展为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比分析6例发展为MS的视神经炎患者和其余45例视神经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寻找视神经炎发展为多发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发展为MS的视神经炎复发率比其他视神经炎高(P<0.01),眼球周围疼痛较其他视神经炎多见,但无统计学意义(P=0.18).性别、年龄、单侧或双侧发病、视力下降程度、视盘水肿等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血沉高于正常的视神经炎患者较血沉正常的患者更不易发展为MS(P<0.05).结论:对于复发的、存在眼球周围疼痛的视神经炎患者要重点关注其发展为MS的可能.视神经炎患者应常规行血沉检查.好以头颅MRI检查替代头颅CT检查,条件允许时检查脊髓MRI.
作者:赵桂玲;庞燕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羊膜填塞法联合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角膜溃疡性穿孔的临床效果,了解此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局限性.方法:对11例(11眼)感染性角膜溃疡穿孔的患者采用羊膜填塞治疗.其中,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3眼,病毒性角膜溃疡穿孔2眼,细菌性角膜溃疡穿孔 5眼,单疱病毒性合并细菌感染者1眼.溃疡穿孔范围0.5~2mm.用羊膜填塞穿孔、用另一羊膜覆盖于整个角膜表面,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结果:术后1d,11例患者前房均形成,穿孔区密闭良好,随访期间前房深度正常.手术后6wk有完好上皮覆盖,穿孔区角膜厚度逐渐增加,溃疡周边炎症反应减退.术后5mo溃疡瘢痕愈合,溃疡区的角膜厚度稳定.11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及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羊膜填塞法联合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2mm的角膜溃疡性穿孔是有效、安全的,但此方法术后角膜溃疡是瘢痕愈合,适用于穿孔区非角膜中央的患者.
作者:杨锦;李冰;杨付合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分析真菌性眼内炎病原菌种类.方法:对明确诊断的44例真菌性眼内炎患者的致病菌和其治疗及转归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涂片及培养均为阳性27例,仅涂片阳性17例.致病菌以娴曲霉菌及酵母样真菌为主,合并细菌感染3例,两种真菌并存1例.行玻璃体切割术27例,术后病情好转或稳定18例.结论:真菌性眼内炎致病菌以烟曲霉菌及酵母样真菌为主,烟曲霉菌愈后差,酵母样真菌愈后好,玻璃体切割治疗有效.
作者:李静;罗益文;卢彦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经长波紫外线UVA(365nm)激发处理,TiO2纳米薄膜对体外培养的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抑制效应.研究该薄膜影响表面细胞生长的特性.方法:在玻片上涂覆TiO2纳米薄膜,并以未镀膜玻片为对照.将两种玻片在不同强度(0.102和0.825mW/cm2)的UVA下,照射0,10,20,30,40min,观察玻片表面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生长的数量和状态.实验用MTT比色法评估晶状体上皮细胞量,并以AO-EB染色法观察其形态;用瑞氏染色后计数法测定巨噬细胞量,并以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结果:镀TiO2纳米薄膜玻片在0.102mW/cm2的UVA激发40min或0.825mW/cm2的UVA激发30min时,表面存活的细胞量比未镀膜玻片显著减少(P<0.01),且晶状体上皮细胞出现AO-EB染色的凋亡和坏死特征,巨噬细胞出现质膜破裂、细胞崩解的扫描电镜表现.激发时间越长,TiO2纳水薄膜上的细胞量越少,且0.825mW/cm2的光源较0.102mW/cm2的光源更能激发TiO2的杀伤作用结论:TiO2纳米薄膜在UVA的激发照射后,能使其表面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发生凋亡或坏死.与照射时间呈时效关系.
作者:郑帆;翁景宁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氧化应激与多种代谢异常、细胞因子活化以及细胞凋亡等关系密切并相互作用,在DR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抗氧化剂阻滞DR的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得以证实,但临床试验结果却不确定.目前有大量关于氧化应激与DR的研究,并且也有众多学者致力于抗氧化剂在DR治疗作用方面的研究,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凌静;栾洁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研究LASIK术矫治1.00D的等效球镜度数时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发生的变化.方法:以角膜地形图所测得的角膜前表面屈光力(K值)为标准,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变化量△K=K术前-K术后,按矫治等效球镜度数(SE矫治)将患者分成低、中度近视(SE矫治≤-6.00D)及高度近视(SE矫治-6.00D)两组,计算△K/SE矫治,并与由经验公式推导出的0.8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当矫治1.00D的等效球镜度数时,总体研究对象: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的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分别变化0.89±0.24D,0.94±0.28D和0.83±0.18D:切削的角膜组织分别为11.46±0.76μm,11.87±0.65μm和11.08±0.65μm;角膜的切削量与矫治等效球镜度数呈负相关关系.结论:LASIK术后低、中度近视的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变化大于高度近视.
作者:宋冰冰;刘汉强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治疗方法.方法:对42例(45眼)复发性翼状胬肉先行激素点眼及用含950mL/L酒精的小棉片贴敷后手术切除.术中加用丝裂霉素C并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对有睑球粘连患者加用羊膜覆盖.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2mo,均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对复发性翼状胬肉应根据病情进行综合分析与治疗.
作者:刘奎香;赵桂秋;孔庆兰;林静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外伤性PVR大鼠和外伤后应用人工合成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中大鼠视网膜组织MMP-1、MMP-3及TIMP-1在不同病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将1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外伤性PVR组和外伤后应用GM6001组.应用免疫组化法在不同时间对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MMP-1、MMP-3及TIMP-1的表达进行定性、定位、半定量检测.结果:1)MMP-1、MMP-3、TIMP-1主要表达于视网膜组织的视锥视杆层、视网膜外网状层、视网膜内网状层、神经纤维层.2)各个亚组在正常对照组、外伤后应用 GM6001组MMP-1、MMP-3微弱表达.3)MMP-3在外伤性PVR组1,3,7d显著表达.MMP-1在外伤性PVR组3,7,14d显著表达(P<0.05).TIMP-1在外伤性PVR组与外伤后应用GM6001组的各个亚组均有明显表达(P<0.01).MMP-3/TIMP-1的比率在外伤性PVR组1,3,7d增高(P<0.05).MMP-1/TIMP-1的比率在外伤性PVR组3,7,14d增高(P<0.05).结论:MMP-1、MMP-3与PVR形成的病理过程有关,TIMP-1与二者特异性结合抑制其活性:GM6001通过调节MMP-1/TIMP-1和MMP-3/TIMP-1达到平衡,能抑制PVR的发生和发展,干预PVR的发展进程.
作者:洪玉;徐国兴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低浓度丝裂霉素在翼状胬肉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确诊为翼状胬肉的400例患者550眼随机分为4组-第一组:100例患者的130眼,不使用丝裂霉素;第二组:100例患者的140眼,使用0.2g/L丝裂霉素;第三组:100例患者的150眼,使用0.3g/L丝裂霉素;第四组:100例患者的130眼,使用0.4g/L丝裂霉素.每组接受暴露巩膜的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入选当天以及术后2wk;2,6mo;1a分别记录患者的视力、眼压、眼球运动、虹睫炎、疤痕、症状(流泪、畏光、异物感)和体征(结膜充血、角巩膜溃疡和巩膜穿孔).结果:第三组和第四组的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第一组和第二组(P<0.01).术后第四组的眼压升高、虹睫炎、症状和体征的发生明显高于第一、二、三组.结论:低浓度丝裂霉素在预防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治疗中是有效的.它的有效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它的安全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而下降.
作者:赵方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对福建泉港区角膜异物进行调查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07-07/2008-07角膜异物患者432例445 眼,对性别、年龄、异物分类、位置、视力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角膜异物432例445眼中男404例(93.5%),平均(25±4.5)岁,21~40岁为发病集中年龄(49.3%),职业以工人为主(63.4%),异物以铁屑铁渣居多,302眼(67.9%),异物位于角膜Ⅰ区157眼(35.3%),角膜Ⅱ区177眼(39.8%),角膜Ⅲ区111眼(24.9%).1 d内就诊120例(27.8%),2~3d 194例(44.9%),治疗前后视力基本不变或有所提高.结论:角膜异物是常见的职业性眼外伤,改善工作环境及加强个人防护能有效地预防角膜异物的发生.
作者:许建斌;徐国兴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以干燥脱水法保存的鸵鸟角膜基质为载体构建人工生物角膜上皮组织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获得新西兰大白兔角膜缘干细胞,经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得细胞,种植于干燥脱水法保存的鸵鸟角膜板层基质上,采用气液界面培养法进行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生长特点,超微结构及免疫学特征.结果:在干燥脱水法保存的鸵鸟角膜基质上种植兔角膜缘干细胞,接种72h后,细胞形成单层,移置气液交界面后继续培养7~10d,逐渐形成复层.经光镜、透射电镜、及免疫学检测显示其具有角膜上皮组织的生物学特性.结论:兔角膜缘干细胞能够在干燥脱水法保存的鸵鸟角膜基质载体上生长,并可形成复层,基本具有正常角膜上皮细胞的形态、超微结构和生物学特性.
作者:刘先宁;朱秀萍;银勇;吴洁;杨华;张长宁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erythropoietin,rhEPO)对急性高眼压视网膜缺血所致的视神经和视网膜超微结构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2只健康新西兰白兔平均分为模型组和EPO组.两组兔均任选1眼作为实验眼,用生理盐水前房灌注法造成急性高眼压模型.造模前第3d及造模结束时,EPO组兔皮下注射rhEPO 100U/kg共两次.第7d进行视神经和视网膜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急性高眼压使视神经和视网膜的超微结构受到明显损害,全身使用rhEPO后这种损害显著减轻.结论:rhEPO能够减轻急性高眼压引起的视神经和视网膜超微结构损害.rhEPO可能成为新的视神经保护药物.
作者:王建明;宋艳萍;孙乃学;冯海晓;惠娜;范雅稚;胡凯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利用VEGF的变化映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过程,方法:建立缺氧小鼠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视网膜VEGF在不同时间点的mRNA值,通过函数绘制VEGF与新生血管的拟合曲线,并求得VEGF映射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函数方程.结果:通过实验和数学推算,我们获得VEGF映射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线性方程.结论:利用VEGF的mRNA表达,可以建立方程映射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李斌;李艳会;徐玲娟;华开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报道1例角膜接触镜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双眼圆锥角膜3a随访结果,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简要回顾.方法:一位27岁的女性患者行常规LASIK治疗中度近视.术前散瞳验光的结果为右眼-5.50/-0.50×50°和左眼-4.50/-1.00×15°.中央角膜厚度分别为右眼526μm和左眼541μm.术前角膜地形图正常,没有显示任何圆锥角膜或者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改变.手术中制作160μm角膜瓣后进行激光切削,切削深度分别是右眼102μm和左眼86μm,预计剩余角膜厚度为264μm和295μm.结果:术后29mo,患者双眼出现明显视力下降,下方角膜膨出,中央角膜曲率变大.验光结果分别为右眼-12.50/-4.00×160°和左眼-6.00/-4.25×125°.中央角膜厚度变薄.诊断双眼继发性圆锥角膜,给予硬性角膜接触镜配戴.3a的随访(期间曾两次更换镜片)显示患者病情基本稳定,视力矫正满意,接触镜全天佩戴耐受性良好,并发症较少.结论:虽然经过严格的术前筛查,轻度到中度的近视LASIK治疗术后仍可能出现继发性圆锥角膜.硬性角膜接触镜是改善此类患者视力安全和可逆的方法,也可以延迟或避免患者进行角膜内基质环的植入和穿透性角膜移植.
作者:杜红俊;徐渊;胡丹;董责红;王海燕;王雨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评价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TecnisZ9000对提高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4例36眼,其中18眼为Tecnis Z9000组,18眼为传统球面人工晶状体组.检查术后3mo佳矫正远视力,不同亮度环境及有、无散瞳条件下的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结果:手术后3mo佳矫正远视力Tecnis Z9000组为0.89±0.17,球面人工晶状体组为0.76±0.16,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瞳孔下,两组晶状体在不同空间频率(1.5,3,6,12,18c/d)、不同照明条件下CS无显著差别.散瞳后Tecnis组亮环境(亮度为85cd/m2)下的12,18c/d CS及暗环境(亮度为3cd/m2)下1.5,3c/d CS均分别与同条件下的球面人工晶状体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白内障术后早期,Tecnis Z9000可提高佳矫正远视力和对比敏感度,改善术眼视功能.
作者:陈迎迎;谭少健;凌宇;梁皓;李霞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