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阳;何阳;Dick H. Burkhard
目的:观察在泪道内窥镜下泪道阻塞及治疗前后的形态对比以判断预后,指导手术.方法:我们2007-02/11选择了52例(71眼)泪道阻塞患者,应用微型泪道内窥镜直视下动态观察泪道粘膜形态及狭窄部位,以环钻和/或激光解除阻塞,并逆行植入硅胶管,拔管后随访0.5a.结果:52例(71眼)泪道阻塞患者经治疗后,治愈67眼,治愈率达94%,再次检查发现2眼泪道内壁有纤维附着,2眼泪总管阻塞.结论:在泪道内窥镜下,直接观察泪道细小病变,并进行有针对性地环钻、激光术治疗,避免了手术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及假道形成,并可彻底清除阻塞物,防止再阻塞发生,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袁鹂;张晓俊;沈素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眶颧复合体骨折后眼球内陷的手术矫正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01/2006-05我院眼科收治的45例眶颧复合体骨折合并眼球内陷患者行骨折复位和眼眶重建的手术资料和随访结果.其中早期手术11例,晚期手术34例.通过眉弓外侧切口、下睑切口、前庭沟切口和冠状切口联合入路,在建立良好咬合关系的基础上,恢复和加强眶颧复合体正常解剖结构,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Medpor充填修复眶壁骨折矫正眼球内陷.45例患者术后随访12~30mo.结果:所选45例患者术后外观获得显著改善,眼球内陷矫正,复视得到改善.早期手术病例组骨折复位和功能恢复均优于晚期组.结论:眶颌颧复合体骨折手术可以恢复正常而中部外形、矫正眼球内陷和改善复视症状.早期手术更容易达到解剖复位,提高疗效.
作者:李瑾;范先群;林明;周慧芳;陆雯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发达国家老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其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它是一种由环境和遗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复杂性疾病.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吸烟是明确的危险因素.应用基因组连锁扫描和关联分析,已经发现多个潜在的致病基因.补体因子H与AMD的关系提示替代补体途径在AM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PLEKHA1/LOC387715/HTRA1基因位点的变异也是AMD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理解环境和遗传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将有利于AMD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的探索.本文对目前AM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病因学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娟;胡永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己酮可可碱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是通过提高前房眼内压来实现的.将3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5只,对照组15只,治疗组15只.治疗组于高眼压前6h和眼压正常后即刻己酮可可碱50mg/kg ip.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等容量生理盐水ip.监测视网膜电流图(ERG)b波的变化,测定视网膜谷氨酸含量以及视网膜线粒体钙含量.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谷氨酸含量都在缺血再灌注后逐渐上升,在48h达到峰值,两组都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在6h点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在其他时点对照组的Glu含量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视网膜线粒体钙含量在缺血再灌注后逐渐上升,在24h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两组都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在6h点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在其他时点对照组的视网膜线粒体钙浓度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再灌注后,对照组ERG b波比较低平;再灌注后1 h,对照组、治疗组的ERG相对b波无明显的差异.24h后两组b波都降低到低,然后逐渐恢复;72h后对照组ERG b波仪恢复到正常眼的69%左右.己酮可可碱处理组ERG b波恢复到正常眼的95%左右,ERG b波明显较对照组高(P<0.01).结论:己酮可可碱能有效降低视网膜谷氨酸含量及视网膜组织细胞线粒体钙离子含量,促进ERG h波的恢复,缩短了视网膜缺血冉灌注的病理过程.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郭荣奎;王新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切削术(topography-guided customized ablation,TOGCA)治疗高度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05/09在我院屈光中心接受TOGCA的散光≥-2.00D的复性近视散光患者53例87眼.术前、术后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分析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度及散光轴的变化.结果:术后裸眼视力优于术前佳矫正视力,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无1例佳矫正视力下降.术前眼总体散光-2.44±0.47D,角膜散光.2.56±0.58D,均为顺规散光.术后眼残留散光-0.17±0.34D.除1例(2眼)发展了-1.00D的散光,其余患眼均在±0.50D以内,角膜散光-0.10~-2.60D,平均-0.98±0.46D,部分角膜散光欠矫与非角膜散光因素正相关.散光轴位变化较术前改变约14.13±19.18度.结论:TOGCA治疗高度散光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术后散光较术前明显减小,手术前后角膜散光轴均保持了良好的一致性.
作者:郑秀云;党光福;雷玉琳;郑秀华;张颖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对38例(40眼)黄斑水肿患者行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后定期随访6mo,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及眼底FFA黄斑区改变情况.结果:全部患者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后视力比术前提高,黄斑水肿消退或减轻.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可消除黄斑水肿,提高视力,但一过性高眼压及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邵杰;周亚军;钟晓东;华远锋;李玉霞;王莹;柯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人晶体上皮细胞整合素的表达.方法: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SRA01/04进行培养并传代,经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处理细胞后上流式细胞仪检测各整合素的阳性表达率.结果:整合素α2,α3,α5,β1,β2在SRA01/0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3%,97.6%,74.0%,97.7%,3.65%.整合素α3与β1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两两间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SRA01/04整合素呈阳性表达.
作者:姚刚;谭少健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VEP技术在鉴别伪盲、评价伪盲眼实际视力水平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5例眼外伤后单眼盲或单眼低视力的患者为实验对象,将65只伤眼作为实验组,65只健眼作为对照组,分别行VEP检查.在VEP榆查时,受检眼依次接受视角为30'、22'、11'、5'、3'的视觉刺激.结果:患眼主观视力与VEP视力不相符者48人,伪盲检出率为73.8%;对照组健眼VEP视力与主观视力符合率可达90.8%.结论:VEP技术能够准确评价受检眼的实际视力水平,并可为鉴别伪盲的法医学应用方面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胡俊;彭新;张泽润;蒋祁;李中伟;张玲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仪(Visante OCT)是基于眼组织结构的不同光学散射性,采用干涉测量法进行二维显像和定量分析的新技术.与目前临床应用的其他眼前节检测手段如超声生物纤维镜(UBM)、超声角膜测厚仪、多功能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Orbscan Ⅱ),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房角镜等相比,OCT具有非接触性、高分辨率、可重复性高、获取图像快等特点.目前Visante OCT可应用于角膜、前房角、晶状体等眼前节结构的生物测量和眼病研究,并可进行术前、术后动态观察和实时显像.
作者:徐桂花;宋跃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34例(38眼)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24眼)、对照组12例(14眼).治疗组采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联合针灸疗法;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疗程21d.以视力和视野作为观察和评估的指标,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9%,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4%.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杭丽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评估免散瞳眼底照相技术与直接眼底镜检查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筛查方法时与金标准荧光造影的比较性研究,并将比较后的数据统计分析,计算每种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KAPPA值以筛选出快捷、高效的DR筛查方法.方法:对54例(105眼)在我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散瞳直接眼底镜检查、免散瞳眼底照相及眼底荧光造影检查,而后分别对直接眼底镜检查和眼底荧光造影、免散瞳眼底照相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的结果统计分析.结果:在检出DR的结果中,直接眼底镜检查和免散瞳眼底照相的敏感度分别是63.4%、86.8%,特异度分别是76.9%、92.3%,Youden指数分别是41.1%、79.1%,卡帕检验的一致性分别是41.9%、80.7%.在检出有高度视力丧失危险的DR结果中,直接眼底镜检查和免散瞳眼底照相的敏感性分别是65.5%、93.1%,特异性分别是94.7%、97.4%.Youden指数分别是60.3%、90.5%,卡帕检验的一致性分别是39.1%、61.2%.结论:对于检出DR及检出有高度视力丧失危险的DR病变,免散瞳眼底照相较直接眼底镜检查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并卡帕检验的一致性好,结合临床考虑,认为免散瞳眼底照相技术可以作为DR的一种优化的筛查方法.
作者:蒋升;张莉;克麦尔·艾则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评价Bevacizumab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效果.方法: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对20只wistar大鼠40眼随机平均分4组.角膜碱烧伤后分别给予结膜下注射药物溶剂和不同剂量Bevacizumab.比较并计算角膜新生血管生长面积.16d后角膜标本行HE检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各用药组与对照组新生血管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间新生血管面积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发现各药物治疗组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均明显轻于对照组.新生血管对照组VEGF染色明显增强,药物注射组表达明显减弱.结论:结膜下注射一定浓度的Bevacizumab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形成的新生血管有抑制作用.
作者:荆国利;高晓唯;任兵;肖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超声乳化吸除术后早期泪膜的改变.方法:选择59例(7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度为-6.00D~-17.25 D),观察分析其术前、术后1d、1wk、1,3mo的主观感觉,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mer试验)和角膜荧光素试验结果.比较各项结果在术后不同时间与术前的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1d,1wk,不适主诉增加,术眼BUT较术前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3mo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d、1wk角膜荧光素着色点明显增多,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3mo接近术前水平,无显著差异.术后1d泪液分泌量增多,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1wk,1,3mo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高度近视患者超声乳化吸除术后早期即可出现泪膜异常改变,尤其表现为泪膜稳定性下降,因而,此类人群为干眼的易患人群.
作者:刘平;白洁;汪立刚;李志坚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我们拟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研究常用药物的有效性.首先,我们电子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MEDLINE和Cochrane图书馆(2008第1期),并与研究者联系以获得更多相关研究资料.由两名评价员独立检索和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并以循证医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284篇,符合纳入标准的共73篇.对入选文献进行逐篇分析,内容包括随机方法、基线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盲法、失访说明、统计学处理等,后用Meta-分析得出结论:疱疹净的治愈率要低于阿糖腺苷,三氟尿苷,溴乙烯去氧尿苷以及阿昔洛韦,而后四种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几乎相近.干扰素与抗病毒药物合用比单用其中任何一种的疗效更好,而干扰素的剂量和种类并不能决定疗效的好坏.应用循证医学可帮助临床医师制定佳的治疗方案,把握临床科研的方向;更可为卫生决策机构提供决策的依据,以避免有限的卫生资源浪费.
作者:魏欣;陈晓明;刘旭阳;邓应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是一种多态性蛋白,参与脂蛋白的转化与代谢过程,其基因可以调节许多生物学功能,与许多眼科疾病发病有关,对ApoE及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是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眼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丽;曾庆华;莫亚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眶壁爆裂性骨折晚期合并外伤性泪囊炎和眼球内陷的发生、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技巧.方法:对15例患者同期行人工骨植入和鼻腔泪囊吻合术,观察疗效.结果:术后眼球内陷全部矫正,冲洗泪道通畅.结论:该术式既重建了眶壁,矫正了眼球内陷,又治疗了泪囊炎,避免了多次手术,疗效好.
作者:郑大文;王宏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知觉的变化及其对于眼的影响与切削深度的关系.方法:观察上方蒂做瓣的LASIK手术30例(60眼),观察指标包括患者术中切削深度及术前,术后1wk,1mo,3mo的角膜中央知觉、基础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干眼主觉症状评分.结果:术后1 wk,1 mo角膜知觉敏感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术后3mo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wk患者的主觉症状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79>0.05),术后mo时差异显著(P=0.025<0.05),术后3mo时差异极其显著(P=0.001<0.01);患者术后泪流量在术后1wk;1mo时明显低于术前(P<0.01),直至术后3mo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P<0.01);术后1wk,1mo,3mo泪膜破裂时间缩短,术后3mo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P<0.01);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方面,术后1mo时角膜上皮损伤明显,术后3mo时与术前仍有显著差异(P<0.01)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说明在两者之间存在直线相关的关系r=0.798,P<0.01.结论:LAsIK术后角膜中央知觉明显下降并随时间延续而逐渐恢复,3mo时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干眼的相关指标并未随之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角膜知觉的下降与术中切削深度间存在正相关.
作者:桑姗;钱涛;李一壮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几种不同能量激光对泪道组织所造成的损伤程度和恢复过程.方法:应用Nd:YAG激光,通过400μm激光纤维插入到10只新西兰白兔和5只家犬的泪道内分别进行10,15,20和25W输出功率的泪道内激光实验.结果:输出功率为10~20W的损伤主要限于上皮层,极少累及上皮下层.输出功率为25W的损伤较重且易致瘢痕结缔组织增生.单纯上皮层损伤一般20d可以修复,伴有较深层损伤通常需要60d才能完成修复.结论:以输出功率10~20W进行泪道管腔内激光切除局部阻塞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张广舒;刘岩 刊期: 2008年第10期
0 引言泪囊鼻腔粘膜吻合术由于手术设计合理,故成功率高[1],手术成功后恢复了泪液排出系统的通道,既不流脓,也无溢泪,符合生理要求,迄今为止,一直被眼科界公认是治疗慢性泪囊炎、泪道阻塞理想的方法.
作者:杨利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植入Acrysof、Acrysof IQ人工晶状体术后,在正常瞳孔(直径3mm)及暗光下(直径5~6mm)裸眼视力的关系.客观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植入球而及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患者的视力情况,为白内障临床工作中根据患者的要求及生活情况选择相应的人工晶状体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年龄相芙性白内障患者30例(43眼),分为Acrysof组18例(25眼)及Acrysof IQ组12例(18眼).常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记录术前佳矫正视力及术后1wk在正常瞳孔(直径3mm)及暗光下(直径5~6mm)裸眼视力.采用SAS8.2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前平均佳矫正视力:Acrysof组4.244,Acry-sof IQ组4.2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crysof组:术后1wk在止常瞳孔(直径3mm)下平均裸眼视力4.904,暗光(直径5~6mm)下裸眼视力4.78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rysof IQ组:术后1wk在正常瞳孔(直径3mm)下平均裸眼视力4.944,在暗光(直径5~6mm)下裸眼视力4.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术后1wk在正常瞳孔(直径3mm)下平均裸眼视力Acrysof组及AcrysofIQ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wk在暗光(直径5~6mm)下裸眼视力Acrysof组及Acrysof IQ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正常瞳孔(直径3mm)下,Acrysof人工晶状体组及Acrysof IQ人工晶状体组视力无区别.但在暗光(直径5~6mm)下,Acrysof IQ人工晶状体组好于Acrysof人工晶状体组.
作者:吴峥峥;马萍;罗谦;陈斌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