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凉血化瘀中药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临床观察

李学晶;唐由之;张海涛

关键词:中药, 脉络膜新生血管,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凉血化瘀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病例,观察凉血化瘀中药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疗效.方法:对46例46眼确诊的ICNV病变患者服凉血化瘀中药治疗,服中药3mo,总观察时间9mo.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t tomography,OCT)图像.结果:末次随访时,中药治疗46眼中,视力平均提高0.21,较治疗前有统计意义;FFA检查发现:显效(CNV闭合)34眼(73.9%),有效(CNV部分闭合)7眼(15.2%),进步(CNV小部分闭合)4眼(8.7%),无效(CNV扩大)0眼,较治疗前显著改善.OCT检查发现:CNV型别由治疗前活动期38眼(82.6%)、中间期8眼(17.4%),转变为有效(瘢痕期)38眼(82.6%),进步(中间期)6眼(13.1%),无效(活动期)2眼(4.4%),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凉血化瘀可以促进ICNV中CNV闭合.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凉血化瘀中药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观察凉血化瘀中药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疗效.方法:对46例46眼确诊的ICNV病变患者服凉血化瘀中药治疗,服中药3mo,总观察时间9mo.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t tomography,OCT)图像.结果:末次随访时,中药治疗46眼中,视力平均提高0.21,较治疗前有统计意义;FFA检查发现:显效(CNV闭合)34眼(73.9%),有效(CNV部分闭合)7眼(15.2%),进步(CNV小部分闭合)4眼(8.7%),无效(CNV扩大)0眼,较治疗前显著改善.OCT检查发现:CNV型别由治疗前活动期38眼(82.6%)、中间期8眼(17.4%),转变为有效(瘢痕期)38眼(82.6%),进步(中间期)6眼(13.1%),无效(活动期)2眼(4.4%),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凉血化瘀可以促进ICNV中CNV闭合.

    作者:李学晶;唐由之;张海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巩膜扣带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巩膜扣带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8例68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采用巩膜外环扎、加压、冷凝、放液等手段治疗,对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进行简要分析.结果:随访4~24 no,57眼均1次手术达到解剖复位,治愈率为84%,术后矫正视力>0.05者45眼(66%).结论:巩膜扣带术治疗玻璃体增殖不明显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简单有效.

    作者:张龙;秦莉;裴澄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对比分析

    目的:评价3种非球面人工晶状体(AcrySof SN60WF、Tecnis Z9001和KS-3Ai)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88例126眼,平均年龄67.3±8.7岁,将入选患者按植入不同的人工品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随机分为4组:AcrySof SN60WF(IQ)组(23例33眼)、Tecnis Z9001组(23例33眼)、KS-3Ai组(20例29眼),SN60AT球面人工晶状体组为对照组(22例31眼).术后随访3mo,观察指标: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及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等效球镜度数,角膜Q值,瞳孔直径,6mm全眼球总高阶像差及四阶球差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夜光、昼光及夜眩光3种视觉条件下的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结果:术后各组的UCVA、BCVA、等效球镜度数和瞳孔直径均无统计学差异.总高阶像差和四阶球差RMS:非球面组低于球面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球面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角膜Q值与球差成正相关(r=0.183,P<0.05).术后对比敏感度:与球面IOL相比,IQ,Tecnis可提高术后3种视觉条件下的CS,KS-3Ai可提高术后夜光、夜眩光两种视觉条件下的CS;非球面IOL组间比较,IQ组在昼光、夜眩光视觉条件下的CS好于Tecnis组和KS-3Ai组,TECNIS组和KS-3Ai组之间在3种视觉条件下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3种非球面IOL均可有效地减少术眼的总高阶像差和四阶球差.3种非球面10L均可以提高术眼术后的CS,IQ组在昼光、夜眩光视觉条件下的CS与Tecnis组和KS-3Ai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ecnis组和KS-3Ai组之间在3种视觉条件下的CS均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李海武;郭海科;张洪洋;金海鹰;陈艳蕾;刘梅莹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单侧翼状胬肉患者50例泪液功能的改变

    目的:检测泪液功能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及泪膜破裂时间(tear film break-up time,TBUT)在翼状胬肉患者中的改变.方法:筛选50例患者(100眼,50例翼状胬肉眼),行SⅠt及TBUT试验.结果:SⅠt试验在翼状胬肉眼的平均值为19.6±11.6(1~40)mm,对照眼为17.2±10.6(1~35)mm,翼状胬肉眼中20例(40%)SⅠt试验结果异常,对照眼为21例(42%),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3,P=0.15).TBUT在翼状胬肉眼及对照眼中分别为7.4±5.1(2~20)s,13.4±6.1(2~25)s,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8.029,P<0.01).翼状胬肉眼中TBUT异常的为39眼(78%),对照眼中为16眼(3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对照眼相比较,SⅠt试验在翼状胬肉眼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BUT在翼状胬肉眼中有所下降.

    作者:May May Choo;Mat Saad Noram;Sagili Chandrasekhara Reddy;Sunita P Nair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三维频域OCT在鉴别诊断黄斑裂孔中的分析应用

    目的:三维频域OCT鉴别黄斑全层裂孔,板层裂孔,假性黄斑裂孔.方法:对53例58眼临床直接或间接眼底镜及三面镜检查疑似或诊断为黄斑裂孔者进行3D频域OCT及2D-OCT,或FFA鉴别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使用3D频域OCT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三维频域OCT可直观的显示黄斑裂孔的三维结构,对不同类别黄斑裂孔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感光细胞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厚度进行更准确的测量,全面直观的观察不同类别黄斑裂孔的病变层次和病理形态学变化,极大地提高了诊断鉴别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作者:石安娜;石浔;刘维峰;金昱;曾瑛;廖小捷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降眼压药物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3例

    0引言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与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相比较,其术后稳定性大大提高,但是对于高度或超高度近视患者来说,屈光回退的发生率依然相当高[1,2].

    作者:牟章兵;朱晋;李旭松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眼科门诊药物临床试验标准操作规程探讨

    目的:探讨眼科门诊进行药物临床试验的标准操作规程.方法:对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已经在门诊完成的2种眼药水的药物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实施情况、受试者选择、知情同意、药物管理和质量控制等进行回顾.结果:两种药物临床试验得以成功完成.通过试验,探索出了一套眼科门诊进行药物临床试验工作的标准操作规程.结论:眼科门诊进行眼药水的药物临床试验与其他药物剂型及在住院患者中进行临床试验相比,有其特殊性,良好的方案设计、专人负责、严格按照GCP进行是保证药物临床试验顺利完成的关键.

    作者:朱蓉嵘;管怀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A型肉毒杆菌毒素的眼科应用

    肉毒杆菌毒素是革兰氏阳性厌氧芽孢肉毒杆菌产生的一种外毒素.在眼科诸多疾病的治疗中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回顾了近几年来国内外这方面的相关文献,简要的阐述了肉毒杆菌毒素A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阿拉腾其木格;艾育德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近视屈光度与非接触眼压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近视度数与非接触眼压测量值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就诊及体健的近视患者127例254眼,年龄12~45(平均32.2±7.7)岁.测量非接触眼压及验光检查近视屈光度.按照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的度数分为低度近视组(LM)(-3,00D<SE≤-0.25D,n=111眼)中度近视组(MM)(-6.00D<SE≤-3.00D,n=73眼)、高度近视组(HM)(SE≤-6.00D,n=24眼),非近视组(SE>-0.25D,n=46)作为无近视组(NM).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用方差分析比较4组眼压的差别,应用相关直线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近视眼眼压与近视度数之间的关系,应用X2检验对近视以及非近视组的高眼压患者所占比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眼压测量值非近视组(15.32±3.07)mmHg明显低于低度近视组(16.46±2.85)mmHg,P=0.032和中度近视组(17.90±3.37)mmHg,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高度近视组(16.12±2.54)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5,中度近视组眼压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13,<0.01,所有近视患者近视度数与眼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543,近视患者高眼压(眼压>21mmHg)患者(18眼)占8.6%,对照组非近视患者中高眼压患者占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非接触眼压仪测量眼压,近视患者会比非近视患者更容易出现高眼压,中度近视患者眼压高,高度近视患者测量值同无近视患者相比无差异,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丽丽;徐艳萍;刘艳;王建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人脐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和鉴定的研究

    目的:阐述从人脐血单核细胞分离培养EPCs的方法,并观察EPCs体外增殖分化过程中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EPCs在缺血性视网膜疾病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获得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进行诱导、分化和扩增,通过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技术对脐血来源的EPCs进行鉴定,在我们的研究中主要分析CD3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EPCs特异性抗原CD133,以及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CD31和第八因子相关抗原(vWF)的表达情况.同时我们通过分析细胞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和结合植物凝集素的能力进一步鉴定细胞.结果: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在培养早期主要为梭形细胞,逐渐呈现铺路石样外观;在细胞培养至第7d,贴壁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CD133,CD34和VEGFR-2的阳性率分别为17.8%±3.7%,22.1%±4.4%和81.5%±5.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D31、vWF的表达率分别为92.7%±2.2%和73.3%±4.2%;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83.0%±4.3%的贴壁细胞DiI-acLDL和FITC-UEA-I染色均阳性.结论:本实验证明在体外特定的培养条件可以从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培养出EPCs,为进一步研究EPCs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关系以及EPCs治疗缺血性眼底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宋鄂;陆成伟;方立建;杨威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功能性溢泪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眼表疾病和溢泪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功能性溢泪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综述了功能性溢泪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及目前存在的尚待解决问题.

    作者:马雪莲;陶海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高度近视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Verisyse前房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高度近视术后的视力、屈光状态以及相关并发症,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6-07/2008-07接受Verisyse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32例48眼,术前平均球镜当量-15.65±3.41D.统计术后6mo;1a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内皮细胞计数,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裸眼视力:0.4~1.0,平均0.75±0.34.术前佳矫正视力:0.3~1.0,平均0.58±0.27,术后佳矫正视力0.64±0.30.达到术前矫正42眼(87.5%),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14眼(29.2%),随访6mo;1a,无明显变化.术前屈光平均球镜当量-15.65±3.41D;术后屈光度数平均球镜当量-1.58±2.47D.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前(3 108±265)个/mm2,术后6mo为(3 054±317)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见威胁视力的并发症.结论:有晶状体眼前房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超高度近视安全有效,术后屈光效果令人满意.对眼内的长期影响需要进一步观察.

    作者:吴超琼;胡茫;汤林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LASIK术后泪液稳定性及功能性视力的研究

    目的:研究LASIK手术后泪液稳定性及功能性视力的变化.方法:我们对2008-04/06在我院接受LASIK治疗近视的48例患者(96眼)进行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别在术前、术后1d;1wk;1,3,6mo进行干跟症状问卷调查,检测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mer test values,STV)、角结膜荧光素钠染色(sodium fluorescein,FL)、比较功能性视力(functional visual acuity,FVA)与基础视力(baseline VA)的差值(FVA').结果:术前有15眼(16%)有干眼症状,术后分别有91眼(95%),82眼(85%),57眼(59%),43眼(45%),32眼(33%)在术后1d;1wk;1,3,6mo表现有干眼症状;术后第1d BUT由术前7.06±2.04s缩短至4.4±1.8s(t=2.65,P=0.00),ST Ⅰ由术前12.7±6.6mm增加到14.5±6.6mm(t=1.76,P=0.036),STⅡ由术前7.2±2.4mm减少到5.47±2.02mm(t=1.68,P=0.00),术前FL评分1.0±0.8,术后1d增多到1.4±1.0(t=0.375,P=0.002).术后6mo除ST Ⅰ 10.6±7.0mm,仍低于术前(t=1.83,P=0.03),其余参数均恢复至术前水平.FVA'术后1d由术前0.50±0.37增加至0.62±0.35(t=1.146,P=0.025),1wk后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本研究证实术后干眼是LASIK矫正近视的常见并发症,主要影响BUT,STⅠ,STⅡ.LASIK术后早期功能性视力有所下降,1wk后逐渐好转.

    作者:哈文静;徐惠芳;邹文青;李静;顾青;贾沁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对部分特殊类型高眼压患者的降压效果

    目的:探讨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elective laser trabeculoplasty,SLT)对部分特殊类型眼压升高患者的降眼压效果.这些患者不适宜或者不接受抗青光眼手术治疗.方法:临床观察10例高眼压患者,其中硅油取出后无晶状体高眼压1例,青光眼术后3例(其中1例在阿塞拜疆行二次抗青光眼手术),未确诊青光眼的高眼压症3例,硅油充填术后1例,绝对期青光眼2例(其中开角1例,闭角1例),根据眼压范围行Nd:YAG激光SLT治疗(选择上方或下方180°范围内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眼压>21mmHg的再行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结果:SET 10眼术前平均眼压28.9±5.4mmHg(眼压22~40mmHg);术后1d;1wk;1,6mo眼压分别为21.6±6.5mmHg,24.3±6.01mmHg,22.2±63mmHg,21.4±5.2mmHg.SLT术后6mo不用药物眼压≤21mmHg有6眼;部分患者需要重复治疗,全部患者加用1种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未出现明显的前房炎症反应,少部分患者在治疗时有轻微的疼痛及不适感.结论:SLT对于不适宜抗青光眼手术治疗的一些特殊类型的高眼压患者,是安全有效、费用低廉的可供选择的降眼压方法.

    作者:田艳明;高晓唯;余爱萍;任兵;王瑞夫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明胶酶MMP-2和MMP-9及其组织抑制剂与眼科疾病

    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构成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家族中的明胶酶.MMP-2,MMP-9作为MMPs家族分布广的两种亚型,参与了多种眼科疾病的病理过程,如翼状胬肉、角膜炎、白内障、青光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及黄斑变性等.我们就其结构、功能、在眼科疾病中作用以及研究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康剑书;何为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炎症反应及细胞因子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有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及细胞因子与D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就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作者:徐晓鹤;陈晓隆;刘鹤南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846例分析

    目的:免费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治疗.观察施行手术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方法:施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效果.结果:术后1wk裸眼或矫正视力0.5~1.5者1 205眼(93.41%);平均散光为1.15±0.53D.且1mo后基本恢复术前状态.并发症发生率为11.94%,且较轻,多能康复.结论:透明角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方法可行.术后视力恢复快,角膜散光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陈开恩;张熙健;郭月珍;李慧英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泪道激光术后留置泪道引流管与药物灌注治疗泪道阻塞的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比较泪道激光术后药物灌注与留置泪道引流管两种方法治疗阻塞性泪道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Nd:YAG激光疏通泪道,A组38例40眼,激光疏通泪道后联合新型泪道引流管留置3mo.B组45例49眼,激光疏通泪道后注入典必殊药膏.术后随访3~6mo,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泪道激光疏通术后留置泪道引流管与药物灌注,两种方法均有明显效果.治愈33眼,治愈率82.5%,好转4眼,好转率10.0%,总有效率92.5%;B组:治愈21眼,治愈率42.9%,好转13眼,好转率26.5%,总有效率69.4%.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7.291,P<0.05).结论:泪道激光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安全有效,联合留置新型泪道引流管治疗泪道阻塞方法疗效明显提高.

    作者:刘夫玲;李虹;曾艳平;王倩;林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三种不同术式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羊膜移植、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羊膜移植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3种不同术式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将127例127眼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其中A组45例45眼行羊膜移植术;B组40例40眼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C组42例42眼行羊膜移植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随访12~24mo,分析对比3种不同术式的手术复发率.结果:A组10眼复发,复发率为22.2%;B组9眼复发,复发率为22.5%;C组3眼复发,复发率为7.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A,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羊膜移植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低,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琳;牟莉;李明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49眼高度近视眼患者,经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比患眼手术前后视力,观察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6~12(平均8.5)mo.结果:术后49眼矫正视力均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其中术后裸眼视力≥0.5者28眼(57%),术后佳矫正视力≥0.5者41眼(84%);术后发生后囊混浊5眼(10%),均行YAG激光治疗;1例发生视网膜脱离(2%).随访期内未发现黄斑囊样水肿、眼底出血、青光眼、人工晶状体偏位等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作为一种屈光手术治疗高度近视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虹;龚永强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