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炎症反应及细胞因子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徐晓鹤;陈晓隆;刘鹤南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炎症反应, 细胞因子
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有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及细胞因子与D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就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报告及经验总结

    目的:观察评价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IOL)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及在囊袋内的稳定性.方法:收集白内障并伴有角膜规则散光的患者,通过生物测量及软件计算人工晶状体型号及放置轴向,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植入AcrySof Toric IOL,并放置IOL于目标位置.术后随访1~3mo.观察裸眼远视力(UCDVA)、矫正远视力(BCDVA),裸眼近视力(UCNVA)及矫正近视力(BCNVA)、角膜散光、IOL旋转度,并进行分析.结果:病例1术后3mo双眼UCDVA 0.3,BCDVA 0.6,UCNVA及BCNVA均为0.66.角膜散光右眼1.25D,左眼1.75D.病例2术后1mo双眼UCDVA,BCDVA,UCNVA,BCNVA均>0.6.角膜散光右眼0.75D,左眼1.00D.IOL旋转均<2°.结论:AcrySof Toric IOL能有效地矫正角膜散光,具有良好的囊袋内稳定性.

    作者:赵婷;王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视网膜光损伤的防治研究进展

    光对视网膜的损伤能诱发活性氧自由基产生,使视网膜细胞处于氧化应激状态,从而造成细胞一系列损伤、凋亡、生物膜溶解和细胞坏死,导致感光细胞的凋亡和视网膜变性,引发眼病,甚至导致视力丧失.目前国内外对视网膜光损伤的防治有一些研究和报道.我们就从视网膜光损伤的机制和多方面的防治进行归纳研究,现综述如下.

    作者:赵玉萍;孙时英;牛建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硅油长期眼内填充的并发症及预后分析

    目的:观察长期硅油填充眼的眼部改变,分析其长期填充的原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硅油填充时间≥12mo的临床病例资料共44例,男31例,女13例,年龄27月龄~72岁.包括:外伤性视网膜脱离11例;眼球破裂伤11例;眼球穿通伤3例;球内异物5例;复发性视网膜脱离9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例.对硅油填充时间、视力、视网膜在位情况及眼部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硅油填充时间为12mo~13a,平均34mo.视力提高者23例(52%),下降者8例,无改善者13例.37例(84%)视网膜完全复位,6例部分复位,1例未复位.并发症包括:并发性白内障10例;高眼压4例;低眼压2例;硅油乳化7例;带状角膜变性9例;角膜内皮失代偿3例;眼球萎缩3例;视神经萎缩2例;虹膜囊肿及结膜下囊肿各1例;无明显并发症者10例,占23%.结论:硅油长期眼内填充对于部分特殊病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合理性,突出强调了术后定期随访复查的重要性.

    作者:李晓艳;张卯年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国人和白种人近视患者LASIK手术前后正负相对调节的比较

    目的:比较国人和白种人近视LASIK手术前后相对性调节、正相对调节(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PRA)、负相对调节(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NRA)的特点,探讨其对手术预矫度设计的参考意义.方法:选取22例白种人为观察组(组Ⅰ),年龄范围为30~45岁.同期同年龄段的国人为对照组(组Ⅱ).使用综合验光仪测定术前戴镜、术后1mo裸眼的NRA,PRA值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同一患者手术前后的相对性调节总量、NRA/PRA值两两比较(配对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调节总量、NRA/PRA值.两组间比较,术前、术后的相对调节总量、PRA值有显著性差异(前者P<0.05,后者P<0.01),组Ⅰ的绝对值高于组Ⅱ.而NRA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近视患者LASIK手术前后NRA,PRA值的改变没有统计学意义.NRA值随患者年龄增大而相应增高.

    作者:郭晓枚;李伟力;赵雅丽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巩膜扣带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巩膜扣带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8例68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采用巩膜外环扎、加压、冷凝、放液等手段治疗,对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进行简要分析.结果:随访4~24 no,57眼均1次手术达到解剖复位,治愈率为84%,术后矫正视力>0.05者45眼(66%).结论:巩膜扣带术治疗玻璃体增殖不明显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简单有效.

    作者:张龙;秦莉;裴澄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顺行法硬膜外导管泪道置入术治疗泪道疾病36例

    0引言溢泪是眼科门诊的常见病,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泪道狭窄或阻塞、慢性泪囊炎、外伤[1].我们收集了2005-01/2008-01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36例36眼,使用硬膜外导管顺行泪道置管的方法治疗泪道外伤及泪道阻塞性疾患.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军;李岩;殷建娣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泪道探通加冲洗治疗婴幼儿泪囊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泪道探通加冲洗治疗婴幼儿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7号腰穿针自制的泪道探通冲洗器,黏膜麻醉后,止动.充分扩张泪小点后,将泪道探通冲洗器按常规探通术,由泪小点,泪小管,泪总管,泪囊,穿破隔膜及泪鼻管后,拔出针芯,接冲2g/L盐酸左氧氟沙星冲洗液,边退边冲,患儿出现吞咽动作或呛咳出冲洗液为度.结果:采用此方法治疗婴幼儿泪囊炎33例33眼均为一次性通畅.再次行泪道冲洗者5例5眼(15%),均为一次性治愈.结论:采用泪道探通加冲洗治疗婴幼儿泪囊炎,方法简便、省时,损伤小,疗效快捷,方便,患儿家属易接受.是目前治疗该病症的好方法.

    作者:曾庆广;曾妍;左志高;马恩普;晁炜静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对部分特殊类型高眼压患者的降压效果

    目的:探讨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elective laser trabeculoplasty,SLT)对部分特殊类型眼压升高患者的降眼压效果.这些患者不适宜或者不接受抗青光眼手术治疗.方法:临床观察10例高眼压患者,其中硅油取出后无晶状体高眼压1例,青光眼术后3例(其中1例在阿塞拜疆行二次抗青光眼手术),未确诊青光眼的高眼压症3例,硅油充填术后1例,绝对期青光眼2例(其中开角1例,闭角1例),根据眼压范围行Nd:YAG激光SLT治疗(选择上方或下方180°范围内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眼压>21mmHg的再行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结果:SET 10眼术前平均眼压28.9±5.4mmHg(眼压22~40mmHg);术后1d;1wk;1,6mo眼压分别为21.6±6.5mmHg,24.3±6.01mmHg,22.2±63mmHg,21.4±5.2mmHg.SLT术后6mo不用药物眼压≤21mmHg有6眼;部分患者需要重复治疗,全部患者加用1种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未出现明显的前房炎症反应,少部分患者在治疗时有轻微的疼痛及不适感.结论:SLT对于不适宜抗青光眼手术治疗的一些特殊类型的高眼压患者,是安全有效、费用低廉的可供选择的降眼压方法.

    作者:田艳明;高晓唯;余爱萍;任兵;王瑞夫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眼科门诊药物临床试验标准操作规程探讨

    目的:探讨眼科门诊进行药物临床试验的标准操作规程.方法:对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已经在门诊完成的2种眼药水的药物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实施情况、受试者选择、知情同意、药物管理和质量控制等进行回顾.结果:两种药物临床试验得以成功完成.通过试验,探索出了一套眼科门诊进行药物临床试验工作的标准操作规程.结论:眼科门诊进行眼药水的药物临床试验与其他药物剂型及在住院患者中进行临床试验相比,有其特殊性,良好的方案设计、专人负责、严格按照GCP进行是保证药物临床试验顺利完成的关键.

    作者:朱蓉嵘;管怀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降眼压药物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3例

    0引言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与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相比较,其术后稳定性大大提高,但是对于高度或超高度近视患者来说,屈光回退的发生率依然相当高[1,2].

    作者:牟章兵;朱晋;李旭松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传统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及在眼压的控制和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分析A组74例81眼行传统小梁切除术的患者和B组111例12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患者,比较两者在术后1wk内浅前房的发生率,眼压的控制及两组中部分患者术后随访1a眼压的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wk浅前房的发生率A组19.8%,B组8.7%,两组统计学上差异显著(X2=5.28,P<0.05)术后1wk眼压控制率A组88.9%,B组85.7%,两组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X2=0.43),随访术后1a眼压的控制率A组73.0%,B组90.2%,两组统计学差异显著(X2=6.83,P<0.01),功能性滤过泡的比率A组80.8%,B组92.7%,两组统计学上差异显著(X2=4.30,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小梁切除术能更好的维持术后正常的前房,从而避免由此导致的并发症,且远期控制眼压及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良好.

    作者:吕明;孔凡宏;刘建华;任淑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姜黄素抑制兔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及房水VEG F的表达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和房水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23只分为正常组A组3只,实验对照组B组20只左眼,实验干预组C组20只右眼.建立兔角膜碱烧伤CNV模型,运用裂隙灯观察CNV生长及用病理组织切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应用姜黄素前后角膜微血管计数和VEGF在兔房水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组没有CNV生成,C组和B组相比CNV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二者微血管计数差异具有显著性(B组 vs C组,P<0.05).房水VEGF在3组中均有表达,但是B组和C组明显高于A组(B组 vs A组、C组 vs A组,两者均P<0.05),C组的VEGF表达低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B组 vs C组,P<0.05).结论:姜黄素可有效降低角膜碱烧伤后房水VEGF的表达并使CNV数目减少.

    作者:武海军;陆晓和;白浪;钟彦彦;张静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球摘除术后HA义眼座Ⅱ期植入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眼球摘除术后羟基磷灰石(hydroxyopatite,HA)眼座Ⅱ期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10例10眼眼球摘除术后HA义眼座Ⅱ期植入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1~3a,10例患者中8例患儿结膜创口Ⅰ期愈合,有1例义眼台暴露,1例结膜肉芽肿.所有患者术后眼窝饱满,义眼活动度良好,外形得到较大改善.结论:RB眼球摘除术后Ⅱ期HA眼座植入可以很好地改善患儿外观,促进眶骨发育.

    作者:张士倩;万川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儿童眼外伤127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儿童眼外伤的致病原因、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特点及评价视力恢复情况.方法:将我院2006-01/2009-01收治的127例<14岁的儿童眼外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统计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致病原因、临床特点,比较治疗前后的视力情况.结果:儿童眼外伤具有以下特点:男儿童明显多发(72.4%);农村儿童(78.0%)比例明显大于城市儿童(22.0%),受伤儿童大多数>3岁(88.2%);致伤原因中位列前3位的分别是:塑料子弹(27例,21.3%)、瓶盖(15例,11.8%)、鞭炮(15例,11.8%).闭合性眼外伤(78.0%)明显多于开放性眼外伤(15.8%);盲目率从23.6%下降至7.9%.结论:儿童眼外伤重在预防,多数的儿童眼外伤特别是塑料子弹伤、瓶盖击伤、鞭炮炸伤等都是可以预防的.积极治疗儿童眼外伤可以明显降低眼外伤的致盲率.

    作者:李华;宋胜仿;张永烨;徐霁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眼睑恶性肿瘤35例手术治疗与临床体会

    目的:体会眼睑恶性肿瘤行Mohs法切除及即期修复的手术效果.方法:对35例35眼眼睑恶性肿瘤行Mohs法切除后根据眼睑缺损范围及部位采用不同方法即期行眼睑成形或再造手术治疗.结果:35例术后眼睑完整,形态及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随访10mo~2.5a,有2例复发.结论:眼睑恶性肿瘤行Mohs法切除后造成眼睑缺损,通过成形或再造行眼睑重建,效果满意,睑板结膜瓣或硬腭黏膜瓣是替代睑板行眼睑再造的适用材料.

    作者:修彩梅;张凤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深层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药物治疗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深层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药物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40例50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1g/L无环鸟苷和贝复舒眼用凝胶,对照组仅给予1g/L无环鸟苷,6次/d滴眼.结果:治疗组25眼,有效率96%,平均治疗10d,对照组25眼,有效率73%,平均治疗30d;两组有效率与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贝复舒眼用凝胶联合无环鸟苷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可大大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作者:李谊;朱豫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翼状胬肉组织Caveolin-1,E-cadherin和P63的表达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上皮细胞中caveolin-1,E-cadherin和P63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2例翼状胬肉上皮细胞caveolin-1,E-cadherin和P63的表达,并与正常结膜对比.结果:在正常结膜上皮,E-cadhefin和P63低表达,caveolin-1无表达.在翼状胬肉组织,E-cadherin和P63的表达明显增强,caveolin-1在上皮基底及基底上部细胞阳性表达.caveolin-1在正常结膜上皮阳性表达的光密度值为0,而在翼状胬肉的吸光度值为9 706±201 8.E-cadherin和β-catenin在正常结膜与在翼状胬肉的上皮阳性表达的吸光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上皮细胞caveolin-1,E-cadherin和P63蛋白表达异常.

    作者:吴护平;董诺;谢素贞;李海波;刘昭升;闫蕾;白琼珍;李东侃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高原地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氩激光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高原地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的结果,对176例257眼分别为增殖前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e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PDR)62眼、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195眼进行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治疗前、完成后一次光凝后3mo分别对患者的视力、眼底、FFA进行检查并追踪观察6mo~2a.结果:本组257眼经视网膜光凝治疗后215眼有效,总有效率为83.7%.其中PPDR 62眼,有效57眼(91.9%);PDR 195眼,有效158眼(81.0%),经统计学检验,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光凝治疗后视力提高有59眼(23.0%);155眼视力稳定不变(60.3%);视力下降43眼(16.7%).本组病例治疗后有28眼(10.9%)出现黄斑水肿加重,视力下降,经2~3wk后均恢复至光凝治疗前水平.结论: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术治疗DR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尽早行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对于控制或延缓DR的进展,稳定患者视力有重要意义,并可以有效防止DR致盲.

    作者:马雪英;张蓉;李凌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假性近视、真性近视、混合近视正相对调节研究

    目的:探讨假性近视、真性近视、混合近视正相对调节差异.方法:以2008年寒假和暑期到我院小儿眼科就诊的17岁以下初次被诊断为近视的67例患者(远视力<1.0,近视力≥1.0,电脑验光为近视)为研究对象,检查他们的5m时正相对调节后,通过10g/L阿托品睫状肌麻痹后分成3组:真性近视组、假性近视组、混合近视组,对比三组5m时正相对调节.统计学分析:方差分析LSD法对比真性近视、假性近视、混合近视三组正相对调节差异的显著性.统计软件为SPSS 11.5软件.结果:真性近视与假性近视组间5m时正相对调节差异显著;真性近视与混合近视组5m时正相对调节差异显著.假性近视与混合近视组的5m时正相对调节差异无显著性.结论:5m时正相对调节力≤1.25D的近视患者有调节成分.

    作者:杨积文;范春雷;卜立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三维频域OCT在鉴别诊断黄斑裂孔中的分析应用

    目的:三维频域OCT鉴别黄斑全层裂孔,板层裂孔,假性黄斑裂孔.方法:对53例58眼临床直接或间接眼底镜及三面镜检查疑似或诊断为黄斑裂孔者进行3D频域OCT及2D-OCT,或FFA鉴别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使用3D频域OCT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三维频域OCT可直观的显示黄斑裂孔的三维结构,对不同类别黄斑裂孔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感光细胞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厚度进行更准确的测量,全面直观的观察不同类别黄斑裂孔的病变层次和病理形态学变化,极大地提高了诊断鉴别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作者:石安娜;石浔;刘维峰;金昱;曾瑛;廖小捷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