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丽;张皙
0 引言Terson综合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出血(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急性颅内压增高,继而发生视网膜出血或玻璃体积血的疾病,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视力障碍的常见原因[1].
作者:黄祥平;胡淑琼;朱炎华;张祖海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比较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术和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后囊破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术、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后囊破裂45例45眼,比较两组手术的疗效.结果: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术组和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组均能有效治疗白内障后囊破裂.但后者术后有2例6mo后出现虹膜睫状体炎及眼压升高,其余视力均改善.前者视力均改善,未见有明显的并发症.结论: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术和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均能有效治疗白内障后囊破裂,改善视力,但前者更接近于生理位置,术后并发症更少.
作者:李建军;赵瑞博;林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分析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矫正后眼位回退.方法:选120例患者,初诊年龄1.5~3岁,初诊时用10g/L阿托品眼膏每晚点眼,1wk后散瞳检影,屈光度在+2.00~+10.00D,散光在0~+4.00D,屈光参差0~+4.00D,在散瞳检影的度数上多减去+0.50D作大量的光学矫正.戴镜小年龄为1.5岁,有弱视者同时治疗弱视.每3mo复诊重新用阿托品散瞳验光,根据验光结果调整屈光度.结果:随访5a,在120例中19例发生眼位回退,回退内斜度>+15°,回退发生年龄在4~12岁.结论: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眼位回退率13%~17%,发生原因主要与发病年龄、发病后未及时戴镜矫正和无双眼单视功能有关.早期发现,早期戴镜矫正是减少屈光性调节性眼位回退的重要手段.
作者:陈自新;董凤;张婷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头部撕除法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手术效果,评价原发性翼状胬肉佳手术方法和降低复发率的手术技巧.方法:2008- 01/2009- 08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20例30眼,手术方法是头部撕除翼状胬肉联合羊膜移植术.观察手术后角膜创面修复时间和术后复发率.结果:术后随访2~18(平均6)mo.治愈28眼,治愈率93%,复发2眼,复发率为7%.角膜创面平均修复时间为2~3d.30眼有22眼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美容效果:患者于裂隙灯显微镜下不易发现翼状胬肉手术痕迹.结论:头部撕除法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恢复快,复发率低,美容效果好.
作者:李明桂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加压泪道冲洗对新生儿泪囊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门诊治疗中对3mo以上的新生儿泪囊炎280例340眼进行泪道冲洗,随机分为2组,A组140例164眼采用常规方法冲洗,B组140例176眼进行加压泪道冲洗,对比并观察冲洗治疗效果.结果:A组冲洗1~3次通畅9眼(5.5%);冲洗4次以上通畅14眼(8.5%);需加泪道探通141眼(86.0%).B组冲洗1~3次通畅128眼(72.7%);冲洗4次以上通畅31眼(17.6%),需加泪道探通术17眼(9.7%).改良方法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方法.结论:加压泪道冲洗可明显提高新生儿泪囊炎泪道冲洗成功率.
作者:王芬琴;董诺;王亚灵;卢晓燕;李东侃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检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RPE细胞采用紫外线照射处理,而后与CFSE标记的BMSC共培养14d.并在共培养体系中加入牛眼视网膜提取物(BRE)以研究视网膜成分对此分化过程的影响.采用NSE, Nestin和GFAP抗体标记检测BMSC分化前后的表达特征.结果:BMSC在与RPE细胞共培养后,能够分化成为神经样细胞,并表达神经性细胞的特异性标记NSE,Nestin和GFAP.BRE能够显著促进共培养体系中BMSC向神经样细胞的分化.结论:RPE和BRE能够诱导BMSC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作者:杨玲玲;周庆军;王瑶;王宜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了解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赞比亚卡布韦总医院眼科2008- 08/2009- 08就诊患者.结果: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症状重,病程长,致盲率高.结论:充分认识、掌握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提高艾滋病的检出率,早发现、早治疗,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应强调预防是降低艾滋病发生率的关键.
作者:苏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单纯小梁切除术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以下简称三联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短眼轴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 07/2009- 01收住我院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短眼轴患者31例39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者25眼,行三联术者14眼.术后随访1~25(平均9.51±6.11)mo.结果:术后眼压:三联术者术后眼压平均(11.31±0.69)mmHg,手术前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 01);小梁切除术者术后平均(18.47±3.54)mmHg,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佳矫正视力:三联术者术后均提高,≥0.3者占78%,小梁切除术者术后5眼视力不增反降,≥0.3者占3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UBM(超生生物显微镜)检查:小梁虹膜角(TIA)三联术者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小梁切除术者手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中央前房深度(ACD):三联术术后平均为(3.22±0.53) mm,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小梁切除术后平均为(2.21±0.41) mm,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并发症:三联术术后并发症少,且均无需再手术纠正,小梁切除术者术后并发症较多,部分严重且持久,需再次手术.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短眼轴较单纯小梁切除术设计更合理,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好,并发症少.
作者:周晓芳;付汛安;梅仲明;赵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0 引言嗜水气单胞菌是水中常居细菌,在人类主要引起肠道感染,引起眼内感染极为罕见.我科发现1例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致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报告如下.
作者:张甦炯;屠云松;王华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氪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并发症的疗效.方法:对46例46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出现并发症患者行氪激光治疗.合并黄斑水肿者26例行格栅状光凝,合并新生血管者20例行播散状光凝.3mo后复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仍有黄斑渗漏或新生血管未萎缩者行二次激光治疗.结果:黄斑水肿消退,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占61%(28/46),不变者为35%(16/46),2例出现视力减退4%(2/46).新生血管组 80%(16/20)患者经1次光凝后新生血管消退,20%(4/20)患者行2次激光治疗后新生血管消退.结论:氪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并发症有效.
作者:孟银芳;叶树艳;吴丽华;穆劲卫;田燕;昝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0 引言钝挫伤在眼外伤患者中比较常见,机械性钝力作用于眼球后,可以引起眼内各种组织结构的改变.挫伤后发生的近视就是其中常见改变之一,主要表现为以往较好的视力,伤后出现明显的视力下降.这种改变在临床工作中容易被忽视,因为只注意到伤后眼部的损害,而忽略了由此引发的屈光变化,这需要引起我们临床医师的注意.
作者:郝志侠;牛洪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Nd∶YAG激光对后发性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方法:对652例830眼分别为Elschnig珍珠样小体性、皱褶性及纤维化性后发性患者行白内障YAG激光治疗,对Elschnig珍珠样小体性、皱褶性后发性白内障采用十字形切开法,对纤维化性后发性白内障视纤维化程度采用开罐式切开术或十字形切开法.根据不同的病变类型选择不同的激光参数,激光后分别于1wk;1mo和3~6mo进行随访眼压、视力及眼部情况.平均随访时间2.72mo.结果:Elschnig珍珠样小体性后发性白内障390眼,激光后眼压保持正常者385眼,视力有所提高者386眼(99.0%);皱褶性后发性白内障320眼,激光后眼压保持正常者320眼,视力提高318眼(99.3%);纤维化性后发性白内障120眼,激光后眼压保持正常者113眼,视力提高者118眼(98.3%).结论:根据后囊膜混浊的程度和视力的情况灵活选择激光参数,确保高比例有效的脉冲能量,是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关键.
作者:刘李平;罗英;宋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运用Sheard准则对集合不足的屈光不正患者的双眼视失平衡症状进行评估和诊治.方法:对2009-06以来18例集合不足的患者进行眼屈光检查,同时检测远近分离性隐斜,远近辐辏,正相对调节,调节状态,负相对调节,辐辏近点,调节幅度等眼动参数.计算AC/A参数,检测其对Sheard准则符合性,并利用该准则计算所需的棱镜处方.结果:近距棱镜不符合Sheard准则有14例(78%),其所需的基底朝内棱镜度数为(3.47±2.83)△.结论:临床上运用Sheard准则可有效地评估和诊治近距离用眼不适的集合不足患者.
作者:蓝方方;刘伟民;刘洪婷;甘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青光眼是临床常见致盲眼病,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主要原因是术区成纤维细胞增生,致瘢痕形成阻塞滤过道.为提高手术成功率,一些抗瘢痕形成的药物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青光眼滤过手术的实验与临床研究中,但这些药物也有一定的并发症及毒副作用.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正在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和新的抑制瘢痕形成的药物.
作者:迟静;马晓华;毕宏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是指由于糖尿病引起的黄斑中心1D以内的视网膜增厚或硬性渗出.是造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推测是视网膜内、外屏障的破坏以及细胞因子的作用.有多种检查可以对黄斑水肿做出诊断,包括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视网膜断层摄影仪(HR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激光治疗仍然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一直探索其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玻璃体腔注射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应用,以及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术等治疗措施联合应用,目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方面尽管已有巨大进展,但显然尚需有效、副作用更小的治疗措施.
作者:马惠凤;张淑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Avastin抑制兔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纤维瘢痕形成的作用.方法:兔20只40眼随机分为3个不同剂量Avastin实验组、丝裂霉素C(MMC)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对兔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Avastin实验组于术毕及术后3,7d术区结膜下分别注射0.5,1及2mg Avastin;MMC对照组术中筋膜囊、巩膜瓣下放置0.2g/L MMC棉片.术后裂隙灯下观察滤过泡形态及角膜、前房等情况;术后7,14d摘除眼球,常规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在高倍视野中,通过滤过泡腔面在结膜中形成的面积百分比及滤过泡形成区在结膜中面积百分比,评价不同剂量Avastin结膜下注射对滤过泡形成及纤维化的影响.结果:术后7d各组结膜纤维结缔组织中均可见明显的滤过泡形成.术后14d仅注射2mg Avastin实验组及MMC对照组的结膜组织中可见明显滤过泡;1mg Avastin实验组见少量面积微小的滤过泡;0.5mg Avastin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滤过泡均消失,纤维组织增生明显.术后7d各组高倍视野下滤过泡腔面在结膜中形成的面积百分比及滤过泡形成区在结膜中面积百分比无明显差异.术后14d,2mg及1mg Avastin实验组滤过泡腔面积在结膜中形成的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0%,0.8%,MMC组为0.9%.2mg及1mg Avastin实验组滤过泡形成区在结膜中面积百分比分别为26.1%,2.9%,MMC组为25.8%.2mg及1mg Avastin实验组的滤过泡腔面及形成区面积与结膜面积的百分比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单项方差分析结果分别为F=270.10,P=0.00;F=49.99,P=0.00;2mg Avastin实验组的上述滤过泡面积百分比与MMC组无差异.结论:结膜下注射Avastin可有效帮助滤过术后滤过泡的形成与维持,缓解滤过泡的纤维增生.
作者:吕娟;赖铭莹;应方微;黄丽娜;成洪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回顾分析了2007/2009年3a间眼内手术后患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发生发展的原因进行总结归纳并分析探讨.方法:收集眼内手术后发生病毒性角膜炎患者30例,白内障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8例,玻璃体切除术后9例,青光眼术后3例.对其病史,角膜炎发作时间,发病时症状,眼部查体以及诊治经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患者30例中18例有病毒性角膜炎或重度病毒性结膜炎感染史,6例患者有感冒或消化道疾病等诱因,3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症状,查体角膜点状侵润或树枝状混浊.应用抗病毒药物和营养角膜药物后治愈.结论:眼内术后发生病毒性角膜炎跟病毒性角结膜炎感染史,机体免疫力低下,破坏泪膜稳定性,损伤角膜内皮,术后大剂量激素用药等密切相关.及时发现和及早治疗是防治关键.
作者:王昕华;才娜;李若溪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HSP70表达的变化及替普瑞酮的影响. 方法: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10只;慢性高眼压模型组30只;慢性高眼压模型+GGA组30只.采用烧灼巩膜浅层静脉的方法制备大鼠慢性高眼压模型.模型成功后给予替普瑞酮800mg/(kg·d)每日灌胃.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应用及未应用替普瑞酮的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不同时点的差异及HSP70表达的变化.结果:平均眼压高于正常眼压40%的手术眼为造模成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高眼压大鼠应用与未应用替普瑞酮者,视网膜均随着高眼压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形态学变化,于高眼压的21d和28d视网膜变薄,节细胞数量减少;在此过程中,HSP70表达增多.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应用替普瑞酮者与未应用提普瑞酮者相比,其形态学变化较小,而HSP70表达则明显增多,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替普瑞酮通过上调HSP70表达发挥对慢性高眼压视网膜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致力;王英蓉;沙倩;聂庆珠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