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乳化术中脉压与视网膜损伤风险的临床分析

郭花;俞阿勇;王勤美

关键词:老年人, 原发性高血压, 白内障, 脉压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脉压(pulse pressure,PP)变化情况,了解白内障手术的视网膜血管损伤风险.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白内障手术患者,根据有无高血压病分为老年高血压组(A组)38例38眼,和老年正常血压组(B组)20例20眼.测量以下时间点的PP值:入院时(PP1)、进入手术室术前(PP2)、超声乳化白内障时(PP3)、人工晶状体植入前(PP4)、手术结束时(PP5).采用SPSS18.0分析数据.结果:各时间点PP依次为:A组(61.92±13.27,77.39±13.57,75.18±16.18,72.71±15.94,72.68±15.75)mmHg;B组(46.50±11.71,64.95±14.17,64.20±13.10,59.35±12.84,62.00±13.97)mmHg.A组PP 均高于B组(P<0.05);各组PP2比PP1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PP2测量值增大幅度依次为15.47±14.13,18.45±13.7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PP2~5测量值两两比较,A组PP4,PP5均小于PP2,B组PP4小于PP2、PP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P随时间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79,P>0.05).结论:老年人合并高血压病是白内障手术的危险因素,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视网膜损伤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非单剂量自体血清滴眼治疗重度干眼的自身对照研究

    目的:评估含0.01g/L硫柳汞非单剂量自体血清(Autologous serum,AS)滴眼治疗重度干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接受至少12wk传统干眼治疗无效的重度干眼患者13例26眼,采用自身对照方法,用20%含0.01g/L硫柳汞非单剂量的AS滴眼8wk后,再用50%相同制剂AS滴眼8wk.滴眼后2,4,8,12,16wk分别比较基础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染色、基础泪液分泌试验、角膜知觉、自觉症状评分.结果:滴眼后2wk,基础泪河高度、患者自觉症状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和 P<0.05);滴眼后4wk,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滴眼后8wk,基础泪液分泌、角膜知觉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滴眼观察期间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含0.01g/L硫柳汞非单剂量AS滴眼能安全有效地缓解重度干眼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作者:何宏;廖爱萍;郭颖卓;杨军;丁辉;钟兴武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盐酸奥布卡因对人角膜内皮细胞影响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揭示眼科局部麻醉剂盐酸奥布卡因(oxybuprocaine hydrochloride,OBPC-HCl)对体外培养人角膜内皮(HCE)细胞的影响作用,为眼科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不同浓度OBPC-HCl处理体外培养的HCE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和形态变化,用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荧光双染色法检测质膜的通透性,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DNA的断片化,用透射电镜检测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OBPC-HCl在62.5mg/L~4g/L的浓度范围内均能不同程度地引起HCE细胞出现细胞皱缩、胞内空泡化、质膜通透性增大、染色质凝缩、凋亡小体和DNA断片化等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并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临床使用浓度4g/L OBPC-HCl对HCE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大,处理1h后HCE细胞的凋亡率已高达100%.结论:OBPC-HCl在62.5mg/L~4g/L的浓度范围内能显著诱导HCE细胞凋亡,在眼科临床应用中对HCE细胞的毒副作用极大.

    作者:樊廷俊;温茜;于苗苗;葛源;苗莹;王德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超声乳化术中透明质酸酶在筋膜下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中透明质酸酶对筋膜下麻醉的疗效.方法:该研究是一项双盲随机临床试验,在Nikookari眼科医院进行了长达5mo.行超声乳化术的候选患者中接受筋膜下麻醉的42眼随机分为均等的两组,分别应用20g/L的利多卡因溶液2mL+150U/mL透明质酸酶(LH),和单纯20g/L的利多卡因溶液2mL(L).筋膜下注射15min后活动受抑制.患者和医生都非常满意,对于术后疼痛的抑制(视觉模拟评分,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也同样满意.统计学分析采用列联表(包括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和参数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活动抑制(33.3% vs 4.8%,P=0.04)、患者满意度(85.7% vs 57.1%,P=0.04)和医生满意度(87.5% vs 52.4%,P=0.02),LH组明显高于L组.VAS在相同组内明显较低(1.90±1.45 vs 3.00±1.55,P=0.04).结论:利多卡因溶液+透明质酸酶的筋膜下麻醉明显使得眼部活动受限,提高了患者和医生的满意度,并减轻了术后疼痛.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球后视神经炎的研究进展

    球后视神经炎(retrobulbar neutitis,RN)是临床常见眼病,可由诸多因素引起,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以后者多见.急性RN发病快,病程较短,视力急剧下降,甚至无光感,部分患者转为慢性,应在早期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尽量避免和减少后期视神经不可逆转的损伤.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RN的研究现状综述,以期进一步了解其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周柏玉;张艳梅;周玉宝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新型硅胶泪道引流管在治疗泪道阻塞中的应用

    0引言泪道阻塞是一类常见眼科疾病,患者出现溢泪可造成不适感,长期泪液浸渍,可引起慢性刺激性结膜炎、下睑和面颊部湿疹性皮炎[1],常可导致慢性泪囊炎的发生.给患者带来痛苦,严重者影响工作和生活.近些年来,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我们通过激光对泪道进行疏通后,插入自制的硬管,疗效一般而且硬管容易拉伤泪小点,泪小点损伤后,即使泪道通畅患者流泪的症状减轻甚微.自新型硅胶泪道引流管在临床的应用后,我科2008-11/2011-01采用泪道激光联合新型硅胶泪道引流管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泪道阻塞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方华;冯敏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原发性翼状胬肉手术前后角膜屈光状态的变化

    0引言翼状胬肉是一种眼科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以手术为主,由于其术后复发率较高,传统的手术方法复发率为30%~50%,甚至高达80%[1].过去人们多将目光集中在如何降低手术后复发率的研究上,而对术后角膜屈光状态的研究较少.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视觉质量的要求也日渐提高,我们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观察到手术后视力和屈光度均有明显改变,报道如下.

    作者:裴育;张晓鄂;胡婷婷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LASIK术前眼压、中央角膜厚度、屈光度和曲率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LASIK术前屈光不正患者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屈光度和角膜曲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屈光不正患者220例440眼,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患者的眼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患者中央角膜厚度、电脑验光仪测量等效球镜度数和曲率,两两比较各测量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各组屈光不正患者眼压与中央角膜厚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568,0.534,0.413,0.412;P<0.001).屈光不正患者屈光度与中央角膜厚度、曲率、眼压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78,0.068,-0.077;P=0.052,0.073,0.058).屈光不正患者曲率与眼压、中央角膜厚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04,-0.058;P=0.917,0.157).结论:屈光不正患者眼压与中央角膜厚度之间呈正相关,随着角膜厚度的增加眼压升高.

    作者:张燕;郑艳珍;董文丽;邱岩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体外培养视网膜Müller细胞损伤后早期的反应性改变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Müller细胞致伤后早期细胞发生的一系列损伤性变化和发生反应性胶质化的规律.方法:新生SD大鼠视网膜进行体外Müller细胞的培养并建立高压气体冲击损伤模型,检测细胞致伤后早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变化,以及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量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致伤后3h左右GFAP的表达量明显增强,以后24h内持续性高表达,并与损伤强度呈正比(P<0.05);LDH的释放增加主要出现在损伤后30min内;损伤后30min各组致伤细胞凋亡率呈非显著性差异(P>0.05),3h后细胞凋亡率增高,6h后细胞凋亡率高.结论:Müller细胞形态的改变和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可能是触发GFAP 表达增强的因素之一.

    作者:李传旭;梁林晖;景连喜;项道满;谢伯林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假性剥脱综合征中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

    目的:评估眼部假性剥脱综合征(pseudoexfoliation syndrome,PXF)与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sensory-neural hearing loss,SNHL)之间的关系.方法:该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0-03/12在伊朗乌尔米耶,伊玛何梅尼医疗中心普通眼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常规眼科检查后,确诊为PXF的患者建议去耳鼻喉科,被选病例(纳入排除标准评估后)被推荐到听力检测科.分别在1,2,3 kHz对每只耳进行了纯音听阈级检测(Pure tone hearing threshold level,HTL),并将检测结果与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ISO 7029)在1,2,3 kHz平均年龄相关性听力丧失(age associated hearing loss,AAHL)进行比较.结果:在1,2,3kHz,50例患者中21例(42.0%)HTL高于ISO 7029平均AAHL,包括男性组9例14耳,女性组12例21耳.大约12.0%的患者同时伴有青光眼,不过,PXF患者和同时伴有青光眼的患者在SNHL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上无明显差别.同年龄-性别匹配对照组相比,眼部PXF的患者SNHL更普遍(P<0.05).结论:大部分眼部PXF患者有SNHL,与年龄-性别匹配对照组相比,可能是由于其内耳的PXF纤维造成.这些发现表明PXF可能是一个系统性疾病.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保留眼外肌的羟基磷灰石义眼台巩膜腔植入术66例

    0引言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方法繁多,义眼台肌锥内植入,义眼台外包自体巩膜或异体巩膜肌锥内植入及其多种变法.上述手术方法均要切断上下内外直肌,将4条直肌的断端缝合在义眼台上,重新构建义眼台的转动功能.我们设计了保留眼外肌的义眼台麻花状巩膜腔内植入方法,经过5a的临床观察取得满意结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尹显东;尹树国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青光眼滤过术后抗瘢痕药物研究进展

    青光眼是临床常见致盲眼病,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主要原因是术区成纤维细胞增生,致瘢痕形成阻塞滤过道.为提高手术成功率,一些抗瘢痕形成的药物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青光眼滤过手术的实验与临床研究中,但这些药物也有一定的并发症及毒副作用.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正在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和新的抑制瘢痕形成的药物.

    作者:甘露;唐飞;唐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5例52眼均在表面麻醉下行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结果:术后视力均比术前明显提高,中央前房深度、房角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对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波;陈建卓;王润;李媛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原因及治疗现况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脱离术后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要妥善处理,就需了解其复发因素,针对其病因采取相应的再治疗.我们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文献进行回顾作以综述.

    作者:李娜;孙时英;崔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双下转肌麻痹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双下转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以2009-07/2011-11期间我科收治的6例双下转肌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查眼位、眼球运动、代偿头位和牵拉试验等.采用减弱患眼上直肌、下斜肌转位联合或分次行水平肌手术的治疗原则.综合分析其病例资料、手术方法及随访结果,观察手术疗效.结果:本病的临床特点为患眼上斜视,上斜度≥25△,可同时伴有内斜或外斜,患眼外下转和内下转均明显受限,常以健眼为注视眼,以患眼注视时可表现为健眼假性上睑下垂.经6~24mo随访,6例患者,1次术后眼位矫正5例,1例经第2次行水平肌手术获得外观显著改善.结论:眼球运动检查是诊断双下转肌麻痹直观而有效的方法,斜视度和牵拉试验结果是手术设计的重要依据;手术可使大多数患者获得外观上的改善;合并水平斜视者手术可同期或分期进行;手术原则是减弱患眼上直肌、下斜肌转位联合或分次行水平肌手术.

    作者:陈金卯;赖丽平;陶崇飞;刘毓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目的:观察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总结.方法:慢性泪囊炎患者65例70眼,局部麻醉下行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术后给予全身及局部抗感染治疗.术后连续3d冲洗泪道(1次/d),之后每周冲洗泪道1次,共4次,以后每月冲洗泪道1次,共5次.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植入球头硅胶管,平均观察16mo.治愈64眼(91.43%),好转6眼(8.57%),总有效率100%.结论: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操作简便、省时,创伤小,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高妍;李春晖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超声乳化术中脉压与视网膜损伤风险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脉压(pulse pressure,PP)变化情况,了解白内障手术的视网膜血管损伤风险.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白内障手术患者,根据有无高血压病分为老年高血压组(A组)38例38眼,和老年正常血压组(B组)20例20眼.测量以下时间点的PP值:入院时(PP1)、进入手术室术前(PP2)、超声乳化白内障时(PP3)、人工晶状体植入前(PP4)、手术结束时(PP5).采用SPSS18.0分析数据.结果:各时间点PP依次为:A组(61.92±13.27,77.39±13.57,75.18±16.18,72.71±15.94,72.68±15.75)mmHg;B组(46.50±11.71,64.95±14.17,64.20±13.10,59.35±12.84,62.00±13.97)mmHg.A组PP 均高于B组(P<0.05);各组PP2比PP1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PP2测量值增大幅度依次为15.47±14.13,18.45±13.7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PP2~5测量值两两比较,A组PP4,PP5均小于PP2,B组PP4小于PP2、PP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P随时间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79,P>0.05).结论:老年人合并高血压病是白内障手术的危险因素,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视网膜损伤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郭花;俞阿勇;王勤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难治性青光眼手术治疗新进展

    难治性青光眼病因十分复杂,眼部组织结构破坏明显,是一种应用常规抗青光眼手术,效果较差的眼科疾病.手术失败主要原因是滤过口处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瘢痕形成使滤过口阻塞.现将国内外新近有关难治性青光眼治疗的改良滤过性手术、房水引流装置植入术、激光睫状体光凝术等手术方法的报道进行回顾并作一简单综述.

    作者:辛梦;王强;张磊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羊膜移植联合可调整缝线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联合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我院2009-01/2010-06 50例54眼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常规小梁切除术后,巩膜瓣下放置6mm×7mm羊膜,羊膜固定于巩膜床上,巩膜瓣两角固定2针,在巩膜瓣一或两侧作1条或2条可调整缝线,在透明角膜上打结BSS形成前房.随访1.5a.结果:术后眼压探制良好,手术完全成功率48眼(89%),条件成功率4眼(7%),失败2眼(4%).结论:羊膜移植联合可调整缝线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雷海云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眼压升高)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了2006-03/2011-07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眼压升高)再次行小梁切除术的连续随访患者13例25眼.青光眼术后再次眼压异常升高,均属于难治性青光眼,我们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于仅存中心视岛及管状视野患眼,手术在表面麻醉联合球筋膜浸润麻醉下实施.主要检查指标:手术前后眼压、视力、角膜水肿情况、滤过泡特征、前房深浅及其它并发症.结果:随访3mo~5a,非接触眼压测定术前眼压28~52mmHg,术后眼压11.7~18mmHg,术后3mo,眼压为14.5mmHg,眼压以≤21mmHg为成功标准.术后3mo,视力提高3眼(12%),视力不变17眼(68%),视力下降5眼(20%);术后21眼角膜均变清亮;功能性滤过泡22眼(80%),有3眼为非功能性滤过泡,眼压再次高于21mmHg,二次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术后有15眼(60%)出现前房轴深在1.5~2CT间,均自行恢复;术中、术后有10眼(40%)出现不同程度的前房出血,经对症治疗后均已吸收;术后有5例5眼(20%)出现房水闪辉,经散瞳及典必殊滴眼液进行眼局部频点后房水闪辉完全消失,未发生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目前仍是可挽救有视力眼的青光眼经典、有效的方法;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原经典手术方式的进一步发展;青光眼术后眼压再次异常升高均属于难治性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再次治疗,证实安全有效,长期疗效满意,是弥补非穿透小梁切除术眼压失控(升高)后有效的治疗措施,并且可以一眼多次手术;有效地保护仅存的视力,维持了一定的视功能;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不适合非透性小梁手术.

    作者:乔磊;蒋平;郭宁;李鹏;田艳明;闫希冬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前葡萄膜炎急性发病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学研究

    目的:观察前葡萄膜炎患者急性发病期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特征,进一步探讨炎症时的新鲜角膜后沉着物(KP)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机制.方法:选取前葡萄膜炎首次急性发病的50例50眼患者,就诊时炎症持续时间≥3d,KP≥(+++),作为A组;炎症完全消退后,KP(-),作为B组;将对侧未发病眼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应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细胞计测量三组中央角膜内皮细胞的相关参量:包括单位面积细胞密度(cell density,CD)、六角形细胞频数(hexagonality,HG)、平均细胞面积(average size,AVG)、平均细胞面积的标准差(SD)、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CV),测量角膜中央厚度(CCT).比较三组的测量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发作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G,CD减少,AVG,SD,CV,CCT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消退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G减少,CV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组与炎症消退组比较:HG减少,CV,CCT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间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CV,HG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葡萄膜炎急性发病期的新鲜KP可导致角膜厚度增加,内皮细胞形态改变及功能下降,炎症消退后角膜厚度正常,细胞形态的改变持续存在.

    作者:王建萍;马勇;薛雨顺;朱涛;郭中兰;李静;孙烨;王柯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