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眼表疾病住院患者合并焦虑及抑郁状态分析

宋金鑫;郝兆芹;蔺雪梅;吴洁

关键词:焦虑, 抑郁, 眼表疾病
摘要:目的:调查眼科眼表疾病住院患者合并焦虑及抑郁情绪的状态。方法:对84例眼表疾病患者进行个人一般情况的调查,并进行哈密尔顿焦虑和抑郁量表评定,并对评分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眼表疾病患者存在焦虑的患病率为50.0%,存在抑郁的患病率为11.9%。女性的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较男性为高。眼表外伤亚组、营养不良和变性亚组的焦虑评分平均≥7分;抑郁评分均<17分,但角膜营养不良和变性亚组的抑郁分值较其他亚组为高。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呈较强的正的直线相关。结论:眼表疾病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应该在临床工作中重视这种状态,并积极给予合并治疗。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neovascular glaucoma ,NVG)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8-04/2011-12在我院住院诊断为NVG的患者30例30眼,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两组, A组采用青光眼引流装置Ahmed青光眼阀( Ahmed glaucoma valve , AGV)植入术治疗12例12眼,B组采用半导体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 transscleral cyclophotocoagulation , TSCPC)治疗18例18眼。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1)。 AGV植入组与TSCPC组术后1 wk眼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mo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视力:AGV植入组3眼提高,7眼不变,2眼下降;TSCPC组3眼提高,12眼保持不变,3眼下降。术后并发症:AGV 植入组术后早期眼球疼痛、角膜水肿5例(41.7%),术后浅前房3例(25%),前房纤维样渗出2例(16.7%),前房积血3例(25%);TSCPC组术后早期眼球疼痛10例(55.6%),角膜水肿11例(61.1%),前房纤维样渗出5眼(27.8%),前房出血6眼(33.3%)。结论:AGV植入术及TSCPC术对于治疗NVG都是有效的方法。 AGV植入术是一种滤过性手术,相对较为安全。TSCPC更为经济,适用于晚期或绝对期青光眼。

    作者:陈金鹏;汪荣;徐辉勇;张鹏;章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 HPV-DNA 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我国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中HPV-DNA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揭示HPV 在散发性RB中作用提供初步依据。方法:收集22例散发性RB患者新鲜肿瘤组织标本,应用PCR方法及引物MY09/11检测肿瘤组织中HPV-DNA表达情况。结果:选取22例RB 肿瘤标本中7例HPV-DNA阳性(32%),均为单眼散发患者(包括男4例,女3例),2例双眼散发患者均为阴性。结论:HPV可能是我国散发性RB发病因素之一,但其明确作用及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国颖;杨华胜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婴幼儿屈光异常的筛查标准及早期干预年龄的探讨

    目的:探索婴幼儿屈光状态发育规律,以确立弱视高危人群及早期干预时机。方法:利用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在儿童保健门诊收集6月龄~3岁婴幼儿共2447例4894眼的屈光值,分成7个年龄段分析其屈光分布特点和发育规律。结果:婴幼儿4894眼的眼屈光主要分布在远视和散光状态;获得各年龄组的球镜、柱镜的均数和标准差,P25~P75和P5~P95参考值范围;6月龄~3岁,7个年龄段的球镜、柱镜屈光值有不断下降趋势,但在1.5岁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球镜偏离出P25~P75、柱镜高出P75范围为弱视可疑人群,以球镜偏离出P5~P95、柱镜高出P95范围为弱视高危人群,对异常人群密切随访;高度屈光不正的早干预年龄可以从1.5岁开始。

    作者:吴兴香;吴广强;魏宁;王禹曈;童梅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屈光状态稳定时间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屈光改变及屈光状态趋于稳定的时间。方法:随机选择翼状胬肉切除患者46例54眼,术前、术后3,7,14,30,90 d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翼状胬肉术后散光度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3d与术后其他观察阶段相比,陡径上的K值( Ks值)、散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及以后各观察阶段之间两两比较,Ks值、平径上的K值( Kf值)、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术后7d角膜屈光状态基本稳定。

    作者:马子伟;童峰峰;刘云芳;宋峰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丝裂霉素C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 ( MMC )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价值,为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40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使用MMC组)和对照组(未使用MMC组),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者远视力(矫正)、周围前房深度、眼压及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与种类均优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主要并发症为术后浅前房,其中,观察组1例(5%),对照组2例(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C能改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后的眼压、视力,建议推广使用。

    作者:贺志华;李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6例96眼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前房角粘连关闭18°~270°(含270°)( A组)和大于270°( B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术中未见后囊破裂。经治疗随访6 mo后,A组眼压和降眼压药物使用种类均较少,周边前房角深度和远视力以及房角粘连关闭范围均优于B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各5例,5.8%),经积极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对前房角粘连关闭在18°~270°(含270°)之间者疗效较好。

    作者:张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银杏叶提取物对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 CNV)的疗效。方法:选取6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实验组、生理盐水组,每组15只大鼠。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行氪激光光凝制作CNV模型,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均在光凝后每日行腹腔注射银杏叶提取物( Extract of Ginkgo Biloba ,EGb761),生理盐水组在光凝后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于光凝后7,14,21d后对各组大鼠行眼底造影检查,观察CNV的渗漏情况,然后立即处死各组动物,行脉络膜视网膜切片,HE染色后观察各组视网膜及脉络膜的结构和CNV的情况。结果:荧光造影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脉络膜无渗漏,7d时各组大鼠脉络膜渗漏均较轻微,14,21 d时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脉络膜渗漏明显,实验组大鼠脉络膜荧光素渗漏点数明显要少于对应的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的视网膜、脉络膜结构保存比模型组更好。结论:腹腔注射EGb761可以明显减少大鼠CNV的形成,用药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作者:王玲;陈超;刘筠;毕宏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丹参注射液电离子导入治疗玻璃体积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电离子导入疗法在玻璃体积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06/2013-06我院收治的玻璃体积血患者88例88眼,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44眼。对照组患者采用血栓通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而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之上加用丹参注射液电离子导入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案,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视力恢复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5%和9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9%和77%,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视力处于0.6~0.9之间的比率明显提高,而处于0.2以下的比率则显著降低,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等相关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电离子导入疗法对于玻璃体积血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以及视力功能的改善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郝静;崔广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描述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 ,MEWDS)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12-11在我院确诊为MEWDS并进行治疗的25例病例临床资料,并对各种影像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总结MEWD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所有患者均伴轻-中度近视,不同程度的视野缺损。MEWDS的荧光素血管造影( FFA )表现为:病灶处呈圆形强荧光斑,随时间延迟荧光强度增强,晚期呈边界不清的强荧光染色,伴有视盘荧光增强,部分伴有节段状血管管壁染色。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CGA)表现为:早期后极部散在的大小不等的相对弱荧光,中晚期渐呈边界清晰的斑片状弱荧光。 OCT表现为:病灶部位光感受细胞层厚度不规则、视细胞内节/外节( IS/OS)层的光带局部变薄或缺失,伴反光强度减弱(该部位与血管造影中的异常荧光灶对应),而视网膜内网状层至外核层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MEWDS患者眼底的斑点状病灶在FFA、ICGA、OCT中均有特征性改变,这些特征性改变提示病变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光感受器,这些特征对MEWDS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志;王林丽;甘润;陈青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眼部不同手术与干眼症的研究新进展

    眼表(角膜、结膜、副泪腺和睑板腺)、主泪腺和它们之间的泪腺功能单位共同维护眼表的健康,其中任一环节的损害均可导致泪膜完整性和正常功能的破坏。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眼部手术用来治疗眼部疾病,然而手术在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术前表面麻醉药物的应用、术中的操作过程、术后滴眼液中的防腐剂均有可能导致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面的异常而引起干眼症。

    作者:关瑞娟;李凌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干眼症和前睑缘炎及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中三种检测方法结果的比较

    目的:比较三组临床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泪液功能测试,眼表染色以及结膜印象细胞学检测的结果。方法:这是一个单中心,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包括泪液分泌分数小于10 mm和泪膜破裂时间( TBUT )小于10 s的20例干眼症患者,有干燥和结痂睫毛的20例前睑缘炎患者,上眼睑睑板结膜乳头肥大的20例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和20例对照组患者。比较泪液分泌的分数,泪膜破裂时间,眼表染色(牛津分级方案),杯状细胞密度(尼尔森分级方案评估所有患者的印象细胞学和化生分数)。结果:三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泪液功能测试结果,眼表染色评分,杯状细胞密度和化生分数上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结果证明这三种疾病的炎症反应造成严重眼表损害,并在局部产生炎症。这种损伤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对结膜杯状细胞密度和化生。杯状细胞损伤程度与临床研究结果有关联。

    作者:Mutlu Acar;Volkan Yaylal?;Ahmet ?evik Tufan;Cem Y?ld?r?m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高度近视 LASEK 术后预留一定屈光度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LASEK)后预留一定屈光度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行双眼LASEK手术。根据角膜厚度、屈光度将其分为两组。预留组:对40例80眼手术者预留一定屈光度(-1.00 DS );普通组:40例80眼手术患者全矫。定期对两组患者术后的眼部症状、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等进行随访观察。结果:观察发现,两组患者术后6 mo视力均佳,术后1,3a视力均稍有下降,术后3a裸眼视力基本稳定。两组术前屈光度平均在-8.25±1.23D,屈光度有平均-0.75±0.12 D的回退,两组的屈光度接近。两组角膜平均曲率、角膜厚度无明显的变化,基本稳定。术后两组眼压均稳定,无继发性高眼压及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角膜地形图检查提示,两组术后3a无圆锥角膜症状。术后6mo;1a两组均有轻度haze出现,至术后3 a均无haze发生。结论:高度近视患者LASEK 术后在相对安全角膜厚度的前提下,预留一定的近视度数,为患者保留更多的基质床厚度,同样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扩大了近视的矫治范围。

    作者:杨晓宁;毛治平;单武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科技期刊对论文关键词的要求

    关键词是论文的检索标志,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一般是词和词组。科技论文的关键词是从其题名、摘要和正文中选出来的。发表的论文不标注关键词,读者就检索不到,文献数据库也不会收录;关键词选用不当,就会降低论文的被检率,甚至检索不到。

    作者:摘自《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多焦点IOL植入联合角膜松解切口矫正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分析

    目的:比较多焦点 IOL植入联合角膜切口矫正散光与单焦点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低度散光患者的视觉质量差异。方法:选取老年性白内障合并低度散光患者80例100眼,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各40例50眼。干预组行陡角膜散光轴向上做一对透明角膜松解切口,同时按常规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多焦点 IOL植入术;而对照组仅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单焦点IOL植入术。分别于术后1d;1wk;1,3mo观察两组术眼的角膜散光情况及裸眼远视力( un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 UCDVA ),裸眼近视力( un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UCNVA);3mo 时佳矫正远视力( best 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 , BCDVA )、佳矫正近视力( best 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 , BCNVA)及佳矫正远视力下佳矫正近视力( distant 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 , DCNVA)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UCDVA和UCNVA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而各时期角膜散光干预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3d均有明显改善。术后1wk;1,3mo, UCDVA和UCNVA及3mo时BCDVA, BCNVA无显著差异。结论:多焦点 IOL植入联合透明角膜松解切口可有效矫正白内障术前散光,提高全程视力,从而扩大多焦点 IOL适用人群。

    作者:王晓莉;张然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聚乙二醇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的疗效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滴眼液对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泪膜破裂时间的影响及对其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01/08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检测泪膜破裂时间,并进行症状评分,A组予以玻璃酸钠眼液滴眼1wk,B组予以聚乙二醇眼液治疗1wk,1 wk后再次检测泪膜破裂时间及进行症状评分。结果:泪膜破裂时间(BUT)对照组治疗前为3.87±1.12s,治疗后为4.21±1.06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3.98±1.04s,治疗后8.98±1.30s,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积分对照组治疗前13.71±2.91分,治疗后7.01±3.11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12.98±2.54分,治疗后3.98±1.94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眼液能延长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并可以改善患者主观症状,是治疗干眼症较有效的药物之一。

    作者:冷远梅;蔡东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埋藏性视盘玻璃疣 OCT 检查的临床表现

    目的:探讨埋藏性视盘玻璃疣在 OCT 检查中的特异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FFA和B超检查确诊为埋藏性视盘玻璃疣6例6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O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患者6例在由视盘玻璃膜疣引起的视盘的高荧光区(造影检查结果),由OCT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在视盘玻璃膜疣处均显示出特异的宽大的条带样的光反射增强的钙质沉积区,这些沉积区能投下阴影,并且之间显示出空隙样的结构。结论:埋藏性视盘玻璃疣在OCT检查时可以见到特异的影像学表现。所以,OCT可以作为诊断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特异性较强的一种辅助检查,可提高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的检出率。

    作者:徐伟刚;潘波;刘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复曲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

    目的:评价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复曲面人工晶状体( Toric intraocular lenses ,Toric IOL)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临床效果,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0.75D)患者58例69眼行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联合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记录术前视力、角膜散光及理论残留散光等,观察术后第1d;1,3mo;1a 的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 UCVA)、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 BCVA)、术后残留散光、IOL轴位等。结果:术后1a,平均裸眼视力为0.70±0.11,佳矫正视力为0.73±0.20,均显著高于术前佳矫正视力0.21±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7,χ2=82.23, P<0.05),术前角膜平均散光为2.25±0.73D,术前预计残留平均散光为0.34±0.09D,术后1a 残留散光为0.51±0.21 D,术前、术后散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48,P<0.05)。预计残留散光与术后1a实际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9,P>0.05)。术后1a,IOL定位和预测轴位差值为3.79°±1.21°,96%旋转<5.00°。未发现1例手术并发症。各个时间段佳矫正视力、残留散光及IOL轴位旋转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对术前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行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能有效地提高视力、矫正术前角膜散光,而且稳定性较好。

    作者:鲁波;周?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HSK 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后的疗效及临床用药观察

    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变化及术后应用抗病毒药物预防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的疗效。方法: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合并白内障22例22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口服阿昔洛韦及滴用更昔洛韦凝胶;对照组仅给予滴用更昔洛韦凝胶。观察术后视力变化情况;分析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的情况。结果:术后6 mo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视力均获得提高;治疗组无1例出现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对照组也仅有1例于术后6 mo复发,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抗病毒药物的保护下,>6 mo未复发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不是白内障的手术禁忌,白内障手术能有效改善HSK合并白内障患者的视力;仅滴用更昔洛韦凝胶亦能有效预防白内障术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

    作者:李宇;陈豫川;刘娅利;李迎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河北省磁县地区7~18岁青少年屈光状态分析

    目的:了解河北省磁县地区7~18岁青少年屈光状态的特征,为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河北省磁县部分学区37700名学生进行视力、电脑验光、插片、眼前节及眼底检查。结果:河北省磁县地区7~18岁青少年各学龄段视力低常率有显著差异;屈光不正率有显著差异;远视、近视患病比例有显著差异。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屈光状态在不断变化。青少年远视患者逐渐减少,近视患者逐渐增多。需追踪观察以保护视力及屈光状态的变化,做出正确处理。

    作者:刘晓静;吕怀智;苗建军;李学民;王振刚;栗庆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脂肪干细胞在眼科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脂肪干细胞(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 ADSCs )是存在于脂肪组织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等中胚层细胞,甚至可以跨胚层分化为神经细胞等外胚层细胞及肝细胞等内胚层细胞。ADSCs还有易于获取、对取材区损伤小等众多优势,使其成为组织修复等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对ADSC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眼科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总结,以期为 ADSCs在眼科的应用研究给予有益的提示。

    作者:李宏松;邹俊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