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陈超;刘筠;毕宏生
目的:研究青少年近视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与配戴框架眼镜后各自AC/A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角膜塑形镜与框架眼镜对近视患者视功能的影响,及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作用。方法:随机选取60例来我院成功验配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试验组,随机选取60例门诊就诊并给予框架眼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屈光矫正前后AC/A及等效球镜度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研究。随访时间依次为戴镜1,3,6mo;1a。结果:试验组戴镜前和后1,3,6 mo;1 a的AC/A值分别为4.05±2.03,3.05±1.85,3.31±1.02,3.14±1.64,3.20±1.55,戴镜后1,3,6mo;1a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戴镜前和后1,3,6mo;1a分别为4.12±1.86,4.09±1.38,3.58±1.45,3.84±1.41,4.23±2.01,戴镜后1,6 mo;1 a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3mo与戴镜前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两组戴镜前无显著差异( P>0.05);戴镜后1,6mo;1a,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戴镜后3mo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近视度数增长的观察时间为1a。试验组等效球镜度增加了0.38±0.35DS ,对照组增加了0.84±0.56DS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矫正方式都能降低高AC/A值,试验组较对照组能更快更好地改善调节与集合的关系,近视度数增长后AC/A值会偏高。角膜塑形镜对中低度近视的矫正有效,它较框架眼镜能更有效地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增长速度,是目前控制近视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对近视患者视功能的改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杜玲芳;武正清;何芳;宋伟琼;张艳丽;林鹏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脂肪干细胞(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 ADSCs )是存在于脂肪组织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等中胚层细胞,甚至可以跨胚层分化为神经细胞等外胚层细胞及肝细胞等内胚层细胞。ADSCs还有易于获取、对取材区损伤小等众多优势,使其成为组织修复等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对ADSC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眼科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总结,以期为 ADSCs在眼科的应用研究给予有益的提示。
作者:李宏松;邹俊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河北省磁县地区7~18岁青少年屈光状态的特征,为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河北省磁县部分学区37700名学生进行视力、电脑验光、插片、眼前节及眼底检查。结果:河北省磁县地区7~18岁青少年各学龄段视力低常率有显著差异;屈光不正率有显著差异;远视、近视患病比例有显著差异。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屈光状态在不断变化。青少年远视患者逐渐减少,近视患者逐渐增多。需追踪观察以保护视力及屈光状态的变化,做出正确处理。
作者:刘晓静;吕怀智;苗建军;李学民;王振刚;栗庆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并评估结膜乳头磨削术治疗重度春季角结膜炎巨大结膜乳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对照性临床病例研究。比较结膜乳头磨削术(8例12眼)与结膜乳头切除术(9例12眼)两种方法治疗巨大结膜乳头,手术前后的眼痒、流泪、畏光、异物感等症状和结膜乳头、角膜上皮等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病例术后1,2,4wk不适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但术后1,2,4wk巨大结膜乳头体征、术后2wk角膜损伤修复情况等评分,磨削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手术切除组(P<0.05)。结论:结膜乳头磨削术能使粗糙的结膜创面快速变平,减轻不适症状,促进角结膜上皮修复,是治疗重度春季角结膜炎巨大结膜乳头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张宗端;潘钦托;马慧香;陈冰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视网膜静脉阻塞( retinal vein occlusion , RVO)是临床上常见的眼底血管病,其高发性和对视力的危害性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RVO的特点是视网膜静脉扩张迂曲,沿静脉分布区域的视网膜出血、水肿和渗出,累及黄斑区时引起黄斑水肿(macular oedema, MO),久之将导致严重的中心视力损害。 RVO疾病已被命名有100多年,但是一直以来RVO引起的MO的治疗比较困难。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推新,特别是长效皮质类固醇及近年来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药物的应用,使该病的治疗效果有了较大的改观。我们从RVO引起MO的机制、糖皮质激素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的作用机制及治疗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了RVO的未来治疗展望。
作者:张璐;赵博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高眼压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0-03在院行玻璃体切除术482例511眼患者术后发生高眼压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患者482例511眼中有140例141眼发生高眼压,发生率为27.6%。 C3 F8填充和硅油填充患者高眼压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环扎和未环扎患者高眼压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晶状体眼和有晶状体眼患者高眼压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伤性和非外伤性患者术后高眼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巩膜外环扎、C3 F8填充、无晶状体眼及外伤是玻璃体切除术后高眼压的高危因素。
作者:许立帅;杨小丽;兰长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滴眼液对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泪膜破裂时间的影响及对其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01/08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检测泪膜破裂时间,并进行症状评分,A组予以玻璃酸钠眼液滴眼1wk,B组予以聚乙二醇眼液治疗1wk,1 wk后再次检测泪膜破裂时间及进行症状评分。结果:泪膜破裂时间(BUT)对照组治疗前为3.87±1.12s,治疗后为4.21±1.06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3.98±1.04s,治疗后8.98±1.30s,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积分对照组治疗前13.71±2.91分,治疗后7.01±3.11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12.98±2.54分,治疗后3.98±1.94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眼液能延长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并可以改善患者主观症状,是治疗干眼症较有效的药物之一。
作者:冷远梅;蔡东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 LASIK)的视觉质量。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1-06/09我院完成的LASIK手术病例150例300眼,根据制瓣方式分为飞秒激光组和板层刀组各75例150眼,所有手术均采用EC5000 CX-Ⅱ(日本Nidek公司)行基质切削,且都由同一手术医师完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wk;1,3 mo的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屈光度、术后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波前像差及明视和暗视状态下的对比敏感度。结果:术后1wk;1,3mo两组患者的UCVA和屈光度(等效球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 mo时,飞秒组C7的绝对值、RMSh, RMS3和RMS6值均低于板层刀组( P<0.05);术后3 mo 时飞秒组 C7的绝对值、C14和RMS6的值均显著低于板层刀组( P<0.05)。明视和暗视对比敏感度在术后1 wk时,飞秒组和板层刀组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明视和暗视对比敏感度较术后1 wk有所提高,至术后3 mo略高于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LASIK 手术在治疗近视和散光方面具有安全性、有效性的特点。飞秒激光在提高UCVA的同时,还能减少高阶像差的产生,并且不会导致术后对比敏感度的下降,能够提高了患者的视觉质量。其术后效果优于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的LASIK手术。
作者:袁牧之;林颖;张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改进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4例114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改进术,术中剥离巩膜瓣进入透明角膜1mm,并在巩膜瓣下注入玻璃酸钠形成前房。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滤过泡、视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6 mo。结果:术后无持续性浅前房发生;眼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均可形成功能性滤过泡;视力术后与术前有明显差异。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改进能很好的控制眼压,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式简单易行,效果稳定可靠,手术成功率高,是理想的术式选择。
作者:陈世云;王正艳;梁荣莉;郑永军;杨红云;晁晶;张荣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先天性白内障是造成患儿终身视力损害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患儿的视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其治疗与老年性白内障有所不同,尤其在手术方式、人工晶状体( intraocular lens, IOL)度数选择及术后屈光矫正等方面仍存在不少争议,我们对其手术治疗及术后视功能的恢复做一综述。
作者:苏延亭;张金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描述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 ,MEWDS)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12-11在我院确诊为MEWDS并进行治疗的25例病例临床资料,并对各种影像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总结MEWD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所有患者均伴轻-中度近视,不同程度的视野缺损。MEWDS的荧光素血管造影( FFA )表现为:病灶处呈圆形强荧光斑,随时间延迟荧光强度增强,晚期呈边界不清的强荧光染色,伴有视盘荧光增强,部分伴有节段状血管管壁染色。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CGA)表现为:早期后极部散在的大小不等的相对弱荧光,中晚期渐呈边界清晰的斑片状弱荧光。 OCT表现为:病灶部位光感受细胞层厚度不规则、视细胞内节/外节( IS/OS)层的光带局部变薄或缺失,伴反光强度减弱(该部位与血管造影中的异常荧光灶对应),而视网膜内网状层至外核层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MEWDS患者眼底的斑点状病灶在FFA、ICGA、OCT中均有特征性改变,这些特征性改变提示病变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光感受器,这些特征对MEWDS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志;王林丽;甘润;陈青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采取不同激光光凝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 diabetic retinopathy ,DR)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0-11/2012-11进行激光治疗的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患者98例153眼,分为3组, A组:38眼(25%)给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B组:55眼(36%)给予象限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C组:60眼(39%)给予缺血区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所有病例手术前后均进行了血糖、验光、眼压、视野、视觉诱发电位(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视网膜电图( electroretinogram , ERG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 fundus fluorescence antiography ,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的检查,术后随访3mo。结果:术后3mo,复查患眼OCT,与C组相比,A组和B组,黄斑厚度减少(P<0.05);视力提高3行以上纳入统计,与A组相比,B组和C组术后视力改善(P<0.05)。结论:对视网膜缺血区进行象限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可以明显改善视网膜缺氧状态,阻止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而且保护了黄斑区视功能。
作者:郭勇;刘燕;张少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电离子导入疗法在玻璃体积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06/2013-06我院收治的玻璃体积血患者88例88眼,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44眼。对照组患者采用血栓通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而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之上加用丹参注射液电离子导入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案,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视力恢复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5%和9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9%和77%,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视力处于0.6~0.9之间的比率明显提高,而处于0.2以下的比率则显著降低,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等相关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电离子导入疗法对于玻璃体积血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以及视力功能的改善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郝静;崔广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进行对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 IMH)患者术前术后的裂孔形态观察,分析影响视力预后的因素,为有效预测术后视力提供潜在指标。方法:选取患者32例(男7例,女25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膨胀气体充填手术的IMH患者,对其均进行术前术后的OCT检查和眼科常规检查。取随访期间佳矫正视力( BCVA),利用OCT的分析模式,分别测量手术前黄斑裂孔的小直径、基底直径、裂孔高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用SPSS13.0软件包,比较术前黄斑裂孔自身形态测量值与术后BCVA的相关性。结果:术后BCVA与术前黄斑裂孔的小直径和基底直径(r=-0.524,-0.610, P<0.01)呈负相关;与裂孔高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r=-0.064,0.003, P>0.05)无明显相关性;与术前黄斑裂孔( maculer hole index , MHI),临床观察,取MHI=0.5为分界值,MHI≥0.5组的患者术后视力明显优于MHI<0.5组(Mann-Whitney Test, P<0.01);手术治疗后的IMH患者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黄斑裂孔的小直径,基底直径越小,术后视力恢复越好。 MHI计算简便,MHI≥0.5的患者手术后视力恢复较好,可作为手术选择的指标。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有良好效果。
作者:高建萍;郭小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白内障手术方式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03/10在我院眼科行白内障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2例82眼,随机分为超声乳化手术组(A组)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组(B组)。观察两组在手术前后不同阶段的角膜内皮细胞变化及术后角膜水肿情况。结果:(1)术后7d时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均较术前降低(P<0.05),数值随时间略有增长,但至术后3mo时仍低于相应术前水平(P<0.05);术后7d;1,3mo时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A组明显高于B组(P<0.05);(2)两组术后7d;1,3mo的六角形细胞比例均值较各组术前低,组间存在差异(P<0.05);(3)术后角膜水肿情况A组较B组轻(P<0.05)。结论:超声乳化手术相对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对于角膜内皮的损伤要轻,术后角膜水肿发生率要低。
作者:李雷;郑振优;陈梨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各种不同因素对视网膜脱离( retinal detachment , RD)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以RD为第一诊断并经手术治疗视网膜复位成功的病例资料,共119例119眼。其中采用巩膜环扎手术38例、玻璃体联合视网膜复位手术81例。观察RD患者的发病年龄、RD时间、RD范围、有无裂孔、黄斑状态、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程度、手术前后视力、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用χ2检验对其进行分析,根据结果选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结果:视网膜复位术后患者视力提高65例(54.6%),视力不变34例(28.6%),视力下降20例(16.8%)。 RD患者发病的不同年龄、RD时间、RD范围、黄斑状态、PVR分级及有无裂孔对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Spearman 等级相关检验,发现上述术前因素与术后视力关联程度从大到小分别为:PVR分级( rs=-0.493,P=0.000)、RD范围( rs=-0.476,P=0.000)、有无裂孔(rs=-0.411,P=0.000)、黄斑是否脱离(rs=-0.360,P=0.000)、RD时间(rs=-0.334, P=0.000)、患者年龄(rs=-0.241,P=0.008)。结论:RD患者术前PVR分级、RD范围、有无裂孔、黄斑状态、RD时间和年龄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因素,其中术前PVR分级、RD范围、有无裂孔对术后视力的恢复影响为显著。
作者:梁宗宝;陈佳娜;李维娜;李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neovascular glaucoma ,NVG)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8-04/2011-12在我院住院诊断为NVG的患者30例30眼,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两组, A组采用青光眼引流装置Ahmed青光眼阀( Ahmed glaucoma valve , AGV)植入术治疗12例12眼,B组采用半导体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 transscleral cyclophotocoagulation , TSCPC)治疗18例18眼。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1)。 AGV植入组与TSCPC组术后1 wk眼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mo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视力:AGV植入组3眼提高,7眼不变,2眼下降;TSCPC组3眼提高,12眼保持不变,3眼下降。术后并发症:AGV 植入组术后早期眼球疼痛、角膜水肿5例(41.7%),术后浅前房3例(25%),前房纤维样渗出2例(16.7%),前房积血3例(25%);TSCPC组术后早期眼球疼痛10例(55.6%),角膜水肿11例(61.1%),前房纤维样渗出5眼(27.8%),前房出血6眼(33.3%)。结论:AGV植入术及TSCPC术对于治疗NVG都是有效的方法。 AGV植入术是一种滤过性手术,相对较为安全。TSCPC更为经济,适用于晚期或绝对期青光眼。
作者:陈金鹏;汪荣;徐辉勇;张鹏;章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根据有关规定,可以把摘要编写要求归纳成如下几点。省略“我们”“作者”“本文”这样的主语。简短精练,明确具体。简短,指篇幅短,一般要求50~300字(依摘要类型而定);精炼,指摘录出原文的精华,无多余的话;明确具体,指表意明白,不含糊,无空泛、笼统的词语,应有较多而有用的定性和定量的信息。
作者:摘自《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对比分析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及角膜瓣变化。方法:选取2009-03/2012-03将接受飞秒激光35例70眼患者和接受角膜板层刀的患者45例90眼进行对比研究,两组术后视觉质量和角膜瓣进行对比。结果:视觉质量比较:两组患者所行的手术均有显著的可预测性、有效性及安全性,且术后像差和对比敏感度及视力差异不显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瓣比较:两组患者在水平方向的角膜瓣厚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行LASIK术后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且角膜瓣厚度差异不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汪凌;余野;王勤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因血-视网膜屏障的存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给药方法常受到限制,玻璃体腔内注射药物直接作用于玻璃体和视网膜,是其有效治疗方法,但对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需频繁注射以达到有效药物浓度。玻璃体腔内植入装置既避开了血-视网膜屏障,又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新方法,因其装载的药物不同而治疗不同的疾病。抗病毒药物植入装置能有效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激素类植入装置能有效治疗眼底慢性炎性疾病如黄斑水肿、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主要副作用为眼压升高和白内障形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植入装置可能是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有效治疗药物。本文将综述目前常见的玻璃体腔内植入装置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晓彧;张美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