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刘燕;张少波
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变化及术后应用抗病毒药物预防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的疗效。方法: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合并白内障22例22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口服阿昔洛韦及滴用更昔洛韦凝胶;对照组仅给予滴用更昔洛韦凝胶。观察术后视力变化情况;分析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的情况。结果:术后6 mo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视力均获得提高;治疗组无1例出现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对照组也仅有1例于术后6 mo复发,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抗病毒药物的保护下,>6 mo未复发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不是白内障的手术禁忌,白内障手术能有效改善HSK合并白内障患者的视力;仅滴用更昔洛韦凝胶亦能有效预防白内障术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
作者:李宇;陈豫川;刘娅利;李迎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评估A超及IOL Master在硅油眼患者眼轴长度测量的精确性,探讨IOL Master在硅油眼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2-06/12间收治的硅油眼白内障手术患者30例30眼,分别用接触式A超及IOL Master测量术前、术后眼轴长度比较两者之间差异。并将术前 IOL Master测量自动获取IOL度数后预估患眼屈光状态与术后1 mo复查患者屈光状态(等效球镜度数)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超与术前IOL Master 测量眼轴有显著性差异,使用IOL Master测量术前、术后眼轴无显著差异,术后使用A超及IOL Master测量眼轴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采用IOL Master术前测量眼轴所得人工晶状体度数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屈光状态与术前预估无明显差异。结论:IOL Master测量眼轴较A超有明显优越性,但对于某些不能使用IOL Master测量的病例仍需结合A超等其他测量方法辅助测量。
作者:王铀;龚凌;姜德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 LASIK)的视觉质量。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1-06/09我院完成的LASIK手术病例150例300眼,根据制瓣方式分为飞秒激光组和板层刀组各75例150眼,所有手术均采用EC5000 CX-Ⅱ(日本Nidek公司)行基质切削,且都由同一手术医师完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wk;1,3 mo的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屈光度、术后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波前像差及明视和暗视状态下的对比敏感度。结果:术后1wk;1,3mo两组患者的UCVA和屈光度(等效球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 mo时,飞秒组C7的绝对值、RMSh, RMS3和RMS6值均低于板层刀组( P<0.05);术后3 mo 时飞秒组 C7的绝对值、C14和RMS6的值均显著低于板层刀组( P<0.05)。明视和暗视对比敏感度在术后1 wk时,飞秒组和板层刀组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明视和暗视对比敏感度较术后1 wk有所提高,至术后3 mo略高于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LASIK 手术在治疗近视和散光方面具有安全性、有效性的特点。飞秒激光在提高UCVA的同时,还能减少高阶像差的产生,并且不会导致术后对比敏感度的下降,能够提高了患者的视觉质量。其术后效果优于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的LASIK手术。
作者:袁牧之;林颖;张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感染性眼内炎行玻璃体切除治疗时,保留和摘除透明晶状体时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将34例34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保留透明晶状体组(15例):行玻璃体切除时保留透明晶状体;摘除透明晶状体组(19例):行玻璃体切除时摘除透明晶状体。术后均随访6~12mo,分析透明晶状体不同处理方法时术后视力(矫正后)及眼部一般情况。结果:保留透明晶状体组,视力提高14眼,视力提高为93%;摘除透明晶状体组,视力提高18眼,视力提高为95%。保留透明晶状体组,1眼眼内炎未能控制,为7%;摘除透明晶状体组,1眼眼内炎未能控制,为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6~12mo,两组均无眼内炎复发病例。结论:感染性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时保留和摘除透明晶状体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作者:万金兰;陈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索婴幼儿屈光状态发育规律,以确立弱视高危人群及早期干预时机。方法:利用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在儿童保健门诊收集6月龄~3岁婴幼儿共2447例4894眼的屈光值,分成7个年龄段分析其屈光分布特点和发育规律。结果:婴幼儿4894眼的眼屈光主要分布在远视和散光状态;获得各年龄组的球镜、柱镜的均数和标准差,P25~P75和P5~P95参考值范围;6月龄~3岁,7个年龄段的球镜、柱镜屈光值有不断下降趋势,但在1.5岁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球镜偏离出P25~P75、柱镜高出P75范围为弱视可疑人群,以球镜偏离出P5~P95、柱镜高出P95范围为弱视高危人群,对异常人群密切随访;高度屈光不正的早干预年龄可以从1.5岁开始。
作者:吴兴香;吴广强;魏宁;王禹曈;童梅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Haigis-L公式与临床资料法SRK/T公式( CH-SRK/T)预测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2-10/2013-02手术患者72例140眼,眼轴≤26mm,排除其他眼部疾病。分别用Haigis-L,CH-SRK/T计算LASIK手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aigis-L公式计算LASIK术后豪雅人工晶状体度数平均值为22.99±1.38D, CH-SRK/T计算豪雅人工晶状体度数平均值为19.95±1.69 D,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成对差分均值-3.039±1.899D,Wilcoxon 带符号秩检验,秩和为-3.408a,P=0.001;Haigis-L公式所测得LASIK术后眼力健AR40人工晶状体度数为23.26±1.49D,CH-SRK/T公式所测得LASIK术后眼力健AR40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平均值为20.05±1.69D,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成对差分均值为-3.208±1.823 D,Wilcoxon带符号秩检验,秩和为-3.408 a ,P=0.001。结论:近视患者LASIK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用CH-SRK/T较Haigis-L公式测定结果低,照此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更容易偏向欠矫。
作者:李金瑛;曹辰;王蔚;刘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36例46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分别详细记录患者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房角及眼底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mo~2a,43眼(93.5%)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44眼(95.7%)眼压保持在正常范围,术后眼压<21 mmHg。35例46眼患者前房深度术前平均为2.1±0.3mm,术后平均3.8±0.4mm,术后所有患者前房深度均加深,术前关闭的前房角也有不同程度的开放。6眼(13.0%)角膜水肿,无角膜内皮失代偿。结论: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能够有效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开放房角,提高视力。
作者:惠玲;张自峰;王雨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复曲面人工晶状体( Toric intraocular lenses ,Toric IOL)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临床效果,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0.75D)患者58例69眼行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联合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记录术前视力、角膜散光及理论残留散光等,观察术后第1d;1,3mo;1a 的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 UCVA)、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 BCVA)、术后残留散光、IOL轴位等。结果:术后1a,平均裸眼视力为0.70±0.11,佳矫正视力为0.73±0.20,均显著高于术前佳矫正视力0.21±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7,χ2=82.23, P<0.05),术前角膜平均散光为2.25±0.73D,术前预计残留平均散光为0.34±0.09D,术后1a 残留散光为0.51±0.21 D,术前、术后散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48,P<0.05)。预计残留散光与术后1a实际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9,P>0.05)。术后1a,IOL定位和预测轴位差值为3.79°±1.21°,96%旋转<5.00°。未发现1例手术并发症。各个时间段佳矫正视力、残留散光及IOL轴位旋转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对术前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行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能有效地提高视力、矫正术前角膜散光,而且稳定性较好。
作者:鲁波;周?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电离子导入疗法在玻璃体积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06/2013-06我院收治的玻璃体积血患者88例88眼,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44眼。对照组患者采用血栓通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而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之上加用丹参注射液电离子导入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案,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视力恢复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5%和9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9%和77%,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视力处于0.6~0.9之间的比率明显提高,而处于0.2以下的比率则显著降低,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等相关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电离子导入疗法对于玻璃体积血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以及视力功能的改善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郝静;崔广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YAG激光联合常规药物治疗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渗出膜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对62例62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迟发性前葡萄膜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所有患者人工晶状体前渗出膜达3级或3级以上,治疗组行YAG激光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2~3 mo。结果:两组病例经治疗后晶状体前膜均吸收,炎症均消退,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两组间的术前、术后视力和眼压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愈时间(14.6±2.3d)较对照组(20.4±3.4d)明显缩短( P<0.01);两组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YAG激光联合常规药物治疗人工晶状体术后迟发性渗出膜疗效满意。
作者:张皇;艾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 D-D)、纤维蛋白原( Fib)及其降解产物( FDP)的水平在眼恶性肿瘤诊断和病情评估方面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眼科确诊为眼恶性肿瘤患者67例(恶性肿瘤组),其中眼恶性肿瘤无转移组(44例)、眼恶性肿瘤转移组(23例);同期收治的眼良性肿瘤患者46例(良性肿瘤组);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健康对照组)。测定血浆中D-D、Fib、FD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眼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D-D、Fib、FDP水平显著高于眼良性肿瘤组、健康对照组(P<0.05),其中恶性肿瘤转移组患者血浆中D-D、Fib、FDP水平又显著高于恶性肿瘤无转移组(P<0.05)。而眼良性肿瘤与健康对照组血浆中D-D、Fib、FD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D-D含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中D-D、Fib、FDP水平的检测对于眼良恶性肿瘤的判断及肿瘤的进展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范雅稚;刘子瑶;郑玉萍;王建明;冯海晓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 LASIK)手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10/12在重庆爱尔眼科医院行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近视-6.0~-10.0DS,散光≤-2.0DC)32例58眼作为试验组。同期接受飞秒激光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近视-6.0~-10.0DS,散光≤-2.0DC)28例56眼作为对照组。术后随访6mo,比较两组的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屈光度数,总高阶像差(high order aberrations ,HOA),球差和彗差。结果:术后6mo,所有患者UCVA均≥0.8,其中UCVA≥1.0者波前组91.4%,对照组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60);UCVA≥1.2者波前组60.3%,对照组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29);UCVA≥1.5者波前组17.2%,对照组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77)。波前组的彗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两组UCVA,等效球镜度,总HOA和球差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LASIK手术与常规飞秒激光LASIK手术相比,虽然可以降低术后彗差的产生,但在提高术后UCVA,矫正高度近视度数,降低术后HOA和球差方面没有优势。
作者:崔敏;周奇志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改良泪囊摘除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收集2006-09/2012-03慢性泪囊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凝血功能低下等慢性疾病患者92例92眼,男36例,女56例,年龄71~90(平均77.20±11.08)岁。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传统泪囊摘除术组)46例和试验组(改良泪囊摘除术)46例。观察两组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经对比研究,改良泪囊摘除术组手术时间较短,传统泪囊摘除术约20min,而改良组仅需5min左右。改良泪囊摘除术未见明显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泪囊摘除术,创伤轻、出血少、时间短,并发症少,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较长手术时间和较大创伤的慢性泪囊炎患者。
作者:李田;华雪萍;王新丹;王小钊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白内障手术方式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03/10在我院眼科行白内障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2例82眼,随机分为超声乳化手术组(A组)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组(B组)。观察两组在手术前后不同阶段的角膜内皮细胞变化及术后角膜水肿情况。结果:(1)术后7d时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均较术前降低(P<0.05),数值随时间略有增长,但至术后3mo时仍低于相应术前水平(P<0.05);术后7d;1,3mo时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A组明显高于B组(P<0.05);(2)两组术后7d;1,3mo的六角形细胞比例均值较各组术前低,组间存在差异(P<0.05);(3)术后角膜水肿情况A组较B组轻(P<0.05)。结论:超声乳化手术相对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对于角膜内皮的损伤要轻,术后角膜水肿发生率要低。
作者:李雷;郑振优;陈梨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随玻璃体手术不断发展,患者对术后视功能的期待也不断提高。因此对硅油眼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准确计算成为了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本文就该研究领域现状及前景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肖阳艳;郭小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 CNV)的疗效。方法:选取6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实验组、生理盐水组,每组15只大鼠。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行氪激光光凝制作CNV模型,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均在光凝后每日行腹腔注射银杏叶提取物( Extract of Ginkgo Biloba ,EGb761),生理盐水组在光凝后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于光凝后7,14,21d后对各组大鼠行眼底造影检查,观察CNV的渗漏情况,然后立即处死各组动物,行脉络膜视网膜切片,HE染色后观察各组视网膜及脉络膜的结构和CNV的情况。结果:荧光造影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脉络膜无渗漏,7d时各组大鼠脉络膜渗漏均较轻微,14,21 d时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脉络膜渗漏明显,实验组大鼠脉络膜荧光素渗漏点数明显要少于对应的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的视网膜、脉络膜结构保存比模型组更好。结论:腹腔注射EGb761可以明显减少大鼠CNV的形成,用药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作者:王玲;陈超;刘筠;毕宏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hEGF)对角膜异物剔除后角膜创面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2012-01/2013-01来我院就诊的角膜异物患者102例188眼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裂隙灯下剔除角膜异物,术后治疗组患眼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液联合妥布霉素进行治疗,对照组患眼仅应用妥布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3d后的疗效。结果:治疗后3d,治疗组的治愈率(93.7%)明显高于对照组治愈率(7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荧光素染色阴性率为90.4%,高于对照组的4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hEGF能够特异性和角膜上皮细胞受体结合,缩短损伤的角膜上皮的创伤愈合时间,加速愈合,是一种治疗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韩宏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河北省磁县地区7~18岁青少年屈光状态的特征,为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河北省磁县部分学区37700名学生进行视力、电脑验光、插片、眼前节及眼底检查。结果:河北省磁县地区7~18岁青少年各学龄段视力低常率有显著差异;屈光不正率有显著差异;远视、近视患病比例有显著差异。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屈光状态在不断变化。青少年远视患者逐渐减少,近视患者逐渐增多。需追踪观察以保护视力及屈光状态的变化,做出正确处理。
作者:刘晓静;吕怀智;苗建军;李学民;王振刚;栗庆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关键词是论文的检索标志,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一般是词和词组。科技论文的关键词是从其题名、摘要和正文中选出来的。发表的论文不标注关键词,读者就检索不到,文献数据库也不会收录;关键词选用不当,就会降低论文的被检率,甚至检索不到。
作者:摘自《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 ( MMC )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价值,为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40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使用MMC组)和对照组(未使用MMC组),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者远视力(矫正)、周围前房深度、眼压及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与种类均优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主要并发症为术后浅前房,其中,观察组1例(5%),对照组2例(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C能改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后的眼压、视力,建议推广使用。
作者:贺志华;李炎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