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惠玲;张自峰;王雨生

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 闭角型, 白内障
摘要: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36例46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分别详细记录患者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房角及眼底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mo~2a,43眼(93.5%)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44眼(95.7%)眼压保持在正常范围,术后眼压<21 mmHg。35例46眼患者前房深度术前平均为2.1±0.3mm,术后平均3.8±0.4mm,术后所有患者前房深度均加深,术前关闭的前房角也有不同程度的开放。6眼(13.0%)角膜水肿,无角膜内皮失代偿。结论: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能够有效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开放房角,提高视力。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Graves眼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目的:通过检测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Graves眼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以观察该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规律。方法:临床实验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Graves病不伴有眼征患者组(53例), Graves眼病患者组(51例),正常对照组(51例)的外周静脉血CD4+CD25+Treg细胞比例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Graves 病不伴有眼征患者组Treg水平下降(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raves眼病患者组外周血Treg水平显著下降( P<0.01);Graves眼病患者组外周血Treg数量明显低于Graves病不伴有眼征患者组(P<0.01)。结论:Graves眼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在淋巴细胞中所占的比例降低,存在自身免疫调节紊乱。可能是其机体细胞免疫抑制受损的重要机制,为对该疾病进行免疫学治疗提供了新线索。

    作者:辛梦;王强;张磊;韩兆东;薛海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河北省磁县地区7~18岁青少年屈光状态分析

    目的:了解河北省磁县地区7~18岁青少年屈光状态的特征,为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河北省磁县部分学区37700名学生进行视力、电脑验光、插片、眼前节及眼底检查。结果:河北省磁县地区7~18岁青少年各学龄段视力低常率有显著差异;屈光不正率有显著差异;远视、近视患病比例有显著差异。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屈光状态在不断变化。青少年远视患者逐渐减少,近视患者逐渐增多。需追踪观察以保护视力及屈光状态的变化,做出正确处理。

    作者:刘晓静;吕怀智;苗建军;李学民;王振刚;栗庆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IOLMaster与A超测量硅油眼眼轴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评估A超及IOL Master在硅油眼患者眼轴长度测量的精确性,探讨IOL Master在硅油眼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2-06/12间收治的硅油眼白内障手术患者30例30眼,分别用接触式A超及IOL Master测量术前、术后眼轴长度比较两者之间差异。并将术前 IOL Master测量自动获取IOL度数后预估患眼屈光状态与术后1 mo复查患者屈光状态(等效球镜度数)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超与术前IOL Master 测量眼轴有显著性差异,使用IOL Master测量术前、术后眼轴无显著差异,术后使用A超及IOL Master测量眼轴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采用IOL Master术前测量眼轴所得人工晶状体度数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屈光状态与术前预估无明显差异。结论:IOL Master测量眼轴较A超有明显优越性,但对于某些不能使用IOL Master测量的病例仍需结合A超等其他测量方法辅助测量。

    作者:王铀;龚凌;姜德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兰州市5~12岁学龄儿童屈光状态与屈光参数相关性研究

    目的:了解兰州市城关区5~12岁学龄儿童屈光状态分布的流行病学现状,分析眼轴长度( axial length ,AL)、水平、垂直角膜曲率( K1, K2)、前房深度( 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及角膜直径( corneal diameter ,W-W值)各屈光参数与屈光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 IOL-Master,Zeiss)获得学龄儿童813人1626眼的AL,K1,K2,ACD,W-W值,年龄:5~12(平均8.46±2.30)岁,经电脑验光( Topcon )后所有眼根据等效球镜度数( SE )被分为高度近视、中度近视、低度近视、正视及远视5组,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不同年龄、不同屈光度组之间各生物学参数的相关关系。结果:(1)5~12岁不同年龄组: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屈光状态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近视比率随着年龄不断上升;(2)不同年龄组之间:AL和ACD随着年龄不断增大,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屈光度组之间:AL在高度、中度及低度近视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ACD在低度与中度近视组及低度与高度近视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K1,K2,W-W值在低度与高度近视组及中度与高度近视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P<0.05);(3)屈光度与AL呈负相关(r=-0.764,P<0.01),屈光度与ACD呈负相关(r=-0.498,P<0.01),屈光度与K1,K2及AL相关性较小。结论:兰州市城关区5~12岁学龄儿童屈光发育中,AL的增加对屈光度的改变有着主要的作用,轴性近视在5~12岁学龄儿童群体占主要的成分,同时,K1,K2,ACD,W-W值对屈光度的改变也有影响。7~8岁可以认为是学龄儿童从正视化向近视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作者:王万鹏;周然;张婧;任婉娜;李玉婷;张文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多焦点IOL植入联合角膜松解切口矫正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分析

    目的:比较多焦点 IOL植入联合角膜切口矫正散光与单焦点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低度散光患者的视觉质量差异。方法:选取老年性白内障合并低度散光患者80例100眼,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各40例50眼。干预组行陡角膜散光轴向上做一对透明角膜松解切口,同时按常规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多焦点 IOL植入术;而对照组仅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单焦点IOL植入术。分别于术后1d;1wk;1,3mo观察两组术眼的角膜散光情况及裸眼远视力( un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 UCDVA ),裸眼近视力( un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UCNVA);3mo 时佳矫正远视力( best 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 , BCDVA )、佳矫正近视力( best 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 , BCNVA)及佳矫正远视力下佳矫正近视力( distant 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 , DCNVA)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UCDVA和UCNVA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而各时期角膜散光干预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3d均有明显改善。术后1wk;1,3mo, UCDVA和UCNVA及3mo时BCDVA, BCNVA无显著差异。结论:多焦点 IOL植入联合透明角膜松解切口可有效矫正白内障术前散光,提高全程视力,从而扩大多焦点 IOL适用人群。

    作者:王晓莉;张然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白内障患者手术年龄和眼轴长度与晶状体厚度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手术年龄、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之间相关性。方法:将319例393眼白内障患者根据眼轴长度分为非高度近视白内障组198例237眼及高度近视白内障组121例156眼,用A型超声生物测量眼轴长度及晶状体厚度。结果:非高度近视白内障组及高度近视白内障组在手术年龄(t=3.614,P=0.000)、晶状体厚度(t=-3.081,P=0.002)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手术年龄小于非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厚度厚于非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非高度近视白内障组手术年龄与眼轴长度无明显相关性(r=-0.081,P=0.214),手术年龄与晶状体厚度呈正相关(r=0.178,P=0.006),眼轴长度与晶状体厚度无明显相关性(r=-0.050,P=0.442)。高度近视白内障组手术年龄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 r=-0.211, P=0.008),手术年龄与晶状体厚度无明显相关性( r=0.078,P=0.332),眼轴长度与晶状体厚度呈正相关( r=0.207,P=0.010)。结论:非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内障逐渐加重,眼轴长度的差异未影响白内障手术年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人群中,年龄的差异并未影响白内障严重程度,眼轴越长,白内障的手术年龄越小。

    作者:孙小银;徐唐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黄斑水肿的药物治疗进展

    视网膜静脉阻塞( retinal vein occlusion , RVO)是临床上常见的眼底血管病,其高发性和对视力的危害性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RVO的特点是视网膜静脉扩张迂曲,沿静脉分布区域的视网膜出血、水肿和渗出,累及黄斑区时引起黄斑水肿(macular oedema, MO),久之将导致严重的中心视力损害。 RVO疾病已被命名有100多年,但是一直以来RVO引起的MO的治疗比较困难。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推新,特别是长效皮质类固醇及近年来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药物的应用,使该病的治疗效果有了较大的改观。我们从RVO引起MO的机制、糖皮质激素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的作用机制及治疗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了RVO的未来治疗展望。

    作者:张璐;赵博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微视野在急性全葡萄膜炎激素冲击治疗前后的应用

    目的:评价微视野在急性全葡萄膜炎病程发展及治疗效果观察中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为微视野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就诊时间在发病5d内的急性全葡萄膜炎患者53例106眼。采集激素冲击治疗前,激素冲击治疗后1,3,7d;1,3mo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微视野图像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及Flare检查结果,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观察并分析激素冲击治疗前后视力、光敏感度参数的变化、黄斑区水肿由严重到消退的过程及房水细胞值的变化。结果:急性全葡萄膜炎患者经过治疗,炎症逐渐消退,激素冲击治疗后1,3,7d;1,3mo采集数据较激素冲击治疗前有明显好转,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于不同时期视力逐渐提高;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厚度,由281±61μm变为149±43μ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00);Flare结果由213.9±13.8变为18.2±2.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00)。结论:微视野可客观揭示急性全葡萄膜炎患者激素冲击治疗前后眼的视力及光敏感度的变化,为急性全葡萄膜炎病程发展及治疗效果的观察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李璇;刘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脂肪干细胞在眼科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脂肪干细胞(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 ADSCs )是存在于脂肪组织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等中胚层细胞,甚至可以跨胚层分化为神经细胞等外胚层细胞及肝细胞等内胚层细胞。ADSCs还有易于获取、对取材区损伤小等众多优势,使其成为组织修复等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对ADSC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眼科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总结,以期为 ADSCs在眼科的应用研究给予有益的提示。

    作者:李宏松;邹俊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描述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 ,MEWDS)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12-11在我院确诊为MEWDS并进行治疗的25例病例临床资料,并对各种影像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总结MEWD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所有患者均伴轻-中度近视,不同程度的视野缺损。MEWDS的荧光素血管造影( FFA )表现为:病灶处呈圆形强荧光斑,随时间延迟荧光强度增强,晚期呈边界不清的强荧光染色,伴有视盘荧光增强,部分伴有节段状血管管壁染色。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CGA)表现为:早期后极部散在的大小不等的相对弱荧光,中晚期渐呈边界清晰的斑片状弱荧光。 OCT表现为:病灶部位光感受细胞层厚度不规则、视细胞内节/外节( IS/OS)层的光带局部变薄或缺失,伴反光强度减弱(该部位与血管造影中的异常荧光灶对应),而视网膜内网状层至外核层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MEWDS患者眼底的斑点状病灶在FFA、ICGA、OCT中均有特征性改变,这些特征性改变提示病变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光感受器,这些特征对MEWDS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志;王林丽;甘润;陈青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neovascular glaucoma ,NVG)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8-04/2011-12在我院住院诊断为NVG的患者30例30眼,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两组, A组采用青光眼引流装置Ahmed青光眼阀( Ahmed glaucoma valve , AGV)植入术治疗12例12眼,B组采用半导体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 transscleral cyclophotocoagulation , TSCPC)治疗18例18眼。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1)。 AGV植入组与TSCPC组术后1 wk眼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mo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视力:AGV植入组3眼提高,7眼不变,2眼下降;TSCPC组3眼提高,12眼保持不变,3眼下降。术后并发症:AGV 植入组术后早期眼球疼痛、角膜水肿5例(41.7%),术后浅前房3例(25%),前房纤维样渗出2例(16.7%),前房积血3例(25%);TSCPC组术后早期眼球疼痛10例(55.6%),角膜水肿11例(61.1%),前房纤维样渗出5眼(27.8%),前房出血6眼(33.3%)。结论:AGV植入术及TSCPC术对于治疗NVG都是有效的方法。 AGV植入术是一种滤过性手术,相对较为安全。TSCPC更为经济,适用于晚期或绝对期青光眼。

    作者:陈金鹏;汪荣;徐辉勇;张鹏;章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6例96眼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前房角粘连关闭18°~270°(含270°)( A组)和大于270°( B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术中未见后囊破裂。经治疗随访6 mo后,A组眼压和降眼压药物使用种类均较少,周边前房角深度和远视力以及房角粘连关闭范围均优于B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各5例,5.8%),经积极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对前房角粘连关闭在18°~270°(含270°)之间者疗效较好。

    作者:张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Epi-LASIK 和 LASIK 治疗近视散光的早期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角膜微型刀上皮瓣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 Epi-LASI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 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近视散光行 Epi-LASIK 治疗的患者32例64眼, LASIK治疗的患者63例126眼,将患者根据柱镜度数分为2组:Ⅰ组(柱镜-0.25~-2.75D,Epi-LASIK 20例、LASIK 48例)、Ⅱ组(柱镜-3.00~-5.00D,Epi-LASIK 12例、LASIK 15例)。随访6 mo观察两种术式的疗效。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 UCVA )、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 BCVA)、残余散光度、角膜愈合情况、眼压及角膜地形图等。结果:术后6mo,Ⅱ组中 UCVA 较术前明显提高, Epi-LASIK为21眼(87.5%),LASIK为19眼(63.3%),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055,P<0.05);残余散光度Epi-LASIK为-0.41±0.30D,LASIK为-0.74±0.36D,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672,P<0.05);角膜散光Epi-LASIK为0.63±0.34D,LASIK为0.81±0.52D,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234,P<0.05)。结论:Epi-LASIK治疗≥-3.00 D散光与LASIK相比具有更好的效果和预测性。

    作者:罗栋强;王华;何书喜;陈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改进与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改进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4例114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改进术,术中剥离巩膜瓣进入透明角膜1mm,并在巩膜瓣下注入玻璃酸钠形成前房。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滤过泡、视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6 mo。结果:术后无持续性浅前房发生;眼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均可形成功能性滤过泡;视力术后与术前有明显差异。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改进能很好的控制眼压,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式简单易行,效果稳定可靠,手术成功率高,是理想的术式选择。

    作者:陈世云;王正艳;梁荣莉;郑永军;杨红云;晁晶;张荣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埋藏性视盘玻璃疣 OCT 检查的临床表现

    目的:探讨埋藏性视盘玻璃疣在 OCT 检查中的特异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FFA和B超检查确诊为埋藏性视盘玻璃疣6例6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O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患者6例在由视盘玻璃膜疣引起的视盘的高荧光区(造影检查结果),由OCT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在视盘玻璃膜疣处均显示出特异的宽大的条带样的光反射增强的钙质沉积区,这些沉积区能投下阴影,并且之间显示出空隙样的结构。结论:埋藏性视盘玻璃疣在OCT检查时可以见到特异的影像学表现。所以,OCT可以作为诊断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特异性较强的一种辅助检查,可提高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的检出率。

    作者:徐伟刚;潘波;刘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修复角膜异物剔除后角膜创面的分析

    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hEGF)对角膜异物剔除后角膜创面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2012-01/2013-01来我院就诊的角膜异物患者102例188眼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裂隙灯下剔除角膜异物,术后治疗组患眼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液联合妥布霉素进行治疗,对照组患眼仅应用妥布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3d后的疗效。结果:治疗后3d,治疗组的治愈率(93.7%)明显高于对照组治愈率(7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荧光素染色阴性率为90.4%,高于对照组的4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hEGF能够特异性和角膜上皮细胞受体结合,缩短损伤的角膜上皮的创伤愈合时间,加速愈合,是一种治疗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韩宏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荧光染色法在实验性异种角膜移植术后免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异种角膜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组织中CD4, CD8 T淋巴细胞的变化。方法:取正常兔角膜、腋窝淋巴结组织;鸵鸟-兔异种角膜移植术后1,2 wk角膜组织,经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脱蜡复水,胃酶消化法进行抗原修复,用鼠抗兔CD4,CD8单克隆抗体及荧光标记的羊抗鼠IgG进行免疫组化测定,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组织中CD4+, 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结果:鸵鸟-兔异种角膜移植后1 wk角膜组织中CD4+, 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为阴性,2wk时T淋巴细胞CD4呈强阳性表达,CD8呈阴性表达。结论: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动物异种角膜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点局部角膜组织中CD4+,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为异种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机制研究及术后药物筛选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刘先宁;武鹏安;吴洁;程燕;潘士印;肖湘华;艾婷婷;安娜;王伟;朱秀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飞秒激光和显微板层刀行 LASIK 手术后视觉质量比较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 LASIK)的视觉质量。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1-06/09我院完成的LASIK手术病例150例300眼,根据制瓣方式分为飞秒激光组和板层刀组各75例150眼,所有手术均采用EC5000 CX-Ⅱ(日本Nidek公司)行基质切削,且都由同一手术医师完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wk;1,3 mo的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屈光度、术后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波前像差及明视和暗视状态下的对比敏感度。结果:术后1wk;1,3mo两组患者的UCVA和屈光度(等效球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 mo时,飞秒组C7的绝对值、RMSh, RMS3和RMS6值均低于板层刀组( P<0.05);术后3 mo 时飞秒组 C7的绝对值、C14和RMS6的值均显著低于板层刀组( P<0.05)。明视和暗视对比敏感度在术后1 wk时,飞秒组和板层刀组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明视和暗视对比敏感度较术后1 wk有所提高,至术后3 mo略高于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LASIK 手术在治疗近视和散光方面具有安全性、有效性的特点。飞秒激光在提高UCVA的同时,还能减少高阶像差的产生,并且不会导致术后对比敏感度的下降,能够提高了患者的视觉质量。其术后效果优于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的LASIK手术。

    作者:袁牧之;林颖;张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眼表疾病住院患者合并焦虑及抑郁状态分析

    目的:调查眼科眼表疾病住院患者合并焦虑及抑郁情绪的状态。方法:对84例眼表疾病患者进行个人一般情况的调查,并进行哈密尔顿焦虑和抑郁量表评定,并对评分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眼表疾病患者存在焦虑的患病率为50.0%,存在抑郁的患病率为11.9%。女性的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较男性为高。眼表外伤亚组、营养不良和变性亚组的焦虑评分平均≥7分;抑郁评分均<17分,但角膜营养不良和变性亚组的抑郁分值较其他亚组为高。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呈较强的正的直线相关。结论:眼表疾病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应该在临床工作中重视这种状态,并积极给予合并治疗。

    作者:宋金鑫;郝兆芹;蔺雪梅;吴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两种不同白内障术式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白内障手术方式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03/10在我院眼科行白内障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2例82眼,随机分为超声乳化手术组(A组)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组(B组)。观察两组在手术前后不同阶段的角膜内皮细胞变化及术后角膜水肿情况。结果:(1)术后7d时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均较术前降低(P<0.05),数值随时间略有增长,但至术后3mo时仍低于相应术前水平(P<0.05);术后7d;1,3mo时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A组明显高于B组(P<0.05);(2)两组术后7d;1,3mo的六角形细胞比例均值较各组术前低,组间存在差异(P<0.05);(3)术后角膜水肿情况A组较B组轻(P<0.05)。结论:超声乳化手术相对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对于角膜内皮的损伤要轻,术后角膜水肿发生率要低。

    作者:李雷;郑振优;陈梨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