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OLMaster与A超测量硅油眼眼轴的对比研究

王铀;龚凌;姜德咏

关键词:IOL Master, A超, 硅油眼, 眼轴, 等效球镜度数
摘要:目的:比较评估A超及IOL Master在硅油眼患者眼轴长度测量的精确性,探讨IOL Master在硅油眼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2-06/12间收治的硅油眼白内障手术患者30例30眼,分别用接触式A超及IOL Master测量术前、术后眼轴长度比较两者之间差异。并将术前 IOL Master测量自动获取IOL度数后预估患眼屈光状态与术后1 mo复查患者屈光状态(等效球镜度数)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超与术前IOL Master 测量眼轴有显著性差异,使用IOL Master测量术前、术后眼轴无显著差异,术后使用A超及IOL Master测量眼轴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采用IOL Master术前测量眼轴所得人工晶状体度数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屈光状态与术前预估无明显差异。结论:IOL Master测量眼轴较A超有明显优越性,但对于某些不能使用IOL Master测量的病例仍需结合A超等其他测量方法辅助测量。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及术后视功能的恢复苏延亭1,张金莎2

    先天性白内障是造成患儿终身视力损害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患儿的视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其治疗与老年性白内障有所不同,尤其在手术方式、人工晶状体( intraocular lens, IOL)度数选择及术后屈光矫正等方面仍存在不少争议,我们对其手术治疗及术后视功能的恢复做一综述。

    作者:苏延亭;张金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屈光状态稳定时间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屈光改变及屈光状态趋于稳定的时间。方法:随机选择翼状胬肉切除患者46例54眼,术前、术后3,7,14,30,90 d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翼状胬肉术后散光度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3d与术后其他观察阶段相比,陡径上的K值( Ks值)、散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及以后各观察阶段之间两两比较,Ks值、平径上的K值( Kf值)、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术后7d角膜屈光状态基本稳定。

    作者:马子伟;童峰峰;刘云芳;宋峰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修复角膜异物剔除后角膜创面的分析

    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hEGF)对角膜异物剔除后角膜创面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2012-01/2013-01来我院就诊的角膜异物患者102例188眼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裂隙灯下剔除角膜异物,术后治疗组患眼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液联合妥布霉素进行治疗,对照组患眼仅应用妥布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3d后的疗效。结果:治疗后3d,治疗组的治愈率(93.7%)明显高于对照组治愈率(7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荧光素染色阴性率为90.4%,高于对照组的4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hEGF能够特异性和角膜上皮细胞受体结合,缩短损伤的角膜上皮的创伤愈合时间,加速愈合,是一种治疗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韩宏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急性前葡萄膜炎215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并探讨急性前葡萄膜炎的病因、治疗效果、复发率及预后等问题。方法:对近5 a在奉化人民医院眼科诊治的215例急性前葡萄膜炎进行详细病史采集、临床检查及各项辅助检查,观察其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对其病因、预后及复发率进行分析。结果:查找到病因者85例(39.5%),病因位列前三的是外伤或手术后急性前葡萄膜炎、病毒性前葡萄膜炎及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治疗后佳矫正视力≥1.0者153例(71.2%),0.5≤视力<1.0者55例(25.6%),0.3≤视力<0.5者4例(1.9%),0.05≤视力<0.3者2例(0.9%),视力<0.05者1例(0.5%)。所有病例在6mo以上的随访过程中,4~6mo内复发者4例(1.9%),7~12mo复发者7例(3.2%),13~24 mo复发者10例(4.7%),25~60 mo复发者3例(1.4%)。结论:急性前葡萄膜炎病因复杂,多为特发性,治疗后视力预后较好,但复发率高,反复发作影响视力,故应了解其复发特点,重预防,早治疗。

    作者:周雪维;吴爱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密蒙花茶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轻中度单纯型 DR 的临床初探

    目的:观察密蒙花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轻、中度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2型糖尿病并发轻、中度单纯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80例160眼,在严格控制血糖及血压基础上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使用口服密蒙花加用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B组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42 d后观察视力、眼底镜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眼底照相及中医症候的变化。结果:两组比较患者性别、年龄、DM病程、视力、DR 病情、病程及中医症候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χ2性别=0.472, P>0.05;t年龄=1.742,tDM病程=0.716,t视力=0.662,tDR病情=1.276,tDR病程=0.562,t中医症候积分=0.616,P均>0.05)。平均随访42d,A组眼底病变治疗有效率为56%,总有效率82%;B组显效率32%,总有效率66%,结果显示A组疗效优于B组,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8.025, P<0.05)。 A组中医证候显效率50%,总有效率80%;B组显效率24%,总有效率62%,结果显示A组中医证候优于B组,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980,P<0.05)。结论:密蒙花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可改善轻、中度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眼底病变及中医证候,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邓军萍;江威;邵毅;孙伍花;胡虹;杨青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科技期刊对论文关键词的要求

    关键词是论文的检索标志,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一般是词和词组。科技论文的关键词是从其题名、摘要和正文中选出来的。发表的论文不标注关键词,读者就检索不到,文献数据库也不会收录;关键词选用不当,就会降低论文的被检率,甚至检索不到。

    作者:摘自《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视网膜内界膜剥离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应用

    目的:描述视网膜内界膜( ILM)剥离术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患者初次行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应用,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2010-01/2012-12因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行手术患者48例纳入研究;患者分为两组:内界膜剥离组( A组)23例,未行内界膜剥离组( B组)25例。所有患者均首次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并硅油填充,术后定期复诊,成功取出硅油,视网膜复位成功。对比观察患者手术前术后裂隙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佳矫正视力检查结果。统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Pearson卡方检验对所记录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复查发现1例产生继发性视网膜前膜;B组发现7例产生继发性视网膜前膜,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硅油取出后黄斑中心厚度(CMT)188.36±45.53μm,B组220.42±53.15μm,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界膜剥离组患者黄斑水肿较轻,OCT显示黄斑区形态更接近于正常;患者治疗结束后logMAR视力A组1.38±0.60,B组1.61±0.51,两者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内界膜剥离术能够预防继发性视网膜前膜的产生,有利于视网膜结构的恢复,临床医生可以在PVR患者的玻璃体切割手术中考虑使用内界膜剥离技术。

    作者:鲍宁;蒋正轩;陶黎明;刘东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其下斜肌病变程度的观察

    目的:测量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其下斜肌异常的程度。方法:采用临床横断面研究,自身配对对照设计。选取30例合并单眼上斜肌麻痹的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恒定性外斜视)患者做双眼外直肌后退和下斜肌减弱等相应的垂直肌手术时,观察患者麻痹眼和非麻痹眼的下斜肌,测量下斜肌的紧张度。下斜肌的紧张度是以斜视钩垂直于巩膜勾出下斜肌,肌肉离开巩膜的大距离表示。结果:麻痹眼的下斜肌粗细不等,但都比健眼下斜肌坚韧、紧绷。麻痹眼的下斜肌平均紧张度为6.33±1.35mm,非麻痹眼的下斜肌平均紧张度为7.76±0.81mm,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上斜肌麻痹时患眼的下斜肌紧张度较高、弹性较差。

    作者:张阳;苏志彩;吕璨璨;肖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复曲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

    目的:评价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复曲面人工晶状体( Toric intraocular lenses ,Toric IOL)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临床效果,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0.75D)患者58例69眼行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联合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记录术前视力、角膜散光及理论残留散光等,观察术后第1d;1,3mo;1a 的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 UCVA)、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 BCVA)、术后残留散光、IOL轴位等。结果:术后1a,平均裸眼视力为0.70±0.11,佳矫正视力为0.73±0.20,均显著高于术前佳矫正视力0.21±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7,χ2=82.23, P<0.05),术前角膜平均散光为2.25±0.73D,术前预计残留平均散光为0.34±0.09D,术后1a 残留散光为0.51±0.21 D,术前、术后散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48,P<0.05)。预计残留散光与术后1a实际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9,P>0.05)。术后1a,IOL定位和预测轴位差值为3.79°±1.21°,96%旋转<5.00°。未发现1例手术并发症。各个时间段佳矫正视力、残留散光及IOL轴位旋转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对术前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行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能有效地提高视力、矫正术前角膜散光,而且稳定性较好。

    作者:鲁波;周?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黄斑水肿的药物治疗进展

    视网膜静脉阻塞( retinal vein occlusion , RVO)是临床上常见的眼底血管病,其高发性和对视力的危害性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RVO的特点是视网膜静脉扩张迂曲,沿静脉分布区域的视网膜出血、水肿和渗出,累及黄斑区时引起黄斑水肿(macular oedema, MO),久之将导致严重的中心视力损害。 RVO疾病已被命名有100多年,但是一直以来RVO引起的MO的治疗比较困难。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推新,特别是长效皮质类固醇及近年来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药物的应用,使该病的治疗效果有了较大的改观。我们从RVO引起MO的机制、糖皮质激素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的作用机制及治疗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了RVO的未来治疗展望。

    作者:张璐;赵博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硅油眼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方法的进展

    随玻璃体手术不断发展,患者对术后视功能的期待也不断提高。因此对硅油眼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准确计算成为了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本文就该研究领域现状及前景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肖阳艳;郭小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 HPV-DNA 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我国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中HPV-DNA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揭示HPV 在散发性RB中作用提供初步依据。方法:收集22例散发性RB患者新鲜肿瘤组织标本,应用PCR方法及引物MY09/11检测肿瘤组织中HPV-DNA表达情况。结果:选取22例RB 肿瘤标本中7例HPV-DNA阳性(32%),均为单眼散发患者(包括男4例,女3例),2例双眼散发患者均为阴性。结论:HPV可能是我国散发性RB发病因素之一,但其明确作用及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国颖;杨华胜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科技期刊对论文摘要的要求

    根据有关规定,可以把摘要编写要求归纳成如下几点。省略“我们”“作者”“本文”这样的主语。简短精练,明确具体。简短,指篇幅短,一般要求50~300字(依摘要类型而定);精炼,指摘录出原文的精华,无多余的话;明确具体,指表意明白,不含糊,无空泛、笼统的词语,应有较多而有用的定性和定量的信息。

    作者:摘自《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IOLMaster与A超测量硅油眼眼轴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评估A超及IOL Master在硅油眼患者眼轴长度测量的精确性,探讨IOL Master在硅油眼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2-06/12间收治的硅油眼白内障手术患者30例30眼,分别用接触式A超及IOL Master测量术前、术后眼轴长度比较两者之间差异。并将术前 IOL Master测量自动获取IOL度数后预估患眼屈光状态与术后1 mo复查患者屈光状态(等效球镜度数)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超与术前IOL Master 测量眼轴有显著性差异,使用IOL Master测量术前、术后眼轴无显著差异,术后使用A超及IOL Master测量眼轴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采用IOL Master术前测量眼轴所得人工晶状体度数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屈光状态与术前预估无明显差异。结论:IOL Master测量眼轴较A超有明显优越性,但对于某些不能使用IOL Master测量的病例仍需结合A超等其他测量方法辅助测量。

    作者:王铀;龚凌;姜德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两种不同白内障术式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白内障手术方式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03/10在我院眼科行白内障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2例82眼,随机分为超声乳化手术组(A组)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组(B组)。观察两组在手术前后不同阶段的角膜内皮细胞变化及术后角膜水肿情况。结果:(1)术后7d时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均较术前降低(P<0.05),数值随时间略有增长,但至术后3mo时仍低于相应术前水平(P<0.05);术后7d;1,3mo时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A组明显高于B组(P<0.05);(2)两组术后7d;1,3mo的六角形细胞比例均值较各组术前低,组间存在差异(P<0.05);(3)术后角膜水肿情况A组较B组轻(P<0.05)。结论:超声乳化手术相对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对于角膜内皮的损伤要轻,术后角膜水肿发生率要低。

    作者:李雷;郑振优;陈梨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微视野在急性全葡萄膜炎激素冲击治疗前后的应用

    目的:评价微视野在急性全葡萄膜炎病程发展及治疗效果观察中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为微视野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就诊时间在发病5d内的急性全葡萄膜炎患者53例106眼。采集激素冲击治疗前,激素冲击治疗后1,3,7d;1,3mo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微视野图像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及Flare检查结果,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观察并分析激素冲击治疗前后视力、光敏感度参数的变化、黄斑区水肿由严重到消退的过程及房水细胞值的变化。结果:急性全葡萄膜炎患者经过治疗,炎症逐渐消退,激素冲击治疗后1,3,7d;1,3mo采集数据较激素冲击治疗前有明显好转,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于不同时期视力逐渐提高;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厚度,由281±61μm变为149±43μ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00);Flare结果由213.9±13.8变为18.2±2.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00)。结论:微视野可客观揭示急性全葡萄膜炎患者激素冲击治疗前后眼的视力及光敏感度的变化,为急性全葡萄膜炎病程发展及治疗效果的观察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李璇;刘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小切口白内障术后低视力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7/2012-07间白内障患者291例291眼,对其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佳矫正视力低于0.3者诊断为低视力,并分析其发生原因。结果:患者291例术后共发生低视力49眼,其中手术所致术后低视力17眼(34.7%),术前病变所致术后低视力32眼(65.3%),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8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4眼、高度近视6眼,其他4眼。结论:原有眼病是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术前仔细检查可以提高手术的可预测性。

    作者:徐旭亚;龚媛媛;周培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眼部不同手术与干眼症的研究新进展

    眼表(角膜、结膜、副泪腺和睑板腺)、主泪腺和它们之间的泪腺功能单位共同维护眼表的健康,其中任一环节的损害均可导致泪膜完整性和正常功能的破坏。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眼部手术用来治疗眼部疾病,然而手术在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术前表面麻醉药物的应用、术中的操作过程、术后滴眼液中的防腐剂均有可能导致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面的异常而引起干眼症。

    作者:关瑞娟;李凌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玻璃体切除术后高眼压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高眼压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0-03在院行玻璃体切除术482例511眼患者术后发生高眼压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患者482例511眼中有140例141眼发生高眼压,发生率为27.6%。 C3 F8填充和硅油填充患者高眼压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环扎和未环扎患者高眼压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晶状体眼和有晶状体眼患者高眼压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伤性和非外伤性患者术后高眼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巩膜外环扎、C3 F8填充、无晶状体眼及外伤是玻璃体切除术后高眼压的高危因素。

    作者:许立帅;杨小丽;兰长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中三种娩核方式的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注水圈套器娩核法、水压娩核法和前房内劈核法三种不同娩核方式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应用的特点和疗效。方法:对324例324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通过注水圈套器娩核法、水压娩核法和前房内劈核法完成娩核过程,观察记录娩核时间、术中并发症、术后第1d角膜内皮水肿程度及术后视力,观察结果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娩核时间:注水圈套器娩核法平均时间45 s、水压娩核法平均时间34s和前房内劈核法平均时间65s,三组的平均娩核时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注水圈套器娩核法和前房内劈核法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虹膜损伤和后囊膜破裂;水压娩核法则主要表现为前房出血。统计学分析,角膜水肿0~1级者:A组与B组、B组与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C组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d视力:A组与C组、B组与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d视力:只有B组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mo视力: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前房内劈核法对Ⅳ级以上核的处理优势是明显的;水压娩核法术中并发症少,术后第1d角膜内皮水肿发生率低,更适用于Ⅳ级以下的核娩出。

    作者:廖文江;闫亚红;刘贤升;柯美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