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前葡萄膜炎215例临床分析

周雪维;吴爱民

关键词:急性前葡萄膜炎, 病因, 预后, 复发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急性前葡萄膜炎的病因、治疗效果、复发率及预后等问题。方法:对近5 a在奉化人民医院眼科诊治的215例急性前葡萄膜炎进行详细病史采集、临床检查及各项辅助检查,观察其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对其病因、预后及复发率进行分析。结果:查找到病因者85例(39.5%),病因位列前三的是外伤或手术后急性前葡萄膜炎、病毒性前葡萄膜炎及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治疗后佳矫正视力≥1.0者153例(71.2%),0.5≤视力<1.0者55例(25.6%),0.3≤视力<0.5者4例(1.9%),0.05≤视力<0.3者2例(0.9%),视力<0.05者1例(0.5%)。所有病例在6mo以上的随访过程中,4~6mo内复发者4例(1.9%),7~12mo复发者7例(3.2%),13~24 mo复发者10例(4.7%),25~60 mo复发者3例(1.4%)。结论:急性前葡萄膜炎病因复杂,多为特发性,治疗后视力预后较好,但复发率高,反复发作影响视力,故应了解其复发特点,重预防,早治疗。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丝裂霉素C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 ( MMC )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价值,为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40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使用MMC组)和对照组(未使用MMC组),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者远视力(矫正)、周围前房深度、眼压及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与种类均优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主要并发症为术后浅前房,其中,观察组1例(5%),对照组2例(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C能改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后的眼压、视力,建议推广使用。

    作者:贺志华;李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荧光染色法在实验性异种角膜移植术后免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异种角膜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组织中CD4, CD8 T淋巴细胞的变化。方法:取正常兔角膜、腋窝淋巴结组织;鸵鸟-兔异种角膜移植术后1,2 wk角膜组织,经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脱蜡复水,胃酶消化法进行抗原修复,用鼠抗兔CD4,CD8单克隆抗体及荧光标记的羊抗鼠IgG进行免疫组化测定,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组织中CD4+, 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结果:鸵鸟-兔异种角膜移植后1 wk角膜组织中CD4+, 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为阴性,2wk时T淋巴细胞CD4呈强阳性表达,CD8呈阴性表达。结论: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动物异种角膜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点局部角膜组织中CD4+,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为异种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机制研究及术后药物筛选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刘先宁;武鹏安;吴洁;程燕;潘士印;肖湘华;艾婷婷;安娜;王伟;朱秀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近视患者 LASIK 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的研究

    目的:评价Haigis-L公式与临床资料法SRK/T公式( CH-SRK/T)预测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2-10/2013-02手术患者72例140眼,眼轴≤26mm,排除其他眼部疾病。分别用Haigis-L,CH-SRK/T计算LASIK手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aigis-L公式计算LASIK术后豪雅人工晶状体度数平均值为22.99±1.38D, CH-SRK/T计算豪雅人工晶状体度数平均值为19.95±1.69 D,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成对差分均值-3.039±1.899D,Wilcoxon 带符号秩检验,秩和为-3.408a,P=0.001;Haigis-L公式所测得LASIK术后眼力健AR40人工晶状体度数为23.26±1.49D,CH-SRK/T公式所测得LASIK术后眼力健AR40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平均值为20.05±1.69D,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成对差分均值为-3.208±1.823 D,Wilcoxon带符号秩检验,秩和为-3.408 a ,P=0.001。结论:近视患者LASIK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用CH-SRK/T较Haigis-L公式测定结果低,照此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更容易偏向欠矫。

    作者:李金瑛;曹辰;王蔚;刘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LASIK手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效果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 LASIK)手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10/12在重庆爱尔眼科医院行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近视-6.0~-10.0DS,散光≤-2.0DC)32例58眼作为试验组。同期接受飞秒激光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近视-6.0~-10.0DS,散光≤-2.0DC)28例56眼作为对照组。术后随访6mo,比较两组的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屈光度数,总高阶像差(high order aberrations ,HOA),球差和彗差。结果:术后6mo,所有患者UCVA均≥0.8,其中UCVA≥1.0者波前组91.4%,对照组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60);UCVA≥1.2者波前组60.3%,对照组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29);UCVA≥1.5者波前组17.2%,对照组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77)。波前组的彗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两组UCVA,等效球镜度,总HOA和球差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LASIK手术与常规飞秒激光LASIK手术相比,虽然可以降低术后彗差的产生,但在提高术后UCVA,矫正高度近视度数,降低术后HOA和球差方面没有优势。

    作者:崔敏;周奇志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脂肪干细胞在眼科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脂肪干细胞(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 ADSCs )是存在于脂肪组织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等中胚层细胞,甚至可以跨胚层分化为神经细胞等外胚层细胞及肝细胞等内胚层细胞。ADSCs还有易于获取、对取材区损伤小等众多优势,使其成为组织修复等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对ADSC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眼科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总结,以期为 ADSCs在眼科的应用研究给予有益的提示。

    作者:李宏松;邹俊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IOLMaster与A超测量硅油眼眼轴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评估A超及IOL Master在硅油眼患者眼轴长度测量的精确性,探讨IOL Master在硅油眼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2-06/12间收治的硅油眼白内障手术患者30例30眼,分别用接触式A超及IOL Master测量术前、术后眼轴长度比较两者之间差异。并将术前 IOL Master测量自动获取IOL度数后预估患眼屈光状态与术后1 mo复查患者屈光状态(等效球镜度数)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超与术前IOL Master 测量眼轴有显著性差异,使用IOL Master测量术前、术后眼轴无显著差异,术后使用A超及IOL Master测量眼轴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采用IOL Master术前测量眼轴所得人工晶状体度数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屈光状态与术前预估无明显差异。结论:IOL Master测量眼轴较A超有明显优越性,但对于某些不能使用IOL Master测量的病例仍需结合A超等其他测量方法辅助测量。

    作者:王铀;龚凌;姜德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折叠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固定悬挂术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后房型三体折叠式丙烯酸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经透明角膜切口植入并巩膜隧道无缝线固定悬挂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后房型三体折叠式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经透明角膜切口植入并巩膜隧道无缝线固定悬挂术的临床效果。对视力、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 )显示的晶状体位置、眼内反应等参数进行术前术后对比。结果:随访3~12(平均6.5)mo,术后矫正视力:1.0~1.5者8眼(33.3%),0.5~0.9者13眼(54.2%),0.1~0.4者3眼(12.5%),手术后裸眼及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提高( P<0.01)。 UBM显示人工晶状体体部平面与角膜内皮间距,和睫状突平面与角膜内皮间距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者位置相似,术后未出现明显睫状体脱离、锯齿缘离断或虹膜根部形态异常等。24例人工晶状体悬挂植入术均手术顺利,无严重眼内感染或炎症等,未出现睫状体脱离或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少数出现短暂眼内压增高。结论:选择3.0~6.0mm透明角膜切口行后房型三体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并巩膜隧道无缝线固定悬挂术,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弥补手术失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或白内障,治疗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等疾病,提高视力的安全有效方法,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作者:苗云坤;马嘉;袁援生;杨明;吕露;朱洪芬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眼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 D-D)、纤维蛋白原( Fib)及其降解产物( FDP)的水平在眼恶性肿瘤诊断和病情评估方面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眼科确诊为眼恶性肿瘤患者67例(恶性肿瘤组),其中眼恶性肿瘤无转移组(44例)、眼恶性肿瘤转移组(23例);同期收治的眼良性肿瘤患者46例(良性肿瘤组);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健康对照组)。测定血浆中D-D、Fib、FD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眼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D-D、Fib、FDP水平显著高于眼良性肿瘤组、健康对照组(P<0.05),其中恶性肿瘤转移组患者血浆中D-D、Fib、FDP水平又显著高于恶性肿瘤无转移组(P<0.05)。而眼良性肿瘤与健康对照组血浆中D-D、Fib、FD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D-D含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中D-D、Fib、FDP水平的检测对于眼良恶性肿瘤的判断及肿瘤的进展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范雅稚;刘子瑶;郑玉萍;王建明;冯海晓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视网膜内界膜剥离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应用

    目的:描述视网膜内界膜( ILM)剥离术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患者初次行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应用,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2010-01/2012-12因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行手术患者48例纳入研究;患者分为两组:内界膜剥离组( A组)23例,未行内界膜剥离组( B组)25例。所有患者均首次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并硅油填充,术后定期复诊,成功取出硅油,视网膜复位成功。对比观察患者手术前术后裂隙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佳矫正视力检查结果。统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Pearson卡方检验对所记录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复查发现1例产生继发性视网膜前膜;B组发现7例产生继发性视网膜前膜,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硅油取出后黄斑中心厚度(CMT)188.36±45.53μm,B组220.42±53.15μm,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界膜剥离组患者黄斑水肿较轻,OCT显示黄斑区形态更接近于正常;患者治疗结束后logMAR视力A组1.38±0.60,B组1.61±0.51,两者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内界膜剥离术能够预防继发性视网膜前膜的产生,有利于视网膜结构的恢复,临床医生可以在PVR患者的玻璃体切割手术中考虑使用内界膜剥离技术。

    作者:鲍宁;蒋正轩;陶黎明;刘东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屈光状态稳定时间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屈光改变及屈光状态趋于稳定的时间。方法:随机选择翼状胬肉切除患者46例54眼,术前、术后3,7,14,30,90 d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翼状胬肉术后散光度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3d与术后其他观察阶段相比,陡径上的K值( Ks值)、散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及以后各观察阶段之间两两比较,Ks值、平径上的K值( Kf值)、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术后7d角膜屈光状态基本稳定。

    作者:马子伟;童峰峰;刘云芳;宋峰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中三种娩核方式的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注水圈套器娩核法、水压娩核法和前房内劈核法三种不同娩核方式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应用的特点和疗效。方法:对324例324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通过注水圈套器娩核法、水压娩核法和前房内劈核法完成娩核过程,观察记录娩核时间、术中并发症、术后第1d角膜内皮水肿程度及术后视力,观察结果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娩核时间:注水圈套器娩核法平均时间45 s、水压娩核法平均时间34s和前房内劈核法平均时间65s,三组的平均娩核时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注水圈套器娩核法和前房内劈核法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虹膜损伤和后囊膜破裂;水压娩核法则主要表现为前房出血。统计学分析,角膜水肿0~1级者:A组与B组、B组与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C组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d视力:A组与C组、B组与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d视力:只有B组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mo视力: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前房内劈核法对Ⅳ级以上核的处理优势是明显的;水压娩核法术中并发症少,术后第1d角膜内皮水肿发生率低,更适用于Ⅳ级以下的核娩出。

    作者:廖文江;闫亚红;刘贤升;柯美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继发性青光眼治疗及预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各类继发性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112眼继发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原发病分为晶状体相关性青光眼、眼外伤相关性青光眼、血管性疾病相关性青光眼、炎症相关性青光眼、眼部手术相关性青光眼及其他6组。对各组病例的治疗方法及效果予以评价。结果:各组治疗后1wk,眼压较入院眼压显著降低( P<0.05)。视力较入院佳矫正视力提高。结论:继发性青光眼原发病具有多样性,其治疗须同时结合原发病和眼压,对视功能损害严重的继发性青光眼改善或解除症状亦为其治疗的主要目的。

    作者:陈晓莉;徐智科;宾莉;刘宗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IJO 发表的论文被译为波兰语再次发表

    本刊讯《国际眼科杂志》英文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 IJO )于2012年第6期发表的由亚美尼亚作者 Marianne L.Shahsuvaryan 撰写的一篇题为: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intravitreal pharmacotherapy in retinal vein occlusion的综述论文在国际上引起高度关注。波兰医学论坛公司于2013年3月向IJO Press提交版权许可申请,经IJO Press同意,于2013年6月将上述论文译为波兰语正式发表在Okulistyka po Dyplomie期刊上。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科技期刊对论文关键词的要求

    关键词是论文的检索标志,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一般是词和词组。科技论文的关键词是从其题名、摘要和正文中选出来的。发表的论文不标注关键词,读者就检索不到,文献数据库也不会收录;关键词选用不当,就会降低论文的被检率,甚至检索不到。

    作者:摘自《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neovascular glaucoma ,NVG)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8-04/2011-12在我院住院诊断为NVG的患者30例30眼,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两组, A组采用青光眼引流装置Ahmed青光眼阀( Ahmed glaucoma valve , AGV)植入术治疗12例12眼,B组采用半导体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 transscleral cyclophotocoagulation , TSCPC)治疗18例18眼。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1)。 AGV植入组与TSCPC组术后1 wk眼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mo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视力:AGV植入组3眼提高,7眼不变,2眼下降;TSCPC组3眼提高,12眼保持不变,3眼下降。术后并发症:AGV 植入组术后早期眼球疼痛、角膜水肿5例(41.7%),术后浅前房3例(25%),前房纤维样渗出2例(16.7%),前房积血3例(25%);TSCPC组术后早期眼球疼痛10例(55.6%),角膜水肿11例(61.1%),前房纤维样渗出5眼(27.8%),前房出血6眼(33.3%)。结论:AGV植入术及TSCPC术对于治疗NVG都是有效的方法。 AGV植入术是一种滤过性手术,相对较为安全。TSCPC更为经济,适用于晚期或绝对期青光眼。

    作者:陈金鹏;汪荣;徐辉勇;张鹏;章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其下斜肌病变程度的观察

    目的:测量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其下斜肌异常的程度。方法:采用临床横断面研究,自身配对对照设计。选取30例合并单眼上斜肌麻痹的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恒定性外斜视)患者做双眼外直肌后退和下斜肌减弱等相应的垂直肌手术时,观察患者麻痹眼和非麻痹眼的下斜肌,测量下斜肌的紧张度。下斜肌的紧张度是以斜视钩垂直于巩膜勾出下斜肌,肌肉离开巩膜的大距离表示。结果:麻痹眼的下斜肌粗细不等,但都比健眼下斜肌坚韧、紧绷。麻痹眼的下斜肌平均紧张度为6.33±1.35mm,非麻痹眼的下斜肌平均紧张度为7.76±0.81mm,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上斜肌麻痹时患眼的下斜肌紧张度较高、弹性较差。

    作者:张阳;苏志彩;吕璨璨;肖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密蒙花总黄酮对去势雄鼠干眼病血清睾酮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密蒙花总黄酮对去势雄鼠干眼病大鼠模型基础泪液分泌量、泪膜稳定性及血清睾酮水平的影响,探讨密蒙花总黄酮抗性激素水平失调导致的大鼠干眼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月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50只,体质量200 g左右,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5组,每组30只。分别为:A:正常组;B:假手术组;C:手术对照组;D:雄激素治疗组;E代表:密蒙花总黄酮治疗组;将C, D, E三组实验鼠切除双侧睾丸及附睾;B组只切开阴囊而不切除睾丸,作为假手术组;A组不做任何处理。各组在造模后1 wk ,待伤口基本愈合后开始用药。各组实验动物分别于用药1,3,5mo后随机取10只,行Schirmer Ⅰ试验( SⅠt)、测量泪膜破裂时间(breaking up time,BUT),于第5mo,抽血测定血清睾酮水平。结果:D,E组SⅠt测量值明显高于C组( P<0.05)、BUT明显长于C组(P<0.05),血清睾酮水平C,E组明显低于A,B,D组(P<0.0l)。结论:雄激素水平下降可导致干眼病,采用双侧睾丸及附睾切除的方法可成功建立雄激素水平下降所致的大鼠干眼病动物模型。密蒙花总黄酮具有拟雄激素效应,能够产生同丙酸睾酮治疗干眼病相似的效果。密蒙花总黄酮可能成为治疗干眼病的一个全新药物。

    作者:李海中;彭清华;王芬;姚小磊;李文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表麻下单侧孔钝头泪道探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单侧孔钝头泪道探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疗效。方法:对年龄满4月龄~5岁泪囊炎患儿75例86眼经泪囊按摩治疗1 mo无效且行常规加压泪道冲洗不通。者,在表面麻醉下用单侧孔钝头泪道探针行泪道探通术,术后隔日行泪道冲洗少3次。结果:一次探通痊愈84眼,第二次探通后痊愈2眼。全部病例无感染、假道或泪点撕裂等并发症,经过3 mo随诊观察,86眼痊愈患儿无1例复发。结论:表面麻醉下单侧孔钝头泪道探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安全有效。

    作者:李红锋;干琼;石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银杏叶提取物对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 CNV)的疗效。方法:选取6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实验组、生理盐水组,每组15只大鼠。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行氪激光光凝制作CNV模型,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均在光凝后每日行腹腔注射银杏叶提取物( Extract of Ginkgo Biloba ,EGb761),生理盐水组在光凝后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于光凝后7,14,21d后对各组大鼠行眼底造影检查,观察CNV的渗漏情况,然后立即处死各组动物,行脉络膜视网膜切片,HE染色后观察各组视网膜及脉络膜的结构和CNV的情况。结果:荧光造影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脉络膜无渗漏,7d时各组大鼠脉络膜渗漏均较轻微,14,21 d时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脉络膜渗漏明显,实验组大鼠脉络膜荧光素渗漏点数明显要少于对应的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的视网膜、脉络膜结构保存比模型组更好。结论:腹腔注射EGb761可以明显减少大鼠CNV的形成,用药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作者:王玲;陈超;刘筠;毕宏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玻璃体切除术后高眼压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高眼压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0-03在院行玻璃体切除术482例511眼患者术后发生高眼压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患者482例511眼中有140例141眼发生高眼压,发生率为27.6%。 C3 F8填充和硅油填充患者高眼压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环扎和未环扎患者高眼压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晶状体眼和有晶状体眼患者高眼压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伤性和非外伤性患者术后高眼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巩膜外环扎、C3 F8填充、无晶状体眼及外伤是玻璃体切除术后高眼压的高危因素。

    作者:许立帅;杨小丽;兰长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