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折叠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固定悬挂术临床效果观察

苗云坤;马嘉;袁援生;杨明;吕露;朱洪芬

关键词:后囊膜破裂, 晶状体脱位, 折叠人工晶状体, 晶状体悬挂
摘要:目的:观察后房型三体折叠式丙烯酸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经透明角膜切口植入并巩膜隧道无缝线固定悬挂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后房型三体折叠式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经透明角膜切口植入并巩膜隧道无缝线固定悬挂术的临床效果。对视力、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 )显示的晶状体位置、眼内反应等参数进行术前术后对比。结果:随访3~12(平均6.5)mo,术后矫正视力:1.0~1.5者8眼(33.3%),0.5~0.9者13眼(54.2%),0.1~0.4者3眼(12.5%),手术后裸眼及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提高( P<0.01)。 UBM显示人工晶状体体部平面与角膜内皮间距,和睫状突平面与角膜内皮间距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者位置相似,术后未出现明显睫状体脱离、锯齿缘离断或虹膜根部形态异常等。24例人工晶状体悬挂植入术均手术顺利,无严重眼内感染或炎症等,未出现睫状体脱离或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少数出现短暂眼内压增高。结论:选择3.0~6.0mm透明角膜切口行后房型三体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并巩膜隧道无缝线固定悬挂术,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弥补手术失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或白内障,治疗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等疾病,提高视力的安全有效方法,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屈光状态稳定时间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屈光改变及屈光状态趋于稳定的时间。方法:随机选择翼状胬肉切除患者46例54眼,术前、术后3,7,14,30,90 d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翼状胬肉术后散光度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3d与术后其他观察阶段相比,陡径上的K值( Ks值)、散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及以后各观察阶段之间两两比较,Ks值、平径上的K值( Kf值)、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术后7d角膜屈光状态基本稳定。

    作者:马子伟;童峰峰;刘云芳;宋峰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玻璃体切除治疗感染性眼内炎时透明晶状体的处理

    目的:探讨感染性眼内炎行玻璃体切除治疗时,保留和摘除透明晶状体时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将34例34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保留透明晶状体组(15例):行玻璃体切除时保留透明晶状体;摘除透明晶状体组(19例):行玻璃体切除时摘除透明晶状体。术后均随访6~12mo,分析透明晶状体不同处理方法时术后视力(矫正后)及眼部一般情况。结果:保留透明晶状体组,视力提高14眼,视力提高为93%;摘除透明晶状体组,视力提高18眼,视力提高为95%。保留透明晶状体组,1眼眼内炎未能控制,为7%;摘除透明晶状体组,1眼眼内炎未能控制,为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6~12mo,两组均无眼内炎复发病例。结论:感染性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时保留和摘除透明晶状体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作者:万金兰;陈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干眼症和前睑缘炎及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中三种检测方法结果的比较

    目的:比较三组临床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泪液功能测试,眼表染色以及结膜印象细胞学检测的结果。方法:这是一个单中心,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包括泪液分泌分数小于10 mm和泪膜破裂时间( TBUT )小于10 s的20例干眼症患者,有干燥和结痂睫毛的20例前睑缘炎患者,上眼睑睑板结膜乳头肥大的20例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和20例对照组患者。比较泪液分泌的分数,泪膜破裂时间,眼表染色(牛津分级方案),杯状细胞密度(尼尔森分级方案评估所有患者的印象细胞学和化生分数)。结果:三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泪液功能测试结果,眼表染色评分,杯状细胞密度和化生分数上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结果证明这三种疾病的炎症反应造成严重眼表损害,并在局部产生炎症。这种损伤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对结膜杯状细胞密度和化生。杯状细胞损伤程度与临床研究结果有关联。

    作者:Mutlu Acar;Volkan Yaylal?;Ahmet ?evik Tufan;Cem Y?ld?r?m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继发性青光眼治疗及预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各类继发性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112眼继发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原发病分为晶状体相关性青光眼、眼外伤相关性青光眼、血管性疾病相关性青光眼、炎症相关性青光眼、眼部手术相关性青光眼及其他6组。对各组病例的治疗方法及效果予以评价。结果:各组治疗后1wk,眼压较入院眼压显著降低( P<0.05)。视力较入院佳矫正视力提高。结论:继发性青光眼原发病具有多样性,其治疗须同时结合原发病和眼压,对视功能损害严重的继发性青光眼改善或解除症状亦为其治疗的主要目的。

    作者:陈晓莉;徐智科;宾莉;刘宗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IJO 发表的论文被译为波兰语再次发表

    本刊讯《国际眼科杂志》英文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 IJO )于2012年第6期发表的由亚美尼亚作者 Marianne L.Shahsuvaryan 撰写的一篇题为: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intravitreal pharmacotherapy in retinal vein occlusion的综述论文在国际上引起高度关注。波兰医学论坛公司于2013年3月向IJO Press提交版权许可申请,经IJO Press同意,于2013年6月将上述论文译为波兰语正式发表在Okulistyka po Dyplomie期刊上。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两种矫正方式对近视患者 AC/A 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青少年近视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与配戴框架眼镜后各自AC/A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角膜塑形镜与框架眼镜对近视患者视功能的影响,及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作用。方法:随机选取60例来我院成功验配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试验组,随机选取60例门诊就诊并给予框架眼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屈光矫正前后AC/A及等效球镜度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研究。随访时间依次为戴镜1,3,6mo;1a。结果:试验组戴镜前和后1,3,6 mo;1 a的AC/A值分别为4.05±2.03,3.05±1.85,3.31±1.02,3.14±1.64,3.20±1.55,戴镜后1,3,6mo;1a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戴镜前和后1,3,6mo;1a分别为4.12±1.86,4.09±1.38,3.58±1.45,3.84±1.41,4.23±2.01,戴镜后1,6 mo;1 a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3mo与戴镜前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两组戴镜前无显著差异( P>0.05);戴镜后1,6mo;1a,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戴镜后3mo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近视度数增长的观察时间为1a。试验组等效球镜度增加了0.38±0.35DS ,对照组增加了0.84±0.56DS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矫正方式都能降低高AC/A值,试验组较对照组能更快更好地改善调节与集合的关系,近视度数增长后AC/A值会偏高。角膜塑形镜对中低度近视的矫正有效,它较框架眼镜能更有效地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增长速度,是目前控制近视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对近视患者视功能的改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杜玲芳;武正清;何芳;宋伟琼;张艳丽;林鹏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表麻下单侧孔钝头泪道探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单侧孔钝头泪道探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疗效。方法:对年龄满4月龄~5岁泪囊炎患儿75例86眼经泪囊按摩治疗1 mo无效且行常规加压泪道冲洗不通。者,在表面麻醉下用单侧孔钝头泪道探针行泪道探通术,术后隔日行泪道冲洗少3次。结果:一次探通痊愈84眼,第二次探通后痊愈2眼。全部病例无感染、假道或泪点撕裂等并发症,经过3 mo随诊观察,86眼痊愈患儿无1例复发。结论:表面麻醉下单侧孔钝头泪道探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安全有效。

    作者:李红锋;干琼;石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小切口白内障术后低视力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7/2012-07间白内障患者291例291眼,对其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佳矫正视力低于0.3者诊断为低视力,并分析其发生原因。结果:患者291例术后共发生低视力49眼,其中手术所致术后低视力17眼(34.7%),术前病变所致术后低视力32眼(65.3%),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8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4眼、高度近视6眼,其他4眼。结论:原有眼病是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术前仔细检查可以提高手术的可预测性。

    作者:徐旭亚;龚媛媛;周培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HSK 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后的疗效及临床用药观察

    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变化及术后应用抗病毒药物预防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的疗效。方法: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合并白内障22例22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口服阿昔洛韦及滴用更昔洛韦凝胶;对照组仅给予滴用更昔洛韦凝胶。观察术后视力变化情况;分析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的情况。结果:术后6 mo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视力均获得提高;治疗组无1例出现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对照组也仅有1例于术后6 mo复发,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抗病毒药物的保护下,>6 mo未复发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不是白内障的手术禁忌,白内障手术能有效改善HSK合并白内障患者的视力;仅滴用更昔洛韦凝胶亦能有效预防白内障术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

    作者:李宇;陈豫川;刘娅利;李迎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不同激光光凝术治疗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观察

    目的:观察采取不同激光光凝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 diabetic retinopathy ,DR)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0-11/2012-11进行激光治疗的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患者98例153眼,分为3组, A组:38眼(25%)给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B组:55眼(36%)给予象限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C组:60眼(39%)给予缺血区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所有病例手术前后均进行了血糖、验光、眼压、视野、视觉诱发电位(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视网膜电图( electroretinogram , ERG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 fundus fluorescence antiography ,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的检查,术后随访3mo。结果:术后3mo,复查患眼OCT,与C组相比,A组和B组,黄斑厚度减少(P<0.05);视力提高3行以上纳入统计,与A组相比,B组和C组术后视力改善(P<0.05)。结论:对视网膜缺血区进行象限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可以明显改善视网膜缺氧状态,阻止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而且保护了黄斑区视功能。

    作者:郭勇;刘燕;张少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硬核白内障手术方式进展

    白内障手术安全性及术后更完美的视功能以及更少的并发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硬核白内障一直是白内障手术中难度大的一种。新的研究发现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硬核白内障效果显著。本文就硬核白内障手术方式的演变过程、微切口人工晶状体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分析各种手术的优缺点。

    作者:吴彬;高伟;崔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行 LASIK 术后视觉质量及角膜瓣的比较

    目的:对比分析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及角膜瓣变化。方法:选取2009-03/2012-03将接受飞秒激光35例70眼患者和接受角膜板层刀的患者45例90眼进行对比研究,两组术后视觉质量和角膜瓣进行对比。结果:视觉质量比较:两组患者所行的手术均有显著的可预测性、有效性及安全性,且术后像差和对比敏感度及视力差异不显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瓣比较:两组患者在水平方向的角膜瓣厚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行LASIK术后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且角膜瓣厚度差异不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汪凌;余野;王勤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玻璃体腔内植入装置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应用

    因血-视网膜屏障的存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给药方法常受到限制,玻璃体腔内注射药物直接作用于玻璃体和视网膜,是其有效治疗方法,但对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需频繁注射以达到有效药物浓度。玻璃体腔内植入装置既避开了血-视网膜屏障,又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新方法,因其装载的药物不同而治疗不同的疾病。抗病毒药物植入装置能有效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激素类植入装置能有效治疗眼底慢性炎性疾病如黄斑水肿、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主要副作用为眼压升高和白内障形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植入装置可能是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有效治疗药物。本文将综述目前常见的玻璃体腔内植入装置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晓彧;张美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科技期刊对论文摘要的要求

    根据有关规定,可以把摘要编写要求归纳成如下几点。省略“我们”“作者”“本文”这样的主语。简短精练,明确具体。简短,指篇幅短,一般要求50~300字(依摘要类型而定);精炼,指摘录出原文的精华,无多余的话;明确具体,指表意明白,不含糊,无空泛、笼统的词语,应有较多而有用的定性和定量的信息。

    作者:摘自《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neovascular glaucoma ,NVG)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8-04/2011-12在我院住院诊断为NVG的患者30例30眼,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两组, A组采用青光眼引流装置Ahmed青光眼阀( Ahmed glaucoma valve , AGV)植入术治疗12例12眼,B组采用半导体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 transscleral cyclophotocoagulation , TSCPC)治疗18例18眼。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1)。 AGV植入组与TSCPC组术后1 wk眼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mo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视力:AGV植入组3眼提高,7眼不变,2眼下降;TSCPC组3眼提高,12眼保持不变,3眼下降。术后并发症:AGV 植入组术后早期眼球疼痛、角膜水肿5例(41.7%),术后浅前房3例(25%),前房纤维样渗出2例(16.7%),前房积血3例(25%);TSCPC组术后早期眼球疼痛10例(55.6%),角膜水肿11例(61.1%),前房纤维样渗出5眼(27.8%),前房出血6眼(33.3%)。结论:AGV植入术及TSCPC术对于治疗NVG都是有效的方法。 AGV植入术是一种滤过性手术,相对较为安全。TSCPC更为经济,适用于晚期或绝对期青光眼。

    作者:陈金鹏;汪荣;徐辉勇;张鹏;章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微视野在急性全葡萄膜炎激素冲击治疗前后的应用

    目的:评价微视野在急性全葡萄膜炎病程发展及治疗效果观察中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为微视野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就诊时间在发病5d内的急性全葡萄膜炎患者53例106眼。采集激素冲击治疗前,激素冲击治疗后1,3,7d;1,3mo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微视野图像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及Flare检查结果,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观察并分析激素冲击治疗前后视力、光敏感度参数的变化、黄斑区水肿由严重到消退的过程及房水细胞值的变化。结果:急性全葡萄膜炎患者经过治疗,炎症逐渐消退,激素冲击治疗后1,3,7d;1,3mo采集数据较激素冲击治疗前有明显好转,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于不同时期视力逐渐提高;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厚度,由281±61μm变为149±43μ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00);Flare结果由213.9±13.8变为18.2±2.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00)。结论:微视野可客观揭示急性全葡萄膜炎患者激素冲击治疗前后眼的视力及光敏感度的变化,为急性全葡萄膜炎病程发展及治疗效果的观察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李璇;刘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视网膜内界膜剥离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应用

    目的:描述视网膜内界膜( ILM)剥离术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患者初次行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应用,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2010-01/2012-12因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行手术患者48例纳入研究;患者分为两组:内界膜剥离组( A组)23例,未行内界膜剥离组( B组)25例。所有患者均首次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并硅油填充,术后定期复诊,成功取出硅油,视网膜复位成功。对比观察患者手术前术后裂隙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佳矫正视力检查结果。统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Pearson卡方检验对所记录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复查发现1例产生继发性视网膜前膜;B组发现7例产生继发性视网膜前膜,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硅油取出后黄斑中心厚度(CMT)188.36±45.53μm,B组220.42±53.15μm,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界膜剥离组患者黄斑水肿较轻,OCT显示黄斑区形态更接近于正常;患者治疗结束后logMAR视力A组1.38±0.60,B组1.61±0.51,两者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内界膜剥离术能够预防继发性视网膜前膜的产生,有利于视网膜结构的恢复,临床医生可以在PVR患者的玻璃体切割手术中考虑使用内界膜剥离技术。

    作者:鲍宁;蒋正轩;陶黎明;刘东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 HPV-DNA 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我国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中HPV-DNA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揭示HPV 在散发性RB中作用提供初步依据。方法:收集22例散发性RB患者新鲜肿瘤组织标本,应用PCR方法及引物MY09/11检测肿瘤组织中HPV-DNA表达情况。结果:选取22例RB 肿瘤标本中7例HPV-DNA阳性(32%),均为单眼散发患者(包括男4例,女3例),2例双眼散发患者均为阴性。结论:HPV可能是我国散发性RB发病因素之一,但其明确作用及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国颖;杨华胜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婴幼儿屈光异常的筛查标准及早期干预年龄的探讨

    目的:探索婴幼儿屈光状态发育规律,以确立弱视高危人群及早期干预时机。方法:利用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在儿童保健门诊收集6月龄~3岁婴幼儿共2447例4894眼的屈光值,分成7个年龄段分析其屈光分布特点和发育规律。结果:婴幼儿4894眼的眼屈光主要分布在远视和散光状态;获得各年龄组的球镜、柱镜的均数和标准差,P25~P75和P5~P95参考值范围;6月龄~3岁,7个年龄段的球镜、柱镜屈光值有不断下降趋势,但在1.5岁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球镜偏离出P25~P75、柱镜高出P75范围为弱视可疑人群,以球镜偏离出P5~P95、柱镜高出P95范围为弱视高危人群,对异常人群密切随访;高度屈光不正的早干预年龄可以从1.5岁开始。

    作者:吴兴香;吴广强;魏宁;王禹曈;童梅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两种不同白内障术式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白内障手术方式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03/10在我院眼科行白内障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2例82眼,随机分为超声乳化手术组(A组)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组(B组)。观察两组在手术前后不同阶段的角膜内皮细胞变化及术后角膜水肿情况。结果:(1)术后7d时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均较术前降低(P<0.05),数值随时间略有增长,但至术后3mo时仍低于相应术前水平(P<0.05);术后7d;1,3mo时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A组明显高于B组(P<0.05);(2)两组术后7d;1,3mo的六角形细胞比例均值较各组术前低,组间存在差异(P<0.05);(3)术后角膜水肿情况A组较B组轻(P<0.05)。结论:超声乳化手术相对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对于角膜内皮的损伤要轻,术后角膜水肿发生率要低。

    作者:李雷;郑振优;陈梨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