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干眼症和前睑缘炎及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中三种检测方法结果的比较

Mutlu Acar;Volkan Yaylal?;Ahmet ?evik Tufan;Cem Y?ld?r?m

关键词:前睑缘炎, 结膜印象细胞学, 干眼症, 眼球表面染色, 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
摘要:目的:比较三组临床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泪液功能测试,眼表染色以及结膜印象细胞学检测的结果。方法:这是一个单中心,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包括泪液分泌分数小于10 mm和泪膜破裂时间( TBUT )小于10 s的20例干眼症患者,有干燥和结痂睫毛的20例前睑缘炎患者,上眼睑睑板结膜乳头肥大的20例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和20例对照组患者。比较泪液分泌的分数,泪膜破裂时间,眼表染色(牛津分级方案),杯状细胞密度(尼尔森分级方案评估所有患者的印象细胞学和化生分数)。结果:三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泪液功能测试结果,眼表染色评分,杯状细胞密度和化生分数上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结果证明这三种疾病的炎症反应造成严重眼表损害,并在局部产生炎症。这种损伤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对结膜杯状细胞密度和化生。杯状细胞损伤程度与临床研究结果有关联。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小切口白内障术后低视力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7/2012-07间白内障患者291例291眼,对其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佳矫正视力低于0.3者诊断为低视力,并分析其发生原因。结果:患者291例术后共发生低视力49眼,其中手术所致术后低视力17眼(34.7%),术前病变所致术后低视力32眼(65.3%),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8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4眼、高度近视6眼,其他4眼。结论:原有眼病是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术前仔细检查可以提高手术的可预测性。

    作者:徐旭亚;龚媛媛;周培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IOLMaster与A超测量硅油眼眼轴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评估A超及IOL Master在硅油眼患者眼轴长度测量的精确性,探讨IOL Master在硅油眼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2-06/12间收治的硅油眼白内障手术患者30例30眼,分别用接触式A超及IOL Master测量术前、术后眼轴长度比较两者之间差异。并将术前 IOL Master测量自动获取IOL度数后预估患眼屈光状态与术后1 mo复查患者屈光状态(等效球镜度数)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超与术前IOL Master 测量眼轴有显著性差异,使用IOL Master测量术前、术后眼轴无显著差异,术后使用A超及IOL Master测量眼轴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采用IOL Master术前测量眼轴所得人工晶状体度数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屈光状态与术前预估无明显差异。结论:IOL Master测量眼轴较A超有明显优越性,但对于某些不能使用IOL Master测量的病例仍需结合A超等其他测量方法辅助测量。

    作者:王铀;龚凌;姜德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6例96眼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前房角粘连关闭18°~270°(含270°)( A组)和大于270°( B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术中未见后囊破裂。经治疗随访6 mo后,A组眼压和降眼压药物使用种类均较少,周边前房角深度和远视力以及房角粘连关闭范围均优于B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各5例,5.8%),经积极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对前房角粘连关闭在18°~270°(含270°)之间者疗效较好。

    作者:张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科技期刊对论文关键词的要求

    关键词是论文的检索标志,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一般是词和词组。科技论文的关键词是从其题名、摘要和正文中选出来的。发表的论文不标注关键词,读者就检索不到,文献数据库也不会收录;关键词选用不当,就会降低论文的被检率,甚至检索不到。

    作者:摘自《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各种不同因素对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各种不同因素对视网膜脱离( retinal detachment , RD)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以RD为第一诊断并经手术治疗视网膜复位成功的病例资料,共119例119眼。其中采用巩膜环扎手术38例、玻璃体联合视网膜复位手术81例。观察RD患者的发病年龄、RD时间、RD范围、有无裂孔、黄斑状态、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程度、手术前后视力、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用χ2检验对其进行分析,根据结果选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结果:视网膜复位术后患者视力提高65例(54.6%),视力不变34例(28.6%),视力下降20例(16.8%)。 RD患者发病的不同年龄、RD时间、RD范围、黄斑状态、PVR分级及有无裂孔对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Spearman 等级相关检验,发现上述术前因素与术后视力关联程度从大到小分别为:PVR分级( rs=-0.493,P=0.000)、RD范围( rs=-0.476,P=0.000)、有无裂孔(rs=-0.411,P=0.000)、黄斑是否脱离(rs=-0.360,P=0.000)、RD时间(rs=-0.334, P=0.000)、患者年龄(rs=-0.241,P=0.008)。结论:RD患者术前PVR分级、RD范围、有无裂孔、黄斑状态、RD时间和年龄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因素,其中术前PVR分级、RD范围、有无裂孔对术后视力的恢复影响为显著。

    作者:梁宗宝;陈佳娜;李维娜;李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脂肪干细胞在眼科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脂肪干细胞(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 ADSCs )是存在于脂肪组织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等中胚层细胞,甚至可以跨胚层分化为神经细胞等外胚层细胞及肝细胞等内胚层细胞。ADSCs还有易于获取、对取材区损伤小等众多优势,使其成为组织修复等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对ADSC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眼科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总结,以期为 ADSCs在眼科的应用研究给予有益的提示。

    作者:李宏松;邹俊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36例46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分别详细记录患者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房角及眼底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mo~2a,43眼(93.5%)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44眼(95.7%)眼压保持在正常范围,术后眼压<21 mmHg。35例46眼患者前房深度术前平均为2.1±0.3mm,术后平均3.8±0.4mm,术后所有患者前房深度均加深,术前关闭的前房角也有不同程度的开放。6眼(13.0%)角膜水肿,无角膜内皮失代偿。结论: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能够有效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开放房角,提高视力。

    作者:惠玲;张自峰;王雨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白内障患者手术年龄和眼轴长度与晶状体厚度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手术年龄、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之间相关性。方法:将319例393眼白内障患者根据眼轴长度分为非高度近视白内障组198例237眼及高度近视白内障组121例156眼,用A型超声生物测量眼轴长度及晶状体厚度。结果:非高度近视白内障组及高度近视白内障组在手术年龄(t=3.614,P=0.000)、晶状体厚度(t=-3.081,P=0.002)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手术年龄小于非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厚度厚于非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非高度近视白内障组手术年龄与眼轴长度无明显相关性(r=-0.081,P=0.214),手术年龄与晶状体厚度呈正相关(r=0.178,P=0.006),眼轴长度与晶状体厚度无明显相关性(r=-0.050,P=0.442)。高度近视白内障组手术年龄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 r=-0.211, P=0.008),手术年龄与晶状体厚度无明显相关性( r=0.078,P=0.332),眼轴长度与晶状体厚度呈正相关( r=0.207,P=0.010)。结论:非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内障逐渐加重,眼轴长度的差异未影响白内障手术年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人群中,年龄的差异并未影响白内障严重程度,眼轴越长,白内障的手术年龄越小。

    作者:孙小银;徐唐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结膜乳头磨削术治疗重度春季角结膜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并评估结膜乳头磨削术治疗重度春季角结膜炎巨大结膜乳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对照性临床病例研究。比较结膜乳头磨削术(8例12眼)与结膜乳头切除术(9例12眼)两种方法治疗巨大结膜乳头,手术前后的眼痒、流泪、畏光、异物感等症状和结膜乳头、角膜上皮等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病例术后1,2,4wk不适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但术后1,2,4wk巨大结膜乳头体征、术后2wk角膜损伤修复情况等评分,磨削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手术切除组(P<0.05)。结论:结膜乳头磨削术能使粗糙的结膜创面快速变平,减轻不适症状,促进角结膜上皮修复,是治疗重度春季角结膜炎巨大结膜乳头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张宗端;潘钦托;马慧香;陈冰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其下斜肌病变程度的观察

    目的:测量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其下斜肌异常的程度。方法:采用临床横断面研究,自身配对对照设计。选取30例合并单眼上斜肌麻痹的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恒定性外斜视)患者做双眼外直肌后退和下斜肌减弱等相应的垂直肌手术时,观察患者麻痹眼和非麻痹眼的下斜肌,测量下斜肌的紧张度。下斜肌的紧张度是以斜视钩垂直于巩膜勾出下斜肌,肌肉离开巩膜的大距离表示。结果:麻痹眼的下斜肌粗细不等,但都比健眼下斜肌坚韧、紧绷。麻痹眼的下斜肌平均紧张度为6.33±1.35mm,非麻痹眼的下斜肌平均紧张度为7.76±0.81mm,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上斜肌麻痹时患眼的下斜肌紧张度较高、弹性较差。

    作者:张阳;苏志彩;吕璨璨;肖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neovascular glaucoma ,NVG)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8-04/2011-12在我院住院诊断为NVG的患者30例30眼,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两组, A组采用青光眼引流装置Ahmed青光眼阀( Ahmed glaucoma valve , AGV)植入术治疗12例12眼,B组采用半导体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 transscleral cyclophotocoagulation , TSCPC)治疗18例18眼。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1)。 AGV植入组与TSCPC组术后1 wk眼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mo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视力:AGV植入组3眼提高,7眼不变,2眼下降;TSCPC组3眼提高,12眼保持不变,3眼下降。术后并发症:AGV 植入组术后早期眼球疼痛、角膜水肿5例(41.7%),术后浅前房3例(25%),前房纤维样渗出2例(16.7%),前房积血3例(25%);TSCPC组术后早期眼球疼痛10例(55.6%),角膜水肿11例(61.1%),前房纤维样渗出5眼(27.8%),前房出血6眼(33.3%)。结论:AGV植入术及TSCPC术对于治疗NVG都是有效的方法。 AGV植入术是一种滤过性手术,相对较为安全。TSCPC更为经济,适用于晚期或绝对期青光眼。

    作者:陈金鹏;汪荣;徐辉勇;张鹏;章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屈光状态稳定时间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屈光改变及屈光状态趋于稳定的时间。方法:随机选择翼状胬肉切除患者46例54眼,术前、术后3,7,14,30,90 d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翼状胬肉术后散光度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3d与术后其他观察阶段相比,陡径上的K值( Ks值)、散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及以后各观察阶段之间两两比较,Ks值、平径上的K值( Kf值)、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术后7d角膜屈光状态基本稳定。

    作者:马子伟;童峰峰;刘云芳;宋峰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应用免散瞳眼底照相技术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分析

    目的:应用免散瞳眼底照相技术对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 DR)的患病情况进行筛查,并探讨DR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0-11/2011-12期间在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768例2型DM患者。对所有患者采用免散瞳眼底照相机进行双侧眼底照相,并根据2002年DR国际临床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DR组和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 non-diabetic retinopathy group , NDR)。采集病史,测量身高、体质量和血压,测定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 fasting plasma glucose , FPG )、血脂、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和尿酸(uric acid,UA)。结果:选取768例DM患者中DR患者317例,检出率为41.3%,女性DM 患者DR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45.2%vs 37.6%, P<0.05)。与NDR组相比,DR组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收缩压(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 SBP )、FPG、甘油三酯(TG)、HbA1c、UA水平较高(P<0.05)。二项 Logistic 回归分析进一步显示,病程、性别、SBP 和HbA1 c为DM患者发生D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M患者常常并发DR,其发生与病程、性别、血压和血糖关系密切。免散瞳眼底照相技术是一种较理想的DR筛查方法。

    作者:夏伟;王利;李蓬秋;张学军;杨艳;杨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干眼症和前睑缘炎及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中三种检测方法结果的比较

    目的:比较三组临床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泪液功能测试,眼表染色以及结膜印象细胞学检测的结果。方法:这是一个单中心,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包括泪液分泌分数小于10 mm和泪膜破裂时间( TBUT )小于10 s的20例干眼症患者,有干燥和结痂睫毛的20例前睑缘炎患者,上眼睑睑板结膜乳头肥大的20例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和20例对照组患者。比较泪液分泌的分数,泪膜破裂时间,眼表染色(牛津分级方案),杯状细胞密度(尼尔森分级方案评估所有患者的印象细胞学和化生分数)。结果:三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泪液功能测试结果,眼表染色评分,杯状细胞密度和化生分数上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结果证明这三种疾病的炎症反应造成严重眼表损害,并在局部产生炎症。这种损伤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对结膜杯状细胞密度和化生。杯状细胞损伤程度与临床研究结果有关联。

    作者:Mutlu Acar;Volkan Yaylal?;Ahmet ?evik Tufan;Cem Y?ld?r?m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荧光染色法在实验性异种角膜移植术后免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异种角膜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组织中CD4, CD8 T淋巴细胞的变化。方法:取正常兔角膜、腋窝淋巴结组织;鸵鸟-兔异种角膜移植术后1,2 wk角膜组织,经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脱蜡复水,胃酶消化法进行抗原修复,用鼠抗兔CD4,CD8单克隆抗体及荧光标记的羊抗鼠IgG进行免疫组化测定,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组织中CD4+, 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结果:鸵鸟-兔异种角膜移植后1 wk角膜组织中CD4+, 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为阴性,2wk时T淋巴细胞CD4呈强阳性表达,CD8呈阴性表达。结论: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动物异种角膜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点局部角膜组织中CD4+,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为异种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机制研究及术后药物筛选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刘先宁;武鹏安;吴洁;程燕;潘士印;肖湘华;艾婷婷;安娜;王伟;朱秀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及术后视功能的恢复苏延亭1,张金莎2

    先天性白内障是造成患儿终身视力损害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患儿的视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其治疗与老年性白内障有所不同,尤其在手术方式、人工晶状体( intraocular lens, IOL)度数选择及术后屈光矫正等方面仍存在不少争议,我们对其手术治疗及术后视功能的恢复做一综述。

    作者:苏延亭;张金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HSK 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后的疗效及临床用药观察

    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变化及术后应用抗病毒药物预防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的疗效。方法: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合并白内障22例22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口服阿昔洛韦及滴用更昔洛韦凝胶;对照组仅给予滴用更昔洛韦凝胶。观察术后视力变化情况;分析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的情况。结果:术后6 mo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视力均获得提高;治疗组无1例出现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对照组也仅有1例于术后6 mo复发,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抗病毒药物的保护下,>6 mo未复发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不是白内障的手术禁忌,白内障手术能有效改善HSK合并白内障患者的视力;仅滴用更昔洛韦凝胶亦能有效预防白内障术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

    作者:李宇;陈豫川;刘娅利;李迎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玻璃体切除治疗感染性眼内炎时透明晶状体的处理

    目的:探讨感染性眼内炎行玻璃体切除治疗时,保留和摘除透明晶状体时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将34例34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保留透明晶状体组(15例):行玻璃体切除时保留透明晶状体;摘除透明晶状体组(19例):行玻璃体切除时摘除透明晶状体。术后均随访6~12mo,分析透明晶状体不同处理方法时术后视力(矫正后)及眼部一般情况。结果:保留透明晶状体组,视力提高14眼,视力提高为93%;摘除透明晶状体组,视力提高18眼,视力提高为95%。保留透明晶状体组,1眼眼内炎未能控制,为7%;摘除透明晶状体组,1眼眼内炎未能控制,为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6~12mo,两组均无眼内炎复发病例。结论:感染性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时保留和摘除透明晶状体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作者:万金兰;陈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科技期刊对论文摘要的要求

    根据有关规定,可以把摘要编写要求归纳成如下几点。省略“我们”“作者”“本文”这样的主语。简短精练,明确具体。简短,指篇幅短,一般要求50~300字(依摘要类型而定);精炼,指摘录出原文的精华,无多余的话;明确具体,指表意明白,不含糊,无空泛、笼统的词语,应有较多而有用的定性和定量的信息。

    作者:摘自《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描述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 ,MEWDS)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12-11在我院确诊为MEWDS并进行治疗的25例病例临床资料,并对各种影像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总结MEWD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所有患者均伴轻-中度近视,不同程度的视野缺损。MEWDS的荧光素血管造影( FFA )表现为:病灶处呈圆形强荧光斑,随时间延迟荧光强度增强,晚期呈边界不清的强荧光染色,伴有视盘荧光增强,部分伴有节段状血管管壁染色。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CGA)表现为:早期后极部散在的大小不等的相对弱荧光,中晚期渐呈边界清晰的斑片状弱荧光。 OCT表现为:病灶部位光感受细胞层厚度不规则、视细胞内节/外节( IS/OS)层的光带局部变薄或缺失,伴反光强度减弱(该部位与血管造影中的异常荧光灶对应),而视网膜内网状层至外核层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MEWDS患者眼底的斑点状病灶在FFA、ICGA、OCT中均有特征性改变,这些特征性改变提示病变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光感受器,这些特征对MEWDS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志;王林丽;甘润;陈青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