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伟;王利;李蓬秋;张学军;杨艳;杨毅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单侧孔钝头泪道探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疗效。方法:对年龄满4月龄~5岁泪囊炎患儿75例86眼经泪囊按摩治疗1 mo无效且行常规加压泪道冲洗不通。者,在表面麻醉下用单侧孔钝头泪道探针行泪道探通术,术后隔日行泪道冲洗少3次。结果:一次探通痊愈84眼,第二次探通后痊愈2眼。全部病例无感染、假道或泪点撕裂等并发症,经过3 mo随诊观察,86眼痊愈患儿无1例复发。结论:表面麻醉下单侧孔钝头泪道探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安全有效。
作者:李红锋;干琼;石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并评估结膜乳头磨削术治疗重度春季角结膜炎巨大结膜乳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对照性临床病例研究。比较结膜乳头磨削术(8例12眼)与结膜乳头切除术(9例12眼)两种方法治疗巨大结膜乳头,手术前后的眼痒、流泪、畏光、异物感等症状和结膜乳头、角膜上皮等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病例术后1,2,4wk不适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但术后1,2,4wk巨大结膜乳头体征、术后2wk角膜损伤修复情况等评分,磨削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手术切除组(P<0.05)。结论:结膜乳头磨削术能使粗糙的结膜创面快速变平,减轻不适症状,促进角结膜上皮修复,是治疗重度春季角结膜炎巨大结膜乳头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张宗端;潘钦托;马慧香;陈冰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测量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其下斜肌异常的程度。方法:采用临床横断面研究,自身配对对照设计。选取30例合并单眼上斜肌麻痹的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恒定性外斜视)患者做双眼外直肌后退和下斜肌减弱等相应的垂直肌手术时,观察患者麻痹眼和非麻痹眼的下斜肌,测量下斜肌的紧张度。下斜肌的紧张度是以斜视钩垂直于巩膜勾出下斜肌,肌肉离开巩膜的大距离表示。结果:麻痹眼的下斜肌粗细不等,但都比健眼下斜肌坚韧、紧绷。麻痹眼的下斜肌平均紧张度为6.33±1.35mm,非麻痹眼的下斜肌平均紧张度为7.76±0.81mm,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上斜肌麻痹时患眼的下斜肌紧张度较高、弹性较差。
作者:张阳;苏志彩;吕璨璨;肖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微视野在急性全葡萄膜炎病程发展及治疗效果观察中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为微视野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就诊时间在发病5d内的急性全葡萄膜炎患者53例106眼。采集激素冲击治疗前,激素冲击治疗后1,3,7d;1,3mo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微视野图像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及Flare检查结果,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观察并分析激素冲击治疗前后视力、光敏感度参数的变化、黄斑区水肿由严重到消退的过程及房水细胞值的变化。结果:急性全葡萄膜炎患者经过治疗,炎症逐渐消退,激素冲击治疗后1,3,7d;1,3mo采集数据较激素冲击治疗前有明显好转,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于不同时期视力逐渐提高;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厚度,由281±61μm变为149±43μ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00);Flare结果由213.9±13.8变为18.2±2.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00)。结论:微视野可客观揭示急性全葡萄膜炎患者激素冲击治疗前后眼的视力及光敏感度的变化,为急性全葡萄膜炎病程发展及治疗效果的观察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李璇;刘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复曲面人工晶状体( Toric intraocular lenses ,Toric IOL)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临床效果,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0.75D)患者58例69眼行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联合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记录术前视力、角膜散光及理论残留散光等,观察术后第1d;1,3mo;1a 的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 UCVA)、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 BCVA)、术后残留散光、IOL轴位等。结果:术后1a,平均裸眼视力为0.70±0.11,佳矫正视力为0.73±0.20,均显著高于术前佳矫正视力0.21±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7,χ2=82.23, P<0.05),术前角膜平均散光为2.25±0.73D,术前预计残留平均散光为0.34±0.09D,术后1a 残留散光为0.51±0.21 D,术前、术后散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48,P<0.05)。预计残留散光与术后1a实际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9,P>0.05)。术后1a,IOL定位和预测轴位差值为3.79°±1.21°,96%旋转<5.00°。未发现1例手术并发症。各个时间段佳矫正视力、残留散光及IOL轴位旋转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对术前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行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能有效地提高视力、矫正术前角膜散光,而且稳定性较好。
作者:鲁波;周?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高眼压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0-03在院行玻璃体切除术482例511眼患者术后发生高眼压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患者482例511眼中有140例141眼发生高眼压,发生率为27.6%。 C3 F8填充和硅油填充患者高眼压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环扎和未环扎患者高眼压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晶状体眼和有晶状体眼患者高眼压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伤性和非外伤性患者术后高眼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巩膜外环扎、C3 F8填充、无晶状体眼及外伤是玻璃体切除术后高眼压的高危因素。
作者:许立帅;杨小丽;兰长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变化及术后应用抗病毒药物预防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的疗效。方法: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合并白内障22例22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口服阿昔洛韦及滴用更昔洛韦凝胶;对照组仅给予滴用更昔洛韦凝胶。观察术后视力变化情况;分析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的情况。结果:术后6 mo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视力均获得提高;治疗组无1例出现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对照组也仅有1例于术后6 mo复发,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抗病毒药物的保护下,>6 mo未复发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不是白内障的手术禁忌,白内障手术能有效改善HSK合并白内障患者的视力;仅滴用更昔洛韦凝胶亦能有效预防白内障术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
作者:李宇;陈豫川;刘娅利;李迎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手术年龄、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之间相关性。方法:将319例393眼白内障患者根据眼轴长度分为非高度近视白内障组198例237眼及高度近视白内障组121例156眼,用A型超声生物测量眼轴长度及晶状体厚度。结果:非高度近视白内障组及高度近视白内障组在手术年龄(t=3.614,P=0.000)、晶状体厚度(t=-3.081,P=0.002)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手术年龄小于非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厚度厚于非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非高度近视白内障组手术年龄与眼轴长度无明显相关性(r=-0.081,P=0.214),手术年龄与晶状体厚度呈正相关(r=0.178,P=0.006),眼轴长度与晶状体厚度无明显相关性(r=-0.050,P=0.442)。高度近视白内障组手术年龄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 r=-0.211, P=0.008),手术年龄与晶状体厚度无明显相关性( r=0.078,P=0.332),眼轴长度与晶状体厚度呈正相关( r=0.207,P=0.010)。结论:非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内障逐渐加重,眼轴长度的差异未影响白内障手术年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人群中,年龄的差异并未影响白内障严重程度,眼轴越长,白内障的手术年龄越小。
作者:孙小银;徐唐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评估A超及IOL Master在硅油眼患者眼轴长度测量的精确性,探讨IOL Master在硅油眼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2-06/12间收治的硅油眼白内障手术患者30例30眼,分别用接触式A超及IOL Master测量术前、术后眼轴长度比较两者之间差异。并将术前 IOL Master测量自动获取IOL度数后预估患眼屈光状态与术后1 mo复查患者屈光状态(等效球镜度数)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超与术前IOL Master 测量眼轴有显著性差异,使用IOL Master测量术前、术后眼轴无显著差异,术后使用A超及IOL Master测量眼轴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采用IOL Master术前测量眼轴所得人工晶状体度数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屈光状态与术前预估无明显差异。结论:IOL Master测量眼轴较A超有明显优越性,但对于某些不能使用IOL Master测量的病例仍需结合A超等其他测量方法辅助测量。
作者:王铀;龚凌;姜德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多焦点 IOL植入联合角膜切口矫正散光与单焦点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低度散光患者的视觉质量差异。方法:选取老年性白内障合并低度散光患者80例100眼,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各40例50眼。干预组行陡角膜散光轴向上做一对透明角膜松解切口,同时按常规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多焦点 IOL植入术;而对照组仅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单焦点IOL植入术。分别于术后1d;1wk;1,3mo观察两组术眼的角膜散光情况及裸眼远视力( un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 UCDVA ),裸眼近视力( un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UCNVA);3mo 时佳矫正远视力( best 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 , BCDVA )、佳矫正近视力( best 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 , BCNVA)及佳矫正远视力下佳矫正近视力( distant 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 , DCNVA)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UCDVA和UCNVA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而各时期角膜散光干预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3d均有明显改善。术后1wk;1,3mo, UCDVA和UCNVA及3mo时BCDVA, BCNVA无显著差异。结论:多焦点 IOL植入联合透明角膜松解切口可有效矫正白内障术前散光,提高全程视力,从而扩大多焦点 IOL适用人群。
作者:王晓莉;张然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通过检测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Graves眼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以观察该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规律。方法:临床实验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Graves病不伴有眼征患者组(53例), Graves眼病患者组(51例),正常对照组(51例)的外周静脉血CD4+CD25+Treg细胞比例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Graves 病不伴有眼征患者组Treg水平下降(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raves眼病患者组外周血Treg水平显著下降( P<0.01);Graves眼病患者组外周血Treg数量明显低于Graves病不伴有眼征患者组(P<0.01)。结论:Graves眼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在淋巴细胞中所占的比例降低,存在自身免疫调节紊乱。可能是其机体细胞免疫抑制受损的重要机制,为对该疾病进行免疫学治疗提供了新线索。
作者:辛梦;王强;张磊;韩兆东;薛海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改良泪囊摘除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收集2006-09/2012-03慢性泪囊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凝血功能低下等慢性疾病患者92例92眼,男36例,女56例,年龄71~90(平均77.20±11.08)岁。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传统泪囊摘除术组)46例和试验组(改良泪囊摘除术)46例。观察两组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经对比研究,改良泪囊摘除术组手术时间较短,传统泪囊摘除术约20min,而改良组仅需5min左右。改良泪囊摘除术未见明显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泪囊摘除术,创伤轻、出血少、时间短,并发症少,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较长手术时间和较大创伤的慢性泪囊炎患者。
作者:李田;华雪萍;王新丹;王小钊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我国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中HPV-DNA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揭示HPV 在散发性RB中作用提供初步依据。方法:收集22例散发性RB患者新鲜肿瘤组织标本,应用PCR方法及引物MY09/11检测肿瘤组织中HPV-DNA表达情况。结果:选取22例RB 肿瘤标本中7例HPV-DNA阳性(32%),均为单眼散发患者(包括男4例,女3例),2例双眼散发患者均为阴性。结论:HPV可能是我国散发性RB发病因素之一,但其明确作用及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国颖;杨华胜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 LASIK)手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10/12在重庆爱尔眼科医院行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近视-6.0~-10.0DS,散光≤-2.0DC)32例58眼作为试验组。同期接受飞秒激光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近视-6.0~-10.0DS,散光≤-2.0DC)28例56眼作为对照组。术后随访6mo,比较两组的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屈光度数,总高阶像差(high order aberrations ,HOA),球差和彗差。结果:术后6mo,所有患者UCVA均≥0.8,其中UCVA≥1.0者波前组91.4%,对照组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60);UCVA≥1.2者波前组60.3%,对照组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29);UCVA≥1.5者波前组17.2%,对照组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77)。波前组的彗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两组UCVA,等效球镜度,总HOA和球差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LASIK手术与常规飞秒激光LASIK手术相比,虽然可以降低术后彗差的产生,但在提高术后UCVA,矫正高度近视度数,降低术后HOA和球差方面没有优势。
作者:崔敏;周奇志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7/2012-07间白内障患者291例291眼,对其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佳矫正视力低于0.3者诊断为低视力,并分析其发生原因。结果:患者291例术后共发生低视力49眼,其中手术所致术后低视力17眼(34.7%),术前病变所致术后低视力32眼(65.3%),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8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4眼、高度近视6眼,其他4眼。结论:原有眼病是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术前仔细检查可以提高手术的可预测性。
作者:徐旭亚;龚媛媛;周培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应用注水圈套器娩核法、水压娩核法和前房内劈核法三种不同娩核方式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应用的特点和疗效。方法:对324例324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通过注水圈套器娩核法、水压娩核法和前房内劈核法完成娩核过程,观察记录娩核时间、术中并发症、术后第1d角膜内皮水肿程度及术后视力,观察结果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娩核时间:注水圈套器娩核法平均时间45 s、水压娩核法平均时间34s和前房内劈核法平均时间65s,三组的平均娩核时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注水圈套器娩核法和前房内劈核法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虹膜损伤和后囊膜破裂;水压娩核法则主要表现为前房出血。统计学分析,角膜水肿0~1级者:A组与B组、B组与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C组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d视力:A组与C组、B组与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d视力:只有B组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mo视力: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前房内劈核法对Ⅳ级以上核的处理优势是明显的;水压娩核法术中并发症少,术后第1d角膜内皮水肿发生率低,更适用于Ⅳ级以下的核娩出。
作者:廖文江;闫亚红;刘贤升;柯美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眼表(角膜、结膜、副泪腺和睑板腺)、主泪腺和它们之间的泪腺功能单位共同维护眼表的健康,其中任一环节的损害均可导致泪膜完整性和正常功能的破坏。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眼部手术用来治疗眼部疾病,然而手术在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术前表面麻醉药物的应用、术中的操作过程、术后滴眼液中的防腐剂均有可能导致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面的异常而引起干眼症。
作者:关瑞娟;李凌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兰州市城关区5~12岁学龄儿童屈光状态分布的流行病学现状,分析眼轴长度( axial length ,AL)、水平、垂直角膜曲率( K1, K2)、前房深度( 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及角膜直径( corneal diameter ,W-W值)各屈光参数与屈光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 IOL-Master,Zeiss)获得学龄儿童813人1626眼的AL,K1,K2,ACD,W-W值,年龄:5~12(平均8.46±2.30)岁,经电脑验光( Topcon )后所有眼根据等效球镜度数( SE )被分为高度近视、中度近视、低度近视、正视及远视5组,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不同年龄、不同屈光度组之间各生物学参数的相关关系。结果:(1)5~12岁不同年龄组: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屈光状态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近视比率随着年龄不断上升;(2)不同年龄组之间:AL和ACD随着年龄不断增大,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屈光度组之间:AL在高度、中度及低度近视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ACD在低度与中度近视组及低度与高度近视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K1,K2,W-W值在低度与高度近视组及中度与高度近视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P<0.05);(3)屈光度与AL呈负相关(r=-0.764,P<0.01),屈光度与ACD呈负相关(r=-0.498,P<0.01),屈光度与K1,K2及AL相关性较小。结论:兰州市城关区5~12岁学龄儿童屈光发育中,AL的增加对屈光度的改变有着主要的作用,轴性近视在5~12岁学龄儿童群体占主要的成分,同时,K1,K2,ACD,W-W值对屈光度的改变也有影响。7~8岁可以认为是学龄儿童从正视化向近视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作者:王万鹏;周然;张婧;任婉娜;李玉婷;张文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YAG激光联合常规药物治疗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渗出膜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对62例62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迟发性前葡萄膜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所有患者人工晶状体前渗出膜达3级或3级以上,治疗组行YAG激光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2~3 mo。结果:两组病例经治疗后晶状体前膜均吸收,炎症均消退,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两组间的术前、术后视力和眼压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愈时间(14.6±2.3d)较对照组(20.4±3.4d)明显缩短( P<0.01);两组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YAG激光联合常规药物治疗人工晶状体术后迟发性渗出膜疗效满意。
作者:张皇;艾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异种角膜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组织中CD4, CD8 T淋巴细胞的变化。方法:取正常兔角膜、腋窝淋巴结组织;鸵鸟-兔异种角膜移植术后1,2 wk角膜组织,经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脱蜡复水,胃酶消化法进行抗原修复,用鼠抗兔CD4,CD8单克隆抗体及荧光标记的羊抗鼠IgG进行免疫组化测定,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组织中CD4+, 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结果:鸵鸟-兔异种角膜移植后1 wk角膜组织中CD4+, 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为阴性,2wk时T淋巴细胞CD4呈强阳性表达,CD8呈阴性表达。结论: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动物异种角膜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点局部角膜组织中CD4+,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为异种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机制研究及术后药物筛选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刘先宁;武鹏安;吴洁;程燕;潘士印;肖湘华;艾婷婷;安娜;王伟;朱秀萍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