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锋;干琼;石艳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 D-D)、纤维蛋白原( Fib)及其降解产物( FDP)的水平在眼恶性肿瘤诊断和病情评估方面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眼科确诊为眼恶性肿瘤患者67例(恶性肿瘤组),其中眼恶性肿瘤无转移组(44例)、眼恶性肿瘤转移组(23例);同期收治的眼良性肿瘤患者46例(良性肿瘤组);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健康对照组)。测定血浆中D-D、Fib、FD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眼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D-D、Fib、FDP水平显著高于眼良性肿瘤组、健康对照组(P<0.05),其中恶性肿瘤转移组患者血浆中D-D、Fib、FDP水平又显著高于恶性肿瘤无转移组(P<0.05)。而眼良性肿瘤与健康对照组血浆中D-D、Fib、FD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D-D含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中D-D、Fib、FDP水平的检测对于眼良恶性肿瘤的判断及肿瘤的进展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范雅稚;刘子瑶;郑玉萍;王建明;冯海晓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变化及术后应用抗病毒药物预防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的疗效。方法: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合并白内障22例22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口服阿昔洛韦及滴用更昔洛韦凝胶;对照组仅给予滴用更昔洛韦凝胶。观察术后视力变化情况;分析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的情况。结果:术后6 mo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视力均获得提高;治疗组无1例出现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对照组也仅有1例于术后6 mo复发,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抗病毒药物的保护下,>6 mo未复发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不是白内障的手术禁忌,白内障手术能有效改善HSK合并白内障患者的视力;仅滴用更昔洛韦凝胶亦能有效预防白内障术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
作者:李宇;陈豫川;刘娅利;李迎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应用免散瞳眼底照相技术对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 DR)的患病情况进行筛查,并探讨DR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0-11/2011-12期间在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768例2型DM患者。对所有患者采用免散瞳眼底照相机进行双侧眼底照相,并根据2002年DR国际临床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DR组和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 non-diabetic retinopathy group , NDR)。采集病史,测量身高、体质量和血压,测定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 fasting plasma glucose , FPG )、血脂、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和尿酸(uric acid,UA)。结果:选取768例DM患者中DR患者317例,检出率为41.3%,女性DM 患者DR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45.2%vs 37.6%, P<0.05)。与NDR组相比,DR组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收缩压(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 SBP )、FPG、甘油三酯(TG)、HbA1c、UA水平较高(P<0.05)。二项 Logistic 回归分析进一步显示,病程、性别、SBP 和HbA1 c为DM患者发生D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M患者常常并发DR,其发生与病程、性别、血压和血糖关系密切。免散瞳眼底照相技术是一种较理想的DR筛查方法。
作者:夏伟;王利;李蓬秋;张学军;杨艳;杨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并评估结膜乳头磨削术治疗重度春季角结膜炎巨大结膜乳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对照性临床病例研究。比较结膜乳头磨削术(8例12眼)与结膜乳头切除术(9例12眼)两种方法治疗巨大结膜乳头,手术前后的眼痒、流泪、畏光、异物感等症状和结膜乳头、角膜上皮等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病例术后1,2,4wk不适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但术后1,2,4wk巨大结膜乳头体征、术后2wk角膜损伤修复情况等评分,磨削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手术切除组(P<0.05)。结论:结膜乳头磨削术能使粗糙的结膜创面快速变平,减轻不适症状,促进角结膜上皮修复,是治疗重度春季角结膜炎巨大结膜乳头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张宗端;潘钦托;马慧香;陈冰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LASEK)后预留一定屈光度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行双眼LASEK手术。根据角膜厚度、屈光度将其分为两组。预留组:对40例80眼手术者预留一定屈光度(-1.00 DS );普通组:40例80眼手术患者全矫。定期对两组患者术后的眼部症状、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等进行随访观察。结果:观察发现,两组患者术后6 mo视力均佳,术后1,3a视力均稍有下降,术后3a裸眼视力基本稳定。两组术前屈光度平均在-8.25±1.23D,屈光度有平均-0.75±0.12 D的回退,两组的屈光度接近。两组角膜平均曲率、角膜厚度无明显的变化,基本稳定。术后两组眼压均稳定,无继发性高眼压及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角膜地形图检查提示,两组术后3a无圆锥角膜症状。术后6mo;1a两组均有轻度haze出现,至术后3 a均无haze发生。结论:高度近视患者LASEK 术后在相对安全角膜厚度的前提下,预留一定的近视度数,为患者保留更多的基质床厚度,同样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扩大了近视的矫治范围。
作者:杨晓宁;毛治平;单武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后房型三体折叠式丙烯酸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经透明角膜切口植入并巩膜隧道无缝线固定悬挂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后房型三体折叠式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经透明角膜切口植入并巩膜隧道无缝线固定悬挂术的临床效果。对视力、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 )显示的晶状体位置、眼内反应等参数进行术前术后对比。结果:随访3~12(平均6.5)mo,术后矫正视力:1.0~1.5者8眼(33.3%),0.5~0.9者13眼(54.2%),0.1~0.4者3眼(12.5%),手术后裸眼及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提高( P<0.01)。 UBM显示人工晶状体体部平面与角膜内皮间距,和睫状突平面与角膜内皮间距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者位置相似,术后未出现明显睫状体脱离、锯齿缘离断或虹膜根部形态异常等。24例人工晶状体悬挂植入术均手术顺利,无严重眼内感染或炎症等,未出现睫状体脱离或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少数出现短暂眼内压增高。结论:选择3.0~6.0mm透明角膜切口行后房型三体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并巩膜隧道无缝线固定悬挂术,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弥补手术失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或白内障,治疗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等疾病,提高视力的安全有效方法,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作者:苗云坤;马嘉;袁援生;杨明;吕露;朱洪芬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电离子导入疗法在玻璃体积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06/2013-06我院收治的玻璃体积血患者88例88眼,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44眼。对照组患者采用血栓通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而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之上加用丹参注射液电离子导入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案,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视力恢复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5%和9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9%和77%,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视力处于0.6~0.9之间的比率明显提高,而处于0.2以下的比率则显著降低,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等相关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电离子导入疗法对于玻璃体积血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以及视力功能的改善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郝静;崔广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异种角膜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组织中CD4, CD8 T淋巴细胞的变化。方法:取正常兔角膜、腋窝淋巴结组织;鸵鸟-兔异种角膜移植术后1,2 wk角膜组织,经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脱蜡复水,胃酶消化法进行抗原修复,用鼠抗兔CD4,CD8单克隆抗体及荧光标记的羊抗鼠IgG进行免疫组化测定,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组织中CD4+, 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结果:鸵鸟-兔异种角膜移植后1 wk角膜组织中CD4+, 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为阴性,2wk时T淋巴细胞CD4呈强阳性表达,CD8呈阴性表达。结论: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动物异种角膜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点局部角膜组织中CD4+,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为异种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机制研究及术后药物筛选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刘先宁;武鹏安;吴洁;程燕;潘士印;肖湘华;艾婷婷;安娜;王伟;朱秀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视网膜静脉阻塞( retinal vein occlusion , RVO)是临床上常见的眼底血管病,其高发性和对视力的危害性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RVO的特点是视网膜静脉扩张迂曲,沿静脉分布区域的视网膜出血、水肿和渗出,累及黄斑区时引起黄斑水肿(macular oedema, MO),久之将导致严重的中心视力损害。 RVO疾病已被命名有100多年,但是一直以来RVO引起的MO的治疗比较困难。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推新,特别是长效皮质类固醇及近年来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药物的应用,使该病的治疗效果有了较大的改观。我们从RVO引起MO的机制、糖皮质激素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的作用机制及治疗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了RVO的未来治疗展望。
作者:张璐;赵博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我国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中HPV-DNA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揭示HPV 在散发性RB中作用提供初步依据。方法:收集22例散发性RB患者新鲜肿瘤组织标本,应用PCR方法及引物MY09/11检测肿瘤组织中HPV-DNA表达情况。结果:选取22例RB 肿瘤标本中7例HPV-DNA阳性(32%),均为单眼散发患者(包括男4例,女3例),2例双眼散发患者均为阴性。结论:HPV可能是我国散发性RB发病因素之一,但其明确作用及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国颖;杨华胜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测量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其下斜肌异常的程度。方法:采用临床横断面研究,自身配对对照设计。选取30例合并单眼上斜肌麻痹的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恒定性外斜视)患者做双眼外直肌后退和下斜肌减弱等相应的垂直肌手术时,观察患者麻痹眼和非麻痹眼的下斜肌,测量下斜肌的紧张度。下斜肌的紧张度是以斜视钩垂直于巩膜勾出下斜肌,肌肉离开巩膜的大距离表示。结果:麻痹眼的下斜肌粗细不等,但都比健眼下斜肌坚韧、紧绷。麻痹眼的下斜肌平均紧张度为6.33±1.35mm,非麻痹眼的下斜肌平均紧张度为7.76±0.81mm,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上斜肌麻痹时患眼的下斜肌紧张度较高、弹性较差。
作者:张阳;苏志彩;吕璨璨;肖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应用注水圈套器娩核法、水压娩核法和前房内劈核法三种不同娩核方式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应用的特点和疗效。方法:对324例324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通过注水圈套器娩核法、水压娩核法和前房内劈核法完成娩核过程,观察记录娩核时间、术中并发症、术后第1d角膜内皮水肿程度及术后视力,观察结果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娩核时间:注水圈套器娩核法平均时间45 s、水压娩核法平均时间34s和前房内劈核法平均时间65s,三组的平均娩核时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注水圈套器娩核法和前房内劈核法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虹膜损伤和后囊膜破裂;水压娩核法则主要表现为前房出血。统计学分析,角膜水肿0~1级者:A组与B组、B组与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C组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d视力:A组与C组、B组与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d视力:只有B组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mo视力: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前房内劈核法对Ⅳ级以上核的处理优势是明显的;水压娩核法术中并发症少,术后第1d角膜内皮水肿发生率低,更适用于Ⅳ级以下的核娩出。
作者:廖文江;闫亚红;刘贤升;柯美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6例96眼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前房角粘连关闭18°~270°(含270°)( A组)和大于270°( B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术中未见后囊破裂。经治疗随访6 mo后,A组眼压和降眼压药物使用种类均较少,周边前房角深度和远视力以及房角粘连关闭范围均优于B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各5例,5.8%),经积极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对前房角粘连关闭在18°~270°(含270°)之间者疗效较好。
作者:张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密蒙花总黄酮对去势雄鼠干眼病大鼠模型基础泪液分泌量、泪膜稳定性及血清睾酮水平的影响,探讨密蒙花总黄酮抗性激素水平失调导致的大鼠干眼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月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50只,体质量200 g左右,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5组,每组30只。分别为:A:正常组;B:假手术组;C:手术对照组;D:雄激素治疗组;E代表:密蒙花总黄酮治疗组;将C, D, E三组实验鼠切除双侧睾丸及附睾;B组只切开阴囊而不切除睾丸,作为假手术组;A组不做任何处理。各组在造模后1 wk ,待伤口基本愈合后开始用药。各组实验动物分别于用药1,3,5mo后随机取10只,行Schirmer Ⅰ试验( SⅠt)、测量泪膜破裂时间(breaking up time,BUT),于第5mo,抽血测定血清睾酮水平。结果:D,E组SⅠt测量值明显高于C组( P<0.05)、BUT明显长于C组(P<0.05),血清睾酮水平C,E组明显低于A,B,D组(P<0.0l)。结论:雄激素水平下降可导致干眼病,采用双侧睾丸及附睾切除的方法可成功建立雄激素水平下降所致的大鼠干眼病动物模型。密蒙花总黄酮具有拟雄激素效应,能够产生同丙酸睾酮治疗干眼病相似的效果。密蒙花总黄酮可能成为治疗干眼病的一个全新药物。
作者:李海中;彭清华;王芬;姚小磊;李文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索婴幼儿屈光状态发育规律,以确立弱视高危人群及早期干预时机。方法:利用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在儿童保健门诊收集6月龄~3岁婴幼儿共2447例4894眼的屈光值,分成7个年龄段分析其屈光分布特点和发育规律。结果:婴幼儿4894眼的眼屈光主要分布在远视和散光状态;获得各年龄组的球镜、柱镜的均数和标准差,P25~P75和P5~P95参考值范围;6月龄~3岁,7个年龄段的球镜、柱镜屈光值有不断下降趋势,但在1.5岁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球镜偏离出P25~P75、柱镜高出P75范围为弱视可疑人群,以球镜偏离出P5~P95、柱镜高出P95范围为弱视高危人群,对异常人群密切随访;高度屈光不正的早干预年龄可以从1.5岁开始。
作者:吴兴香;吴广强;魏宁;王禹曈;童梅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关键词是论文的检索标志,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一般是词和词组。科技论文的关键词是从其题名、摘要和正文中选出来的。发表的论文不标注关键词,读者就检索不到,文献数据库也不会收录;关键词选用不当,就会降低论文的被检率,甚至检索不到。
作者:摘自《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屈光改变及屈光状态趋于稳定的时间。方法:随机选择翼状胬肉切除患者46例54眼,术前、术后3,7,14,30,90 d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翼状胬肉术后散光度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3d与术后其他观察阶段相比,陡径上的K值( Ks值)、散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及以后各观察阶段之间两两比较,Ks值、平径上的K值( Kf值)、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术后7d角膜屈光状态基本稳定。
作者:马子伟;童峰峰;刘云芳;宋峰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手术年龄、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之间相关性。方法:将319例393眼白内障患者根据眼轴长度分为非高度近视白内障组198例237眼及高度近视白内障组121例156眼,用A型超声生物测量眼轴长度及晶状体厚度。结果:非高度近视白内障组及高度近视白内障组在手术年龄(t=3.614,P=0.000)、晶状体厚度(t=-3.081,P=0.002)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手术年龄小于非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厚度厚于非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非高度近视白内障组手术年龄与眼轴长度无明显相关性(r=-0.081,P=0.214),手术年龄与晶状体厚度呈正相关(r=0.178,P=0.006),眼轴长度与晶状体厚度无明显相关性(r=-0.050,P=0.442)。高度近视白内障组手术年龄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 r=-0.211, P=0.008),手术年龄与晶状体厚度无明显相关性( r=0.078,P=0.332),眼轴长度与晶状体厚度呈正相关( r=0.207,P=0.010)。结论:非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内障逐渐加重,眼轴长度的差异未影响白内障手术年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人群中,年龄的差异并未影响白内障严重程度,眼轴越长,白内障的手术年龄越小。
作者:孙小银;徐唐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河北省磁县地区7~18岁青少年屈光状态的特征,为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河北省磁县部分学区37700名学生进行视力、电脑验光、插片、眼前节及眼底检查。结果:河北省磁县地区7~18岁青少年各学龄段视力低常率有显著差异;屈光不正率有显著差异;远视、近视患病比例有显著差异。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屈光状态在不断变化。青少年远视患者逐渐减少,近视患者逐渐增多。需追踪观察以保护视力及屈光状态的变化,做出正确处理。
作者:刘晓静;吕怀智;苗建军;李学民;王振刚;栗庆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采取不同激光光凝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 diabetic retinopathy ,DR)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0-11/2012-11进行激光治疗的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患者98例153眼,分为3组, A组:38眼(25%)给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B组:55眼(36%)给予象限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C组:60眼(39%)给予缺血区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所有病例手术前后均进行了血糖、验光、眼压、视野、视觉诱发电位(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视网膜电图( electroretinogram , ERG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 fundus fluorescence antiography ,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的检查,术后随访3mo。结果:术后3mo,复查患眼OCT,与C组相比,A组和B组,黄斑厚度减少(P<0.05);视力提高3行以上纳入统计,与A组相比,B组和C组术后视力改善(P<0.05)。结论:对视网膜缺血区进行象限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可以明显改善视网膜缺氧状态,阻止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而且保护了黄斑区视功能。
作者:郭勇;刘燕;张少波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