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凌;余野;王勤美
目的:观察密蒙花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轻、中度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2型糖尿病并发轻、中度单纯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80例160眼,在严格控制血糖及血压基础上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使用口服密蒙花加用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B组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42 d后观察视力、眼底镜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眼底照相及中医症候的变化。结果:两组比较患者性别、年龄、DM病程、视力、DR 病情、病程及中医症候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χ2性别=0.472, P>0.05;t年龄=1.742,tDM病程=0.716,t视力=0.662,tDR病情=1.276,tDR病程=0.562,t中医症候积分=0.616,P均>0.05)。平均随访42d,A组眼底病变治疗有效率为56%,总有效率82%;B组显效率32%,总有效率66%,结果显示A组疗效优于B组,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8.025, P<0.05)。 A组中医证候显效率50%,总有效率80%;B组显效率24%,总有效率62%,结果显示A组中医证候优于B组,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980,P<0.05)。结论:密蒙花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可改善轻、中度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眼底病变及中医证候,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邓军萍;江威;邵毅;孙伍花;胡虹;杨青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白内障手术安全性及术后更完美的视功能以及更少的并发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硬核白内障一直是白内障手术中难度大的一种。新的研究发现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硬核白内障效果显著。本文就硬核白内障手术方式的演变过程、微切口人工晶状体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分析各种手术的优缺点。
作者:吴彬;高伟;崔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36例46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分别详细记录患者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房角及眼底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mo~2a,43眼(93.5%)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44眼(95.7%)眼压保持在正常范围,术后眼压<21 mmHg。35例46眼患者前房深度术前平均为2.1±0.3mm,术后平均3.8±0.4mm,术后所有患者前房深度均加深,术前关闭的前房角也有不同程度的开放。6眼(13.0%)角膜水肿,无角膜内皮失代偿。结论: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能够有效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开放房角,提高视力。
作者:惠玲;张自峰;王雨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单侧孔钝头泪道探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疗效。方法:对年龄满4月龄~5岁泪囊炎患儿75例86眼经泪囊按摩治疗1 mo无效且行常规加压泪道冲洗不通。者,在表面麻醉下用单侧孔钝头泪道探针行泪道探通术,术后隔日行泪道冲洗少3次。结果:一次探通痊愈84眼,第二次探通后痊愈2眼。全部病例无感染、假道或泪点撕裂等并发症,经过3 mo随诊观察,86眼痊愈患儿无1例复发。结论:表面麻醉下单侧孔钝头泪道探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安全有效。
作者:李红锋;干琼;石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滴眼液对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泪膜破裂时间的影响及对其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01/08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检测泪膜破裂时间,并进行症状评分,A组予以玻璃酸钠眼液滴眼1wk,B组予以聚乙二醇眼液治疗1wk,1 wk后再次检测泪膜破裂时间及进行症状评分。结果:泪膜破裂时间(BUT)对照组治疗前为3.87±1.12s,治疗后为4.21±1.06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3.98±1.04s,治疗后8.98±1.30s,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积分对照组治疗前13.71±2.91分,治疗后7.01±3.11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12.98±2.54分,治疗后3.98±1.94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眼液能延长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并可以改善患者主观症状,是治疗干眼症较有效的药物之一。
作者:冷远梅;蔡东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并评估结膜乳头磨削术治疗重度春季角结膜炎巨大结膜乳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对照性临床病例研究。比较结膜乳头磨削术(8例12眼)与结膜乳头切除术(9例12眼)两种方法治疗巨大结膜乳头,手术前后的眼痒、流泪、畏光、异物感等症状和结膜乳头、角膜上皮等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病例术后1,2,4wk不适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但术后1,2,4wk巨大结膜乳头体征、术后2wk角膜损伤修复情况等评分,磨削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手术切除组(P<0.05)。结论:结膜乳头磨削术能使粗糙的结膜创面快速变平,减轻不适症状,促进角结膜上皮修复,是治疗重度春季角结膜炎巨大结膜乳头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张宗端;潘钦托;马慧香;陈冰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YAG激光联合常规药物治疗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渗出膜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对62例62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迟发性前葡萄膜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所有患者人工晶状体前渗出膜达3级或3级以上,治疗组行YAG激光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2~3 mo。结果:两组病例经治疗后晶状体前膜均吸收,炎症均消退,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两组间的术前、术后视力和眼压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愈时间(14.6±2.3d)较对照组(20.4±3.4d)明显缩短( P<0.01);两组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YAG激光联合常规药物治疗人工晶状体术后迟发性渗出膜疗效满意。
作者:张皇;艾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变化及术后应用抗病毒药物预防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的疗效。方法: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合并白内障22例22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口服阿昔洛韦及滴用更昔洛韦凝胶;对照组仅给予滴用更昔洛韦凝胶。观察术后视力变化情况;分析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的情况。结果:术后6 mo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视力均获得提高;治疗组无1例出现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对照组也仅有1例于术后6 mo复发,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抗病毒药物的保护下,>6 mo未复发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不是白内障的手术禁忌,白内障手术能有效改善HSK合并白内障患者的视力;仅滴用更昔洛韦凝胶亦能有效预防白内障术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
作者:李宇;陈豫川;刘娅利;李迎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 D-D)、纤维蛋白原( Fib)及其降解产物( FDP)的水平在眼恶性肿瘤诊断和病情评估方面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眼科确诊为眼恶性肿瘤患者67例(恶性肿瘤组),其中眼恶性肿瘤无转移组(44例)、眼恶性肿瘤转移组(23例);同期收治的眼良性肿瘤患者46例(良性肿瘤组);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健康对照组)。测定血浆中D-D、Fib、FD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眼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D-D、Fib、FDP水平显著高于眼良性肿瘤组、健康对照组(P<0.05),其中恶性肿瘤转移组患者血浆中D-D、Fib、FDP水平又显著高于恶性肿瘤无转移组(P<0.05)。而眼良性肿瘤与健康对照组血浆中D-D、Fib、FD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D-D含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中D-D、Fib、FDP水平的检测对于眼良恶性肿瘤的判断及肿瘤的进展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范雅稚;刘子瑶;郑玉萍;王建明;冯海晓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hEGF)对角膜异物剔除后角膜创面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2012-01/2013-01来我院就诊的角膜异物患者102例188眼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裂隙灯下剔除角膜异物,术后治疗组患眼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液联合妥布霉素进行治疗,对照组患眼仅应用妥布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3d后的疗效。结果:治疗后3d,治疗组的治愈率(93.7%)明显高于对照组治愈率(7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荧光素染色阴性率为90.4%,高于对照组的4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hEGF能够特异性和角膜上皮细胞受体结合,缩短损伤的角膜上皮的创伤愈合时间,加速愈合,是一种治疗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韩宏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我国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中HPV-DNA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揭示HPV 在散发性RB中作用提供初步依据。方法:收集22例散发性RB患者新鲜肿瘤组织标本,应用PCR方法及引物MY09/11检测肿瘤组织中HPV-DNA表达情况。结果:选取22例RB 肿瘤标本中7例HPV-DNA阳性(32%),均为单眼散发患者(包括男4例,女3例),2例双眼散发患者均为阴性。结论:HPV可能是我国散发性RB发病因素之一,但其明确作用及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国颖;杨华胜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调查眼科眼表疾病住院患者合并焦虑及抑郁情绪的状态。方法:对84例眼表疾病患者进行个人一般情况的调查,并进行哈密尔顿焦虑和抑郁量表评定,并对评分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眼表疾病患者存在焦虑的患病率为50.0%,存在抑郁的患病率为11.9%。女性的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较男性为高。眼表外伤亚组、营养不良和变性亚组的焦虑评分平均≥7分;抑郁评分均<17分,但角膜营养不良和变性亚组的抑郁分值较其他亚组为高。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呈较强的正的直线相关。结论:眼表疾病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应该在临床工作中重视这种状态,并积极给予合并治疗。
作者:宋金鑫;郝兆芹;蔺雪梅;吴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6例96眼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前房角粘连关闭18°~270°(含270°)( A组)和大于270°( B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术中未见后囊破裂。经治疗随访6 mo后,A组眼压和降眼压药物使用种类均较少,周边前房角深度和远视力以及房角粘连关闭范围均优于B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各5例,5.8%),经积极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对前房角粘连关闭在18°~270°(含270°)之间者疗效较好。
作者:张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青少年近视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与配戴框架眼镜后各自AC/A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角膜塑形镜与框架眼镜对近视患者视功能的影响,及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作用。方法:随机选取60例来我院成功验配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试验组,随机选取60例门诊就诊并给予框架眼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屈光矫正前后AC/A及等效球镜度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研究。随访时间依次为戴镜1,3,6mo;1a。结果:试验组戴镜前和后1,3,6 mo;1 a的AC/A值分别为4.05±2.03,3.05±1.85,3.31±1.02,3.14±1.64,3.20±1.55,戴镜后1,3,6mo;1a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戴镜前和后1,3,6mo;1a分别为4.12±1.86,4.09±1.38,3.58±1.45,3.84±1.41,4.23±2.01,戴镜后1,6 mo;1 a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3mo与戴镜前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两组戴镜前无显著差异( P>0.05);戴镜后1,6mo;1a,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戴镜后3mo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近视度数增长的观察时间为1a。试验组等效球镜度增加了0.38±0.35DS ,对照组增加了0.84±0.56DS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矫正方式都能降低高AC/A值,试验组较对照组能更快更好地改善调节与集合的关系,近视度数增长后AC/A值会偏高。角膜塑形镜对中低度近视的矫正有效,它较框架眼镜能更有效地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增长速度,是目前控制近视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对近视患者视功能的改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杜玲芳;武正清;何芳;宋伟琼;张艳丽;林鹏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微视野在急性全葡萄膜炎病程发展及治疗效果观察中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为微视野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就诊时间在发病5d内的急性全葡萄膜炎患者53例106眼。采集激素冲击治疗前,激素冲击治疗后1,3,7d;1,3mo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微视野图像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及Flare检查结果,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观察并分析激素冲击治疗前后视力、光敏感度参数的变化、黄斑区水肿由严重到消退的过程及房水细胞值的变化。结果:急性全葡萄膜炎患者经过治疗,炎症逐渐消退,激素冲击治疗后1,3,7d;1,3mo采集数据较激素冲击治疗前有明显好转,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于不同时期视力逐渐提高;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厚度,由281±61μm变为149±43μ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00);Flare结果由213.9±13.8变为18.2±2.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00)。结论:微视野可客观揭示急性全葡萄膜炎患者激素冲击治疗前后眼的视力及光敏感度的变化,为急性全葡萄膜炎病程发展及治疗效果的观察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李璇;刘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多焦点 IOL植入联合角膜切口矫正散光与单焦点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低度散光患者的视觉质量差异。方法:选取老年性白内障合并低度散光患者80例100眼,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各40例50眼。干预组行陡角膜散光轴向上做一对透明角膜松解切口,同时按常规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多焦点 IOL植入术;而对照组仅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单焦点IOL植入术。分别于术后1d;1wk;1,3mo观察两组术眼的角膜散光情况及裸眼远视力( un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 UCDVA ),裸眼近视力( un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UCNVA);3mo 时佳矫正远视力( best 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 , BCDVA )、佳矫正近视力( best 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 , BCNVA)及佳矫正远视力下佳矫正近视力( distant 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 , DCNVA)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UCDVA和UCNVA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而各时期角膜散光干预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3d均有明显改善。术后1wk;1,3mo, UCDVA和UCNVA及3mo时BCDVA, BCNVA无显著差异。结论:多焦点 IOL植入联合透明角膜松解切口可有效矫正白内障术前散光,提高全程视力,从而扩大多焦点 IOL适用人群。
作者:王晓莉;张然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后房型三体折叠式丙烯酸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经透明角膜切口植入并巩膜隧道无缝线固定悬挂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后房型三体折叠式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经透明角膜切口植入并巩膜隧道无缝线固定悬挂术的临床效果。对视力、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 )显示的晶状体位置、眼内反应等参数进行术前术后对比。结果:随访3~12(平均6.5)mo,术后矫正视力:1.0~1.5者8眼(33.3%),0.5~0.9者13眼(54.2%),0.1~0.4者3眼(12.5%),手术后裸眼及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提高( P<0.01)。 UBM显示人工晶状体体部平面与角膜内皮间距,和睫状突平面与角膜内皮间距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者位置相似,术后未出现明显睫状体脱离、锯齿缘离断或虹膜根部形态异常等。24例人工晶状体悬挂植入术均手术顺利,无严重眼内感染或炎症等,未出现睫状体脱离或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少数出现短暂眼内压增高。结论:选择3.0~6.0mm透明角膜切口行后房型三体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并巩膜隧道无缝线固定悬挂术,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弥补手术失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或白内障,治疗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等疾病,提高视力的安全有效方法,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作者:苗云坤;马嘉;袁援生;杨明;吕露;朱洪芬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因血-视网膜屏障的存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给药方法常受到限制,玻璃体腔内注射药物直接作用于玻璃体和视网膜,是其有效治疗方法,但对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需频繁注射以达到有效药物浓度。玻璃体腔内植入装置既避开了血-视网膜屏障,又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新方法,因其装载的药物不同而治疗不同的疾病。抗病毒药物植入装置能有效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激素类植入装置能有效治疗眼底慢性炎性疾病如黄斑水肿、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主要副作用为眼压升高和白内障形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植入装置可能是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有效治疗药物。本文将综述目前常见的玻璃体腔内植入装置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晓彧;张美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脂肪干细胞(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 ADSCs )是存在于脂肪组织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等中胚层细胞,甚至可以跨胚层分化为神经细胞等外胚层细胞及肝细胞等内胚层细胞。ADSCs还有易于获取、对取材区损伤小等众多优势,使其成为组织修复等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对ADSC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眼科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总结,以期为 ADSCs在眼科的应用研究给予有益的提示。
作者:李宏松;邹俊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LASEK)后预留一定屈光度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行双眼LASEK手术。根据角膜厚度、屈光度将其分为两组。预留组:对40例80眼手术者预留一定屈光度(-1.00 DS );普通组:40例80眼手术患者全矫。定期对两组患者术后的眼部症状、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等进行随访观察。结果:观察发现,两组患者术后6 mo视力均佳,术后1,3a视力均稍有下降,术后3a裸眼视力基本稳定。两组术前屈光度平均在-8.25±1.23D,屈光度有平均-0.75±0.12 D的回退,两组的屈光度接近。两组角膜平均曲率、角膜厚度无明显的变化,基本稳定。术后两组眼压均稳定,无继发性高眼压及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角膜地形图检查提示,两组术后3a无圆锥角膜症状。术后6mo;1a两组均有轻度haze出现,至术后3 a均无haze发生。结论:高度近视患者LASEK 术后在相对安全角膜厚度的前提下,预留一定的近视度数,为患者保留更多的基质床厚度,同样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扩大了近视的矫治范围。
作者:杨晓宁;毛治平;单武强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