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萍;郭小健
因血-视网膜屏障的存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给药方法常受到限制,玻璃体腔内注射药物直接作用于玻璃体和视网膜,是其有效治疗方法,但对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需频繁注射以达到有效药物浓度。玻璃体腔内植入装置既避开了血-视网膜屏障,又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新方法,因其装载的药物不同而治疗不同的疾病。抗病毒药物植入装置能有效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激素类植入装置能有效治疗眼底慢性炎性疾病如黄斑水肿、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主要副作用为眼压升高和白内障形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植入装置可能是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有效治疗药物。本文将综述目前常见的玻璃体腔内植入装置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晓彧;张美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视网膜静脉阻塞( retinal vein occlusion , RVO)是临床上常见的眼底血管病,其高发性和对视力的危害性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RVO的特点是视网膜静脉扩张迂曲,沿静脉分布区域的视网膜出血、水肿和渗出,累及黄斑区时引起黄斑水肿(macular oedema, MO),久之将导致严重的中心视力损害。 RVO疾病已被命名有100多年,但是一直以来RVO引起的MO的治疗比较困难。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推新,特别是长效皮质类固醇及近年来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药物的应用,使该病的治疗效果有了较大的改观。我们从RVO引起MO的机制、糖皮质激素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的作用机制及治疗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了RVO的未来治疗展望。
作者:张璐;赵博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 CNV)的疗效。方法:选取6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实验组、生理盐水组,每组15只大鼠。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行氪激光光凝制作CNV模型,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均在光凝后每日行腹腔注射银杏叶提取物( Extract of Ginkgo Biloba ,EGb761),生理盐水组在光凝后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于光凝后7,14,21d后对各组大鼠行眼底造影检查,观察CNV的渗漏情况,然后立即处死各组动物,行脉络膜视网膜切片,HE染色后观察各组视网膜及脉络膜的结构和CNV的情况。结果:荧光造影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脉络膜无渗漏,7d时各组大鼠脉络膜渗漏均较轻微,14,21 d时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脉络膜渗漏明显,实验组大鼠脉络膜荧光素渗漏点数明显要少于对应的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的视网膜、脉络膜结构保存比模型组更好。结论:腹腔注射EGb761可以明显减少大鼠CNV的形成,用药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作者:王玲;陈超;刘筠;毕宏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对比分析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及角膜瓣变化。方法:选取2009-03/2012-03将接受飞秒激光35例70眼患者和接受角膜板层刀的患者45例90眼进行对比研究,两组术后视觉质量和角膜瓣进行对比。结果:视觉质量比较:两组患者所行的手术均有显著的可预测性、有效性及安全性,且术后像差和对比敏感度及视力差异不显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瓣比较:两组患者在水平方向的角膜瓣厚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行LASIK术后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且角膜瓣厚度差异不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汪凌;余野;王勤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分析角膜微型刀上皮瓣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 Epi-LASI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 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近视散光行 Epi-LASIK 治疗的患者32例64眼, LASIK治疗的患者63例126眼,将患者根据柱镜度数分为2组:Ⅰ组(柱镜-0.25~-2.75D,Epi-LASIK 20例、LASIK 48例)、Ⅱ组(柱镜-3.00~-5.00D,Epi-LASIK 12例、LASIK 15例)。随访6 mo观察两种术式的疗效。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 UCVA )、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 BCVA)、残余散光度、角膜愈合情况、眼压及角膜地形图等。结果:术后6mo,Ⅱ组中 UCVA 较术前明显提高, Epi-LASIK为21眼(87.5%),LASIK为19眼(63.3%),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055,P<0.05);残余散光度Epi-LASIK为-0.41±0.30D,LASIK为-0.74±0.36D,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672,P<0.05);角膜散光Epi-LASIK为0.63±0.34D,LASIK为0.81±0.52D,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234,P<0.05)。结论:Epi-LASIK治疗≥-3.00 D散光与LASIK相比具有更好的效果和预测性。
作者:罗栋强;王华;何书喜;陈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描述视网膜内界膜( ILM)剥离术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患者初次行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应用,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2010-01/2012-12因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行手术患者48例纳入研究;患者分为两组:内界膜剥离组( A组)23例,未行内界膜剥离组( B组)25例。所有患者均首次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并硅油填充,术后定期复诊,成功取出硅油,视网膜复位成功。对比观察患者手术前术后裂隙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佳矫正视力检查结果。统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Pearson卡方检验对所记录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复查发现1例产生继发性视网膜前膜;B组发现7例产生继发性视网膜前膜,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硅油取出后黄斑中心厚度(CMT)188.36±45.53μm,B组220.42±53.15μm,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界膜剥离组患者黄斑水肿较轻,OCT显示黄斑区形态更接近于正常;患者治疗结束后logMAR视力A组1.38±0.60,B组1.61±0.51,两者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内界膜剥离术能够预防继发性视网膜前膜的产生,有利于视网膜结构的恢复,临床医生可以在PVR患者的玻璃体切割手术中考虑使用内界膜剥离技术。
作者:鲍宁;蒋正轩;陶黎明;刘东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题名,是论文的总纲,是能反映论文主要的特定内容的恰当、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首先,题名应准确得体。应以恰当的词语反映论文的特定内容,把论文的主题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并且使之起到画龙点睛、启迪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题名的用词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读者对论文取舍的态度,务必字字斟酌。题名不能使用笼统和华而不实的词语,一般也不用主、谓、宾齐全的完整句子,而用以名词性词组做中心语的偏正词组并切忌写成标语口号似的“题名”。
作者:摘自《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眼表(角膜、结膜、副泪腺和睑板腺)、主泪腺和它们之间的泪腺功能单位共同维护眼表的健康,其中任一环节的损害均可导致泪膜完整性和正常功能的破坏。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眼部手术用来治疗眼部疾病,然而手术在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术前表面麻醉药物的应用、术中的操作过程、术后滴眼液中的防腐剂均有可能导致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面的异常而引起干眼症。
作者:关瑞娟;李凌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青少年近视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与配戴框架眼镜后各自AC/A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角膜塑形镜与框架眼镜对近视患者视功能的影响,及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作用。方法:随机选取60例来我院成功验配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试验组,随机选取60例门诊就诊并给予框架眼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屈光矫正前后AC/A及等效球镜度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研究。随访时间依次为戴镜1,3,6mo;1a。结果:试验组戴镜前和后1,3,6 mo;1 a的AC/A值分别为4.05±2.03,3.05±1.85,3.31±1.02,3.14±1.64,3.20±1.55,戴镜后1,3,6mo;1a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戴镜前和后1,3,6mo;1a分别为4.12±1.86,4.09±1.38,3.58±1.45,3.84±1.41,4.23±2.01,戴镜后1,6 mo;1 a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3mo与戴镜前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两组戴镜前无显著差异( P>0.05);戴镜后1,6mo;1a,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戴镜后3mo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近视度数增长的观察时间为1a。试验组等效球镜度增加了0.38±0.35DS ,对照组增加了0.84±0.56DS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矫正方式都能降低高AC/A值,试验组较对照组能更快更好地改善调节与集合的关系,近视度数增长后AC/A值会偏高。角膜塑形镜对中低度近视的矫正有效,它较框架眼镜能更有效地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增长速度,是目前控制近视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对近视患者视功能的改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杜玲芳;武正清;何芳;宋伟琼;张艳丽;林鹏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本刊讯《国际眼科杂志》英文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 IJO )于2012年第6期发表的由亚美尼亚作者 Marianne L.Shahsuvaryan 撰写的一篇题为: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intravitreal pharmacotherapy in retinal vein occlusion的综述论文在国际上引起高度关注。波兰医学论坛公司于2013年3月向IJO Press提交版权许可申请,经IJO Press同意,于2013年6月将上述论文译为波兰语正式发表在Okulistyka po Dyplomie期刊上。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各类继发性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112眼继发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原发病分为晶状体相关性青光眼、眼外伤相关性青光眼、血管性疾病相关性青光眼、炎症相关性青光眼、眼部手术相关性青光眼及其他6组。对各组病例的治疗方法及效果予以评价。结果:各组治疗后1wk,眼压较入院眼压显著降低( P<0.05)。视力较入院佳矫正视力提高。结论:继发性青光眼原发病具有多样性,其治疗须同时结合原发病和眼压,对视功能损害严重的继发性青光眼改善或解除症状亦为其治疗的主要目的。
作者:陈晓莉;徐智科;宾莉;刘宗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关键词是论文的检索标志,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一般是词和词组。科技论文的关键词是从其题名、摘要和正文中选出来的。发表的论文不标注关键词,读者就检索不到,文献数据库也不会收录;关键词选用不当,就会降低论文的被检率,甚至检索不到。
作者:摘自《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索婴幼儿屈光状态发育规律,以确立弱视高危人群及早期干预时机。方法:利用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在儿童保健门诊收集6月龄~3岁婴幼儿共2447例4894眼的屈光值,分成7个年龄段分析其屈光分布特点和发育规律。结果:婴幼儿4894眼的眼屈光主要分布在远视和散光状态;获得各年龄组的球镜、柱镜的均数和标准差,P25~P75和P5~P95参考值范围;6月龄~3岁,7个年龄段的球镜、柱镜屈光值有不断下降趋势,但在1.5岁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球镜偏离出P25~P75、柱镜高出P75范围为弱视可疑人群,以球镜偏离出P5~P95、柱镜高出P95范围为弱视高危人群,对异常人群密切随访;高度屈光不正的早干预年龄可以从1.5岁开始。
作者:吴兴香;吴广强;魏宁;王禹曈;童梅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各种不同因素对视网膜脱离( retinal detachment , RD)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以RD为第一诊断并经手术治疗视网膜复位成功的病例资料,共119例119眼。其中采用巩膜环扎手术38例、玻璃体联合视网膜复位手术81例。观察RD患者的发病年龄、RD时间、RD范围、有无裂孔、黄斑状态、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程度、手术前后视力、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用χ2检验对其进行分析,根据结果选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结果:视网膜复位术后患者视力提高65例(54.6%),视力不变34例(28.6%),视力下降20例(16.8%)。 RD患者发病的不同年龄、RD时间、RD范围、黄斑状态、PVR分级及有无裂孔对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Spearman 等级相关检验,发现上述术前因素与术后视力关联程度从大到小分别为:PVR分级( rs=-0.493,P=0.000)、RD范围( rs=-0.476,P=0.000)、有无裂孔(rs=-0.411,P=0.000)、黄斑是否脱离(rs=-0.360,P=0.000)、RD时间(rs=-0.334, P=0.000)、患者年龄(rs=-0.241,P=0.008)。结论:RD患者术前PVR分级、RD范围、有无裂孔、黄斑状态、RD时间和年龄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因素,其中术前PVR分级、RD范围、有无裂孔对术后视力的恢复影响为显著。
作者:梁宗宝;陈佳娜;李维娜;李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36例46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分别详细记录患者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房角及眼底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mo~2a,43眼(93.5%)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44眼(95.7%)眼压保持在正常范围,术后眼压<21 mmHg。35例46眼患者前房深度术前平均为2.1±0.3mm,术后平均3.8±0.4mm,术后所有患者前房深度均加深,术前关闭的前房角也有不同程度的开放。6眼(13.0%)角膜水肿,无角膜内皮失代偿。结论: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能够有效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开放房角,提高视力。
作者:惠玲;张自峰;王雨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埋藏性视盘玻璃疣在 OCT 检查中的特异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FFA和B超检查确诊为埋藏性视盘玻璃疣6例6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O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患者6例在由视盘玻璃膜疣引起的视盘的高荧光区(造影检查结果),由OCT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在视盘玻璃膜疣处均显示出特异的宽大的条带样的光反射增强的钙质沉积区,这些沉积区能投下阴影,并且之间显示出空隙样的结构。结论:埋藏性视盘玻璃疣在OCT检查时可以见到特异的影像学表现。所以,OCT可以作为诊断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特异性较强的一种辅助检查,可提高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的检出率。
作者:徐伟刚;潘波;刘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YAG激光联合常规药物治疗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渗出膜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对62例62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迟发性前葡萄膜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所有患者人工晶状体前渗出膜达3级或3级以上,治疗组行YAG激光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2~3 mo。结果:两组病例经治疗后晶状体前膜均吸收,炎症均消退,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两组间的术前、术后视力和眼压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愈时间(14.6±2.3d)较对照组(20.4±3.4d)明显缩短( P<0.01);两组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YAG激光联合常规药物治疗人工晶状体术后迟发性渗出膜疗效满意。
作者:张皇;艾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屈光改变及屈光状态趋于稳定的时间。方法:随机选择翼状胬肉切除患者46例54眼,术前、术后3,7,14,30,90 d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翼状胬肉术后散光度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3d与术后其他观察阶段相比,陡径上的K值( Ks值)、散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及以后各观察阶段之间两两比较,Ks值、平径上的K值( Kf值)、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术后7d角膜屈光状态基本稳定。
作者:马子伟;童峰峰;刘云芳;宋峰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调查眼科眼表疾病住院患者合并焦虑及抑郁情绪的状态。方法:对84例眼表疾病患者进行个人一般情况的调查,并进行哈密尔顿焦虑和抑郁量表评定,并对评分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眼表疾病患者存在焦虑的患病率为50.0%,存在抑郁的患病率为11.9%。女性的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较男性为高。眼表外伤亚组、营养不良和变性亚组的焦虑评分平均≥7分;抑郁评分均<17分,但角膜营养不良和变性亚组的抑郁分值较其他亚组为高。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呈较强的正的直线相关。结论:眼表疾病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应该在临床工作中重视这种状态,并积极给予合并治疗。
作者:宋金鑫;郝兆芹;蔺雪梅;吴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7/2012-07间白内障患者291例291眼,对其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佳矫正视力低于0.3者诊断为低视力,并分析其发生原因。结果:患者291例术后共发生低视力49眼,其中手术所致术后低视力17眼(34.7%),术前病变所致术后低视力32眼(65.3%),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8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4眼、高度近视6眼,其他4眼。结论:原有眼病是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术前仔细检查可以提高手术的可预测性。
作者:徐旭亚;龚媛媛;周培培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