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惟葭
目的:探讨伴有泪小管阻塞的泪囊炎患者经鼻内镜鼻腔泪囊吻合术联合泪小管置管术的手术疗效。方法:伴有泪小管阻塞的泪囊炎患者27例,给予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泪小管置管,泪小管阻塞采用泪道内窥镜下激光泪道探通术,环形置管。结果:患者2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见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6mo,治愈25例,有效2例,无效0例。治愈率为93%。结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联合泪小管置管治疗泪囊炎合并泪小管阻塞具有视野清晰,创伤小,恢复快,远期疗效确切,避免分次手术等优点,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薛信君;张晓俊;刘锦;李苏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VEGF、CD34、Ki-67和p21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与胬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CD34、Ki-67和p21在62例翼状胬肉和对照组20例结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胬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62例翼状胬肉组织中,VEGF、CD34、Ki-67和p2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2%(46/62),77.4%(48/62),66.1%(41/62),40.3%(25/6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62例翼状胬肉组织中, VEGF、CD34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临床类型关系密切( 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职业等无关(均为P>0.05);Ki-67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关系密切(P<0.05),与其它临床病理指标无关(均为P>0.05); p21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胬肉性质关系密切(P<0.05),与其它临床病理指标无关(均为P>0.05);(3) VEGF与 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 r=0.279, P<0.05);VEGF与 CD34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9,P<0.05);VEGF与p21表达呈负相关(r=-0.267,P<0.05);Ki-67与CD34的表达无相关性(r=0.021,P>0.05); Ki-67与p21的表达无相关性(r=-0.176,P>0.05);CD34与p21的表达无相关性(r=-0.185,P>0.05)。结论:(1) VEGF、CD34和Ki-67在翼状胬肉中高表达, p21在翼状胬肉中低表达,提示它们可能参与了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过程;(2) VEGF、CD34在翼状胬肉中的阳性表达率随临床分期、临床类型的提高而上升,Ki-67在翼状胬肉中的阳性表达率随临床分期的提高而上升,p21在翼状胬肉的阳性表达率随临床分期、临床类型进展而降低,提示它们可能在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及复发过程中发生了作用;(3) VEGF 与 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 VEGF与CD34的表达呈正相关, VEGF与p21的表达呈负相关,提示两两之间在翼状胬肉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王丽波;李海;巫宇舟;王懿;伍凯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改良式眼轮匝肌紧缩术联合下睑缩肌腱膜缝合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8/2012-08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性下睑内翻患者218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28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式眼轮匝肌紧缩术联合下睑缩肌腱膜缝合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缝线加缘间切开术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获得1a的随访,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 mo和术后1 a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mo,观察组痊愈的有124例,痊愈率为96.9%,对照组痊愈的有84例,痊愈率为93.3%。两组患者痊愈率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观察组痊愈的有111例,痊愈率为86.7%,对照组痊愈的有58例,痊愈率为64.4%,观察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式老年性下睑内翻矫正术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缝线加缘间切开术,且手术操作较为简单,术后复发率较低,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代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OAG )中应用佳能TX-F非接触式眼压计( NCT)和Goldmann压平眼压计( GAT)测量眼压( IOP),并比较测量值。方法:55例(55右眼)确诊为POAG的患者接受详细的眼科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和自动视野检查。使用NCT1(一次喷气模式), NCT3(三次喷气模式)和GAT测量眼压,每隔5分钟一次。结果:55例(55右眼) POAG 患者平均年龄为64.1±8.1岁。比较NTC1,NTC3测量的眼压值(14.22±3.42,14.28±3.29mmHg)与GAT测量的眼压值(14.66±3.49mmHg)无统计学差异( P=0.291)。使用Bland-Altman 方法比较NCT1-GAT, NCT3-GAT和NCT1-NCT3得出的95%一致性界限(LoA)分别为-4.9~+4.4mmHg,-4.1~+3.4mmHg和-3.4~+3.3 mmHg。结论:虽然NCT与GAT测量的眼压值相似,但偏大的LoA范围限制了NCT1,NCT3和GAT在POAG患者中的互换应用。
作者:Ibrahim Toprak;Deniz Kilic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国产回弹式眼压计在儿童眼压监测中的应用。方法:对本院眼视光门诊就诊的108例儿童进行两眼眼压测量,年龄大于13岁的儿童回弹式眼压计( rebound tonometer,RBT)测量完成后左眼进行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 Goldmann applanation tonometry,GAT)眼压测量。结果:两眼均顺利完成RBT眼压测量的儿童100例,成功率92.6%(100/108),其中13岁以上24例。24例左眼RBT和GAT眼压平均值分别为16.0±3.0 mmHg (1 kPa=7.5mmHg)和15.7±2.8mmHg,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49,P<0.05)。100例儿童的左右眼眼压均呈正态分布,平均值分别为16.0±2.8mmHg和16.2±2.6mmHg,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63,P<0.05)。结论:国产回弹式眼压计在儿童眼压测量中简单易操作,无需麻醉,准确性较高,能够较好满足临床儿童眼压测量的需求。
作者:潘旭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视网膜静脉阻塞( 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是一种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疾病,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有关RVO的诊断及治疗措施等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进步,特别是在治疗上有了一些新的研究,即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 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地塞米松植入物( Ozurdex )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在RVO的应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RVO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彬;贾淑琴;霍建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期望能找到更好治疗眼碱烧伤,减少病患痛苦,减轻社会负担的方法。方法:选择眼碱烧伤患者100例。根据化学烧伤程度分级分为4大组,每大组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约一半。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观察组的基础上加用灯盏花素注射液40 mg静滴。观察两组角膜恢复时间、视力变化、角膜混浊程度、角膜新生血管数量、其它并发症等。统计分析其疗效。结果:治疗四大组患者中Ⅰ级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Ⅱ,Ⅲ,Ⅳ级的各项指标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角膜混浊程度与新生血管数量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灯盏花素治疗眼碱烧伤能缩短疗程,减少角膜瘢痕,提高视力。
作者:蔡玉莲;谢杨春;苏蓉;钱道卫;伍岚;岳建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克拉玛依市不同民族中小学生近视眼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对克拉玛依市中小学民汉学校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在册小学一、三、六年级及初中三年级学生。现场调查人员由眼科医师、眼科检查技师、验光师和联络人员组成,正式调查前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预调查。根据研究需求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按照自愿同意的原则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眼部检查,使用统一仪器测量眼压、角膜曲率、屈光度、眼轴、角膜厚度等研究指标。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所有数据双录入,全部统计工作均由SPSS 17.0完成。结果:本次调查研究实际调查1922人,受检率是91.4%,近视眼患病率为3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民族、年龄、性别、父母近视情况、每日课余读写时间和不良读写习惯与近视眼患病密切相关( OR=0.149,95% CI:0.103~0.216,P=0.000;OR=1.372,95% CI:1.296~1.453,P=0.000;OR=1.517,95% CI:1.200~1.918,P=0.000;OR=0.695,95% CI:0.602~0.804,P=0.000;OR=1.310,95% CI:1.086~1.581,P=0.005; OR=0.655,95% CI:0.486~0.882,P=0.005)。结论:民族、年龄、性别、父母近视情况、每日课余读写时间和不良读写习惯是近视眼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吴含春;付玲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单穿刺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8例30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改良的单穿刺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10∶00位透明角膜切口)后,11∶00~1∶00位距角膜缘后2mm处剪开球结膜及Tenon囊,3mm穿刺刀于角膜缘后2 mm穿刺入前房,作一3 mm宽、1/3~1/4巩膜厚度的巩膜隧道,伸入小梁咬切器,咬除3块约1mm×1mm大小小梁组织。术后随访3~6 mo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 OCT检测)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1wk,视力<0.1者3眼,0.1~者6眼,0.3~者13眼,0.6~0.8者8眼;1眼发生恶性青光眼,8眼早期角膜水肿及瞳孔区轻微纤维素渗出;30眼均为功能性滤过泡(Ⅰ型、Ⅱ型滤过泡), OCT显示滤过口通畅;随访3~6mo,28眼眼压在正常范围内,2眼出现眼压控制不良。结论:单穿刺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简单易行,手术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作者:刘思伟;王群;康前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阶段的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婴幼儿,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方法:将87例102眼患儿分成三个不同的年龄段组:第一组:25天龄~3月龄21例26眼;第二组:>3~7月龄31例36眼;第三组:>7~24月龄35例40眼。对第一组实行泪囊鼻泪管按摩+滴眼液治疗;对第二组进行泪道加压冲洗治疗;对第三组施行鼻泪管探通术治疗。结果:第一组患儿经泪囊鼻泪管按摩+滴妥布霉素眼液治疗通畅者12眼,治愈率为46.2%;第二组患儿经泪道加压冲洗治疗通畅者33眼,治愈率为91.7%;第三组患儿经鼻泪管探通术治疗通畅者36眼,治愈率为90.0%。第二组和第三组效果明显优于第一组(χ2=15.71,P<0.01;χ2=15.27,P<0.01);第二组和第三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χ2=0.02,P>0.05)。结论:婴幼儿先天性鼻泪管阻塞应该区分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而泪道加压冲洗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首选方式。
作者:陈卓;许海嘉;鲜依鲆;谢碧华;唐兵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改良式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泪道置管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泪管狭窄或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7/2011-09在我院行改良式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泪道置管治疗56例慢性泪囊炎合并泪管狭窄或阻塞患者。结果:术后3 mo拔管后行泪道冲洗全部通畅,随访2 a后有效率达95%。结论:改良式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泪道置管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下泪管狭窄或阻塞手术操作简便,成功率高。
作者:陈冰;张珊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分析共同性斜视矫正手术前后双眼总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探讨共同性斜视手术时机及其在斜视性弱视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8岁以内在院接受共同性斜视矫正术治疗,且术后斜视矫正正位(斜视度≤±10△)的病历资料67例。按手术前斜视类型、接受手术时年龄、弱视程度分组,对各组术前、术后1,3 mo分别进行双眼总和P-VEP检测。结果以双眼反应/单眼反应( B/M)比值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所有病例术后1 mo B/M值均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内斜视组术后3mo的B/M值升高较外斜视组明显(P<0.05);(2)≤6岁组,术后3mo B/M值升高较>12岁组明显(P<0.05)。(3)重度弱视组术后1mo的B/M值升高较轻度弱视组明显(P<0.05);术后3mo,重度弱视组B/M值升高较轻度、中度弱视组明显(P<0.01)。结论:经过弱视治疗后视力仍难以提高的共同性斜视患者建议6岁前行斜视矫正手术,特别是重度弱视及内斜视患儿(调节性内斜视除外)。早期手术有利于弱视的进一步治疗及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作者:廖妙云;中华;黄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视神经炎是青壮年视力丧失的重要神经眼科疾病之一。不同国家及地区的视神经炎流行情况存在着明显差异。本文复习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视神经炎的病因和流行病学特点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我国跨地区、多中心合作的视神经炎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参考和比较。
作者:尚姗姗;韦企平;周剑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视乳头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的厚度及结构改变,及其与视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01/2013-12于本院就诊的NPDR患者中80例80眼为NPDR组,同期在本院就诊的60例60眼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作为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on-diabetic retinopathy group,NDR)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人作为对照组,对三组研究对象进行RNFL厚度及视觉电生理检查,并对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NPDR组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及平均RNFL厚度分别为91.52±18.52,88.63±21.65,63.62±11.72,60.42±9.13,69.36±12.52μm;NDR组的分别为111.32±21.90,113.57±22.67,74.31±11.74,67.64±12.34,97.31±11.43μm;对照组分别为121.65±21.42,129.32±23.31,82.42±9.28,80.32±8.51,102.54±21.82μm。三组的平均RNFL厚度相比较, NPDR组与NDR组均薄于对照组;各象限间相比较,三组间的上方、下方及颞侧的RNFL厚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鼻侧无显著变化(P>0.05);同时三组的60′P100潜伏期( ms)、60′P100振幅(μV)、15′P100潜伏期(ms)及15′P100振幅(μV)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即已发生RNFL厚度的改变,以上方、下方及颞侧为主,且与视功能的变化呈显著相关性。
作者:田东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随着临床医学生培养的多元化,在职研究生的培养逐渐形成完善的体系。如何培养高质量的眼科在职研究生是很多学院和导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临床眼科在职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解决方法的探索。
作者:戴惟葭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两种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在囊袋内植入后倾斜度和偏心量的差异。方法:选取白内障患者37例45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植入Akreos AO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美国博士伦公司,四襻型);B组植入ZCBOO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美国眼力健公司,两襻型)。所有患者均行标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手术中的撕囊口直径。术后1 mo记录视力及佳矫正视力、行常规裂隙灯检查,并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前房深度,得到水平方位和垂直方位的倾斜度、偏心量,并计算人工晶状体总的倾斜度和偏心量。结果:两组在撕囊口直径及术后佳矫正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和B组前房深度平均值分别为:(3.86±0.31mm)和(4.14±0.3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在水平方向上的偏心量、垂直方向上的偏心量和总偏心量平均值分别为(0.15±0.09mm),(0.15±0.12mm)和(0.22±0.12mm),在水平方向上的倾斜度、垂直方向上的倾斜度和总倾斜度平均值分别为0.63°±0.62°,0.89°±0.85°和1.22°±0.76°;B组在水平方向上的偏心量、垂直方向上的偏心量和总偏心量平均值分别为(0.22±0.21mm),(0.14±0.15mm)和(0.29±0.22mm),在水平方向上的倾斜度、垂直方向上的倾斜度和总倾斜度平均值分别为1.36°±1.48°,1.46°±1.62°和2.21°±1.97°。两组人工晶状体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偏心量及倾斜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的偏心量及倾斜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襻设计的人工晶状体和四襻设计的人工晶状体在术后的倾斜度和偏心量无差别。
作者:张小宝;谭浅;江海波;刘丹;李彦秀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在手术显微镜下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55例55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采用在手术显微镜下放视网膜下液,寻找视网膜裂孔,巩膜外冷凝,巩膜外垫压,玻璃体腔注无菌空气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患者50例一次外路手术视网膜脱离完全复位。随访6~12mo,终复位率为91%,1例二次外路手术复位,4例复发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复位。55例患者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在显微镜直视下行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朱建勋;孙玲;李海燕;尹航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了解高原地区1115位≥40岁藏族人群眼压的分布特点以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曲水县≥40岁1115位藏族人群分为≥40~<50、≥50~<60、≥60~<70、≥70岁四个年龄段。所有受检人群进行眼科检查,包括视力检查、非接触眼压测定,前房深度测定,采用 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结果:藏族人群1115位(2145眼)平均眼压12.9±2.7mmHg,男性眼压平均13.2±2.8mmHg,女性眼压平均12.7±2.5mmHg。藏族人群1115位(2128眼)中周边前房1/2 CT 者占68.8%,周边前房深度与年龄之间存在线性趋势,年龄越大,周边浅前房者越多(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周边前房深度1/3 CT者从≥40~<50岁人群占19.3%,增加至39.2%(≥70岁人群),并且女性周边浅前房多于男性(P<0.01)。结论:高原地区≥40岁藏族人群平均眼压低于平原约3mmHg,鉴于眼压偏低、前房深度等因素高原青光眼更易漏诊,建议重视高原青光眼的普查。
作者:王桂琴;白宗禧;洛桑;石晶;石芊;曹利群;昌宏发;赛晓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患者人格特征,为屈光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心理学评估依据。方法:选择53例个体化LASIK手术患者( A组)、75例标准LASIK手术患者( B组)及71例屈光不正非手术患者(C组),采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16PF),对三组患者进行个体测试并运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向方差分析。结果:与C组比较,A组患者持强性和紧张性因素的得分显著偏高,稳定性因素得分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患者敢为性和实验性因素得分偏高,怀疑性因素得分偏低,差异显著(P<0.05)。 A,B两组比较,持强性、敢为性和怀疑性因素得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LASIK手术患者具有特殊人格特征,固执己见,遇事多疑的患者更趋于选择个体化手术方式,手术前应采用适当心理评估。
作者:王泳;彭亮红;邹秀兰;韩苏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初步研究恒温条件下兔角膜热烧伤后继发的角膜新生血管( CNV)快速制模的合适条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5只,随机分为( A,B,C,D,E)五组恒温烧灼器诱导实验性CNV模型,除E组为5只,其他组均为10只。 A组:100℃, B组:200℃, C组:300℃, D组:400℃,E组:空白对照。以左眼为实验眼,比较建模后第4,7,14,30 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并计算角膜新生血管生长面积。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资料用x-±s表示,各时间点各自新生血管面积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显著性标准为α=0.05。结果:制模后第4,7,14,30d,A组角膜热烧伤后无明显新生血管生长,仅少量留有角膜云翳(n=2)。 B组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9.16±1.45,37.73±5.49,62.44±7.54,40.28±7.39mm2;C组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11.45±1.04,44.51±4.64,66.13±4.13,43.04±2.33mm2;D组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13.23±0.86,47.26±4.59,67.57±4.56,45.59±4.44mm2;D组部分角膜局部出现焦化(n=4),3d内出现穿孔( n=6)。 E组未见新生血管生长。各时间点的CNV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C,D分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角膜热烧伤4~7d时,制模温度越高,新生血管生长越快,面积越大;14~30 d 新生血管面积无明显差别,但400℃角膜制模失败率高,200℃~300℃制作的兔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均一性及重复性高。
作者:贾雍;蒋华;王永强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