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透明质酸酶联合硫辛酸辅助中药治疗糖尿病性玻璃体积血

程材;司天胜;梁淑娟

关键词:透明质酸酶, α-硫辛酸, 中药, 玻璃体积血, 糖尿病
摘要: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酶球旁注射联合α-硫辛酸辅助中药治疗糖尿病性玻璃体积血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7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hathy, PDR)并发玻璃体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32例给予透明质酸酶球旁注射联合α-硫辛酸静脉点滴辅助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对照组35例只给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结果:随访2~3mo,治疗组的总有效率(78%)明显高于对照组(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玻璃体积血时间2 wk以上的患者两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22%和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透明质酸酶球旁注射联合α-硫辛酸辅助活血化瘀中药治疗PDR并发玻璃体积血,相比单用中药治疗效果更好,但也只对早期出血有效,而对出血时间超过2 wk以上者则无明显效果。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选择性切口对ICL术后散光控制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选择性手术切口对ICL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散光控制的作用。方法:高度近视患者102例195眼,随机分成选择性切口组(A组)97眼和颞侧角膜切口组(B 组)98眼,通过术前、术后1 wk;1,3 mo分别行角膜地形图检查,观察患者术后散光的变化。结果:A组术前平均角膜散光为1.26±0.35D,B组术前平均角膜散光为1.28±0.38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组术后1wk;1,3mo的平均散光分别为0.93±0.29,0.85±0-16,0.80±0.13 D;B组术后1 wk;1,3 mo的平均散光分别为1.32±0.33,1.27±0.18,1.25±0.20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选择性手术切口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 ICL 术后散光。

    作者:江霞;张青松;雷晓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雷公藤甲素防治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纤维化的可行性分析

    青光眼滤过术是目前青光眼的主要治疗手段,滤过泡纤维化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滤过泡纤维化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纤维增生性病变,与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及产生大量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 ECM )有关。目前临床上防治滤过泡纤维化的药物主要是5-氟尿嘧啶(5-FU)和丝裂霉素C( MMC),它们虽也有一定疗效,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而限制了临床使用。雷公藤甲素( TPL)是中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免疫抑制、抗炎、抗肿瘤、抗生育等多种药理作用。系统综述近十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我们认为TPL可能具有防治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纤维化的功效,这与其具有的三方面作用有关:(1)抑制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及胶原蛋白合成;(2)减轻创伤后炎症反应,从而抑制术后纤维瘢痕形成;(3)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GCs )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TPL抗滤过泡纤维化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 TGF-β/Smad、NF-资B及PI3 K/AKT通路有关。本文对TPL防治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纤维化的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对于我们开发新的抗滤过泡纤维化药物及拓展TPL的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婷;周和政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

    目的:通过测量随访12mo后的中央黄斑厚度( CMT)和视力,评估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BRVO)继发黄斑水肿( ME)的效果。方法:被诊断为BRVO继发ME的患者行眼科检查、CMT测量、荧光素血管造影。排除荧光素血管造影出现黄斑缺血患者,其他疾病继发的其他部位新生血管化患者,有眼内治疗史(激光治疗、玻璃体腔注射或眼科手术)患者。CMT >250μm的32例患者给予bevacizumab ( Altuzan?,0.125mg/0.05mL)注射治疗,并随访12mo。分析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数据和CMT控制参数。使用Minitab15.0软件统计分析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BCVA logMAR数据和CMT控制参数的平均值较注射前有明显改变(P<0.01)。平均佳矫正视力增量为0-477±0.235,平均CMT较注射前下降257.906±88.865。10例(31%)患者对单次注射有阳性反应,平均12.6±0.66mo未复发 ME。5例(15.6%)患者接受两次注射,17例(53%)3次以上。单眼平均注射量2.18±0.91(1~4)。第一组 ME 复发时间为2.45±0.63mo,第二组为2.58±0-66mo,第三组为3.17±0.48mo。5例(15.6%)患者需要多次注射以减轻ME,视力并未随ME的减轻而增加。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是常规治疗BRVO继发ME的方法,有效、快速、安全。为了使疗效持久,需加强后续处理,通过激光或长效药物保持无水肿状态。视网膜静脉循环和ME须通过荧光素血管造影观察,而不能采取频繁注射。是否需再次注射必须根据ME的临床表现和视力的预测来判断。

    作者:?eref Istek;?zlem Bursal?;Gürsoy Alag?z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激光周边虹膜成形及切除术治疗药物难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目的:探讨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药物难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药物治疗24 h后眼压仍高于21 mmHg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5例17眼和白内障膨胀期继发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例4眼,共19例21眼,采用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术后24 h观察视力、眼压、角膜、周边前房深度、房角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激光术后24 h眼压均有大幅度的下降,术前眼压53.09±11.01mmHg,术后24h眼压下降至14.98±4.21mmHg,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视力由术前手动~0.3提高至0.1~1.0。所有患者角膜水肿减轻或消退,周边前房深度增加,房角不同程度开放。其中虹膜出血11眼(52.4%),轻度反应性虹膜炎21眼(100%),无1眼发生角膜灼伤。结论:激光周边虹膜切除联合周边虹膜成形术,是降低药物难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国颖;刘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高浓度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中重度干眼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高浓度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中重度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中重度干眼患者4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试验组用玻璃酸钠滴眼液(3g/L)、对照组玻璃酸钠滴眼液(1g/L)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治疗前和治疗2 wk后,通过症状评分、眼表疾病指数( OSDI)评分、泪膜破裂时间( BUT )、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FL)等评价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 wk后,除SIt外,两组的其他指标和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相比,除症状评分和OS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浓度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中重度干眼,能有效缓解眼部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田玉景;张钦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和白内障

    目的:研究对闭角型青光眼( PACG )合并白内障患者,在开展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配合使用超声乳化术的效果,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我院2011-09/2013-09共接受73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对所有患者在小梁切除术( TL)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UE )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种手术方法联合,能够在有效控制患者的眼压的基础上,保证其视力恢复效果,且经过手术,患者的中央前房深度得到了有效的加深,同时并未出现任何高危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对于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其眼压控制效果、视力恢复效果、并发症出现率均较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叶春华;李苏婉;施天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科技期刊对论文摘要的要求

    作者:《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透明质酸酶联合硫辛酸辅助中药治疗糖尿病性玻璃体积血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酶球旁注射联合α-硫辛酸辅助中药治疗糖尿病性玻璃体积血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7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hathy, PDR)并发玻璃体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32例给予透明质酸酶球旁注射联合α-硫辛酸静脉点滴辅助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对照组35例只给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结果:随访2~3mo,治疗组的总有效率(78%)明显高于对照组(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玻璃体积血时间2 wk以上的患者两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22%和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透明质酸酶球旁注射联合α-硫辛酸辅助活血化瘀中药治疗PDR并发玻璃体积血,相比单用中药治疗效果更好,但也只对早期出血有效,而对出血时间超过2 wk以上者则无明显效果。

    作者:程材;司天胜;梁淑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OCT对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A1区扫描的动态观察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治疗前后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30例6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作为试验组。29例58眼双眼矫正视力均正常的儿童为对照组。采用OCT-3测量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进行动态观察并行相关分析。结果:对照组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3,6 mo时与初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又分为弱视眼组和非弱视眼组,非弱视眼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3,6 mo时与初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弱视眼组按治疗效果分为无效组、进步组、基本治愈组,无效组和进步组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3,6 mo时与初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基本治愈组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3 mo与初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6 mo与初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在弱视治疗前后的变化与弱视治疗效果有一定关系。 OCT技术是一种客观的辅助检测方法,可为弱视的研究提供新线索。

    作者:贾丽;王健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

    目的:观察23 G 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01/10在我院采用23 G 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28例28眼,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患者进行3~12 mo的术后随访观察,进行疗效评价与分析。结果: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28眼,27眼黄斑裂孔愈合,1眼未愈合。术后1,3 mo矫正视力较术前有显著提高(χ2=8.65, P=0.003;χ2=10.33, P=0-00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提示黄斑区裂孔封闭。术中切口缝合5例(18%)。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未发生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简单的黄斑区手术考虑首选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

    作者:曹薇;张美萍;崔红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儿童远视引起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矫正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规范验光配镜处方,观察远视引起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在规范的验光条件下配镜,矫正处方分渐变镜组、欠矫组、全矫组,戴镜治疗弱视。收入随访期满24mo,资料完整病例270例540眼。观察低度远视、中度远视、高度远视引起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愈率与平均治愈时间。结果:低度远视引起的弱视,三种矫正方法2a治愈率无统计学意义。三种矫正方法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渐变镜组(7.33±2.11mo);欠矫组(9.0±3.71mo);全矫组(12.5±5-17mo)。三组样本经t检验显示:渐变镜组与欠矫组( t=1-66,P>0.05)无统计学意义;渐变镜组与全矫组( t=3-92,P<0.01)有统计学意义;欠矫组与全矫组( t=2.33, P<0.05)有统计学意义。中度远视引起的弱视,三种矫正方法2a治愈率,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P<0.05),渐变镜组与欠矫组,渐变镜组与全矫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P<0.01;χ2=8.1,P<0.05)。三种矫正方法的疗效治愈时间分别为渐变镜组(14.0±4-87 mo );欠矫组(16.93±4.58 mo );全矫组(17.93±4-42mo)。经t检验显示:渐变镜组与欠矫组( t=2.88,P<0.01)﹑渐变镜组与全矫组(t=3.9,P<0.01)有统计学意义,欠矫组与全矫组(t=1.01,P>0.05)无统计学意义。高度远视引起的弱视,三种矫正方法2a治愈率无统计学意义(χ2=2.43,P>0.05)。三组治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49, P>0.05;t=1.46, P>0.05;t=1.11, P>0-05)。结论:在规范的验光条件下,渐变多焦镜的应用,为弱视患儿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有效的治疗方式,弥补了全矫与欠矫在临床治疗上的不足。

    作者:卓文渊;施长春;林余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DNA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DNA损伤的程度,探讨血糖波动对其的影响,为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C )、正常波动组( NF)、糖尿病模型组( DM)和糖尿病波动组( DF)。腹腔注射STZ诱导糖尿病,NF和DF两组大鼠每天三次腹腔注射葡萄糖造成血糖波动,第8 wk取视网膜,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 SCGE)技术检测DNA损伤程度。结果:NF和DF两组大鼠血糖变化明显而且规律,波动曲线稳定,评价血糖稳定性的各项指标较NC组均有明显的增高,DF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GE显示NF,DM和DF三组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DNA损伤,彗星尾长( TL )、尾部 DNA 含量( TDNA%)、尾矩(TM)和Olive尾矩(OTM)四指标均高于NC组,多组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存在DNA损伤,血糖波动可加重损伤,表明高血糖和血糖波动可能参与了视网膜组织DNA损伤的机制,可能是DR发生的早期事件之一,在DR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盖春柳;赵静如;陈晓隆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辅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在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NVG)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分析。25例25眼NVG患者接受玻璃体腔Lucentis 注射( ranibizumab 0.5 mg/0.05 mL ),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后,根据病情采用不同治疗方式。术后观察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情况、眼压及视力变化,随访3 mo。结果: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 3~7 d后,20例20眼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完全消退,5例5眼7d后新生血管未完全消退。继续治疗情况如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14例14眼,玻璃体切割术4例4眼。患者治疗前平均眼压为43-42±10.99mmHg,出院时平均眼压明显下降(14.26±7-64mmHg, P<0.05),并且在随访3mo 时保持稳定(18-76±5.96mmHg,P<0.05)。随访3mo时,视力较前提高和不变者20眼,视力下降者5眼。手术完全成功21眼,部分成功3眼,失败为1眼。结论:璃体腔注射Lucentis,可作为治疗NVG的辅助方法,根据不同病情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可有效治疗NVG。

    作者:谷瑞东;李若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超声乳化与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小切口超声乳化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白内障患者172例,以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n=86);Phaco组采用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Siecs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分别于术后3d;1,6mo和末次随访进行功能测定,对比组间视力、眼内压、前房深度、平均角膜曲率(averagecornealpower,ACP)、角膜表面散光值(cylinder,CYL)和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urfaceasymmetryindex,SAI)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3d,Phaco组视力情况显著优于Siecs组(P<0-05),CYL、SAI和眼内压显著低于Siecs组(P<0.05);术后1mo,Phaco组视力情况显著优于Siecs组(P<0.05),CYL,SAI和眼内压稍低于Siecs组,但无组间差异(P>0-05);术后6mo,Phaco组视力情况依然稍优于Siecs组,但无组间差异(P>0.05),CYL,SAI和眼内压与Siecs组持平(P>0.05);此外,两组患者的ACP与前房深度各时间点测定值无组间差异(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患者的总发生率相仿(P>0.05);但有个体差异,Phaco组Ⅱ,Ⅲ级核患者的发生率显著低于Siecs组(P<0-05),Ⅳ级核患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Siecs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Ⅱ,Ⅲ级核白内障患者可获得更好的疗效,但对于Ⅳ级核病变患者并发症风险较高,可考虑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作者:黎昌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玻璃体腔内注射TA治疗黄斑视网膜前膜继发黄斑水肿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 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治疗黄斑视网膜前膜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患者23例24眼玻璃体腔注射TA 4 mg治疗黄斑视网膜前膜继发黄斑水肿,观察治疗前、后的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 FFA )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的变化,采用 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A治疗后10,30,90 d与治疗前比较,视力明显提高( P<0.05)。 OCT示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 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明显变薄(P<0.01),术前平均厚度522±126μm,治疗后10,30,90d分别降低到264±115,245±128,286±131μm,黄斑水肿减轻,眼压升高7眼(29%),白内障发生1例,未见其他与玻璃体注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TA治疗黄斑视网膜前膜继发黄斑水肿简单、安全、易操作,短期内可以迅速减轻黄斑水肿,并提高视力,部分患者在注射后6 mo可能复发。

    作者:张桂兰;孙柏超;黄明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532激光联合TA后Tenon's囊下注射治疗弥漫型DME

    目的:研究弥漫型糖尿病黄斑水肿( DME )患者全视网膜光凝( PRP)前,予以TA(曲安奈德注射后Tenon's囊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10/2012-05以来,于我科治疗的96例96眼弥漫型DME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48眼,对照组仅予以PRP治疗,研究组PRP 1 wk前,予以TA治疗,在6 mo后对比两组BCVA(佳的矫正视力)及视网膜厚度改变情况,对两组眼压变化予以分析。结果:经治疗后,两组6 mo随访发现,对照组同治疗前相较,其BCVA呈降低表现,研究组呈升高表现,两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并且在随访期内,两组患者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变化,不具差异(P>0.05),研究组黄斑中心凹厚度降低9.6μm,对照组增高31.9μm,呈明显差异( P<0.05),研究组旁中心凹厚度降低5.0μm,对照组增加22-1μm,呈明显差异,研究组中心凹周边厚度增加0-4μm,对照组增加19.4μm,不具差异(P>0.05)。结论:弥漫型DME患者PRP前,予以TA治疗,安全有效,并且优于单纯进行PRP治疗,可以在基层医院推广实施。

    作者:黄晓燕;叶亲颖;黄玉银;邓小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目的: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经视力、眼压、房角镜、眼底、视野等检查确诊为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0例47眼。患者年龄6~73(平均39.9±16.5)岁,佳矫正视力0.01~0.60,眼压18~65 mmHg。给予3种以上降眼压药物控制不理想,行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术后1,3 d;1 wk进行眼压、裂隙灯检查。比较治疗前后佳矫正视力、眼压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前平均视力0.26±0.29,术后1wk平均视力0.24±0.22,平均视力稍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 t=1.56,P=0.13)。术前平均眼压36.62±14.01mmHg,术后1,3d;1wk平均眼压分别为10.04±5.77,9.59±4.93,9.47±3-06 mmHg。 EX-PRESS 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后1,3 d;1wk的眼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F=157.20,P<0.05)。除5眼术后1d眼压<5mmHg,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术后1 wk均未见明显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是安全有效的,术中及术后风险低、并发症少。

    作者:黄志坚;张文强;周和政;曾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术中累及悬韧带区的连续环形撕囊的安全性探讨

    目的:探讨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术中超出无悬韧带区域的连续环形撕囊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手法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对住院1443例1965眼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术中采用连续环形撕囊法制作7~8mm直径前囊口,对患者术中撕囊是否成功、后囊破裂、术后角膜水肿及视力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其手术价值。结果:患者1965眼中,1942眼(98.83%)连续撕囊成功;15眼(0.76%)囊膜瓣向周边撕裂不能挽救,留有放射状裂口一个;8眼(0.41%)因为囊膜钙化机化等原因无法常规撕囊,采用囊膜剪开及截囊等方法完成前囊开口。所有病例,均无后囊破裂发生,并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一过性角膜水肿36眼(1.83%)。术后1d,视力≥0.5者1650眼(83.97%),≥0.3者1867眼(95.01%)。人工晶状体位置正并且稳定。结论:在手法白内障术中用连续环形撕囊方法制作累及悬韧带区域的大于常规直径的前囊口,并未降低囊袋和人工晶状体的稳定性,使手术安全性提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高建华;邓江稳;曾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移植治疗角膜内皮功能衰竭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异种脱细胞角膜基质为载体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进行后板层角膜移植( PLEK)治疗角膜内皮衰竭的可行性。方法: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基质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术中去除角膜内皮细胞,建立角膜内皮衰竭动物模型,实验组和基质组行后板层角膜移植术,对照组仅去除角膜后板层组织,不进行移植。术后观察3mo,对三组角膜的水肿混浊程度和中央角膜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7d,实验组角膜水肿程度较基质组和对照组明显减轻,透明度增加。术后3 mo时,实验组内皮细胞密度为2026.4±129.3个/mm2,中央角膜厚度平均为505.2±25.4μm,基质组中央角膜厚度平均为1535.6±114.5μm,而对照组为1493.5±70.2μm。结论:实验以异种脱细胞角膜基质为载体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行后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内皮衰竭取得了初步成功。移植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能够在活体上成活,并具有一定的角膜内皮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维持角膜透明,为临床上治疗角膜内皮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崔丽;马翔;赵艳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进展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一种病因复杂、破坏性极强、治疗效果较差的难治性眼病。广泛的视网膜缺血缺氧是其主要病因,早期诊断、积极预防、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是其治疗的关键。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NVG治疗的报导,我们对NVG药物、手术、联合治疗的新进展、新思路加以综述。

    作者:李娇;袁援生;钟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