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浩;楼倚天;潘冰心;张敏
目的:研究小干扰RNA ( siRNA )特异性沉默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对缺氧状态下人眼葡萄膜黑色瘤OCM-1细胞中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HIF-1α对葡萄膜黑色瘤上皮-间质转化( EMT )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常氧培养及缺氧培养OCM-1细胞。其中,缺氧培养是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浓度为100μmol/L的氯化钴( CoCl 2)模拟肿瘤内部缺氧微环境,并将缺氧培养细胞分为单纯缺氧组、HIF-1α干扰组、β-actin阳性对照组、无义寡核苷酸阴性对照组及空载脂质体对照组。体外设计合成siRNA(包括HIF-1α-siRNA、β-actin-siRNA及阴性对照),以Lipofectamine TM 2000为载体介导siRNA转染缺氧培养的OCM-1细胞,以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缺氧培养前后及转染前后HIF-1α、Vimentin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单纯缺氧组与常氧组相比,HIF-1α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 P>0.05),蛋白表达显著升高( P<0.01),而Viment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升高( P<0.01)。缺氧培养的各组之间相比,阳性对照组β-actin mRNA表达下降( P<0.01),证实转染成功;干扰组HIF-1α、Vimentin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 P<0.01),阴性对照组、脂质体对照组各检测因素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缺氧可促使OCM-1细胞HIF-1α在蛋白水平表达升高,并可通过转录激活下游靶基因 Vimentin,使其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升高,提示HIF-1α可能参与调控葡萄膜黑色瘤的EMT ,进而促进肿瘤侵袭、转移;HIF-1α-siRNA转染OCM-1细胞可成功下调HIF-1α及Vimentin的表达,说明从分子水平抑制HIF-1α的表达,可能抑制肿瘤侵袭、转移,从而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方向。
作者:赵娟;周占宇;王爽;苑伏香;卢发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对比观察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 circumscribed choroidal hemangioma , CCH )的治疗中,光动力学疗法( photodynamic therapy , PDT )与经瞳孔温热疗法( 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 TTT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CCH患者24例24眼,应用TTT治疗12例, PDT治疗12例。观察患眼治疗前后佳矫正视力;眼底彩色照片,检眼镜下观察瘤体变化;B超或彩色多普勒检查瘤体大小、高度变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浆液性视网膜下积液的变化;荧光素血管造影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判断瘤体渗漏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眼底检查均可见视网膜下浆液性渗出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瘤体萎缩,视网膜平伏,血流呈阴性,荧光素血管造影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可见瘤体血管荧光渗漏减轻,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示黄斑及瘤体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完全平伏,瘤体平复。 TTT治疗患者12例12眼术后视力提高、稳定、下降比例,各占33.3%;眼底观察可见瘤体萎缩瘢痕,机化,大量色素增生或色素缺失,部分血管闭塞。 PDT 治疗患者12例12眼,视力提高者66.7%,视力稳定者33.3%,无视力下降;眼底观察可见瘤体萎缩呈白色,轻度色素紊乱,视网膜及脉络膜正常血管未见损害。结论:TTT与PDT治疗CCH,均能使瘤体萎缩并促进渗出吸收,但PDT对眼底正常组织损伤明显小于TTT,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作者:黄乐乐;陈蕾;胡悦东;华瑞;柳力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与拦截劈核两种劈核方式,探讨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的技术优点。方法: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31例156眼随机分为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组( A组)68例82眼和拦截劈核组( B组)63例74眼。分别使用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和拦截劈核技术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记录术中平均超声能量(AP)、实际超声乳化时间(U/S time)、累积能量复合参数( AECP )、平均内皮细胞密度、平均内皮细胞丢失率、术中并发症、术后1d;1wk裸眼视力和术后1d角膜水肿等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将两组中同级核硬度的亚组进行比较,A组的AP,U/S time,AECP均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且前者术后第1d角膜水肿轻于后者。术后1d裸眼视力A组优于B组,术后1 wk两组裸眼视力无差异。两组术后3 mo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差异(P>0.05),但两组术后3mo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中出现晶状体后囊膜破裂A组有2眼(2.4%),B组有4眼(5.4%)。结论:与拦截劈核相比,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术中超声时间更短、能量更低、术后3 mo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更少、术后早期裸眼视力更好。
作者:刘伟;张映萍;谢梅芬;刘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翼状胬肉术后配戴治疗性软性角膜接触镜的术后反应和角膜创面的修复情况。方法:将原发性单侧翼状胬肉患者88例100眼随机平均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眼),两组均实施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试验组术后直接予以配戴治疗性软性角膜接触镜,对照组术后2d加压包扎术眼,两组术后均给予抗生素滴眼液和促进角膜创面修复眼药水点眼,观察术后患者角膜创面恢复情况及眼部刺激症状。结果:试验组术后角膜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角膜刺激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减轻且持续时间缩短。结论:治疗性软性角膜接触镜能加速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创面的修复,有效缓解患者的眼部刺激症状,并能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值得临床医师推广应用。
作者:陈雅琼;张敏;明玥;金中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眼外伤合并前房积血的治疗。方法:根据55例眼外伤合并前房积血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随访观察进行分析,对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治疗后前房积血吸收41例,占75%,未完全吸收,视力较入院前提高但低于0.8者10例,占18%,出现角膜血染者2例,占4%,继发青光眼2例,占4%。结论:眼外伤合并前房积血,根据出血量的多少和受伤程度、症状采取差异化的治疗方法,恰当选择手术适应证,能取得良好疗效,挽救视力。
作者:陈敏;赵文君;陈智慧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疾病中的应用及内层视网膜厚度与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11例,收集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初始视力、治疗后视力,行黄斑OCT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进行定量测定和分析黄斑中心凹、距中心小凹3 mm及6 mm上、下、鼻、颞侧扇形面积下视网膜全层的平均厚度。内层视网膜厚度采用人工手动测量。距黄斑中心小凹1 mm处内层视网膜,鼻侧记为N1,颞侧记为T1,距黄斑中心小凹3 mm处内层视网膜,鼻侧记为N3,颞侧记为T3。结果:8/11的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患眼黄斑中心凹及鼻侧3 mm扇形面积下视网膜全层厚度比健眼增厚(P<0.05),余各区域面积下视网膜全层厚度与健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患眼N1、N3及T3均比健眼增厚(P<0.05);黄斑中心凹厚度患眼与健眼的差值与治疗后视力呈负相关,r=-0.740( P<0.05);患眼与健眼N1、T1、T3的差值与治疗后视力呈负相关,rN1=-0.692, rT1=-0.754,rT3=-0.657(P<0.05)。结论:OCT检查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治疗后视力的恢复有提示作用。
作者:郝静;张奕霞;李云飞;练海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是一种未成熟或低体重出生婴儿的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目前国内临床上治疗主要是冷冻治疗和激光光凝,近年来药物性治疗及基础研究已有一些报道,本文对贝伐单抗、雷珠单抗及其他几个研究性药物治疗ROP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郑玲;冯光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弱视儿童立体视觉状况及危害,为提高临床弱视治愈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21例在我院门诊确诊为不同类型弱视的儿童,应用同视机随机点立体图行远立体视觉检查,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行近立体视觉检查,分别检测其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并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斜视性弱视组及形觉剥夺性弱视组比较,患儿的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及远立体视存在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斜视性弱视组及形觉剥夺性弱视组患儿的立体视觉存在率低,但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性弱视组患儿立体视觉存在率高,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儿立体视觉存在率较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低。结论:不同类型的弱视均可导致儿童立体视觉的发育障碍,其中斜视性弱视及形觉剥夺性弱视对立体视觉影响大,屈光不正性弱视影响较小,重视立体视觉的重建是巩固儿童弱视治疗的关键。
作者:罗瑜琳;陶利娟;杨俊芳;罗俊;杜芬;肖志刚;邓姿峰;唐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角膜内皮计与超声测厚仪测量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 , LASEK)术后患者中央角膜厚度( CCT )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方法:选取LASEK术后6 mo复诊的近视患者49例96眼,对每位患者分别用OCT、角膜内皮计、超声测厚仪三种仪器测量其CCT,数据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 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OCT、角膜内皮计、超声测厚仪测量CCT的平均值为分别为475.15±33.67,447.80±34.11,465.18±34.23μm。手术预留CCT平均值为431.22±35.32μm。三种仪器所测量结果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显示超声测厚仪与OCT、角膜内皮计两种仪器之间存在正相关( r=0.949,0.983, P<0.01)。 LASEK术后实际CCT较手术预留角膜厚度要厚。结论:三种仪器的中央角膜厚度测量值不可互换。
作者:彭晓娟;田烨;刘四英;陈季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YAG激光后囊切开术治疗晚期囊袋阻滞综合征伴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临床确诊为囊袋阻滞综合征伴后发性白内障的13例18眼患者行YAG激光后囊切开术,观察术后1,4,24 h;1,2 wk的非矫正远视力、眼压、房水、玻璃体及主观症状的变化。结果:YAG激光后囊切开术治疗囊袋阻滞综合征伴后发性白内障,可以提高患者非矫正远视力;部分患者可出现前房内游走颗粒,但不引起炎症反应;术后1,4,24 h部分患者会引起一过性眼压升高,甚至需降眼压治疗,但术前术后眼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玻璃体混浊加重,眼前漂浮影增多,但均在2 wk内恢复。结论:YAG激光后囊切开术治疗囊袋阻滞综合征伴后发性白内障,可以提高患者视力,但应严密观察患者眼压、前房内炎症反应等,及时给予处理。
作者:吕仲平;刘谊;龚敏;杨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玻璃体以透明的凝胶状态充填于玻璃体腔内,当视网膜发生病变时,相邻的玻璃体的蛋白质构成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在很多研究中得到证实。近10 a ,蛋白质组学技术被用来研究玻璃体的蛋白质组,希望发现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 DR )病因相关的特异蛋白质。近对动物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玻璃体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了与眼内炎症相关的特异蛋白质。
作者:林铁柱;褚光辉;王建伟;李世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3.2mm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组:对我院78例95眼老年性白内障行3.2mm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对同期82例100眼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并比较手术并发症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有2眼(2.1%)后囊膜破裂,3眼(3.2%)局限性悬韧带离断。术后切口方位角膜轻中度水肿混浊18眼(18.9%),1wk内前房闪辉22眼(23.2%)。对照组术中有3眼(3.0%)发生后囊膜破裂,4眼(4.0%)局限性悬韧带离断。术后角膜轻中度水肿混浊21眼(21.0%),1wk内前房闪辉26眼(26.0%)。两组均无后弹力膜脱离、前房出血、伤口渗漏及感染发生。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mm切口手法碎核行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操作安全、简便,具有小切口手术的优点,适于临床推广和普及。
作者:陈春明;钟红;程立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01/2013-12期间我院所收治的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2例96眼,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46眼和研究组42例50眼,对照组患者采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以及术后角膜水肿、后囊混浊、眼压升高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对研究组患者术后眼底情况进行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0.1≤裸眼视力<0.5,0.5≤裸眼视力<1.0及1.0≤裸眼视力≤1.5的比率均有所增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0.1≤佳矫正视力<0.5的比率明显降低,仅为28%,0.5≤佳矫正视力<1.0及1.0≤佳矫正视力≤1.5明显增高,可达58%和1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角膜水肿、后囊混浊以及眼压升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有所降低,其中角膜水肿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对于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提高,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降低均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作者:顾育红;张作仁;孔乐;查艳珠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系统评价拉坦前列素( Latanoprost )滴眼液与噻吗心安(Timolol)滴眼液降眼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NKI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的,并辅以手工检索、因特网搜索的有关拉坦前列素与噻吗心安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 )。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限定研究对象,通过Jadad 评分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后,针对眼压下降比例、药物不良反应2项内容,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RCT,合计555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1)拉坦前列素滴眼液与噻吗心安滴眼液降眼压效果,在2,6,12wk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加权平均差(WMD)分别为:在2wk[WMD=-0.76,95%CI(-1.32,-0.20)],在6wk[WMD=-1.15,95%CI(-1.68,0.63)]和12wk[WMD=-1.01,95%CI(-1.42,-0.61)]。(2)随访结束时,结膜充血、异物感为拉坦前列素的两种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但其发生率拉坦前列素组与噻吗心安组比较,结膜充血的发生率[OR=2.25,95%CI(0.99,5.08)],异物感的发生率[OR=2.48,95%CI(1.02,6.03)],显示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拉坦前列素降眼压效果在用药12 wk内较噻吗心安好;两者在12 wk内引起结膜充血、异物感、虹膜色素加深、视野损害等的不良反应方面,差异不明显。由于纳入研究的样本量偏小,且方法学质量中等,致使本系统评价结果论证强度不高,因此还需要开展更多的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以便更客观、准确、全面地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吴杨杨;宋胜仿;李华;吕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高校教师眼科体检结果的分析,探讨高校教师眼病防治的重要性。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在职和退休教师1241人进行眼科常规体检,包括裸眼及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小瞳下直接眼底镜检查及非接触性眼压、OCT等检测。将检查结果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并与其他行业人群进行比较。结果:在受检的1241人中有1119人(90.17%)患一种或一种以上眼病。眼部患病率高的疾病依次为结膜炎615人(49.56%)、结膜结石434人(34.97%)、白内障及白内障摘除术后351人(28.28%)、眼底动脉硬化326人(26.27%)、屈光不正及屈光不正矫正术后330人(26.59%)、黄斑病变160人(12.89%)。结论:高校教师眼病患病率高,应重视定期眼科随访,早发现、早治疗眼病。
作者:薛晓燕;张萍;吉明霞;胡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由上海市医学会眼科分会、全国十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共同主办;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和上海瑞欧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第十四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和“第十四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将于2014年3月27日-30日在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上海市普陀区中江路35号)举行。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前房成形联合脉络膜上腔放液术治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08-07/2012-02在唐山市眼科医院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发生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患者95例95眼,适时采用前房成形术联合脉络膜上腔放液术治疗,术后观察患者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及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脉络膜上腔间隙。结果:术后观察患者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及睫状体脉络膜上腔间隙,前房成形术联合脉络膜上腔放液术治愈率达86%,有效率达96%。结论:前房成形术联合脉络膜上腔放液术是治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作者:贺严;刘存宁;张亚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为了评估传统的和新的临床试验[眼睑刷上皮病变(LWE),睑缘平行的结膜皱褶(LIPCOF)]与白内障术后3 mo干眼症状之间的关系,能够提高预测干眼症状发展趋势的这些测试。方法:选取患有非干眼症的白内障患者43例43眼,对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采用新的临床测试对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状进行评估,泪河高度(TMH),LIPCOF,酚红棉线测试( PRTT ),角膜和结膜染色,眼睑刷上皮病变(LWE)分级。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眼表疾病指数量表( OSDI )评估症状。结果:LWE 与鼻颞侧的 LIPCOF 有显著相关性的( P<0.05)。 LIPCOF,LWE 与NIBUT和 PRTT 有显著相关性( P<0.01)。 TMH与PRTT之间发现有显著的相关性( P<0.01)。 OSDI分数与TMH,PRTT,LIPCOF及LWE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 P<0.05)。 OSDI+/-是鼻侧LIPCOF [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 AUC )下面积( AUC=0.803), TMH (0.706),PRTT(0.755),LIPCOF(颞侧/总数,0.725/0.763)和LWE(0.727)等重要鉴别指标]。鼻侧LIPCOF测试具有佳的预测能力。结论:分别测试TMH,PRTT,LIPCOF和LWE的显著性,与OSDI分数呈适度相关性。
作者:沈明海;房传凯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 )的形态学特征、分类和对比分析。方法:对入选的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患者61例101眼均行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验光确定屈光度及佳矫正视力( BCVA),并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入选者需在同一天内行散瞳眼底检查、OCT及FFA检查,必要时行眼底联合造影( FFA&ICGA)。分析不同类型的OCT及FFA形态学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探讨其与屈光度、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及中心凹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FFA分类的漆样裂纹型在OCT分类的1型中所占比例为57.14%,显著高于新生血管型和黄斑萎缩型(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FFA分类的黄斑萎缩型在OCT分类的2型中所占的比例为67.80%,显著高于漆样裂纹型(18.64%)和新生血管型(1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OCT 3型均属于FFA分类的黄斑萎缩型。 OCT 1型的屈光度、眼轴长度明显低于2型和3型,而佳矫正视力和中心凹厚度则明显高于2型和3型。 FFA的漆样裂纹型与新生血管型在屈光度及眼轴长度上虽无明显差异,但后者的BCVA及中心凹厚度显著低于前者(P<0.05)。漆样裂纹型及新生血管型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均显著低于黄斑萎缩型,佳矫正视力则明显高于黄斑萎缩型(P<0.05)。结论: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OCT和FFA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结合OCT和FFA的图像特征对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形态学改变进行对比分析,不仅有助于明确病变的性质,提高我们对疾病发病机制及预后转归的认识,更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作者:吴彩云;张文芳;陶明;张婧;周然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调查锦州市3~6周岁儿童的双眼屈光状态,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屈光不正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锦州市30所幼儿园2848名学龄前儿童,应用美国伟伦公司生产的SureSight视力筛查仪进行屈光检查,并向受检者家长发放问卷调查表进行相关因素的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学龄前儿童2848名参与调查,2565人合格完成问卷调查表,完成率90.06%,整体屈光异常检出率为18.13%,屈光异常检出率四个年龄组分别为:11.84%,16.28%,20.72%,25.62%,趋势χ2检验(χ2=47.085, P<0.01),表明屈光异常检出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屈光异常检出率男童21.83%、女童1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378,P<0.01)。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文化程度、母亲生育年龄、早产、出生有窒息史、出生体质量、父亲屈光状态、近距离用眼时间、少吃蔬菜水果等因素的OR值分别为:2.638,2.380,2.316,5.891,9.675,3.146,2.079,1.241,6.731。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屈光异常检出率呈现增高趋势。男童的屈光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童。父母低文化程度、高龄产妇、出生有窒息史、早产、体质量低于2000 g或高于4000 g、父亲屈光异常、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少食蔬菜水果是屈光异常的危险因素。
作者:鞠晓华;李兵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