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干燥综合征泪液功能和眼表面变化

罗浩;楼倚天;潘冰心;张敏

关键词:角膜, 干燥综合征, 泪膜, 泪膜破裂时间, 泪液分泌试验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发病年龄组及不同病程组的原发干燥综合征( Sj?gren's syndrome ,SS)眼部表现的差异,以探讨SS患者的泪液功能和角结膜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SS患者80例160眼,根据病程将其分为3组:A组患者病程≤1a,B组患者病程1~2a,C组患者病程>2a,同时根据年龄将其分4个组:A组14~30岁, B组31~45岁,C组46~60岁,D组61~75岁,对比分析各组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 fluorescein,CF)、泪膜破裂时间( break-up time, BUT )及 Schirmer 试验( Schirmer Ⅰtest,SⅠt)检查以及干眼症出现情况。结果:SS患者干眼症患病率为38%,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干眼症患病率随发病年龄的增大(χ2=10.66, P=0.014)及病程的延长(χ2=20.127,P=0.000)而增加。 SⅠt随发病年龄的增大(H=2.575,P=0.462)及病程的延长(H=7.356,P=0.025)而减少,BUT随发病年龄的增大(H=11.932,P=0.008)及病程的延长(H=12.969,P=0.002)而缩短,CF随发病年龄的增大( H=14.068, P=0.003)及病程的延长(H=16.060,P=0.000)而加重。结论:SS患者易继发干眼症。 SS患者的眼表改变表现为泪液的质和量的失调,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分泌量下降,角膜荧光素着色,上述变化与发病年龄和病程成正相关。BUT、SⅠt、CF检查有必要作为SS患者的眼科常规检查。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锦州市3~6周岁儿童屈光状态筛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锦州市3~6周岁儿童的双眼屈光状态,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屈光不正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锦州市30所幼儿园2848名学龄前儿童,应用美国伟伦公司生产的SureSight视力筛查仪进行屈光检查,并向受检者家长发放问卷调查表进行相关因素的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学龄前儿童2848名参与调查,2565人合格完成问卷调查表,完成率90.06%,整体屈光异常检出率为18.13%,屈光异常检出率四个年龄组分别为:11.84%,16.28%,20.72%,25.62%,趋势χ2检验(χ2=47.085, P<0.01),表明屈光异常检出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屈光异常检出率男童21.83%、女童1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378,P<0.01)。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文化程度、母亲生育年龄、早产、出生有窒息史、出生体质量、父亲屈光状态、近距离用眼时间、少吃蔬菜水果等因素的OR值分别为:2.638,2.380,2.316,5.891,9.675,3.146,2.079,1.241,6.731。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屈光异常检出率呈现增高趋势。男童的屈光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童。父母低文化程度、高龄产妇、出生有窒息史、早产、体质量低于2000 g或高于4000 g、父亲屈光异常、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少食蔬菜水果是屈光异常的危险因素。

    作者:鞠晓华;李兵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Ahmed 青光眼阀植入术中联合应用透明质酸钠治疗 NVG

    目的:探讨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neovascular glaucoma ,NVG)术中联合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对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2009/2011年因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住院手术的患者49例49眼,按病历号奇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单纯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术中前房内不予注入透明质酸钠,研究组术中在将Ahmed青光眼阀硅胶管置入前房前往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0.2~0.3mL,术后定期随访1mo,比较两组间术后眼压、佳矫正视力变化及术后浅前房、前房出血、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组间手术前后眼压对比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组间并发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随访1 mo ,研究组27眼眼压由42.8±5.56mmHg降至17.7±3.77mmHg,对照组22眼由42.5±5.36 mmHg降至18.6±5.39 mmHg;术后并发症:研究组术后浅前房2例,术后出血1例;对照组术后浅前房4例,术后出血5例,研究组前房硅胶管位置欠佳1例。结论: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中联合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可有效减少术后前房出血的发生,术后短期内会导致患者眼压升高,而对患者远期眼压无明显影响。

    作者:陈金桃;叶正辉;徐志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蛋白质组学方法在玻璃体研究中的应用

    玻璃体以透明的凝胶状态充填于玻璃体腔内,当视网膜发生病变时,相邻的玻璃体的蛋白质构成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在很多研究中得到证实。近10 a ,蛋白质组学技术被用来研究玻璃体的蛋白质组,希望发现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 DR )病因相关的特异蛋白质。近对动物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玻璃体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了与眼内炎症相关的特异蛋白质。

    作者:林铁柱;褚光辉;王建伟;李世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疗效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01/2013-12期间我院所收治的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2例96眼,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46眼和研究组42例50眼,对照组患者采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以及术后角膜水肿、后囊混浊、眼压升高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对研究组患者术后眼底情况进行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0.1≤裸眼视力<0.5,0.5≤裸眼视力<1.0及1.0≤裸眼视力≤1.5的比率均有所增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0.1≤佳矫正视力<0.5的比率明显降低,仅为28%,0.5≤佳矫正视力<1.0及1.0≤佳矫正视力≤1.5明显增高,可达58%和1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角膜水肿、后囊混浊以及眼压升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有所降低,其中角膜水肿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对于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提高,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降低均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作者:顾育红;张作仁;孔乐;查艳珠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17β-雌二醇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以大鼠为动物模型探讨17β-雌二醇对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 ROP )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7日龄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高氧组、雌二醇干预组以及溶媒干预组,单纯高氧组于氧浓度75%的容器内饲养5d,再置正常空气下饲养至17日龄,雌二醇干预组饲养方法同单纯高氧组,在大鼠7~17日龄间每日皮下注射17β-雌二醇( E2,植物油稀释,配制浓度为2μg/μL),每只大鼠0.5μL/d,溶媒干预组饲养方法与雌二醇组相同,药物改为相同体积植物油。通过HE染色、视网膜铺片观测血管改变和增生情况,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雌二醇干预组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较单纯高氧组及溶媒干预组明显减少(P<0.05);视网膜铺片可见雌二醇干预组较之单纯高氧组血管网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管结构清晰,形态基本正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 RT-PCR结果显示:VEGF在雌二醇干预组的表达较之单纯高氧组及溶媒干预组降低,但仍高于正常组。结论:17β-雌二醇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ROP新生血管的产生,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的表达相关。

    作者:范海燕;倪卫杰;施彩虹;蒋坚;黄蓉;王俊芳;胡海林;陈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角膜屈光手术对成人和青少年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成人或大龄的青少年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09/2013-03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伴有弱视的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共11例16眼,年龄15岁以上,随访6 mo以上。记录患者术前术后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睫状肌麻痹后屈光度以及立体视等情况,并询问患者主觉视觉质量改善的状况以及对手术的满意度。结果:手术眼16只平均睫状肌麻痹后屈光度的等效球镜从术前的5.76±1.71D降到术后1.42±1.22D(t=13.6,P=0.00)。11例患者双眼间屈光参差从术前的3.78±2.39 D降到手术后1.14±1.50D(t=6.08.P=0.00)。手术后患者看远裸眼视力从0.35±0.27上升到0.45±0.29(t=-4.76,P<0.001),看近裸眼视力从0.26±0.24上升至0.49±0.27(t=5.43,P=0.00);术前worth四孔灯检查4例显示弱视眼抑制。手术后均恢复了正常。同视机检查6例有立体视,术后为10例。 Titmus立体视检查立体视锐度也明显提升( t=-2.97,P=0.003)。没有术中、术后明显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主诉生活中视觉质量明显改善并对手术效果感到满意。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是治疗过了视觉敏感期的成人或大龄青少年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尽管对弱视眼视力提升有限,但依然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和立体视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采用的方法。

    作者:石明华;蒋海翔;牛晓光;王静;李旭东;方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CCR3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研究进展

    研究显示,趋化因子受体3(chemokine receptor 3,CCR3)在眼部主要分布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亦表达于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 CECs )中。 CCR3的特异性高表达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中被发现,并被证明在湿性AMD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对CCR3的结构、功能、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一综述。相信随着对CCR3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将帮助我们寻找到一种湿性AMD诊断和治疗的新方法,同时也可能对其它CNV性疾病研究以及新的抗CNV药物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吴宪巍;刘哲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TLR3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疾病的相关性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 ARMD)是一种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的慢性进展性疾病,是发达国家老年人群的主要致盲性眼病,也是发展中国家老年人群不可逆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 ARMD包括地图状萎缩及脉络膜新生血管两类。由于其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多因素疾病。近年来Toll样受体3( Toll-like receptor 3,TLR3)与ARMD关系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就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熊金巧;彭惠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可植入式接触镜植入术后拱高及对比敏感度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可植入式接触镜( implantation collamer lens , ICL)植入术后拱高及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在我院植入ICL的高度近视患者15例30眼,年龄20~40(平均28.0)岁,术前屈光度等效球镜度数为-6.50~-22.50(平均-11.05±2.50)D。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分别检查术后6 mo;1,2,3 a的拱高情况,以及对比敏感度检测仪检查术后1,3a的对比敏感度情况。结果:患者术后6mo时拱高均值大,以后每年下降,3a后拱高与术后6 mo 比较,拱高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敏感度术后1a与3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均位于正常值内。结论:ICL植入术后拱高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对比敏感度却未见明显改变。二者更长期的改变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杜云;孙康;苏颖丹;钟志伟;刘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探讨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模型早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凋亡的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 CON )及糖尿病组( DM),糖尿病组一次性腹腔注射1%STZ诱发糖尿病鼠模型,两组于第4,8,12 wk分别行HE、透射电镜及TUNEL法检测RGCs的凋亡情况,并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RGCs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糖尿病组第8 wk开始出现RGCs数量减少、细胞排列紊乱的病理改变,第12 wk更为明显。糖尿病组透射电镜下可见第4 wk 时 RGCs 出现线粒体肿胀;第8 wk 时RGCs内肿胀的线粒体更为明显、数目增多,染色质边集于核膜周边,部分细胞体积缩小、细胞器减少;第12 wk时出现RGCs体积变小,甚至出现细胞核断裂。 TUNEL阳性RGCs早于糖尿病组第4wk时出现,随病程延长凋亡的阳性细胞逐渐增多,凋亡指数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第8,12wk 时RGCs内钙离子浓度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1);糖尿病组第8 wk与第12 wk比较,升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早期出现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有关。

    作者:谷瑞东;郝莹莹;陈晓隆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地塞米松对大鼠角膜酸烧伤疗效初探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使用地塞米松对大鼠角膜酸烧伤的疗效。方法:40只SD大鼠的40只角膜酸烧伤眼按随机数字法分成4组,每组10只,其中Ⅰ,Ⅱ,Ⅲ组为治疗组,分别于角膜烧伤后0~3,3~7,7~21 d使用地塞米松滴眼;Ⅳ组为空白对照组。于烧伤后使用裂隙灯显微镜动态观察角膜上皮缺损直径、角膜新生血管及角膜基质混浊程度并照相,并取角膜行HE染色观察角膜各层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终角膜修复优良情况依次为Ⅲ组,Ⅰ组,Ⅳ组,Ⅱ组;酸烧伤后各组角膜上皮愈合速度和新生血管面积不同,不同时期的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酸烧伤后不同时期使用地塞米松,疗效存在差异。在急性期和修复晚期使用地塞米松能够促进角膜的修复,在修复早期使用地塞米松则会阻碍角膜的修复甚至可促使角膜溶解。

    作者:何凯文;黄焱;王婷婷;张鹏;董芮甫;车荧霞;丁慧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科技期刊对论文摘要的要求

    根据有关规定,可以把摘要编写要求归纳成如下几点。省略“我们”“作者”“本文”这样的主语。简短精练,明确具体。简短,指篇幅短,一般要求50~300字(依摘要类型而定);精炼,指摘录出原文的精华,无多余的话;明确具体,指表意明白,不含糊,无空泛、笼统的词语,应有较多而有用的定性和定量的信息。

    作者:摘自《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OCT 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中的应用及意义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疾病中的应用及内层视网膜厚度与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11例,收集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初始视力、治疗后视力,行黄斑OCT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进行定量测定和分析黄斑中心凹、距中心小凹3 mm及6 mm上、下、鼻、颞侧扇形面积下视网膜全层的平均厚度。内层视网膜厚度采用人工手动测量。距黄斑中心小凹1 mm处内层视网膜,鼻侧记为N1,颞侧记为T1,距黄斑中心小凹3 mm处内层视网膜,鼻侧记为N3,颞侧记为T3。结果:8/11的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患眼黄斑中心凹及鼻侧3 mm扇形面积下视网膜全层厚度比健眼增厚(P<0.05),余各区域面积下视网膜全层厚度与健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患眼N1、N3及T3均比健眼增厚(P<0.05);黄斑中心凹厚度患眼与健眼的差值与治疗后视力呈负相关,r=-0.740( P<0.05);患眼与健眼N1、T1、T3的差值与治疗后视力呈负相关,rN1=-0.692, rT1=-0.754,rT3=-0.657(P<0.05)。结论:OCT检查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治疗后视力的恢复有提示作用。

    作者:郝静;张奕霞;李云飞;练海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眼眶神经源性肿瘤24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检查的特点,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四种常见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表现特征。结果:眼眶神经源性肿瘤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面各有特点。结论:通过分析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影像学特征,可以指导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

    作者:黄法友;杨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不同方法注射曲安奈德联合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目的:评估曲安奈德(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 TA)玻璃体腔和球后注射联合黄斑部格栅样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2例62眼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随机分为璃体腔(0.1mL/4mg)注射TA组31眼和球后(1mL/40mg)注射TA组31眼,注药1 mo后行黄斑部格栅样光凝,随访9 mo观察视力、黄斑水肿情况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3,6,9mo 4个随访时间点平均佳矫正视力提高、黄斑水肿减轻,同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后注射组并发症低于玻璃体腔注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球后注射联合黄斑部格栅样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同玻璃体腔注射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且更安全。

    作者:许立帅;杨小丽;兰长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不同基弧软性角膜接触镜对 LASEK 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基弧软性角膜接触镜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K)的影响。方法:对186例372眼近视患者施行LASEK手术,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激光切削后分别配戴-1.0D基弧为8.7,8.5mm的软性角膜接触镜。术后1,3,5d比较两组术后角膜刺激症状,术后5d比较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裸眼视力,术后1 mo比较两组裸眼视力,术后3 mo比较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 haze )程度。结果:术后1,3,5d观察组角膜刺激症状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5d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裸眼视力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裸眼视力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 mo两组haz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EK术后应适当增加需配戴的软性角膜接触镜的基弧,可以减轻角膜刺激症状,促进角膜上皮愈合和视力恢复。

    作者:丁冬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继发于睑板腺炎的慢性流泪

    目的:阐述慢性流泪与睑板腺炎的关系,探讨治疗睑板腺炎对改善慢性流泪症状的疗效。方法:对美国OHSU的Casey眼科研究所2000/2009年间1000例流泪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206(20.6%)例患者通过裂隙灯检查被诊断为睑板腺炎,诊断标准包括:睑板腺功能障碍,睑缘炎,睑缘毛细血管扩张,浅层点状角膜病变。治疗包括保持眼睑清洁,使用人工泪液,睑缘按摩和热敷,全身口服抗生素和眼部抗生素点眼,皮质类固醇点眼,饮食中补充Omega-3等治疗。结果:所有患者中,206例(20.6%)患者被诊断为睑板腺炎(平均年龄65.8岁,平均流泪时间是2.78a)。其中196例(95%)是白人;女性106例(51.5%),男性100例(48.5%)。平均随访5.07 mo。通过治疗睑板腺炎,症状得到改善152例(73.79%)。症状未改善43例(20.87%)。在43例患者中14例(6.81%)患者未找到治疗失败的原因,29例(14.08%)患者不愿做长期治疗而导致治疗失败。失去随访11例(5.34%)。结论:Casey 眼科研究所流泪患者中20.6%患有睑板腺炎,通过治疗73.78%患者流泪症状改善。我们认为:流泪患者需注意其睑板腺情况,一旦诊断为睑板腺炎则应积极治疗;其次通过各种手术治疗仍然流泪的患者,眼科医生需注意其睑板腺的情况。

    作者:马晓萍;John D.Ng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药物治疗研究新进展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是一种未成熟或低体重出生婴儿的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目前国内临床上治疗主要是冷冻治疗和激光光凝,近年来药物性治疗及基础研究已有一些报道,本文对贝伐单抗、雷珠单抗及其他几个研究性药物治疗ROP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郑玲;冯光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雷珠单抗和 PDT 治疗湿性 AMD 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雷珠单抗和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 therapy , PDT)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 AM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PDT治疗的湿性AMD患者和23例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的湿性AMD患者的资料,比较两组在治疗后1,3,6 mo的视力、OCT及FFA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3 mo视力均得到明显提高,两组在统计学意义上无显著差异,雷珠单抗组有2例(9%)患者在治疗后6 mo出现视力回降现象,PDT组患者在术后3 mo及术后6 mo视力变化稳定。结论:雷珠单抗和PDT治疗湿性AMD,均能有效控制湿性AMD患者病情发展并能改善患者视力,两种疗法疗效的比较在短期内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术后6mo,PDT的稳定性优于雷珠单抗。

    作者:王新丹;戴晓丹;方永亮;汪国锋;杜尔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siRNA特异性沉默HIF-1α对缺氧培养的OCM-1细胞中Vimentin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小干扰RNA ( siRNA )特异性沉默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对缺氧状态下人眼葡萄膜黑色瘤OCM-1细胞中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HIF-1α对葡萄膜黑色瘤上皮-间质转化( EMT )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常氧培养及缺氧培养OCM-1细胞。其中,缺氧培养是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浓度为100μmol/L的氯化钴( CoCl 2)模拟肿瘤内部缺氧微环境,并将缺氧培养细胞分为单纯缺氧组、HIF-1α干扰组、β-actin阳性对照组、无义寡核苷酸阴性对照组及空载脂质体对照组。体外设计合成siRNA(包括HIF-1α-siRNA、β-actin-siRNA及阴性对照),以Lipofectamine TM 2000为载体介导siRNA转染缺氧培养的OCM-1细胞,以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缺氧培养前后及转染前后HIF-1α、Vimentin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单纯缺氧组与常氧组相比,HIF-1α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 P>0.05),蛋白表达显著升高( P<0.01),而Viment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升高( P<0.01)。缺氧培养的各组之间相比,阳性对照组β-actin mRNA表达下降( P<0.01),证实转染成功;干扰组HIF-1α、Vimentin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 P<0.01),阴性对照组、脂质体对照组各检测因素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缺氧可促使OCM-1细胞HIF-1α在蛋白水平表达升高,并可通过转录激活下游靶基因 Vimentin,使其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升高,提示HIF-1α可能参与调控葡萄膜黑色瘤的EMT ,进而促进肿瘤侵袭、转移;HIF-1α-siRNA转染OCM-1细胞可成功下调HIF-1α及Vimentin的表达,说明从分子水平抑制HIF-1α的表达,可能抑制肿瘤侵袭、转移,从而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方向。

    作者:赵娟;周占宇;王爽;苑伏香;卢发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