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5G后囊膜切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

林英杰;梁先军;何锦贤;赵抒羽;霍敏灼;杨雪艳

关键词:白内障, 后发性白内障, 25G, 玻璃体切除术
摘要:目的:探讨25 G后囊膜切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48例68眼后发性白内障患者以TSV 25 G玻璃体手术系统经扁平部行后囊膜切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手术。术后平均随访24mo,观察视力、眼压、前房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术眼晶状体后囊膜中央均形成直径约4 mm的圆形透明区,术中前房稳定,人工晶状体无损伤。术后第1d,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为0.70±0.12(0.5~1.0),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为0.73±0.10(0.6~1.0)。术后3mo, UCVA为0.72±0.12(0.5~1.0), BCVA 为0.74±0.10(0.6~1.0)。术后3mo UCVA与术前U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02,P=0.000)。随访期间无切口渗漏、角膜水肿、眼内炎、瞳孔区玻璃体疝、人工晶状体损伤、视网膜脱离、高眼压及晶状体后囊膜切开区再次混浊等并发症。结论:25 G后囊膜切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手术去除后囊膜混浊效果稳定、眼底并发症少,可以作为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一种选择。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 OCT 和 FFA 形态学分类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 )的形态学特征、分类和对比分析。方法:对入选的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患者61例101眼均行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验光确定屈光度及佳矫正视力( BCVA),并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入选者需在同一天内行散瞳眼底检查、OCT及FFA检查,必要时行眼底联合造影( FFA&ICGA)。分析不同类型的OCT及FFA形态学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探讨其与屈光度、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及中心凹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FFA分类的漆样裂纹型在OCT分类的1型中所占比例为57.14%,显著高于新生血管型和黄斑萎缩型(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FFA分类的黄斑萎缩型在OCT分类的2型中所占的比例为67.80%,显著高于漆样裂纹型(18.64%)和新生血管型(1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OCT 3型均属于FFA分类的黄斑萎缩型。 OCT 1型的屈光度、眼轴长度明显低于2型和3型,而佳矫正视力和中心凹厚度则明显高于2型和3型。 FFA的漆样裂纹型与新生血管型在屈光度及眼轴长度上虽无明显差异,但后者的BCVA及中心凹厚度显著低于前者(P<0.05)。漆样裂纹型及新生血管型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均显著低于黄斑萎缩型,佳矫正视力则明显高于黄斑萎缩型(P<0.05)。结论: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OCT和FFA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结合OCT和FFA的图像特征对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形态学改变进行对比分析,不仅有助于明确病变的性质,提高我们对疾病发病机制及预后转归的认识,更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作者:吴彩云;张文芳;陶明;张婧;周然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药物治疗研究新进展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是一种未成熟或低体重出生婴儿的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目前国内临床上治疗主要是冷冻治疗和激光光凝,近年来药物性治疗及基础研究已有一些报道,本文对贝伐单抗、雷珠单抗及其他几个研究性药物治疗ROP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郑玲;冯光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治疗性软性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手术中的应用和评价

    目的:评价翼状胬肉术后配戴治疗性软性角膜接触镜的术后反应和角膜创面的修复情况。方法:将原发性单侧翼状胬肉患者88例100眼随机平均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眼),两组均实施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试验组术后直接予以配戴治疗性软性角膜接触镜,对照组术后2d加压包扎术眼,两组术后均给予抗生素滴眼液和促进角膜创面修复眼药水点眼,观察术后患者角膜创面恢复情况及眼部刺激症状。结果:试验组术后角膜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角膜刺激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减轻且持续时间缩短。结论:治疗性软性角膜接触镜能加速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创面的修复,有效缓解患者的眼部刺激症状,并能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值得临床医师推广应用。

    作者:陈雅琼;张敏;明玥;金中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25G后囊膜切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

    目的:探讨25 G后囊膜切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48例68眼后发性白内障患者以TSV 25 G玻璃体手术系统经扁平部行后囊膜切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手术。术后平均随访24mo,观察视力、眼压、前房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术眼晶状体后囊膜中央均形成直径约4 mm的圆形透明区,术中前房稳定,人工晶状体无损伤。术后第1d,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为0.70±0.12(0.5~1.0),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为0.73±0.10(0.6~1.0)。术后3mo, UCVA为0.72±0.12(0.5~1.0), BCVA 为0.74±0.10(0.6~1.0)。术后3mo UCVA与术前U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02,P=0.000)。随访期间无切口渗漏、角膜水肿、眼内炎、瞳孔区玻璃体疝、人工晶状体损伤、视网膜脱离、高眼压及晶状体后囊膜切开区再次混浊等并发症。结论:25 G后囊膜切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手术去除后囊膜混浊效果稳定、眼底并发症少,可以作为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一种选择。

    作者:林英杰;梁先军;何锦贤;赵抒羽;霍敏灼;杨雪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高校教师1241人眼病体检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对高校教师眼科体检结果的分析,探讨高校教师眼病防治的重要性。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在职和退休教师1241人进行眼科常规体检,包括裸眼及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小瞳下直接眼底镜检查及非接触性眼压、OCT等检测。将检查结果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并与其他行业人群进行比较。结果:在受检的1241人中有1119人(90.17%)患一种或一种以上眼病。眼部患病率高的疾病依次为结膜炎615人(49.56%)、结膜结石434人(34.97%)、白内障及白内障摘除术后351人(28.28%)、眼底动脉硬化326人(26.27%)、屈光不正及屈光不正矫正术后330人(26.59%)、黄斑病变160人(12.89%)。结论:高校教师眼病患病率高,应重视定期眼科随访,早发现、早治疗眼病。

    作者:薛晓燕;张萍;吉明霞;胡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蛋白质组学方法在玻璃体研究中的应用

    玻璃体以透明的凝胶状态充填于玻璃体腔内,当视网膜发生病变时,相邻的玻璃体的蛋白质构成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在很多研究中得到证实。近10 a ,蛋白质组学技术被用来研究玻璃体的蛋白质组,希望发现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 DR )病因相关的特异蛋白质。近对动物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玻璃体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了与眼内炎症相关的特异蛋白质。

    作者:林铁柱;褚光辉;王建伟;李世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不同类型弱视儿童立体视觉状况的临床观察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弱视儿童立体视觉状况及危害,为提高临床弱视治愈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21例在我院门诊确诊为不同类型弱视的儿童,应用同视机随机点立体图行远立体视觉检查,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行近立体视觉检查,分别检测其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并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斜视性弱视组及形觉剥夺性弱视组比较,患儿的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及远立体视存在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斜视性弱视组及形觉剥夺性弱视组患儿的立体视觉存在率低,但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性弱视组患儿立体视觉存在率高,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儿立体视觉存在率较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低。结论:不同类型的弱视均可导致儿童立体视觉的发育障碍,其中斜视性弱视及形觉剥夺性弱视对立体视觉影响大,屈光不正性弱视影响较小,重视立体视觉的重建是巩固儿童弱视治疗的关键。

    作者:罗瑜琳;陶利娟;杨俊芳;罗俊;杜芬;肖志刚;邓姿峰;唐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在儿童远视验光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和阿托品眼用凝胶在12岁以下远视儿童散瞳检影验光结果,以评估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在远视验光中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年龄2~12岁的远视儿童51例102眼,先用10 g/L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连续点眼5次后验光,间隔1d后,再用10 g/L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连续点眼3 d后进行散瞳检影验光。分析比较两种睫状肌麻痹剂在不同屈光组的验光结果及全身不良反应。结果:轻度远视31眼两种验光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中度远视组39眼两种验光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P>0.05),高度远视组32眼两种验光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10 g/L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的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0g/L阿托品眼用凝胶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结论: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是一种起效快、作用强、持续时间短的安全有效的新型睫状肌麻痹剂,临床上可广泛应用。

    作者:张聪;袁容娣;梁婧;黄艳明;孙汉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不同方法注射曲安奈德联合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目的:评估曲安奈德(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 TA)玻璃体腔和球后注射联合黄斑部格栅样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2例62眼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随机分为璃体腔(0.1mL/4mg)注射TA组31眼和球后(1mL/40mg)注射TA组31眼,注药1 mo后行黄斑部格栅样光凝,随访9 mo观察视力、黄斑水肿情况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3,6,9mo 4个随访时间点平均佳矫正视力提高、黄斑水肿减轻,同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后注射组并发症低于玻璃体腔注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球后注射联合黄斑部格栅样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同玻璃体腔注射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且更安全。

    作者:许立帅;杨小丽;兰长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国内外圆锥角膜文献增长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目的:对国内外圆锥角膜文献进行分析,以确定其文献增长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方法:以圆锥角膜( keratoconus )为检索词,检索PubMed (1911-01-01/2013-11-10)和CNKI(1960-01-01/2013-11-10)中收录的圆锥角膜文献数量,对文献量进行直线或曲线回归分析以确定文献增长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国外圆锥角膜逐年累积文献量呈递增趋势,其趋势图呈指数曲线分布(y1=0.8824e0.7937X,R2=0.9533)。国内圆锥角膜逐年累积文献量呈递增趋势,其趋势图也呈指数曲线分布(y2=0.2441e1.6073X,R2=0.9957)。 PubMed数据库中10种眼科学核心期刊收录文献1932篇, CNKI数据库中10种眼科学核心期刊收录文献409篇。结论:国内外圆锥角膜研究的文献量均呈上升趋势,表明圆锥角膜的研究仍是一个热点。影响国外圆锥角膜文献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学科发展自身固有的规律,影响国内圆锥角膜文献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学科发展所处的环境。

    作者:李勇;乔园园;刘建国;李娟;叶璐;万雅群;李晶;许昌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超声乳化术对伴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的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伴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的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104例174眼分为三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组(对照组)、老年性白内障伴发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及老年性白内障伴发高血压组(高血压组),观察超声乳化术前、术后1 wk;1 mo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细胞变异系数等各参数的变化,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及高血压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细胞变异系数增加,其中糖尿病组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比例变化与对照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组六角形细胞比例变化与对照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术后1 wk和1 mo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变异系数均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其中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内皮细胞密度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角形细胞比例及变异系数间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六角形细胞比例和变异系数间数据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损伤性,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更易受到损伤。对超声乳化术后产生的损伤也更为敏感。

    作者:朱妮;张仲臣;郝晓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可植入式接触镜植入术后拱高及对比敏感度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可植入式接触镜( implantation collamer lens , ICL)植入术后拱高及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在我院植入ICL的高度近视患者15例30眼,年龄20~40(平均28.0)岁,术前屈光度等效球镜度数为-6.50~-22.50(平均-11.05±2.50)D。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分别检查术后6 mo;1,2,3 a的拱高情况,以及对比敏感度检测仪检查术后1,3a的对比敏感度情况。结果:患者术后6mo时拱高均值大,以后每年下降,3a后拱高与术后6 mo 比较,拱高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敏感度术后1a与3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均位于正常值内。结论:ICL植入术后拱高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对比敏感度却未见明显改变。二者更长期的改变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杜云;孙康;苏颖丹;钟志伟;刘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COOC 2014会议通知

    由上海市医学会眼科分会、全国十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共同主办;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和上海瑞欧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第十四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和“第十四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将于2014年3月27日-30日在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上海市普陀区中江路35号)举行。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继发于睑板腺炎的慢性流泪

    目的:阐述慢性流泪与睑板腺炎的关系,探讨治疗睑板腺炎对改善慢性流泪症状的疗效。方法:对美国OHSU的Casey眼科研究所2000/2009年间1000例流泪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206(20.6%)例患者通过裂隙灯检查被诊断为睑板腺炎,诊断标准包括:睑板腺功能障碍,睑缘炎,睑缘毛细血管扩张,浅层点状角膜病变。治疗包括保持眼睑清洁,使用人工泪液,睑缘按摩和热敷,全身口服抗生素和眼部抗生素点眼,皮质类固醇点眼,饮食中补充Omega-3等治疗。结果:所有患者中,206例(20.6%)患者被诊断为睑板腺炎(平均年龄65.8岁,平均流泪时间是2.78a)。其中196例(95%)是白人;女性106例(51.5%),男性100例(48.5%)。平均随访5.07 mo。通过治疗睑板腺炎,症状得到改善152例(73.79%)。症状未改善43例(20.87%)。在43例患者中14例(6.81%)患者未找到治疗失败的原因,29例(14.08%)患者不愿做长期治疗而导致治疗失败。失去随访11例(5.34%)。结论:Casey 眼科研究所流泪患者中20.6%患有睑板腺炎,通过治疗73.78%患者流泪症状改善。我们认为:流泪患者需注意其睑板腺情况,一旦诊断为睑板腺炎则应积极治疗;其次通过各种手术治疗仍然流泪的患者,眼科医生需注意其睑板腺的情况。

    作者:马晓萍;John D.Ng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CCR3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研究进展

    研究显示,趋化因子受体3(chemokine receptor 3,CCR3)在眼部主要分布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亦表达于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 CECs )中。 CCR3的特异性高表达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中被发现,并被证明在湿性AMD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对CCR3的结构、功能、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一综述。相信随着对CCR3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将帮助我们寻找到一种湿性AMD诊断和治疗的新方法,同时也可能对其它CNV性疾病研究以及新的抗CNV药物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吴宪巍;刘哲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膳食诱导的肥胖型 C57 BL/6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机制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诱导的C57 BL/6肥胖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GCs)凋亡的机制。方法:高脂饲料喂养19 wk后,小鼠分为肥胖抵抗( DIO-R)组和肥胖倾向( DIO)组,同时对照组( CON)小鼠给予基础饲料。 TUNEL法检测各组小鼠RGCs的凋亡情况,并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RGCs内钙离子的浓度。结果:TUNEL法凋亡检测结果显示,DIO组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可见较多黄色着染的凋亡细胞,其凋亡指数为(6.7±1.2)%,显著高于对照组和DIO-R组(P<0.01, P<0.05);对照组和DIO-R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DIO-R组比较,DIO组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Ca2+荧光染色明显增强,其荧光染色强度比值显著升高(均P<0.01);对照组和DIO-R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Ca2+荧光染色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可能介导了肥胖型C57 BL/6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过程。

    作者:白霞;赵剑;赵文青;陈玉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年龄相关黄斑变性亚临床炎症机制的研究现状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 AMD)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多过程介导的慢性退行性病变。亚临床炎症是组织结构对损害性应激或者异常功能做出的介于炎症和正常之间的状态,其生理功能是保存正常功能和稳态。本文旨在通过亚临床炎症为中心,探讨AMD各种致病机制的内在联系。在个体遗传基因不同易感性为基础上,危险因素直接或者间接通过氧自由基累积影响基因,导致视网膜神经层-色素表皮细胞-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 neuroretina-pigment epithelium-Bruch's membrane-choriocapillaris ,NR-RPE-MB-CC)长期处于一种亚临床炎症状态,终导致视网膜细胞凋亡或者脉络膜血管增生。

    作者:刘绚丽;李平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科技期刊对论文摘要的要求

    根据有关规定,可以把摘要编写要求归纳成如下几点。省略“我们”“作者”“本文”这样的主语。简短精练,明确具体。简短,指篇幅短,一般要求50~300字(依摘要类型而定);精炼,指摘录出原文的精华,无多余的话;明确具体,指表意明白,不含糊,无空泛、笼统的词语,应有较多而有用的定性和定量的信息。

    作者:摘自《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泪囊鼻腔吻合术失败原因分析及应对方法

    目的:分析泪囊鼻腔吻合术失败原因以及相应的应对方法。方法:系统回顾2003-08/2013-02在我院再次手术治疗的34例34眼泪囊鼻腔吻合术失败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手术失败原因,探讨应对方法。术后随访6mo~4a,治愈33例,失败1例。结果:泪囊鼻腔吻合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吻合口肉芽组织堵塞,骨孔位置不正确,术中出血过多,骨孔过小,泪囊未完全切开。结论: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术中细致操作,减少术中出血,尽可能制作大小及位置均合适的骨孔,术后坚持行泪道冲洗,能减少手术失败的发生。对于失败病例,再次手术仍可达到治愈效果。

    作者:张厚洪;赵恳;李劼;夏欢;董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探讨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模型早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凋亡的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 CON )及糖尿病组( DM),糖尿病组一次性腹腔注射1%STZ诱发糖尿病鼠模型,两组于第4,8,12 wk分别行HE、透射电镜及TUNEL法检测RGCs的凋亡情况,并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RGCs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糖尿病组第8 wk开始出现RGCs数量减少、细胞排列紊乱的病理改变,第12 wk更为明显。糖尿病组透射电镜下可见第4 wk 时 RGCs 出现线粒体肿胀;第8 wk 时RGCs内肿胀的线粒体更为明显、数目增多,染色质边集于核膜周边,部分细胞体积缩小、细胞器减少;第12 wk时出现RGCs体积变小,甚至出现细胞核断裂。 TUNEL阳性RGCs早于糖尿病组第4wk时出现,随病程延长凋亡的阳性细胞逐渐增多,凋亡指数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第8,12wk 时RGCs内钙离子浓度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1);糖尿病组第8 wk与第12 wk比较,升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早期出现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有关。

    作者:谷瑞东;郝莹莹;陈晓隆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