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研究进展

刘晓红;梁勇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动力学疗法, 抗新生血管药物, 联合治疗
摘要: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 neovascularization ,CNV)多见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黄斑变性和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疾病,是导致其视力下降甚至丧失的主要原因。治疗上,激光光凝,经瞳孔温热疗法及光动力学疗法等已在我国广泛开展;而抗新生血管形成和病变炎性反应过程的药物应用于临床也显著增多;用基因疗法、靶向治疗CNV等新领域亦取得了成绩,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CNV的治疗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基弧软性角膜接触镜对 LASEK 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基弧软性角膜接触镜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K)的影响。方法:对186例372眼近视患者施行LASEK手术,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激光切削后分别配戴-1.0D基弧为8.7,8.5mm的软性角膜接触镜。术后1,3,5d比较两组术后角膜刺激症状,术后5d比较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裸眼视力,术后1 mo比较两组裸眼视力,术后3 mo比较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 haze )程度。结果:术后1,3,5d观察组角膜刺激症状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5d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裸眼视力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裸眼视力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 mo两组haz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EK术后应适当增加需配戴的软性角膜接触镜的基弧,可以减轻角膜刺激症状,促进角膜上皮愈合和视力恢复。

    作者:丁冬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年龄相关黄斑变性亚临床炎症机制的研究现状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 AMD)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多过程介导的慢性退行性病变。亚临床炎症是组织结构对损害性应激或者异常功能做出的介于炎症和正常之间的状态,其生理功能是保存正常功能和稳态。本文旨在通过亚临床炎症为中心,探讨AMD各种致病机制的内在联系。在个体遗传基因不同易感性为基础上,危险因素直接或者间接通过氧自由基累积影响基因,导致视网膜神经层-色素表皮细胞-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 neuroretina-pigment epithelium-Bruch's membrane-choriocapillaris ,NR-RPE-MB-CC)长期处于一种亚临床炎症状态,终导致视网膜细胞凋亡或者脉络膜血管增生。

    作者:刘绚丽;李平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COOC 2014会议通知

    由上海市医学会眼科分会、全国十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共同主办;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和上海瑞欧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第十四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和“第十四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将于2014年3月27日-30日在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上海市普陀区中江路35号)举行。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OCT 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中的应用及意义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疾病中的应用及内层视网膜厚度与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11例,收集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初始视力、治疗后视力,行黄斑OCT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进行定量测定和分析黄斑中心凹、距中心小凹3 mm及6 mm上、下、鼻、颞侧扇形面积下视网膜全层的平均厚度。内层视网膜厚度采用人工手动测量。距黄斑中心小凹1 mm处内层视网膜,鼻侧记为N1,颞侧记为T1,距黄斑中心小凹3 mm处内层视网膜,鼻侧记为N3,颞侧记为T3。结果:8/11的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患眼黄斑中心凹及鼻侧3 mm扇形面积下视网膜全层厚度比健眼增厚(P<0.05),余各区域面积下视网膜全层厚度与健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患眼N1、N3及T3均比健眼增厚(P<0.05);黄斑中心凹厚度患眼与健眼的差值与治疗后视力呈负相关,r=-0.740( P<0.05);患眼与健眼N1、T1、T3的差值与治疗后视力呈负相关,rN1=-0.692, rT1=-0.754,rT3=-0.657(P<0.05)。结论:OCT检查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治疗后视力的恢复有提示作用。

    作者:郝静;张奕霞;李云飞;练海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在白内障超声乳化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与拦截劈核两种劈核方式,探讨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的技术优点。方法: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31例156眼随机分为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组( A组)68例82眼和拦截劈核组( B组)63例74眼。分别使用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和拦截劈核技术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记录术中平均超声能量(AP)、实际超声乳化时间(U/S time)、累积能量复合参数( AECP )、平均内皮细胞密度、平均内皮细胞丢失率、术中并发症、术后1d;1wk裸眼视力和术后1d角膜水肿等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将两组中同级核硬度的亚组进行比较,A组的AP,U/S time,AECP均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且前者术后第1d角膜水肿轻于后者。术后1d裸眼视力A组优于B组,术后1 wk两组裸眼视力无差异。两组术后3 mo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差异(P>0.05),但两组术后3mo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中出现晶状体后囊膜破裂A组有2眼(2.4%),B组有4眼(5.4%)。结论:与拦截劈核相比,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术中超声时间更短、能量更低、术后3 mo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更少、术后早期裸眼视力更好。

    作者:刘伟;张映萍;谢梅芬;刘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牛磺酸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研究进展

    牛磺酸是动物组织内常见的氨基酸,近年来很多研究提示其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具有重要保护功能,其作用机制可分为以下6种:(1)降低NMDA(N-甲基-D-天冬氨酸)诱导的兴奋毒性;(2)调节Müller细胞的功能;(3)保护线粒体功能;(4)促进视神经再生;(5)促进适应性调节;(6)改善眼底微循环。在各类眼病中,青光眼则是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害为主的疾病。目前体内及体外试验证明牛磺酸可从多方面对抗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为包括青光眼在内的多种眼科疾病的视神经保护治疗开辟了潜在途径。

    作者:胡宗莉;陈晓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3.2 mm 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式 IOL 植入术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3.2mm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组:对我院78例95眼老年性白内障行3.2mm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对同期82例100眼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并比较手术并发症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有2眼(2.1%)后囊膜破裂,3眼(3.2%)局限性悬韧带离断。术后切口方位角膜轻中度水肿混浊18眼(18.9%),1wk内前房闪辉22眼(23.2%)。对照组术中有3眼(3.0%)发生后囊膜破裂,4眼(4.0%)局限性悬韧带离断。术后角膜轻中度水肿混浊21眼(21.0%),1wk内前房闪辉26眼(26.0%)。两组均无后弹力膜脱离、前房出血、伤口渗漏及感染发生。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mm切口手法碎核行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操作安全、简便,具有小切口手术的优点,适于临床推广和普及。

    作者:陈春明;钟红;程立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拉坦前列素与噻吗心安治疗国人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有效性安全性 Meta 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拉坦前列素( Latanoprost )滴眼液与噻吗心安(Timolol)滴眼液降眼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NKI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的,并辅以手工检索、因特网搜索的有关拉坦前列素与噻吗心安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 )。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限定研究对象,通过Jadad 评分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后,针对眼压下降比例、药物不良反应2项内容,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RCT,合计555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1)拉坦前列素滴眼液与噻吗心安滴眼液降眼压效果,在2,6,12wk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加权平均差(WMD)分别为:在2wk[WMD=-0.76,95%CI(-1.32,-0.20)],在6wk[WMD=-1.15,95%CI(-1.68,0.63)]和12wk[WMD=-1.01,95%CI(-1.42,-0.61)]。(2)随访结束时,结膜充血、异物感为拉坦前列素的两种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但其发生率拉坦前列素组与噻吗心安组比较,结膜充血的发生率[OR=2.25,95%CI(0.99,5.08)],异物感的发生率[OR=2.48,95%CI(1.02,6.03)],显示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拉坦前列素降眼压效果在用药12 wk内较噻吗心安好;两者在12 wk内引起结膜充血、异物感、虹膜色素加深、视野损害等的不良反应方面,差异不明显。由于纳入研究的样本量偏小,且方法学质量中等,致使本系统评价结果论证强度不高,因此还需要开展更多的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以便更客观、准确、全面地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吴杨杨;宋胜仿;李华;吕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研究进展

    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 neovascularization ,CNV)多见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黄斑变性和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疾病,是导致其视力下降甚至丧失的主要原因。治疗上,激光光凝,经瞳孔温热疗法及光动力学疗法等已在我国广泛开展;而抗新生血管形成和病变炎性反应过程的药物应用于临床也显著增多;用基因疗法、靶向治疗CNV等新领域亦取得了成绩,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CNV的治疗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刘晓红;梁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蛋白质组学方法在玻璃体研究中的应用

    玻璃体以透明的凝胶状态充填于玻璃体腔内,当视网膜发生病变时,相邻的玻璃体的蛋白质构成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在很多研究中得到证实。近10 a ,蛋白质组学技术被用来研究玻璃体的蛋白质组,希望发现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 DR )病因相关的特异蛋白质。近对动物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玻璃体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了与眼内炎症相关的特异蛋白质。

    作者:林铁柱;褚光辉;王建伟;李世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在儿童远视验光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和阿托品眼用凝胶在12岁以下远视儿童散瞳检影验光结果,以评估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在远视验光中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年龄2~12岁的远视儿童51例102眼,先用10 g/L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连续点眼5次后验光,间隔1d后,再用10 g/L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连续点眼3 d后进行散瞳检影验光。分析比较两种睫状肌麻痹剂在不同屈光组的验光结果及全身不良反应。结果:轻度远视31眼两种验光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中度远视组39眼两种验光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P>0.05),高度远视组32眼两种验光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10 g/L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的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0g/L阿托品眼用凝胶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结论: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是一种起效快、作用强、持续时间短的安全有效的新型睫状肌麻痹剂,临床上可广泛应用。

    作者:张聪;袁容娣;梁婧;黄艳明;孙汉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探讨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模型早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凋亡的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 CON )及糖尿病组( DM),糖尿病组一次性腹腔注射1%STZ诱发糖尿病鼠模型,两组于第4,8,12 wk分别行HE、透射电镜及TUNEL法检测RGCs的凋亡情况,并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RGCs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糖尿病组第8 wk开始出现RGCs数量减少、细胞排列紊乱的病理改变,第12 wk更为明显。糖尿病组透射电镜下可见第4 wk 时 RGCs 出现线粒体肿胀;第8 wk 时RGCs内肿胀的线粒体更为明显、数目增多,染色质边集于核膜周边,部分细胞体积缩小、细胞器减少;第12 wk时出现RGCs体积变小,甚至出现细胞核断裂。 TUNEL阳性RGCs早于糖尿病组第4wk时出现,随病程延长凋亡的阳性细胞逐渐增多,凋亡指数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第8,12wk 时RGCs内钙离子浓度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1);糖尿病组第8 wk与第12 wk比较,升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早期出现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有关。

    作者:谷瑞东;郝莹莹;陈晓隆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药物治疗研究新进展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是一种未成熟或低体重出生婴儿的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目前国内临床上治疗主要是冷冻治疗和激光光凝,近年来药物性治疗及基础研究已有一些报道,本文对贝伐单抗、雷珠单抗及其他几个研究性药物治疗ROP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郑玲;冯光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17β-雌二醇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以大鼠为动物模型探讨17β-雌二醇对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 ROP )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7日龄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高氧组、雌二醇干预组以及溶媒干预组,单纯高氧组于氧浓度75%的容器内饲养5d,再置正常空气下饲养至17日龄,雌二醇干预组饲养方法同单纯高氧组,在大鼠7~17日龄间每日皮下注射17β-雌二醇( E2,植物油稀释,配制浓度为2μg/μL),每只大鼠0.5μL/d,溶媒干预组饲养方法与雌二醇组相同,药物改为相同体积植物油。通过HE染色、视网膜铺片观测血管改变和增生情况,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雌二醇干预组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较单纯高氧组及溶媒干预组明显减少(P<0.05);视网膜铺片可见雌二醇干预组较之单纯高氧组血管网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管结构清晰,形态基本正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 RT-PCR结果显示:VEGF在雌二醇干预组的表达较之单纯高氧组及溶媒干预组降低,但仍高于正常组。结论:17β-雌二醇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ROP新生血管的产生,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的表达相关。

    作者:范海燕;倪卫杰;施彩虹;蒋坚;黄蓉;王俊芳;胡海林;陈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Ahmed 青光眼阀植入术中联合应用透明质酸钠治疗 NVG

    目的:探讨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neovascular glaucoma ,NVG)术中联合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对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2009/2011年因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住院手术的患者49例49眼,按病历号奇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单纯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术中前房内不予注入透明质酸钠,研究组术中在将Ahmed青光眼阀硅胶管置入前房前往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0.2~0.3mL,术后定期随访1mo,比较两组间术后眼压、佳矫正视力变化及术后浅前房、前房出血、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组间手术前后眼压对比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组间并发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随访1 mo ,研究组27眼眼压由42.8±5.56mmHg降至17.7±3.77mmHg,对照组22眼由42.5±5.36 mmHg降至18.6±5.39 mmHg;术后并发症:研究组术后浅前房2例,术后出血1例;对照组术后浅前房4例,术后出血5例,研究组前房硅胶管位置欠佳1例。结论: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中联合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可有效减少术后前房出血的发生,术后短期内会导致患者眼压升高,而对患者远期眼压无明显影响。

    作者:陈金桃;叶正辉;徐志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四川省米易县攀莲镇眼病筛查及扫盲情况调查与分析

    目的:通过本次筛查了解四川省米易县攀莲镇眼病分布的现状,为今后的防盲治盲工作提供可靠数据。方法:对2013年米易县攀莲镇地区60岁以上、视力低于0.3的老年人共227例,集中行常规体格检查及眼科检查。对术前各个指标合格,排除其他眼病所致白内障且晶状体核达Ⅳ级者42例42眼,行单眼“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第1d视力及眼科情况。结果:2013年米易县攀莲镇低视力老年人群中,白内障患病率为81.06%,其中老年性白内障患病率为69.60%,并发性白内障患病率8.81%,代谢性白内障患病率为3.52%,其他引发低视力眼病患病率15.06%。选取42例42眼行手术治疗,术后脱盲率达100%。结论:应在继续加强老年性白内障宣传的同时,加强可引发白内障其他眼病及内科疾病的防治知识,提高门诊诊断率,改进白内障手术方式,从而更好地开展好米易县乡镇的防盲治盲工作。

    作者:杨楠;陈启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两种不同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对降低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arane图书馆、PubMed (1966~2013)、Embase (1980~2013)、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2013)中关于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术对降低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的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对符合质量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 RCT )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RCT,7篇研究均显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比较,小梁切除术能提高患者术后眼压降低的水平和手术的成功率,但是8篇研究均显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较传统小梁切除术能更有效的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论:与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相比,传统小梁切除术能够提高眼压的降低水平和手术成功率;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能较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郭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舒芬太尼在兔眼局部用药的急性毒性研究

    目的:研究舒芬太尼对兔眼部用药的急性毒性反应,为其临床局部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6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4组。1组为对照组,以空白溶剂作溶媒对照;2,3,4组家兔左眼分别滴舒芬太尼注射液5μg(2滴,5min 内)、7.5μg(3滴,10min内)、10μg(4滴,15min内),同时各组右眼以9g/L NaCl溶液作为自身对照,滴速相同。滴药后的7 d后进行局部毒性研究。结果:肉眼及裂隙灯观察:各组角膜无混浊、结膜无明显充血和水肿、无分泌物、虹膜正常,无产生暂时闭目现象。内皮照相:各组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光镜观察:结膜、角膜、角巩缘、虹膜、睫状体、视网膜及视神经均未发现有病理形态学损伤。结论:单次使用5~10μg 舒芬太尼眼部给药进行镇静、镇痛在短期内是安全的。

    作者:陈红斌;孙江文;陈荣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光损伤鼠视网膜片培养上清液诱导 MSCs 分化为视网膜样细胞的研究

    目的:应用大鼠视网膜片光损伤后的培养上清液,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MSCs)成为视网膜样细胞的可能性。方法: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 ,流式细胞仪对其细胞纯度鉴定。取材大鼠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作为视网膜片,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鉴定各层组织完整性。电镜观察大鼠视网膜片光损伤程度。制备3种诱导分化大鼠MSCs的条件培养液。3种条件培养液均培养诱导至第3代大鼠MSCs 7~8d,用RT-PCR检测视紫红质(Rhodops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等视网膜细胞标志物在诱导后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显示大鼠视网膜片取材结构完整,电镜显示大鼠视网膜片光损伤后结构损伤严重。 RT-PCR鉴定:条件培养液诱导大鼠MSCs 7~8d,条件培养液Ⅰ组Rhodopsin (0.3915±0.00644)、NSE (0.2019±0.00682)、GFAP (0.1972±0.00211),条件培养液Ⅱ组Rhodopsin(0.0983±0.00319)、NSE (0.1048±0.00323)、GFAP (0.1040±0.00254),条件培养液Ⅲ组Rhodopsin(0.0044±0.00126)、NSE(0.0498±0.00149)、GFAP(0.0467±0.00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光损伤大鼠视网膜片培养上清液可诱导大鼠MSCs分化为视网膜样细胞,为干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提供新思路。

    作者:白月;徐国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 OCT 和 FFA 形态学分类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 )的形态学特征、分类和对比分析。方法:对入选的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患者61例101眼均行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验光确定屈光度及佳矫正视力( BCVA),并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入选者需在同一天内行散瞳眼底检查、OCT及FFA检查,必要时行眼底联合造影( FFA&ICGA)。分析不同类型的OCT及FFA形态学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探讨其与屈光度、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及中心凹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FFA分类的漆样裂纹型在OCT分类的1型中所占比例为57.14%,显著高于新生血管型和黄斑萎缩型(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FFA分类的黄斑萎缩型在OCT分类的2型中所占的比例为67.80%,显著高于漆样裂纹型(18.64%)和新生血管型(1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OCT 3型均属于FFA分类的黄斑萎缩型。 OCT 1型的屈光度、眼轴长度明显低于2型和3型,而佳矫正视力和中心凹厚度则明显高于2型和3型。 FFA的漆样裂纹型与新生血管型在屈光度及眼轴长度上虽无明显差异,但后者的BCVA及中心凹厚度显著低于前者(P<0.05)。漆样裂纹型及新生血管型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均显著低于黄斑萎缩型,佳矫正视力则明显高于黄斑萎缩型(P<0.05)。结论: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OCT和FFA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结合OCT和FFA的图像特征对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形态学改变进行对比分析,不仅有助于明确病变的性质,提高我们对疾病发病机制及预后转归的认识,更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作者:吴彩云;张文芳;陶明;张婧;周然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